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頭事件40週年紀念專書
1979 年的橋頭事件,真是一場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
它改變一個政治家族的命運。
它凝聚一群黨外力量的集體意志。
它推進一個國家的民主步伐。
橋頭是自由的灘頭堡,高雄更是台灣民主的聖地。
余登發先生是臺灣民主運動的先知先行者。余登發的參政歷程,即是臺灣民主運動發展史的縮影。他從日治時期開始即以素人身份從政,終其一生除了對抗執政者的不公不義以外,並建立起余氏家族三代擔任高雄縣長的佳話,在南臺灣政壇創下了個人色彩濃厚的政績。
重建歷史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1979年橋頭事件的故事,在過去的威權統治之下,留下許多空白。希望藉由這本書的出版,能夠重建起這段歷史的完整面貌,並讓更多民眾理解臺灣民主化的歷史軌跡,並帶動社會的公共對話,珍惜並守護我們共同的民主與人權價值。
章節試閱
台灣第一位黨外縣長、南台灣政壇「余家班」的帶領人、「黑派」創始祖──余登發先生,自1989 年9 月13 日蒙難辭世至今,忽忽已過去三十年了。三十年的流光歷經多少物換星移,現今年輕的一輩,對這位出生在1904 年的老前輩,也許不再熟悉,但對台灣政治發展史有一點認識的人,都深深記得他對台灣民主進步發展的貢獻;而歷史的筆,對這位走在台灣民主運動浪頭的老先覺,也早就賦予特定的歷史定位。
余登發先生自三十二歲(1935 年) 當選高雄州楠梓庄協議會會員踏入政治事務開始,至1989 年辭世的八十六年歲月裡,有五十年的時間,都活躍在政壇。從戰前即參政並延續到戰後,他個人五十年的參政經歷,就是台灣五十年政治史的縮影。余登發先生除了擔任過里長、鄉長、國大代表、水利會主委、縣長之職,更以其獨特的動員和領導能力,率領親族和後進,在南台灣建立一個實力堅強、顛撲不破的反對陣營灘頭堡,至今台灣沒有第二個政治家族的組織結構和影響力能超越之,說余登發先生一手創造了台灣有史以來最奇蹟式的政治家族,一點都不誇張。
余登發先生一生之中親自上場打過十場選戰,有七勝的紀錄;他領導家族三代打過的選戰近三十場,當選率在八成以上。但余登發先生在選舉戰場的所向披靡,靠的不是巧妙的戰略或滔滔的唇舌,而是長年在地耕耘的厚實根基。早年他以個人擁有的百甲土地作後盾,熱中社會公益及捐獻;終其一生,他都一心為公,不重個人享受,樹立平民化的執政風格,蔚為反對陣營裡的典範人物。
後世學者以「野生的政治家」來定義余登發先生。「野生」意謂著無人牽引、自然發出,說的正是余先生天生天成的政治才情及在野求生的政治理念。
余登發出身中等農家,本無任何政治養成背景。他在日據時期自商業專科學校畢業之後,出任初級文官之職,在當時,算是高等知識份子,但和政治無關。他後來投身政壇,是命運的偶然加上性格的必然。也因是從百分百的政治素人作起,余登發的政治理念完全從自己的角度建立,他做官做事特立獨行,自訂步伐,不受政治高調的理論束縛,專注於地方自治的理想。他一生都在和一黨專政的體制對抗,堅守反對立場,透過選舉的方式,讓選民來決定執政人選。而在取得執政的地位之後,他信守「政治人物是人民公僕」的承諾,不收紅包、不取回扣、一切以利民便民為首要,以造福鄉梓為目標。接近過他的人都知道,即使身家富厚、又位居縣長之尊,日常生活裡的余登發,凡是衣著、飲食等種種用度,都厲行極端素樸主義甚至到自苦的地步;然而一旦涉及到民主運動或者造福百姓的公益事務,他卻能慷慨解囊、一擲千金。余登發這種以民為本的仁政心懷,至今都為人津津樂道,傳為政壇佳話。
除了顯赫的政績,余登發對台灣民主運動的發展貢獻亦大。他除了是民主化潮流中領航的先驅者,更是觸發政治改革的關鍵人物之一。1979 年1 月22 日,發生在他和其子余瑞言身上的「橋頭事件」,以及同年底發生在高雄的「美麗島事件」,被視為是台灣民主化歷程的重要里程碑;自1979 年起,因為這兩大事件的相繼發生,打開了很多台灣人被威權禁錮的心靈、改變了他們長年封閉的想法,甚至變換了他們的政治立場!
