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以創意為導向 辛勤耕耘產學
慧珠老師任教於本校應用中文系,迄今二十載。長期作育英才,並殫精竭慮於學術研究,成效卓著,有目共睹。近幾年更將關注的目光,投向產業背後的文化議題。將她所獨具的新聞背景與文學背景融為一爐,充分發揮,竭力探索與挖掘行業主深藏不露的那份核心精神。慧珠老師帶領學生深入業界,採師生合作的方式,運用學術專業,譬如傳記寫作、口述歷史、編輯採訪與文案企劃等,進行採訪、整理、編撰事宜;從蒐集資料、觀察請益、採訪調查、編輯撰稿到計畫的完成,事必躬親,盡心指導學生。讓學生充分學習,充分體驗,並在現場親炙行業主的刺激和啟迪。其培育良才的用意與成效,深矣!
本專書所收錄的成果,除〈傳記文學概論〉與〈藝術再造新價值〉二篇具精闢見解的論文之外;還包括為台新醫院書寫的〈醫療心,在地情〉,文中闡述該院由簡伯毅院長所率領的醫療團隊在社區默默耕耘與付出的綿綿用心,從中建立人文醫療關懷體系上的雄厚根基;為蔡奉典律師事務所書寫的〈恩典與法典〉,文中除描述蔡律師由「恩典」與「法典」所譜成的姻緣外,更深刻揭示律師行業的概況與創業的心路歷程;為畫家林憲茂所書寫的〈創作的秘密花園〉,文中主要介紹林畫家學畫習畫以及專注於油畫創作的心路歷程,兼及繪畫相關文化產品報導;至於為中非咖啡所書寫的〈獨一無二的中非咖啡〉,文中則是呈現咖啡達人廖仁村的創業歷程,創意商品特色與創業理念等諸業界產學合作案件。全書主要在於讓學生透過業界成功人物之專訪,了解不同企業各自發展的歷史意義,以及企業創業奮鬥之精神,冀從「感同身受」中「教出文學的新產能」。
慧珠老師多年來指導莘莘學子,辛勤耕耘產學,以創意為導向,如今業已闢出一片天地,成為文史教師發展產學合作的典範。茲將產學成果彙整,以專書付梓。本人除先睹為快外,有感於此舉不僅能將業界行業主之用心昭諸大眾,為其贏得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後進學生亦將獲益更多;因此就以本文作為支持她為教育所作的奉獻。
修平科技大學應用中文系主任 林婉芳序於二○一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推薦序2
文學的神想觀 勞苦是生命的教科書
與慧珠老師的交情已有二十年餘,但在教學課程上有進一步的交流、感受,是在二○○四年應中系成立開始。當時,應中系為規畫、安排有益於學生未來的發展,確立以「文稿編撰與華語文教學」為本系的二大課程主軸。慧珠老師一向在文藝創作上頗有興趣與想法,也開始教授【文藝創作及習作】、【傳記文學】等課程,並在課堂引導鼓勵同學閱讀與寫作;同時為因應本校定位為產學合作型教學大學的特色指標,也積極尋找各類產學合作的機會。
當時我們產學合作的目標訂在「企業發展史」方面,因此參與了台新醫院、蔡奉典律師、中非咖啡、畫家林憲茂等產學合作案。我們帶著五、六名學生,作了好幾次實地的採訪、拍照、錄音、考證等現場實務的教學工作,將見習的同學一起帶入產學合作中,呈現企業發展的歷史意義與精神樣貌來,最後經過打字、編輯、校正等一貫的作業程序,始將成果展現,完成結案。
產學合作與教學現場並進,使課程模式得以活化開來,【開到水深之處,教出文學新產能】是一種教學相長的集結與寫照。常言道:山不轉路轉,人不轉心轉,人生總有許多轉折變通的辦法。
