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一本關於傳記文學的理論、實務與閱讀的書,並有作者實際教學之產學合作與課程學習單,提供教學範例。
◎藉由文學與產業的對話,展開一場朝向生命深處探索的旅程。
◎其中有台新醫院簡伯毅院長、蔡奉典律師、中非咖啡廖仁村、油畫家林憲茂的故事,您會想要一「讀」為快!
這是一本關於傳記文學的理論與實務、閱讀與論述的書,也是作者以她近二十年來,在大學校院教授文學課程,藉由文字連綴集結而成的具體所得。她深刻感受到,文學可以在人與人的互動中轉化出新的能量,而「傳記文學」正是實踐這種產能的最佳課程,因為它能把人、事件與文字做最好的結合,它不只在乎能寫出好故事,而且更在乎能活出好人生。
作者也同時體會到,教學絕不是單打獨鬥的事,教學的現場也不只在教室裏進行,而教學的活動也不會只有單一的形態;透過產、官、學資源的合作與共享,創新教學社群之間的加油打氣,才有把船開到水深之處的勇氣和能力,而「得人如得魚」的願景,才有實現的可能。
作者簡介:
作者劉慧珠老師現任教於修平科技大學應用中文系,長期耕耘於文學領域的教學與研究。近幾年特別將關注的目光,投向產業背後的文化議題,運用學術專業,譬如傳記寫作、口述歷史、編輯採訪與文案企劃等,進行採訪、整理、編撰事宜,採師生合作的方式,帶領學生深入業界;從蒐集資料、觀察請益、採訪調查、編輯撰稿到計畫的完成,盡心指導學生,讓學生獲得充分的學習與體驗。日前因受《今時代神聖啟示的先見─倪柝聲》、《基督與召會─李常受行誼訪談錄》等書的啟發與影響,感受在主的恢復裏好得無比,遂有心致力於傳記文學的整理與建構。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1】 以創意為導向 辛勤耕耘產學
慧珠老師任教於本校應用中文系,迄今二十載。長期作育英才,並殫精竭慮於學術研究,成效卓著,有目共睹。近幾年更將關注的目光,投向產業背後的文化議題。將她所獨具的新聞背景與文學背景融為一爐,充分發揮,竭力探索與挖掘行業主深藏不露的那份核心精神。慧珠老師帶領學生深入業界,採師生合作的方式,運用學術專業,譬如傳記寫作、口述歷史、編輯採訪與文案企劃等,進行採訪、整理、編撰事宜;從蒐集資料、觀察請益、採訪調查、編輯撰稿到計畫的完成,事必躬親,盡心指導學生。讓學生充分學習,充分體驗,並在現場親炙行業主的刺激和啟迪。其培育良才的用意與成效,深矣!
本專書所收錄的成果,除〈傳記文學概論〉與〈藝術再造新價值〉二篇具精闢見解的論文之外;還包括為台新醫院書寫的〈醫療心,在地情〉,文中闡述該院由簡伯毅院長所率領的醫療團隊在社區默默耕耘與付出的綿綿用心,從中建立人文醫療關懷體系上的雄厚根基;為蔡奉典律師事務所書寫的〈恩典與法典〉,文中除描述蔡律師由「恩典」與「法典」所譜成的姻緣外,更深刻揭示律師行業的概況與創業的心路歷程;為畫家林憲茂所書寫的〈創作的秘密花園〉,文中主要介紹林畫家學畫習畫以及專注於油畫創作的心路歷程,兼及繪畫相關文化產品報導;至於為中非咖啡所書寫的〈獨一無二的中非咖啡〉,文中則是呈現咖啡達人廖仁村的創業歷程,創意商品特色與創業理念等諸業界產學合作案件。全書主要在於讓學生透過業界成功人物之專訪,了解不同企業各自發展的歷史意義,以及企業創業奮鬥之精神,冀從「感同身受」中「教出文學的新產能」。
慧珠老師多年來指導莘莘學子,辛勤耕耘產學,以創意為導向,如今業已闢出一片天地,成為文史教師發展產學合作的典範。茲將產學成果彙整,以專書付梓。本人除先睹為快外,有感於此舉不僅能將業界行業主之用心昭諸大眾,為其贏得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後進學生亦將獲益更多;因此就以本文作為支持她為教育所作的奉獻。
修平科技大學應用中文系主任 林婉芳序於二○一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推薦序2】 文學的神想觀 勞苦是生命的教科書
