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恩美與徐榮崇分別針對日本與韓國僑教之歷史、文化、制度,進行深入剖析。
★精選十所華僑學校,解析各校沿革、現況與展望,以期突破華僑教育困境。
本書精選日本、韓國各五所華僑學校,
深入剖析其制度與困境,並探討可能的突圍之道!
日本與韓國的華僑教育始終承載著傳遞中華文化的使命,但現今卻面臨著資源匱乏、招生困難、課程調適等現實挑戰。書中精選十所華僑學校,解析各校沿革、現況與展望。
其中,日本華僑學校中分成兩種教學體系,屬於台灣體系的有東京中華學校、橫濱中華學院、大阪中華學校;屬於中國體系的有橫濱山手中華學校、神戶中華同文學校。而韓國華僑學校全為台灣體系,有漢城華僑小學、漢城華僑中學、永登浦華僑小學、釜山華僑中學、仁川華僑中山中小學。
在學校沿革部分主要討論創校的背景、教育內容與課程的變化,學生與教師的變革等;在現況部分主要說明目前各所學校的教育課程、學生與教師背景、所面臨的問題與因應策略等;最後針對各校作出小結,並展望各校的發展。
作者簡介:
徐榮崇
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教授。
主要專長:國際移民、海外僑教與僑教政策。
金恩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東亞近現代史、東亞華僑研究。
章節試閱
【第一章】緒論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晚期,影響海外華僑學校發展的原因,主要來自中國內部的變動、世界局勢的演變以及政府的態度與政策。從初創期之私塾,轉變到以培養新國民觀念與建立國家認同為目標、且具備近代內涵之華僑學校。例如因滿清中國國際地位低落與內部改革受阻,梁啟超、孫中山等力主發展海外華僑學校,導致海外華僑學校之形態。又如,清末時期,鼓勵華僑辦學堂,包括日本、新加坡、泗水及加拿大等均設立華僑學校。
值得注意的是,華人移居各地區,包括商人、勞工或軍人等,不因其職業差異,而稍有疏忽或遺忘教導子弟學習漢字與認識中華文化之教學和文化活動。移民自行出資或集資的方法,以個別、集體的教學方式,甚至於成立學堂,自中國邀請教師教導華僑華人子弟說寫中文,為移民本身落葉歸根及返回原鄉做準備。如十九世紀福建人陳金聲創辦萃英書院,另有英國人於新加坡成立三所華文私塾,辦學目的似以傳遞福音為主,在馬來亞,一八一九年,已有教授華人子弟的私塾,如五福書院(或稱五福堂)。菲律賓在西班牙統治下,華僑在自己家裡教授子弟學習華文,直到一八九九年,中西學堂的設立,成為第一所華文學校。荷屬巴達維亞華僑設有明誠書院,以教授中國傳統幼童書為主。
美國受到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的影響,夏威夷的華僑學校全面停止招生與上課。日本投降後,日本、美國及東南亞的華僑學校陸續恢復營運,進入一個全面重建的時期。然而,面對中國內部發生國共戰爭與東南亞國家之民族意識的高漲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各國之華僑學校均有不同的發展與轉變,例如來自華僑居留地政府所設立的管制,使得華僑學校的成立與教學內容,從獨立自主走向限制或干涉,華僑學校的定位與特性被迫需要進行調整,有的華僑學校甚至於走向停止營運的命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各地的華僑學校陸續恢復上課,東北亞的華僑學校或華語文學校陸續恢復營運,進入一個全面重建的時期。受到各國不同的政策影響,華校則有不同的因應策略,惟皆以達成傳播中華文化及學習中文字的辨識與書寫為主。誠如美籍學者孔腓力(Philip A Kuhn)所說,華僑華人移民形成了幾個有價值的特點,其一即是華僑華人在海外各地維持中華文化,而華僑學校則是教授與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據點。是以,華僑/華人在移居國內所成立的華僑/華文/中文學校,為研究中華文化散播於海外的最佳典範。
第一節 日本華人海外移民與僑校的設立