1979 年發生的「橋頭事件」, 至2019 年的今日,整整四十年了。四十年來,台灣的民主政治進程,從戒嚴到解嚴、從一黨到多黨、從在野到執政、從街頭到殿堂……,台灣的歷程,不只放在亞洲,甚至放到全世界民主化潮流的脈絡來看,都是極為成功且動人的故事。而這位「台灣第一位黨外縣長」余登發的故事,更是其中至為寶貴的一章,他的人格特質、他的執政理念,是南台灣政壇的一則傳奇,他曾有的建樹,還持續在利澤百姓、造福鄉梓。哲人雖已萎,然而余登發一生對台灣土地及人民至情至義的付出,至今透過子孫及基金會的力量綿延流傳著。永遠的老縣長余登發,依舊長存在高雄人民的心目中。
台灣第一位黨外縣長、南台灣政壇「余家班」的帶領人、「黑派」創始祖──余登發先生,自1989 年9 月13 日蒙難辭世至今,忽忽已過去三十年了。三十年的流光歷經多少物換星移,現今年輕的一輩,對這位出生在1904 年的老前輩,也許不再熟悉,但對台灣政治發展史有一點認識的人,都深深記得他對台灣民主進步發展的貢獻;而歷史的筆,對這位走在台灣民主運動浪頭的老先覺,也早就賦予特定的歷史定位。
余登發先生自三十二歲(1935 年) 當選高雄州楠梓庄協議會會員踏入政治事務開始,至1989 年辭世的八十六年歲月裡,有五十年的時間,都活躍在政...
推薦序
《序》橋頭事件點燃全臺灣政治改革的火炬
■鄭麗君(文化部部長)
余登發先生是臺灣民主運動的先知先行者。余前輩的參政歷程,即是臺灣民主運動發展史的縮影。他從日治時期開始即以素人身份從政,終其一生除了對抗執政者的不公不義以外,並建立起余氏家族三代擔任高雄縣長的佳話,在南臺灣政壇創下了個人色彩濃厚的政績。
這本《大時代的故事——臺灣第一位黨外縣長余登發》,能夠在2019 年,也就是1979 年高雄橋頭事件四十週年出版,更是別具意義。回顧四十年前的臺灣,當年統治臺灣已逾三十年的國民黨政府,為延續並鞏固其威權統治,以「吳泰安匪諜叛亂案」羅織余登發、余瑞言父子入罪,並在1979 年1 月21日將兩位強行逮捕,引發當年黨外人士南北串連,回到余登發的家鄉——高雄橋頭遊行抗議,成為臺灣戒嚴時期第一場示威遊行活動。
1979 年發生在高雄的橋頭事件,由時間長河來看,雖然只是吉光片羽的片段,然而從臺灣政局的變遷看來,卻是臺灣民主政治進程當中,最風起雲湧、劇烈震盪的一段歷程。橋頭事件更直接影響了美麗島事件,點燃全臺灣政治改革的火炬,一起又一起政治反抗事件,如同希望之火的傳遞,逐漸照亮了臺灣人的民主意識,帶領我們從戒嚴走向解嚴,從一黨走向多黨,才有今日民主自由的臺灣社會。
重建歷史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1979 年橋頭事件的故事,在過去的威權統治之下,留下許多空白。如今,政府有責任搭建完善的政策平台並提供足夠資源,支持人民書寫歷史記憶。希望藉由這本書的出版,能夠重建起這段歷史的完整面貌,並讓更多民眾理解臺灣民主化的歷史軌跡,並帶動社會的公共對話,珍惜並守護我們共同的民主與人權價值。
《序》這是一個大時代的故事
■余政憲 (財團法人八卦寮文教基金會 董事長)
四十年了,回想那一刻,仍心有餘悸。
家中二位長輩,阿公、阿爸,莫名其妙突然被抓走,母親焦慮地將我藏起來。
當下,只驚惶大難臨頭,卻沒想到,這會是影響台灣民主運動的「驚天一抓」。
試想,一個平日深受人民敬愛的黨外領袖,霎時淪為政敵發動「千夫所指」的階下囚,真是情何以堪?