與慧珠老師的交情已有二十年餘,但在教學課程上有進一步的交流、感受,是在二○○四年應中系成立開始。當時,應中系為規畫、安排有益於學生未來的發展,確立以「文稿編撰與華語文教學」為本系的二大課程主軸。慧珠老師一向在文藝創作上頗有興趣與想法,也開始教授【文藝創作及習作】、【傳記文學】等課程,並在課堂引導鼓勵同學閱讀與寫作;同時為因應本校定位為產學合作型教學大學的特色指標,也積極尋找各類產學合作的機會。
當時我們產學合作的目標訂在「企業發展史」方面,因此參與了台新醫院、蔡奉典律師、中非咖啡、畫家林憲茂等產學合作案。我們帶著五、六名學生,作了好幾次實地的採訪、拍照、錄音、考證等現場實務的教學工作,將見習的同學一起帶入產學合作中,呈現企業發展的歷史意義與精神樣貌來,最後經過打字、編輯、校正等一貫的作業程序,始將成果展現,完成結案。
產學合作與教學現場並進,使課程模式得以活化開來,【開到水深之處,教出文學新產能】是一種教學相長的集結與寫照。常言道:山不轉路轉,人不轉心轉,人生總有許多轉折變通的辦法。
幾經峰迴路轉,總有撥雲見日時,當用你螢火蟲般的亮光,照耀叢林的缺口時,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個美好的時刻?從本書主題的發展中,慧珠老師的企劃精神,已不言可喻。她總是有一些令人驚喜的見解、表現,且善於整合、搭配創新教學平台,發揮她個人獨到的人文素養。
從慧珠老師的言語、思維中,我真實感受到了生命的滋味,於是在九十八年末,蒙「神」感召,我也受浸為基督徒。「神」就是話,這其中的奧秘,總得在《聖經》中找到生命的溫情與慰藉。我發現儘管生活匆忙了事,然而我們的人生又何嘗不是「神子」的見證與化身呢?將生活的感觸點滴寫成記錄,將自己的感傷、挫折或不幸,轉化為別人心中另一種的祝福;這不正是「神」之子的命題嗎?而開創未來也是生命重要的議題,掙脫肉身慾望的枷鎖,藉助於「神」的產能,以達內心的調和,幾度細思量,也就漸漸的能將心鎖敞放開來,如赤子般與之「神」遊,達到「神子」心靈的淨化與溫馨的交合。
人生逆旅,生命焉然。勞苦是生命的教科書;一本書的出版問世,不也是如此得來不易的過程嗎?本書多虧慧珠老師各方面的集結與努力,尤其在文字的運用上,「撒豆成兵,點鐵成金」的創作本領,慧珠老師更視之為一段文學長途的探險。傳記沒有速成,絕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而傳記文學,不僅需要文學功力,更要有歷史家的研究精神;一手資料與田野訪談都要具備,在書房裡整理出來的傳記,多半是半死不活的作品。本書在【實務篇】的產學範例中已初具史家的探究精神,並呈現出多元採訪的現場風貌,內容精彩可期。因此,謹在此為本書獻上祝福與敬意。
修平科技大學應用中文系 周秀羚序於二○一二年十一月十四日
【推薦序3】 信賴是最佳的心靈鼓舞
一九九八或一九九九那一年吧…咱扶輪社內輪會成立了第一個夫人社團的活動就是【知心讀書會】,從那時候開始,我便逐漸發現這位才貌雙全的導讀者 慧珠另一面纖細的感情流向,窺知她對信仰、文學與教學三者的根深堅強之愛,她的眼神似乎天生就充滿著赤誠的祝禱,讓人不由自主地視她為衷心的良師益友。
慧珠除了在出席例會或讀書會與夫人們培養友誼、分享心得之外,當她知道我喜歡文學創作時,常常私下邀請我響應她學校(修平科技大學)主辦的一些藝文活動。記憶最深刻的,如:【二○○四年戰後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頒發【二○一○年第十三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盛典,陳月秋老師在眾多生命鬥士中脫穎而出;而二○一一年蒙慧珠不棄,受邀到修平淺談我詩集創作之心路歷程,不久又參與影視編劇家邵煌因慧珠之邀演講關於編劇的技巧與趣事……論及這些種種,其實我想表達的就是慧珠帶給我「努力」與「真誠」的形象十多年來始終不變;只要朋友中誰有一些自慢的才藝,她總是趁機讓對方能夠發光並分享於教學;若她的朋友情緒糾結、陷於低谷,她總會關懷地握住對方的手,口中呢喃著一句句的祈禱,這就是她!她的美!
