序言
王文洋先生以他愛台灣的心,付諸於行動,出版了《重建美麗的台灣》這本書。文洋兄是一個成功傑出的企業家,也是一個具國際觀的知識份子,在經營企業之餘,他仍然時時保有一顆真正愛台灣的心,關懷台灣每一位同胞與台灣未來的前途!文洋兄以他個人的觀察體驗與廣闊的胸襟提出許多寶貴的觀點與建言,值得我們國家的領導者及社會大眾共同來關切跟省思,這本書充分顯現他細膩的觀察力與獨特的分析力;也顯示了他處事的智慧與對弱勢者的關懷,實在令人欽佩。
《重建美麗的台灣》這本書,內容豐富,共分成四個部份。第一部分首先提出台灣經濟產業的新發展與新未來,文中主張以新加坡為借鏡,開放資金管制、降低遺產稅與廢除不公平賦稅減免、擴大稅基,來打造台灣成為國際財富管理中心;建議以巴西、美國為師,早日前進南美洲建立長期土地租約,將國內休耕農地轉作能源作物來發展生質能源,以降低對石油的依賴;以及效法泰國、印度、新加坡、南韓做法,發揮台灣獨特的醫療優勢,來建構台灣成為國際醫療中心等建議;對於台灣產業的未來,以國際化的開放思維勾勒了新的希望與方向,並且提出明確的作業條件與步驟,可作為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參考。
第二部份文洋兄對於台灣區域發展的架構,提出全新佈局的策略與定位,重新定位台北、台中以及南台灣的新角色,在全球化及國際化的競爭潮流中,分別提出北中南三大都會區的新定位;其中建議台北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台中成為博奕觀光產業重鎮,以及將首都遷往南台灣,以發展南部的產業經濟等等構想,都有相當詳細的分析,具有前瞻性的觀點與意義,值得大家共同來討論研究,為台灣未來區域發展定位,謀求可行方向與共識。
第三部份文洋兄針對海峽兩岸的僵局與國內族群的對立,提出許多突破性的主張與相互融合的建議,對於台灣角色定位與對於世界的責任剖析甚深;尤其是建議以「自由、民主、人權」的普世價值作為建立兩岸長期架構的主軸,以和平融合互利作為目標,尋找兩岸未來共同的努力方向,以避免兩岸長期對立與鬥爭,共同朝向未來的繁榮互利來努力,見解獨到,值得大家來省思討論;文中亦針對國內族群的對立,提出用包容來欣賞彼此的差異,放下彼此的對立,重新找尋融合的新秩序,並呼籲公共知識份子更具有國際觀,來共同關心我們的國家,關心弱勢團體與世界的和平等等的建議,都具有正面的價值與意義。
第四部份文洋兄就他多年來對大陸的了解,提出了觀察大陸的三個迷思與大陸三個發展的瓶頸,也提出了台灣可以協助大陸共同解決問題、共同發展的新途徑。
最後,提出以建立公平正義的美麗台灣作為期許,以他獨特敏銳的觀察,提出台灣自殺率逐年攀升的問題,以及失業率提高、疾病殘廢者的無助失望,貧富城鄉差距等問題,都是造成社會自殺率偏高與社會問題惡化的關鍵因素。呼籲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方向,應該要愛護台灣人的生命,照顧弱勢族群的生活,平衡社會的財富,並且推動細緻的福利政策。希望透過公平正義的社會安全福利體系,來共同建設美麗的台灣。
台灣民主與經濟發展至今,正處於一個不確定的時代,金平時時以台灣的發展與人民的福祉為念,面對未來許多的挑戰與抉擇,金平認為,我們必須找到問題的真相,確立正確的方向,提出正確的方法與策略,才能確保台灣未來發展的希望!文洋兄以他國際企業家的高度,以及關懷台灣、放遠世界的胸襟,提出許多獨特的觀點及箴言,可說是公共知識份子之典範!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能喚起更多人對於台灣未來的關懷,大家一起攜手思考及努力!金平很高興為文洋兄寫序,並期盼大家都能以一顆愛台灣的心來研讀這本書。
自序 王文洋有話要說
很多人覺得奇怪,王文洋為何要出書?不是分享創業或管理心得,更非個人傳記,而是提出對台灣政策的建言。
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我愛台灣!