但也因為有這麼野蠻粗魯的政治迫害,逼使黨外人士人人自危,凝聚共識展現意志,不願坐以待斃,發動戒嚴時期民間第一次示威遊行,勇敢走上街頭,是義氣相挺,也是奮力一搏。
在戒嚴時代,這是一條不歸路,走得出去,不知能否再走回來,來高雄橋頭參加的民主前輩,人人都交代家人,做了最壞的打算。國民黨當年以政治迫害,假軍警武力結合黑道鎭壓及法律報復壓制民主聲浪,許多民主前輩成為政治受難者。但一時的鎮壓反彈更大。橋頭事件之後,當局開鍘重懲桃園縣長許信良先生,不畏強權壓制的黨外人士卻誓死如歸地更加串聯,無懼無悔,一路勇敢奮戰,結果直接引爆了美麗島高雄事件,國民黨全面肅殺黨外菁英,更不手軟。反而帶動台灣的政治和文化走向更開放自由之路。民主、自由、人權普世價值,從此在台灣遍地開花。
1979 年的橋頭事件,真是一場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
它改變一個政治家族的命運。
它凝聚一群黨外力量的集體意志。
它推進一個國家的民主步伐。
橋頭是自由的灘頭堡,高雄更是台灣民主的聖地。
橋頭事件忽忽已經四十年了!四十年來,台灣的政治歷程也迭經轉換起伏,然而阿公作為民主「老先覺」的形象,卻永遠那麼鮮明光亮,在台灣的民主運動史中佔了一席之地,更留給子孫無限的追憶。
阿公一生絕不妥協、與當權者的不公不義堅決抗爭的堅毅;以及用慈悲柔軟的心腸,為高雄百姓真誠奉獻的心懷,在南台灣政壇創下不少傳奇。阿公所樹立的八卦寮精神,「勤快清廉」後來亦成為我余氏家族從政的依循,更是余家長孫的我,一生為人處世最重要的信念。
而當年為了追求民主正義、奮不顧身為阿公和阿爸申冤請願而丟官的許信良先生,不但是阿公惺惺相惜的忘年之交,後來更成為我們余家三代都敬重信任的尊友,也可說是阿公留給我們的珍貴的禮物。
本影像紀念專輯歷時一年多的整理出版,除了介紹阿公余登發老縣長的出生、就學、從政與被捕過程,也書寫了阿公與黨外人士為爭取民主自由的共同奮鬥的生命史。本書更收集數百張珍貴的歷史影像,帶領讀者認識台灣民主歷程的重大事件,讓大家從在那個風起雲湧的關鍵年代,看到民主前輩不畏強權的團結精神。那些人的勇氣實在令人動容,他們為台灣民主播下美好的種子。民主前輩們的影像,正是一個大時代的縮影。
四十年的時光能讓嬰兒成為不惑的中年人,但現今台灣的民主政治真的走上「不惑」之路了嗎?見證過威權統治及白色恐怖的人,逐漸老成凋零;年輕的一代,往往視民主為理所當然,不知珍惜。
在橋頭事件的四十年後,高雄政壇又面臨了民主政治的另一種危機。這時,回頭再去看看阿公曾經走過的路、看看民主前輩曾付出的血淚代價,心中更是百感交集!
除了回顧那個大時代的意義,衷心期盼歷史的錯誤不再重蹈,橋頭事件的陰影永不再發生!
《序》橋頭事件點燃全臺灣政治改革的火炬
■鄭麗君(文化部部長)
余登發先生是臺灣民主運動的先知先行者。余前輩的參政歷程,即是臺灣民主運動發展史的縮影。他從日治時期開始即以素人身份從政,終其一生除了對抗執政者的不公不義以外,並建立起余氏家族三代擔任高雄縣長的佳話,在南臺灣政壇創下了個人色彩濃厚的政績。
這本《大時代的故事——臺灣第一位黨外縣長余登發》,能夠在2019 年,也就是1979 年高雄橋頭事件四十週年出版,更是別具意義。回顧四十年前的臺灣,當年統治臺灣已逾三十年的國民黨政府,為延續並鞏固其威權統治,...
目錄
002 |序 許信良(民進黨前主席)
006 |序 鄭麗君(文化部部長)
008 |序 余政憲(財團法人八卦寮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016 |第一章 余登發的出生、成長、求學及創業(1904-1940)
026 |第二章 余登發的從政之路──協議員、里長、鄉長(1935-1947)
036 |第三章 余登發當選國大代表──國民大會代表與水利會主委(1949 ─ 1957)
054 |第四章 台灣第一位黨外縣長 余登發──落選、當選到被停職的十年崎嶇縣長路(1953-1963)
090 |第五章 「黑派」的崛起及「余家班」勢力的形成
102 |第六章 中壢事件 讓桃園風雲變色
120 |第七章 高雄橋頭事件及吳泰安匪諜叛亂案
164 |第八章 沒有黨名的黨 美麗島雜誌社籌組與運作
190 |第九章 突破黨禁 民進黨圓山組黨
202 |第十章 桃園機場事件
238 |第十一章 探望許信良 爆發土城事件
252 |第十二章 承繼八卦寮香火 延續不妥協精神
002 |序 許信良(民進黨前主席)
006 |序 鄭麗君(文化部部長)
008 |序 余政憲(財團法人八卦寮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016 |第一章 余登發的出生、成長、求學及創業(1904-1940)
026 |第二章 余登發的從政之路──協議員、里長、鄉長(1935-1947)
036 |第三章 余登發當選國大代表──國民大會代表與水利會主委(1949 ─ 1957)
054 |第四章 台灣第一位黨外縣長 余登發──落選、當選到被停職的十年崎嶇縣長路(1953-1963)
090 |第五章 「黑派」的崛起及「余家班」勢力的形成
102 |第六章 中壢事件 讓桃園風雲變色
120 |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