一八五三年以前,日本即與中國從事文化或貿易、宗教等活動,惟並無以教授漢文之專門華僑學校的設立。一八九七年,孫中山與革命黨人結合梁啟超等維新人員,在日本橫濱首創中西學校,華籍學童除了學習漢字、中華文化外,還設有英語及日語、地理等課程,為具近代學校體制的華僑學校。十九世紀中期以後,由於日本華僑人數日益增加,基於學習華語及實用技藝的需要,開始設立如「蒙學」之小型私塾,並發展成近代式之華僑學校,即日本的華僑學校走向「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在十九世紀晚期前,日本實施鎖國制,以長崎為中心,開放與中國的貿易及文化活動,華人以居留長崎為主。惟在美國船堅炮利下,日本被迫放棄鎖國制,向歐美國家開放港口,歐美人士移入日本,中國人以所謂歐美人士「附屬」之名義(如僕役等)移入日本橫濱。至中國與日本於一八七一年簽署修好條約後,中國人方以中國籍的身分進入日本。華人亦陸續進入日本,居住地不限於長崎,擴及神戶、大阪及東京等。至於華人移入韓國,除了中韓兩國地緣關係外,為了平衡日本有計畫地移民韓國,清朝政府亦鼓勵華人移入韓國。
從十九世紀晚期至一九八○年,日本近代式之華僑學校設立過程,可以分成草創期、發展期、艱困期及重建期等四個時期。初期以長崎之私塾為主。其後,以廣東語為主的華僑於橫濱設立華僑學校,教授華僑子弟學習漢字書寫與中華文化為主,亦宣傳中國政治改革或革命之思想,鼓舞華僑參與改革或革命行列。
一九三七一九四五年間,因中日戰爭與太平洋戰爭之影響,在汪精衛政權的支持下,日本的華僑學校勉強維持最基本的運作,東南亞的華僑學校則因支持中華民國抗日的關係而被迫停止辦理。一九三七年,中日兩國發生戰爭後,華僑陸續返回中國,其子弟隨其父母離去,教職員紛紛散去,導致華僑學校解散或關閉。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受到美國軍機的轟炸,原有之華僑學校建築或校舍遭受到嚴重地破壞,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前,事實上,華僑學校已名存實亡。日本投降後,中華民國成為戰勝國,華僑的地位因而提升;原為日本籍之在日臺灣人,因國籍復籍,成為臺僑,加入華僑社會,原被解散或關閉之華僑學校逐漸開始復校。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八○年,日本有六個主要的華僑學校,在東京、橫濱、大阪及神戶、長崎等重新開設,擔負起教導華僑子弟的任務,其重建過程及其所面臨的問題,與中國內部政治情勢及中日外交、軍事關係之演變具有密切關係,包括華僑社會本身的變化、日本主流社會的影響,以及來自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祖國」的意識形態及經濟支援的力量,形成錯綜複雜的關係。日本華僑學校的教學內涵,具有跨國性的教育與文化活動,兼具華文、日文及英文的學習。此外,華僑學校的功能是多元性的,除了傳承與推動中華文化外,亦具備聚集與結合華僑力量的流動空間,提供學生家長交流的場面,並發展成為鼓勵與推動華僑參與主流社會的活動。
第二節 韓國華人海外移民與僑校的設立
韓國(即朝鮮)雖然與中國相鄰,惟受到韓國王朝禁令的限制,至十九世紀晚期,華人方開始移入,發展出華人聚居所在地。自冷戰時期起,基於反共的立場,中華民國與韓國建立起特殊政治與文化關係。十九世紀晚期,因韓國內部發生動亂,清政府派兵支援韓國皇室平息兵變。一八八二年,中、韓兩國簽訂「中國朝鮮商民水陸貿易章程」後,以來自山東、河北及東北等地區之華人,紛紛跨越國境進入韓國的通商港口,以仁川為主。華人在韓國的生活漸趨穩定後,遂將在原鄉之家屬接入韓國共同生活,逐漸形成華人社會。華人最初延請老師在家中教授《三字經》及《千字文》等傳統經書,兼學珠算等技藝課程,後因中國境內以書院及學校來取代私塾,遂集合華人及清駐韓領事館人員力量,一九○二年,設立仁川華僑小學,成為韓國境內最早的一所華僑學校。這所學校由駐韓副領事金慶章兼任首任校長,校址初設於仁川中華商務總會;其後,華人捐款建校興建三間教室。民國以後,仁川華僑小學是當時最具規模的一所學校。一九○九年,漢城華僑小學設於中區水標洞舊商會內,其後遷入今日之中央郵局處的中華總商會內,由富士英兼任校長,又遷入中國大使館內。
【第一章】緒論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晚期,影響海外華僑學校發展的原因,主要來自中國內部的變動、世界局勢的演變以及政府的態度與政策。從初創期之私塾,轉變到以培養新國民觀念與建立國家認同為目標、且具備近代內涵之華僑學校。例如因滿清中國國際地位低落與內部改革受阻,梁啟超、孫中山等力主發展海外華僑學校,導致海外華僑學校之形態。又如,清末時期,鼓勵華僑辦學堂,包括日本、新加坡、泗水及加拿大等均設立華僑學校。
值得注意的是,華人移居各地區,包括商人、勞工或軍人等,不因其職業差異,而稍有疏忽或遺忘教導...