慧珠渴望傳記文學與博士論文有朝一日能集結成冊出版,是她曾經對我訴說過的夢想,我為她打氣,她也為我的詩集加油。《新共和》雜誌的創刊者華特.李普曼說:「忽略一個人的渴望,就如同忽略他的能力來源。」慧珠對她自己的夢想秉持著高度的熱情,而藉此所迸發出的能量更為我們的文壇注入新的活力,身為她的好朋友,此時,我不但要由衷地恭賀她,更想要讓她明白我對她的能力的信賴與肯定,因為這是我能給她的最佳的心靈鼓舞!
傳記文學在浩瀚的文學領域中佔有一席舉足輕重之地。學生時代我最喜歡的傳記,像《汪洋中的一條船》、《海倫凱勒的一生》,及兩三年前月秋博士所著的《現在很好》在在都激勵人心;但一般讀者可能僅將傳記定義為「真實的故事」,將小說定義為「虛構的故事」,以此簡單的區分二者;如今閱讀慧珠所著的關於傳記文學概論中的目次章節,才更加使人茅塞頓開。原來,不論回憶錄、小說、傳記或傳記文學間都存著很大的分野,慧珠以詳實具體配合舉例的方式,將它們整理、詮釋得一絲不紊,我相信這對喜愛閱讀、創作傳記文學的讀者們,無疑是引領入門的優質佳作,當我們懂得如何去細細品嚐那兼具「歷史之真」和「文學之美」的作品時,我們必然明白自己已盡得此書之精髓。
慧珠以她深廣的文學造詣致力於傳記文學的鑽研,不但融合理論與實務,也加入多篇的閱讀心得與教案設計,從她字裡行間嘔心瀝血的呈現上,我看到大海中心那個正準備撒網的諄諄師者,網撒得越深,收穫也越大,她在對自己默默地推進與期許…。突然從某書上凸顯了一句來自籃球教練當.納夫說的話:「把最好的隊員派上場還不夠,你必須把最好的隊員放在對的位置。」慧珠就是那個被放對位置的最好球員,而我們只需靜心地欣賞她攻與守每個過程的亮麗演出,並且不吝於伴隨如雷的喝彩聲就行了。
文藝作家/《空谷竹語》作者 林望里序於二○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名人推薦:【推薦序1】 以創意為導向 辛勤耕耘產學
慧珠老師任教於本校應用中文系,迄今二十載。長期作育英才,並殫精竭慮於學術研究,成效卓著,有目共睹。近幾年更將關注的目光,投向產業背後的文化議題。將她所獨具的新聞背景與文學背景融為一爐,充分發揮,竭力探索與挖掘行業主深藏不露的那份核心精神。慧珠老師帶領學生深入業界,採師生合作的方式,運用學術專業,譬如傳記寫作、口述歷史、編輯採訪與文案企劃等,進行採訪、整理、編撰事宜;從蒐集資料、觀察請益、採訪調查、編輯撰稿到計畫的完成,事必躬親,盡心指導學生。讓學生...
章節試閱
壹 理論篇
傳記文學概論
前言
談到傳記文學,則要從傳記這個文類開始。傳記,是文學體裁的一種,也是早期文學的重要形
式之一。其英文Biography,是由生命和書寫二字組成,合起來就解作「記錄(某人的)一生」。
包括自傳和他傳;自傳寫自己,他傳寫別人。「自傳」是由三個拉丁字根構成: Auto(自身) -
bio(生活)- graphie(書寫),合起來的意思就是「一個人寫他自己的一生」,亦即由自己執筆,
書寫自己的人生故事。話雖如此,但今天有許多知名人物的自傳都是經由別人代筆或潤飾而成。如
大家熟知的愛心阿嬤陳樹菊的故事 《陳樹菊 ─不凡的慷慨》(寶瓶文化,二 ○一一年),以及號稱是
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第一本自傳 《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 ─蔡英文的人生滋味》(圓神,二 ○一一年)等,即是由自由撰稿作家劉永毅,透過傾聽、採訪與資料蒐集,執筆寫就而成。
因此,不管是書寫自己的故事或別人的故事,故事終究被流傳下來了,使我們得以看見生命繁複曲
折的面貌,用以對抗生活的庸俗與混雜,或是歲月的短暫與漂泊。就像有年輪的樹幹一樣,即使散
