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酒令是美國歷史上最目眩神迷的一個“奇葩”時代。美國人修改了堅如磐石的憲法,以舉國之力向酒精宣戰,限制了美國人生活中的一項重要消遣(個人權利)——飲酒。美國素以“視自由為生命”的傳統而自豪,國民飲酒蔚然成風,酒曾經比茶葉還便宜。禁酒,聽起來與異想天開無異。但,美國人確實曾如此做了。丹尼爾·奧克倫特在浩如煙海的檔案文件中旁徵博引,向讀者全景式呈現了禁酒令設立與廢除的整個過程——為什麼會有禁酒令、禁酒令籠罩下的美國社會生活,以及政府對私人生活前所未有的干預如何徹底改變了美國。
本書是一支歷史時代的萬花筒。作者在書中全面梳理了彙集在禁酒運動大潮中的眾多支流:政治影響力日益強大且與禁酒運動深度綁定的女性參政權運動、深恐國家權力不斷流向大城市外來移民的本土清教徒、第一次世界大戰引發的反德浪潮,以及諸如進步主義、種族歧視、犯罪集團崛起及個人所得稅設立等等社會思潮與變革。本書是一卷歷史時代的英雄譜。圍繞禁酒令,來自各個領域的歷史人物紛紛登場。如女權先驅蘇珊·安東尼和傳奇牧師比利·森迪、禁酒領袖韋恩·惠勒和政壇名媛保利娜·薩賓、悲情政客威廉·詹寧斯·布萊恩和私酒巨商山姆·布隆夫曼、商業大亨皮埃爾·杜邦和文化名流亨利·門肯、黑幫大佬邁耶·蘭斯基和執法高官梅布爾·沃克·維勒布蘭德——1920年代美國最有權勢的女性,曾經的法律界巾幗英豪,如今或已被人們遺忘。
本書也是一幅歷史時代的全景圖。作者不但帶領讀者暢遊了禁酒令的歷史長河,還記錄了禁酒令時期美國社會各角落的圖景。如煙霧繚繞的曼哈頓地下酒吧(顧客的性別構成與相互關係因禁酒令發生了巨變)、忙於生產聖餐酒的加利福尼亞州葡萄酒莊園、為了更有利可圖的私酒生意而放棄傳統漁獵的新英格蘭地區漁村,以及華盛頓特區高高在上的國會議事廳——眾多政客曾在此投票支持禁酒令,卻又公開飲酒,事後也毫無歉意。
一個小小的社會團體如何利用制度撬動國家的最高政治議程?狂熱的道德理想與野蠻的權利踐踏之間究竟有着怎樣的界限?在如此激進狂熱的禁酒歷史鬧劇中,制度、法律和法律人又扮演了什麼角色?讀完本書,都可以找到相應的答案。本書榮獲2011年美國歷史學會艾伯特·貝弗里奇獎。
[美]丹尼爾·奧克倫特,出生於1948年4月2日,《紐約時報》首位公共編輯,曾擔任時代出版公司特約編輯、《生活》總編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愛德華·默羅訪問講席教授、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赫斯特基金會新媒體研究員,以及國家肖像美術館主席等職。出版有五部著作,其中《富可敵國:洛克菲勒中心傳奇》一書入圍2004年普利策歷史類圖書獎評選名單,《最後一杯:美國禁酒令的立與廢》榮獲2011年美國歷史學會艾伯特·貝弗里奇獎。
鍾志軍,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譯有《最高法院的“喜劇之王”:安東寧·斯卡利亞大法官傳》(2012)。
羅夢玲,華東師範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美國文學、美國政治與社會、文學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