作者序
百年僑教的回顧與前瞻——出版僑教叢書 序言
華文教育是華人移民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一個特殊的族裔語言文化教育體系,華文教育的發展過程也是華人社會一個具有廣泛文化意義的歷史進程。因此,研究華文教育是深入認識華人歷史文化的重要途徑。
華人在海外辦學的歷史很早,最早有文獻記載的是清康熙二十九年(一六九○年)印尼巴城(巴達維亞,今之雅加達)的明誠書院,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但它與國內的私塾無異。
真正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華文教育體系,是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華僑社會已融入西方教育理念,在一些規模較大的華埠建立了新式學堂,開啟了華文教育的新時代。這些學堂和私塾有明顯的不同,除了傳統的儒學,加入了大量的地理、物理、生物等科學新知,甚至有英語課程。可以日本橫濱的大同學校(一八九八年)、印尼中華會館學堂(一九○一年)、馬來西亞檳城的中華學堂(一九○四年)為代表。我們一般稱的華僑學校,都是現代華文教育的產物。一九○五年清廷廢科舉、興學堂、派留學生,一連串的教育改革,已然落後華僑學校的發展。
清王朝的最後十年(一九○一年一九一一年)是現代華僑學校發展的第一波熱潮。東南亞的馬來亞有十餘所,而荷屬東印度各地中華學堂則發展到六十五所;北美的三藩市(大埠)、沙加緬度(二埠)、紐約、芝加哥、波特蘭、西雅圖及加拿大的溫哥華、維多利亞等地先後興建了大清僑民學堂:菲律賓、日本、朝鮮、安南、暹羅、緬甸等國也出現了一批以「中華」冠名的新式學堂。這些華僑學堂大都是在各地華僑會館(或單一族群僑團)的主持下創辦的,是一種有組織的自覺興學。學堂在民國成立後,大都改稱為學校,教學內容上,雖然也注重傳統倫理道德和尊孔思想,但更注重培養子弟適應社會生活所需的各種技能。各地中華學校開設的課程有國文、經濟、歷史、地理、修身、體操等科目,遠遠超出了傳統學塾的教學範圍。
辛亥革命後的十五年(一九一二年一九二七年),雖然國內政治不安,但華僑社會仍充滿了迎接新時代的熱忱,展開第二波興學的熱潮。華僑學校逐漸普及於僑胞聚集的各個地區,包括城市和鄉村。北京的北洋政府也協助僑社興學,這段時期部分地區僑社組成了僑教組織,有系統的籌募經費、改善僑校的基礎設施,協調共同的課程等,是華文教育系統化發展時期。
民國十六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到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期間(一九二七年-一九四○年),是第三波興學的熱潮,也是華僑學校僑教化的重要時期。這段時間,僑社普設華僑小學,更重要的是華僑中學日漸增多,僑教組織更加制度化。南京國民政府非常重視僑務,加強對華僑教育的管理。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六月在大學院特設「華僑教育委員會」專門管理華僑教育事宜,制定《華僑學校立案條例》、《華僑小學暫行條例》、《華僑補習學校暫行條例》、《駐外華僑勸學員章程》、《華僑視學員章程》等法令,進一步規範了華僑教育的管理。次年(一九二九年)十一月,國民黨中央訓練部在國立暨南大學組織召開了第一次南洋華僑教育會議,通過了《華僑教育會議宣言》和二十五項決議案,各地僑校的管理者在會議中交流了華僑教育經驗,針對華僑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意見。教育部成立了「華僑教育設計委員會」,作為辦理華僑教育的諮詢機構,負責擬定改進華僑教育方案、調查華僑教育情況、計畫華僑教育經費及其它有關事項。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年)秋,僑務委員會成立,下設僑民教育處,主管華僑教育的調查、立案、監督、指導等工作。在教育部和僑務委員會的聯合指導,以及各地僑教組織配合的共同努力下,華僑教育日趨完善,成為獨步全球的「僑民教育體系」。