了枝葉、離了土地,依舊可以眉清目秀、層次分明。
何謂傳記文學
劉紹唐在《傳記文學》雜誌的創刊詞中說到傳記文學對於歷史、文學和教育等的深遠影響,其
價值也為舉世學者所公認,尤其是歐美各國,對傳記文學的提倡,更是不遺餘力。他認為:「傳記
文學是以傳記為領域的一種文學,任何與傳記有關的文字與資料都是傳記文學的作品。換句話說,
任何有關個人的活動記錄與思想見解的材料,都屬於傳記文學的範疇。」 然而,不管是寫自己的
故事或是別人的故事,如果這些已出版的傳記作品都統稱叫傳記文學的話,那就分辨不出一部作品
的良窳,容易讓有心人士藉此機會沽名釣譽,或利用出書作為人身攻擊,那就悖離傳記太遠,也構
不上文學作品的標準;然而專為傳主隱惡揚善,或是一味溢美,無視對傳記真實性的要求,這也得
付出沉重的代價,等於放棄了傳記的真正任務,這樣的傳記也不可能具有生命力。
因此,傳記文學應當要有一套理論和批評的準則,可以給予讀者一定的閱讀指標,對有心創作
者也提供一有利的指導方向,對於傳記文學的素質也會有提升作用。而這些就已涉入了傳記文學研
究的範疇,也突顯了傳記文學研究的重要性。有鑑於此,鄭尊仁就從傳記文學研究之所以乏人問津
的角度談及,由於傳記文學在文類上處於文學的邊緣地帶,與史學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相對於小說、
詩歌等定位明確的文類,傳記文學始終與文學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如此一來,它進入的門檻就相
對比較低,任何人只要手中握有傳主的資料,就可以是傳記的作者。然而如果僅從要求傳記要真實、
客觀、公正的角度來要求傳記文學的話,那也會讓作者或研究者有縛手縛腳、施展不開的感覺,也
增加了研究的困難度。質是之故,他希望儘早開始臺灣傳記文學研究的熱潮,以便為臺灣傳記文學
史建立基礎,這是目前的當務之急。他為此提出傳記文學的定義:
傳記文學中的文學二字,包含了文學品味的要求,包含了作者文筆的要求,包含了傳記之所
以感動人的審美因素,這些都不是想像二字所能一語帶過。因此傳記文學乃是一個更高的標
準,它比單純的傳記要求更多,也更難寫,其價值也更高。
並非所有的傳記作品都符合文學的標準,亦即當一部傳記作品具有文學品味與動人的審美質素
時,它才稱得上是傳記文學。傳記與傳記文學的不同,在於傳記只是個通稱,泛指所有記敘人生的
文字;然而傳記文學卻是一個標準,它不只要求如實記載傳主的一生,更要求寫出傳主的性格。如
法國傳記學者安德烈.莫洛亞的話說:「追求歷史的真理是學者的工作;追求個性的表現則是藝術
家的工作。」 如果我們相信文學自有其功能和要求,那麼一位傳記作家要寫出兼具歷史的真和文
學的美的作品,其挑戰將會十分的艱鉅,其成就也會格外的珍貴。……
貳實務篇
醫療心、在地情 簡伯毅院長及其醫療團隊的人文關懷
台新醫院位於台中市東區振興路上,距太平橋僅二百公尺,相當於台中與太平的交界地帶。若
不是在地人,第一次聽到「台新醫院」,可能會產生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它與市區的台安醫院或
台新銀行有關嗎?當然它們之間都各自獨立,毫無關連。而因它的地理位置接近太平的緣故,太平
地區的病患,藉地利之便,多了一個近市區醫院的選擇機會;而台新醫院也因為地處東區的邊界,
在社區醫療服務方面,多了往太平地區延伸開展的空間,於是這所道地的台中市地區醫院,規模設
備雖不及大型的教學醫院,也沒有區域醫院的分科多元,但在同等級的地區醫院之中,卻因為深入
社區醫療服務,與當地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遂成為獨樹一幟的社區型醫院中的標竿與龍頭。