幾經峰迴路轉,總有撥雲見日時,當用你螢火蟲般的亮光,照耀叢林的缺口時,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個美好的時刻?從本書主題的發展中,慧珠老師的企劃精神,已不言可喻。她總是有一些令人驚喜的見解、表現,且善於整合、搭配創新教學平台,發揮她個人獨到的人文素養。
從慧珠老師的言語、思維中,我真實感受到了生命的滋味,於是在九十八年末,蒙「神」感召,我也受浸為基督徒。「神」就是話,這其中的奧秘,總得在《聖經》中找到生命的溫情與慰藉。我發現儘管生活匆忙了事,然而我們的人生又何嘗不是「神子」的見證與化身呢?將生活的感觸點滴寫成記錄,將自己的感傷、挫折或不幸,轉化為別人心中另一種的祝福;這不正是「神」之子的命題嗎?而開創未來也是生命重要的議題,掙脫肉身慾望的枷鎖,藉助於「神」的產能,以達內心的調和,幾度細思量,也就漸漸的能將心鎖敞放開來,如赤子般與之「神」遊,達到「神子」心靈的淨化與溫馨的交合。
人生逆旅,生命焉然。勞苦是生命的教科書;一本書的出版問世,不也是如此得來不易的過程嗎?本書多虧慧珠老師各方面的集結與努力,尤其在文字的運用上,「撒豆成兵,點鐵成金」的創作本領,慧珠老師更視之為一段文學長途的探險。傳記沒有速成,絕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而傳記文學,不僅需要文學功力,更要有歷史家的研究精神;一手資料與田野訪談都要具備,在書房裡整理出來的傳記,多半是半死不活的作品。本書在【實務篇】的產學範例中已初具史家的探究精神,並呈現出多元採訪的現場風貌,內容精彩可期。因此,謹在此為本書獻上祝福與敬意。
修平科技大學應用中文系 周秀羚序於二○一二年十一月十四日
推薦序3
信賴是最佳的心靈鼓舞
一九九八或一九九九那一年吧…咱扶輪社內輪會成立了第一個夫人社團的活動就是【知心讀書會】,從那時候開始,我便逐漸發現這位才貌雙全的導讀者 慧珠另一面纖細的感情流向,窺知她對信仰、文學與教學三者的根深堅強之愛,她的眼神似乎天生就充滿著赤誠的祝禱,讓人不由自主地視她為衷心的良師益友。
慧珠除了在出席例會或讀書會與夫人們培養友誼、分享心得之外,當她知道我喜歡文學創作時,常常私下邀請我響應她學校(修平科技大學)主辦的一些藝文活動。記憶最深刻的,如:【二○○四年戰後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頒發【二○一○年第十三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盛典,陳月秋老師在眾多生命鬥士中脫穎而出;而二○一一年蒙慧珠不棄,受邀到修平淺談我詩集創作之心路歷程,不久又參與影視編劇家邵煌因慧珠之邀演講關於編劇的技巧與趣事……論及這些種種,其實我想表達的就是慧珠帶給我「努力」與「真誠」的形象十多年來始終不變;只要朋友中誰有一些自慢的才藝,她總是趁機讓對方能夠發光並分享於教學;若她的朋友情緒糾結、陷於低谷,她總會關懷地握住對方的手,口中呢喃著一句句的祈禱,這就是她!她的美!
慧珠渴望傳記文學與博士論文有朝一日能集結成冊出版,是她曾經對我訴說過的夢想,我為她打氣,她也為我的詩集加油。《新共和》雜誌的創刊者華特.李普曼說:「忽略一個人的渴望,就如同忽略他的能力來源。」慧珠對她自己的夢想秉持著高度的熱情,而藉此所迸發出的能量更為我們的文壇注入新的活力,身為她的好朋友,此時,我不但要由衷地恭賀她,更想要讓她明白我對她的能力的信賴與肯定,因為這是我能給她的最佳的心靈鼓舞!