華僑教育在母國政府的輔導下發展成僑民教育體系,有幾個重要規範:一、華僑學校使用國內統一的教材;二、課程標準化;三、國語教學的普及;四、校長從母國派任。從文化意義上而言,強化了海外華人的「華人性」(Chineseness),具體而言是:促成了各地華僑社會的橫向聯繫與一體化,提升了華人認同祖國的民族主義。伴隨著日本侵華日亟,也為動員華僑抗日打下了基礎。但也引發了一些負面效應,使得僑居地政府的警惕和不安,除了頒佈各種法令限制華僑學校教學以外,或開設學校,吸引華僑子弟入學;或以津貼華僑學校控制辦學方向,同化、分化雙管齊下。也為戰後居住國獨立後全面限制華教的政策埋下了伏筆。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東南亞的華僑學校一度停擺了三年多(一九四二年-一九四五年),許多僑校被日本軍隊刻意佔用和破壞。日本戰敗投降,退出東南亞各國,中國國際地位提升,華僑社會展開了大規模的復校運動,並籌辦新學校。戰後二十年(一九四五年-一九六五年)是華僑教育的第四波熱潮,也是最高峰時期。然而,好景不長,由於國際冷戰,東南亞各國獨立,中國內戰以至分裂,僑社也分裂。一九六五年之後東南亞的僑民教育盛極而衰,只有馬來亞華社在馬來西亞獨立後因華人人口比例較高,幾位華教領袖如林連玉、沈慕羽等人的努力下,爭取華族的族裔語言受教權,保存了華校的體系,為了避免族群衝突,刻意自稱華族教育,不再以僑教自居。
在東南亞排華四起,華僑經濟和華僑教育遭受全面打擊之時,一九六七年中國大陸陷入文化大革命的混亂,視僑胞為外國人,把海外關係界定為「反動的政治關係」,僑務全面停頓,僑胞陷入內外交侵的困境。在這個艱困時期,在臺灣的僑務委員會仍努力協助尚存的華校,與大量招收華僑回國升學配合下,為「僑教」保留了出路。也因為戰後的國共內戰,東南亞還發展出兩個特殊的華教體系:一是泰北孤軍子弟的華僑學校,二是緬北臘戌地區的果文學校。此外,北美地區開放移民,大量從臺灣去的留學生為其子弟創造出一種週末上課的中文學校模式,可謂東邊關了一扇門,西邊打開另扇窗。馬來西亞、泰北、緬北的華校,北美的中文學校,僑生回國升學,為一九六○年代之後的華文教育保存了命脈。
為了適應戰後的政局變化,華僑身分的改變,母語教學為主的僑校體系逐漸轉化為族裔語言教學的華教體系,華校逐漸轉型為開設華語課程的私立(民辦)學校,以華語為教學語言的全日制華校走人歷史。華教體系多元化發展,半日制、混合制、週末制、補習班等紛紛出現,華文教育的三教問題也因此變得複雜。難能可貴也令人欽佩的是,僑社之中仍然有為保持族裔語言文化而努力不懈的華教奮鬥者。
一九八○年代大陸新移民遍佈全球,華僑社會有了結構性的轉變。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和全球化的發展,華語熱甚囂塵上,兩岸政府積極投入資源,在高等教育中成立專業,培養華語教學人才。不論是中國大陸發展的「漢語國際教育」,或臺灣推動的「對外華語教學」,都發現發展了百年的華文教育是中文國際化最重要的基礎。
華文教育是隨著華人移民發展的,一九九○年代以後華文學校的模式和華文教育的內容,是以週末制中文學校為主流。二十一世紀華文教育的發展,則取決於華人新移民與居住國的主流教育體系互動下,將採取什麼樣的家庭語言政策(family language policy)為主。中國大陸和臺灣也都可以發揮影響力,中國大陸的整體國力將影響華語的國際地位、其對外關係會影響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臺灣的僑生升學制度(包括海青班)、海外臺灣學校的經營,也會為華文教育的永續經營提供寶貴的經驗。近年東南亞的華語成人補習班、三語學校和(有華語部的)國際學校發展;美國華人經營的課後班(after school),主流學校從二○○六年快速增加的沉浸式中文學校,是幾個重要的新趨勢。他們透露的訊息是:華文教育國際化、在地化勢所必然;華語的工具性增加,文化性淡出。