直至二 ○ ○八年三月,台新的經營就已屆滿十五週年。在這個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算短的人生
十五年之中,回首前塵,對於同為醫生,又都一起投入台新創業過程的院長夫婦,以及參與見證這
一段企業發展的資深員工們來說,在二 ○ ○八年將近尾聲的秋季,應有不少的感觸在其中;然而
透過實地的專訪,以口述歷史的方式紀錄下這段既艱辛又精彩的企業發展史,除了對走過這段歲月
的當事人別具意義外,對曾經受惠於醫院的社區民眾,以及同在這塊土地上兢兢業業於各行各業的
台灣人而言,企業的穩定成長,其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參與與回饋,很值得稱許和敬佩;更重要的是,
由台新院長所率領的醫療團隊在社區默默的耕耘和付出,將為台灣企業的發展史注入新頁,
成為優質台灣最強而有力的品質表徵。……
恩典與法典 蔡奉典律師的專業形象與執業歷程
一、前言
蔡奉典律師,出生於雲林縣水林鄉。鄉下長大的蔡律師,深受高中時代林瑞霞老師(台大法律
系畢業後,續攻讀三民主義研究所,於嘉義高中教授三民主義課程)的啟蒙,立志以法律系為第一
志願。就讀政大法律系期間,一度想至國外研讀英美法,因經濟因素而作罷。於服役時通過律師高
考,退伍後隨後即展開律師生涯,至今已十有七年,業務一直在穩定中成長。期間曾任桓華法律事
務所、尚德事務所的執業律師。自民國八十五年起,即獨自經營律師事務所,並於民國九十年遷至
台中市建國路的現址,以「蔡奉典律師事務所」為名,目前雇用一位行政助理與一位法務助理。
兩年前他開始分別於彰化及雲林等地開設分所。雲林的分所設在老家附近的北港鎮,請父母親
負責日常庶務,做接洽與聯絡當事人的事務,有幾分回饋鄉里及讓父母有安頓感的用意;在彰化的
據點設在員林法院的對面,由林先生和葉小姐協助幫忙。由於他在台中、南投、雲林及台北都分別
有登錄作業,於是觸角延伸至北中南的幾個縣市,但其業務量是以中彰縣市為主。
二、蔡奉典律師的執業歷程
(一)從台北到台中的考量
蔡律師退伍後,最初是進入台北的一家海商事務所,以處理海商事務為主。經過半年
的學習,覺得執業的範籌可以再擴大,於是他透過學長的介紹,離開台北,來到台中尚
德法律事務所服務。據他表示,當時有幾個考量,讓他捨台北而就台中。第一個考量就
是都市環境的問題。在台北執業期間,剛好台北捷運系統在施工,整個都市好像工地一
樣,開車不方便,找停車位也很困難,交通非常的混亂。而他有次到台中開庭的經驗,
看到台中的車子不會很多,交通狀況還滿好的,停車位也很好找,再加上台中的天氣比
較宜人,不像台北那麼容易下雨,所以才考慮到台中來,這是環境的因素。……
獨一無二的中非咖啡 咖啡達人廖仁村的品牌形象與經營秘訣
在現今咖啡店林立的城市裡,咖啡如何找到知音,知音如何遇到心儀的咖啡店,這就如同現代
人尋找愛情一樣的可遇而不可求。中部咖啡達人廖仁村如是說:「其實咖啡跟茶的學問很類似,但
咖啡比喝茶還深奧!」聽起來這大有學問的咖啡,可不是三、五年拜師學藝就能學有所成的,要不
是掌握了箇中的核心價值,一路堅持下來,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脫穎而出,還真不容易。究竟咖
啡達人有何經營秘訣,讓他自我比擬為「咖啡的畢卡索」,如此豪邁的快語,蘊藏其中的奧妙,以
及所下的功夫之深,應不是三言兩語所能道盡。我們有幸藉此產學合作的機會,聆聽中部知名咖啡
店的老闆侃侃而談他在這個行業摸索將近三十年的心得,如同進入寶山挖掘寶藏一般,不敢稍有藏
私。現在,就讓我們為您道出這位咖啡達人經驗老練的獨門秘方吧!