我在台灣出生,十三歲到英國唸書,一直到二十四歲拿到英國倫敦帝國大學物理博士。在英國求學的那段日子,我成天往圖書館跑—身上沒錢,這是最不花錢的休閒活動—看遍了各類書籍,耳濡目染之下,很多人文的價值觀在那時養成。
每個人都會有他崇拜的英雄人物,我有兩個偶像。第一個是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因為他,我選擇攻讀物理。
博士畢業後,我到美國從事環保工作並兼差房地產銷售,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後來,祖母幾次提及希望我能回家幫忙,在我們家,祖母最大,也沒人忍心讓老人家失望,我放棄在美國的事業,一九八○年帶著家眷回國。
回到台灣後,我從南亞塑膠林口廠課長開始做,一直到南亞塑膠協理,中間花了十五年的時間。一九九五年接下南亞科技總經理,南亞科技是我一點一滴創立起來的,雖然我沒有像楊振寧一樣有世界級的成就,卻因為物理的紮實基礎,得以為公司跨入嶄新的電子事業。後來被迫離開耕耘十六年的南亞,當時中年白手起家,創立宏仁集團,也只敢投資自己懂的產業。
我的另一個偶像是美國第三十五任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
當時,他在一場演講中說到:「我親愛的美國子民,不要問國家可以為你做什麼,你應該要問自己可以為國家做什麼?(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這兩句話我永遠記得,而且深深烙印在腦海。愛台灣不是口號,而是要問自己可以為台灣做什麼?走遍世界,心中最大願望就是希望台灣好,我覺得大家都要想想能為國家做些什麼事。
在我看來,台灣真的是寶島,物產豐饒、景緻美不勝收,地理位置更是得天獨厚,不僅是大陸沿海七省門戶,更踞太平洋西岸的紐帶與重鎮。
台灣第一次被外國人看見時是十六世紀。葡萄牙人航行經西太洋,遠眺望見一個翠綠小島,驚訝其美麗,脫口而出,說這座小島是Ilha Formosa(美麗之島),這也是台灣被稱作「福爾摩沙」的由來。
台灣不只土地美麗,島上的居民天性勤奮,聰明又善良,是另一種美麗。全世界各行各業的第一名,很多是台灣人或台灣企業,在政治紛爭的嚴重情況之下,我們的經濟成長每年還是有四%,不容易。
這十年,為了事業,我大部分時間待在大陸,但心中總是掛念著台灣的未來與競爭力。大陸創業十年耕耘,現在宏仁集團旗下有八家子公司,涵蓋電子事業與塑化工業,各方面漸上軌道,管理交付專業,近期亦準備掛牌上市。所以從二○○六年開始,我比較有時間,靜下來思索台灣的問題。老實說,這幾年,我看到台灣因為政治內耗,不斷往下沉淪,心裡非常焦急,很想為台灣盡一己之力。
回首來時路,經歷了許多風霜,讓我更懂感恩與愛,決定將愛台灣的心化為實際行動,因此想到以知識份子的立場,就台灣未來的發展策略,提出建言。
建言不能是天馬行空,更不能是毫無根據。為了提出具可行性的建議,我花了大半時間做這件事,找了國內多位教授和專家,針對台灣當前的問題,向他們請益。經由不斷的討論、激盪,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建言,期望能為台灣社會做點有意義的事。
即使這些建言是與多位專家學者集思廣益而成的,或許還是會有思慮不周延的地方,請大家多包涵、多指教。這本書只要能引發社會討論救台灣的議題,或是其中一個建言引起輿論重視,達到拋磚引玉之效,就備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