興華文教基金會在董鵬程先生主持時,就計畫出版系列研究華文教育的書籍,可惜壯志未酬。新董事會為完成其心願,邀集多位長期從事僑教的學者參與撰寫各地僑校的發展,期能保存華文教育的歷史,彰顯華人在海外傳承中華文化的偉大情懷。並鼓勵對華文教育深入研究,對華文教育的未來能有所啟發。
僑教向為僑務的核心工作,本人從臺北市政府到僑委會服務的期間,就全力投入第二處的僑教工作,足跡踏遍海外僑區,也推動包括緬甸、泰北的師培專案,臺商子弟教育即臺北學校的籌建,全球華文網路教育中心的建構,為九○年代僑教數位化鋪設人才培育、學術研究及電腦軟硬體設備的基礎工程,期間本人廣泛接觸第一線以復興中華為己任的僑教領袖和僑校教師,深感僑教工程的重要和所有投注心力的參與者的偉大,這也是後來有機會回會擔任委員長後,特別延攬華語文專家擔任副委員長以及在最短時間內編印《學華語向前走》這套教材,希望為僑教奠定更紮穩基礎的努力。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是希望把所有僑教經驗都能順利完整的傳承,也期盼能鑑記僑教發展的全球軌跡。本人也要藉此套叢書的出版,向所有僑教前輩先進致敬,也要鼓勵更多的年輕新生社群一棒接一棒的努力下去,永續發展興華大業。本套叢書的出版要感謝基金會所有董事監事的全力支持,任弘兄和良民兄的協助,以及熱心人士的贊助,期望我們可以共同維護、傳承僑教的火苗。
興華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陳士魁
百年僑教的回顧與前瞻——出版僑教叢書 序言
華文教育是華人移民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一個特殊的族裔語言文化教育體系,華文教育的發展過程也是華人社會一個具有廣泛文化意義的歷史進程。因此,研究華文教育是深入認識華人歷史文化的重要途徑。
華人在海外辦學的歷史很早,最早有文獻記載的是清康熙二十九年(一六九○年)印尼巴城(巴達維亞,今之雅加達)的明誠書院,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但它與國內的私塾無異。
真正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華文教育體系,是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華僑社會已融入西方教育理念,在一些...
目錄
百年僑教的回顧與前瞻——出版僑教叢書序言/陳士魁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日本華人海外移民與僑校的設立
第二節 韓國華人海外移民與僑校的設立
【第二章】日本華僑學校教育的沿革與現況/金恩美
第一節 日本僑校與發展
第二節 橫濱中華學院
第三節 橫濱山手中華學校
第四節 神戶中華同文學校
第五節 東京中華學校
第六節 大阪中華學校
第七節 小結
【第三章】韓國華僑學校教育的沿革與現況/徐榮崇
第一節 韓國僑校與發展
第二節 漢城華僑小學
第三節 永登浦華僑小學
第四節 漢城華僑中學
第五節 仁川華僑中山中小學
第六節 釜山華僑中學
第七節 小結——困境下求生存的韓國華僑學校
參考文獻
百年僑教的回顧與前瞻——出版僑教叢書序言/陳士魁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日本華人海外移民與僑校的設立
第二節 韓國華人海外移民與僑校的設立
【第二章】日本華僑學校教育的沿革與現況/金恩美
第一節 日本僑校與發展
第二節 橫濱中華學院
第三節 橫濱山手中華學校
第四節 神戶中華同文學校
第五節 東京中華學校
第六節 大阪中華學校
第七節 小結
【第三章】韓國華僑學校教育的沿革與現況/徐榮崇
第一節 韓國僑校與發展
第二節 漢城華僑小學
第三節 永登浦華僑小學
第四節 漢城華僑中學
第五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