一、咖啡緣起
咖啡達人廖仁村,一九四四年生。父親早年在台中市中正路經營水電工程行,家中五個兄弟排
行第四。他個性專注投入,初中(市一中)時就在家幫忙水電維修,讀書時迷上武俠小說,立志行
俠仗義。一九六六年退伍後,來到台北電器行當店員,也曾在電器公司當過業務,考過電匠、電工
證照,領悟到所有事物皆有其原理,絕非憑空而來或白白的存在。……
我的童年是一朵蒼白的玫瑰 潛入油畫家林憲茂創作的祕密花園
不同於本土作家黃春明曾在多次場合提到,他小學時因一篇「屋頂上的蕃茄樹」被老師狠狠訓
斥的童年糗事,以及讀師範藝術科出身的七等生,在第一次素描課因受光位置被同學的畫架佔滿,
只好選擇一個背光的所在,畫出「黑黑的一隻瓶子」而被教授重重奚落的畫面;出生於台灣中部的
本土畫家林憲茂,在初一的作文「我的童年是一朵蒼白的玫瑰」得到全校第一名的肯定和殊榮時,
他應該有可能比前面提到的兩位小說家更有自信也更有機會發展自己的寫作才情成為一名作家,然
而受到一股莫名的繪畫動力驅使,他拾起畫筆開展他自童年以來即具有的創作天分,潛入自己的秘
密花園,與油彩為伍,直至今日未曾放棄。
難道說「蒼白的玫瑰」已不再「蒼白」?或者說曾是他創作基底的「蒼白」,已經過厚厚的瑰
麗色塊塗抹,逐漸在生命的淬勵中幻化新生,用抽象的繪畫語言與流動不已的色澤「話」出一幅幅
的生命圖像,不管您懂或不懂,他都在向您邀請,與您在「畫」中相遇,並展開心靈的對話。
您是否對這朵曾經是「蒼白的玫瑰」感到好奇,而想跟著我們進一步去探索這個與他父親的「
留香花園」有著截然不同風情的「秘密花園」裡的一切奧秘呢?且跟著我們的腳蹤而行,我們將帶
您一窺油畫家林憲茂的綺麗世界。
一、「留香花園」取自祖母的名字「林黃留香」
一九五五年出生的油畫家林憲茂,祖父是位西醫,本有大房妻室,因喜歡周遊列國,來到馬來
西亞獵象,結識了二房的奶奶林黃留香。父親林雄歐為二房所生,早年留學東京帝大醫科,娶詹氏
如菊為妻,育有三男二女。憲茂上有兩個姊姊,三兄弟中排行最小。父親於台中市成功路上開設診
所,一生堅守行醫濟世理念,閒暇蒔花重草,頗有藝術涵養。於一九七四年心藏病逝,享年五十九
歲;母親現年九十一歲,依然健在。
小學二年級是他記憶的開端,所有童年時期最深刻的記憶是與「留香花園」相始終的。這座位
於大里的溫室花園曾帶給林憲茂許多青澀、不解、困惑的歲月。「留香花園」取自祖母的名字「林
黃留香」,地點最早是在塗城國小附近住家庭院,為了擴建遷至現今「青年中學」的對面(現已改
建為加油站)。父親平時除開業看診外,更與三五好友一起種植蘭花。在那個種植蘭花是要到深山
去採摘的年代,因為偏愛「拈花惹草」,自然把心力全放在花園的整理與維護上,除此,他父親還
對生物特有研究,目的就是要打造一個理想的溫室花園。……
藝術再造新價值 以林憲茂專刊為例
摘要
《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一書的作者Daniel H. Pink 曾說,未來是感性行銷的時代,所有人都要
學會說故事;著名的趨勢大師《第三波》的作者Alvin Toffler 也提醒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超
複雜的時代。這些訊息透露出,重視知識、分析、邏輯的資訊時代已經逐漸退位,而重視創意、整
合、設計的時代將要成為主流,而且趨近於文化的多元性。換句話說,所有產業終將成為文化創意
產業,因為產品比功能、比價錢早已經不是優勢,反而是要會說故事,能感動人的產品,才有可能
勝出。
一九五五年出生於台中市大里區的油畫家林憲茂,自一九七七年於台中美國新聞處首次個展以
來,即以其鮮明的繪畫語言、卓越的藝術技巧、執著的創作態度,樹立自我獨特的風格於畫壇,迄
今三十餘年的創作歷程,無論其人或是其畫作,都有值得探索與論述的空間。「在旋夢中飛昇
油畫大師林憲茂的綺麗世界及其在心彩堤畫室的日子」即是本校與畫家(心彩堤短期美術技藝補習
班)簽定的產學合作案,也是本人以口述歷史和傳記寫作的方式執行「臺灣中部傑出人士專題」系
列報導之一。後來有幸以此題獲得指導學生國科會「在旋夢中飛昇 臺灣中部傑出畫家林憲茂的異想世界
」計畫案的經費補助,並於二 ○一一年四月自費出版《畫顏巧語 臺灣傑出藝術家林憲茂的異
想世界》專刊一冊。本論文藉由地方與空間的論點,探討本書成書的緣由與編製的過程,呈現藝術