傳記文學在浩瀚的文學領域中佔有一席舉足輕重之地。學生時代我最喜歡的傳記,像《汪洋中的一條船》、《海倫凱勒的一生》,及兩三年前月秋博士所著的《現在很好》在在都激勵人心;但一般讀者可能僅將傳記定義為「真實的故事」,將小說定義為「虛構的故事」,以此簡單的區分二者;如今閱讀慧珠所著的關於傳記文學概論中的目次章節,才更加使人茅塞頓開。原來,不論回憶錄、小說、傳記或傳記文學間都存著很大的分野,慧珠以詳實具體配合舉例的方式,將它們整理、詮釋得一絲不紊,我相信這對喜愛閱讀、創作傳記文學的讀者們,無疑是引領入門的優質佳作,當我們懂得如何去細細品嚐那兼具「歷史之真」和「文學之美」的作品時,我們必然明白自己已盡得此書之精髓。
慧珠以她深廣的文學造詣致力於傳記文學的鑽研,不但融合理論與實務,也加入多篇的閱讀心得與教案設計,從她字裡行間嘔心瀝血的呈現上,我看到大海中心那個正準備撒網的諄諄師者,網撒得越深,收穫也越大,她在對自己默默地推進與期許…。突然從某書上凸顯了一句來自籃球教練當.納夫說的話:「把最好的隊員派上場還不夠,你必須把最好的隊員放在對的位置。」慧珠就是那個被放對位置的最好球員,而我們只需靜心地欣賞她攻與守每個過程的亮麗演出,並且不吝於伴隨如雷的喝彩聲就行了。
文藝作家/《空谷竹語》作者 林望里序於二○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自序
得人如得魚
「祂講完了,對西門說: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
西門回答說:夫子,我們整夜勞苦,並沒有打著什麼。
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他們這樣作,就圈住一大群魚,網幾乎裂開。
他們就招呼另一隻船上的同夥來幫助。
他們就來把魚裝滿了兩隻船,甚至船要沉下去。……」
【聖經:路加福音五章: 4-6】
一位教書多年的老師來到智者的面前請問教書的方法和技巧,智者告訴他,莊子「庖丁解牛」的故事,不就是最好的解答嗎?師者疑惑地說:「廚師殺牛畢竟不同於老師作育英才吧!」智者慨嘆道:「難怪你到現在還執迷不悟,難道你不知道,庖丁在解牛之前一定得經過『對牛彈琴』的階段嗎?」師若有所悟,悻悻然離開,開始勤練樂器。
這位師者經過多年如鯤魚般於北海裡的沉潛(目標在變化為鵬鳥,飛往南海),後來體會到,師生最完美的演出就是《聖經》中關於保羅的一段話:「我們成了一台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
(林前四章9節)每一位老師無不希望自己的每一門課都是一場完美的演出,就如同設計好的教案和腳本,可以淋漓盡致地發揮其功效,就像莊子書中「庖丁解牛」的故事,恰可印證說明這樣一個超高水準的演出:優秀的廚師即是到達「游刃有餘」的地步,手上的一把刀即使已用了十九年,也都像剛從磨刀石上取出的一樣,因為他是「以神遇,不以目視」;意思是說,這場人與物的交接,是用精神而不是憑感官作用行事的;憑眼見常會絆跌人,叫人裹足不前,唯有感官作用停止了,才有登峰造極、「神乎其技」的可能。
這是一本關於傳記文學的理論與實務、閱讀與論述的書,也是近幾年來透過產學合作的機會,將個人在文學領域所習得的能力運用到實務面的一種嘗試,我深刻體會到,文學可以在人與人的互動中轉化出新的能量,而「傳記文學」正是實踐這種產能的最佳課程,因為它能把人、事件與文字做最好的結合,它不只在乎能寫出好故事,而且更在乎能活出好人生。最重要的是,教學絕不是單打獨鬥的事,教學的現場也不只在教室裡進行,而教學的活動也不會只有單一的形態;透過產、官、學資源的合作與共享,創新教學社群之間的加油打氣,才有把船開到水深之處的勇氣和能力,而「得人如得魚」的願景,才有實現的可能。
在此我要感謝在工作上提攜我、扶持我最夠力的婉芳主任和秀羚老師,沒有她們,這本結合理論與實務的書幾乎難產;而我的好友 文藝作家林望里,她的第一本創作詩集《空谷竹語》(白象文化,二○一一年)深深鼓舞了我,使我在文學追尋的路上不敢稍怠。感謝她們願意在百忙之中為我寫序,使這本小書添加不少光彩。當然,我也要向這幾位樂意接受採訪的「傳主」們致意,如果沒有他們在各行各業上的傑出表現,我們寫出來的故事也不會精彩好看;其成果,則依採訪的時間順序,一一在本書陳列。圖檔的部分,則感謝畫家林憲茂老師同意授權登載,使本書美不勝收。
而我也深切感受到,過去在東海大學博士班修習【現代散文美學研究】的課程,得自周芬伶老師在傳記寫作上的啟蒙與訓練,使我得以嚴謹的態度去處理每一次的採訪個案,並有效地轉化為傳記文學,過程絲毫馬虎不得。總之,要感謝的人太多了,不如將一切榮耀歸給厚賜人心的神,只有祂知道什麼時候給人輕輕一碰,人就破碎了,而生命重建的工程也就開啟了。
修平科技大學應用中文系 劉慧珠 謹識二○一二年十一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