創作如何透過書寫與敘事,連結相關的產業,使展演的空間延伸與擴充,以產生新的創意和價值。
亦即,透過產、官、學界良性的互動與交流,使創作者的心靈不僅得到知音者的鑑賞,而創作者的
潛能也能找到真正揮灑的空間和舞臺。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油畫家林憲茂、產學合作案、口述歷史、傳記寫作、《畫顏巧語 臺灣
傑出藝術家林憲茂的異想世界》專刊
一、前言
人心無不渴求平穩與安定,然而世界上最偉大的創作卻大多是在遷移和變動中完成,諸如最感
人的詩篇、動人的樂曲、優美的舞蹈、傳世的畫作、傑出的表演,以及不朽的雕像等等,顯示人類
在現代生活中充滿著太多的對立、矛盾與衝突,而這些卻弔詭地成了創作的來源。現代藝術尤其凸
顯這些質素與特性,與後現代主義的多元文化互為表裏,因為「藝術不僅屬於藝壇,它也屬於整體
文化。」 因應時代的變遷,藝術已經很難「遺世而獨立」於其他學門與社會環境之外,包括創作
的形式、媒材與表現方式,不再單一而純粹,卻免不了受到大眾文化、科技產物與消費市場的衝擊
與影響,意味著二十一世紀的文藝思潮,是以銳不可擋之勢橫掃傳統的審美觀與價值觀,使得創作
的意義、目的與價值,都要重新被檢視與釐定。……
壹 理論篇
傳記文學概論
前言
談到傳記文學,則要從傳記這個文類開始。傳記,是文學體裁的一種,也是早期文學的重要形
式之一。其英文Biography,是由生命和書寫二字組成,合起來就解作「記錄(某人的)一生」。
包括自傳和他傳;自傳寫自己,他傳寫別人。「自傳」是由三個拉丁字根構成: Auto(自身) -
bio(生活)- graphie(書寫),合起來的意思就是「一個人寫他自己的一生」,亦即由自己執筆,
書寫自己的人生故事。話雖如此,但今天有許多知名人物的自傳都是經由別人代筆或潤飾而成。如
大家熟知的愛心阿嬤陳樹菊的故事 《...
作者序
【自序】 得人如得魚
「祂講完了,對西門說: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
西門回答說:夫子,我們整夜勞苦,並沒有打著什麼。
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他們這樣作,就圈住一大群魚,網幾乎裂開。
他們就招呼另一隻船上的同夥來幫助。
他們就來把魚裝滿了兩隻船,甚至船要沉下去。……」
【聖經:路加福音五章: 4-6】
一位教書多年的老師來到智者的面前請問教書的方法和技巧,智者告訴他,莊子「庖丁解牛」的故事,不就是最好的解答嗎?師者疑惑地說:「廚師殺牛畢竟不同於老師作育英才吧!」智者慨嘆道:「難怪你到現在還執迷不悟,難道你不知道,庖丁在解牛之前一定得經過『對牛彈琴』的階段嗎?」師若有所悟,悻悻然離開,開始勤練樂器。
這位師者經過多年如鯤魚般於北海裡的沉潛(目標在變化為鵬鳥,飛往南海),後來體會到,師生最完美的演出就是《聖經》中關於保羅的一段話:「我們成了一台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
(林前四章9節)每一位老師無不希望自己的每一門課都是一場完美的演出,就如同設計好的教案和腳本,可以淋漓盡致地發揮其功效,就像莊子書中「庖丁解牛」的故事,恰可印證說明這樣一個超高水準的演出:優秀的廚師即是到達「游刃有餘」的地步,手上的一把刀即使已用了十九年,也都像剛從磨刀石上取出的一樣,因為他是「以神遇,不以目視」;意思是說,這場人與物的交接,是用精神而不是憑感官作用行事的;憑眼見常會絆跌人,叫人裹足不前,唯有感官作用停止了,才有登峰造極、「神乎其技」的可能。
這是一本關於傳記文學的理論與實務、閱讀與論述的書,也是近幾年來透過產學合作的機會,將個人在文學領域所習得的能力運用到實務面的一種嘗試,我深刻體會到,文學可以在人與人的互動中轉化出新的能量,而「傳記文學」正是實踐這種產能的最佳課程,因為它能把人、事件與文字做最好的結合,它不只在乎能寫出好故事,而且更在乎能活出好人生。最重要的是,教學絕不是單打獨鬥的事,教學的現場也不只在教室裡進行,而教學的活動也不會只有單一的形態;透過產、官、學資源的合作與共享,創新教學社群之間的加油打氣,才有把船開到水深之處的勇氣和能力,而「得人如得魚」的願景,才有實現的可能。
在此我要感謝在工作上提攜我、扶持我最夠力的婉芳主任和秀羚老師,沒有她們,這本結合理論與實務的書幾乎難產;而我的好友 文藝作家林望里,她的第一本創作詩集《空谷竹語》(白象文化,二○一一年)深深鼓舞了我,使我在文學追尋的路上不敢稍怠。感謝她們願意在百忙之中為我寫序,使這本小書添加不少光彩。當然,我也要向這幾位樂意接受採訪的「傳主」們致意,如果沒有他們在各行各業上的傑出表現,我們寫出來的故事也不會精彩好看;其成果,則依採訪的時間順序,一一在本書陳列。圖檔的部分,則感謝畫家林憲茂老師同意授權登載,使本書美不勝收。
而我也深切感受到,過去在東海大學博士班修習【現代散文美學研究】的課程,得自周芬伶老師在傳記寫作上的啟蒙與訓練,使我得以嚴謹的態度去處理每一次的採訪個案,並有效地轉化為傳記文學,過程絲毫馬虎不得。總之,要感謝的人太多了,不如將一切榮耀歸給厚賜人心的神,只有祂知道什麼時候給人輕輕一碰,人就破碎了,而生命重建的工程也就開啟了。
修平科技大學應用中文系 劉慧珠 謹識二○一二年十一月十八日
【自序】 得人如得魚
「祂講完了,對西門說: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
西門回答說:夫子,我們整夜勞苦,並沒有打著什麼。
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他們這樣作,就圈住一大群魚,網幾乎裂開。
他們就招呼另一隻船上的同夥來幫助。
他們就來把魚裝滿了兩隻船,甚至船要沉下去。……」
【聖經:路加福音五章: 4-6】
一位教書多年的老師來到智者的面前請問教書的方法和技巧,智者告訴他,莊子「庖丁解牛」的故事,不就是最好的解答嗎?師者疑惑地說:「廚師殺牛畢竟不同於老師作育英才吧!」智者慨嘆道:「難怪你到現在還執迷不...
目錄
照片
推薦序
修平應用中文系主任 林婉芳
推薦序
修平應用中文系 周秀羚
推薦序
文藝作家 林望里
自序 修平應用中文系 劉慧珠
壹.理論篇
傳記文學概論
貳.實務篇
◎台新醫院 ─
〈醫療心,在地情〉簡伯毅院長及其醫療團隊的人文關懷
◎蔡奉典律師事務所 ─
〈恩典與法典〉蔡奉典律師的專業形象與執業歷程
◎中非咖啡 ─
〈獨一無二的中非咖啡〉咖啡達人廖仁村的品牌形象與經營秘訣
◎心彩堤美術技藝短期補習班 ─
〈我的童年是一朵蒼白的玫瑰〉潛入油畫家林憲茂創作的祕密花園
參.論述篇
藝術再造新價值 ─以林憲茂專刊為例
肆.閱讀篇
◎善意的回眸 ──陳文玲《多桑與紅玫瑰》
◎怎「傳奇」二字了得! ──抗癌博士陳月秋《現在很好》
◎我與我的對話 ──七等生〈散步去黑橋〉
◎成長的恐懼與陰影 ──七等生〈大榕樹〉
◎為愛朗讀 ──徐林克《我願意為妳朗讀》
◎彷彿若有光 ──章詒和《往事並不如煙》
◎返回童年小徑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孩子》
◎人生的偶然與巧合 ──電影《情書》觀後感
◎今時代的晨更守望者──倪柝聲
基督忠信的僕人 ──李常受
伍.教案篇
◎課程學習單──〈尋訪社會眾生相 ─人與地方的故事〉
◎課程學習單2──〈回憶錄的一瞥 ─自身經驗寫作〉
◎課程學習單3──〈意外〉極短篇改寫
◎課程學習單4── 讀杏林子《阿丹老爸》
◎課程學習單5── 從散文到電影之間
◎課程學習單6── 電影《巴爾札克與小裁縫》觀後感
◎課程學習單7── 電影《街頭日記》觀後感
◎課程學習單8── 讀七等生〈散步去黑橋〉
◎課程學習單9── 讀七等生〈大榕樹〉
◎課程學習單10── 讀屈原〈山鬼〉
◎課程學習單11── 專業課程融入服務學習
跋 從有限到無限
照片
推薦序
修平應用中文系主任 林婉芳
推薦序
修平應用中文系 周秀羚
推薦序
文藝作家 林望里
自序 修平應用中文系 劉慧珠
壹.理論篇
傳記文學概論
貳.實務篇
◎台新醫院 ─
〈醫療心,在地情〉簡伯毅院長及其醫療團隊的人文關懷
◎蔡奉典律師事務所 ─
〈恩典與法典〉蔡奉典律師的專業形象與執業歷程
◎中非咖啡 ─
〈獨一無二的中非咖啡〉咖啡達人廖仁村的品牌形象與經營秘訣
◎心彩堤美術技藝短期補習班 ─
〈我的童年是一朵蒼白的玫瑰〉潛入油畫家林憲茂創作的祕密花園
參.論述篇
藝術再造新價值 ─以林憲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