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爭辯不是為了贏:用對的語言結出意見果實
根本不可能沒有爭論。擺在我們面前的選擇不是是否要爭論,而是如何好好爭論。
我們大多數人都已學會如何「不去爭辯」。我們學到如何避免被牽連,如何不被扯入。這樣做似乎是穩當的做法和容易的選擇。不久之後,可怕的一天到來,我們的逃避路線最後卻變成最具爭議性、最令人吃驚與最不想碰到的處境。可怕的諷刺是,我們發現自己是最愚蠢論點的頑固支持者。由此我們得到清楚的教訓,也就是沒有爭論根本不可能。擺在我們面前的選擇不是是否要爭論,而是如何好好爭論。本書告訴你如何迎戰這項無可避免的挑戰,並解釋如何發展出爭論及如何應付他人的論點。
其實,從事爭論的能力會使學習變得令人興奮。對辯論感到自在改變你與教育和所有其他事情的關係,並使你從被動厭煩地接受別人的知識轉變成參與者,既不對周遭社會心懷恐懼,也不對周遭社會漠不關心,而是積極投入社會的詮釋與轉型。
受過較高等教育的多數學生,發現「必須爭論」這個想法令人怯步。教授與大學講師經常對學生的文章提供回饋,最開始沉默良久盯著你的手稿看,並以觀察後的意見做結束,這項事實對這種感覺毫無幫助。「內容談到很多,但卻沒有論點」或「文章只是敘述事情」。此時大學新生經常感到困惑。什麼是論點?什麼是「純粹的」敘述?這些都是好問題。不幸地,這些問題很少獲得適當回答。儘管爭論是大多數學科所不可或缺,大學卻很少清楚向學生介紹學術爭論的技能和文化。這點尤其有違常情,因為大家都期待大學生被教導要如何參與辯論,這種能力使大學生有別於其他形式教育的學生。的確,大家經常將這種期待視為代表學生從高中教育進展到大學教育最重要的象徵,難怪講師與教授對於這個主題感受特別強烈。他們將展現爭論能力的學生視為好學生,而將無此能力的學生視為較差的學生。令人遺憾的是,要讓學生領悟到成為好學生族群有多困難或多神祕的這個概念,大家做得還不夠多。
學術爭論是學習與瞭解的一項工具,也是投入智力的一種形式,這是用意要對辯論有所助益的一種建設性介入。這意味學術爭論是以分享含有眾多事實與意見的知識為基礎的一種交換形式。學術爭論要求新求變、對凡事抱持懷疑態度且總是試圖著眼於未來,這是最起碼應有的態度。這些理想和爭論重點在於贏得爭論,或爭論就是個人佔優勢的觀念正好相反。因此本書與頂尖律師蓋瑞.史賓斯 (Gerry Spence)的那類著作《辯論高手》的共通點很少。若你想重生成為辯論家,那麼蓋瑞就是你要找的人。抱持他那種爭論觀點的不只他一人。大家普遍都有辯論就是無情爭鬥的信念,而且覺得那理所當然,尤其有特別多宣稱能讓每個人都成為「贏家」的「自學」資源。這種東西讓大家產生一種印象,認為成功的辯論家就是穿著體面、下巴方正、眼中閃爍冷酷目光、且極為俊俏的人。他們是聰明又無情的惡霸,讓我們大多數人在生活上感到害怕。
這種令人畏懼的人物是律師、政治家與企業領導人的綜合體,他們是有影響力的人。但雖然我們可能欣賞他們言辭敏捷,將他們視為模範辯論家卻極令人難以信服。他們也許在辯論上令人歎為觀止,但是他們的辯論方法懷有自私意圖,且在理智上麻木。更具體來說,他們想盡辦法絕對不要輸掉辯論。儘管確實明顯受到歡迎,這種自相殘殺(最凶惡的動物坐在將對手拆解下的骨頭上) 的爭論方法,是參與辯論或學習任何東西非常糟糕的方法。
雖然大學教師通常沒有實踐他們自己的崇高理想,他們在更高等教育中對於爭論方式的瞭解,帶有有價值的獨特觀點在其中。本書中我所謂的好爭論,會利用到學習、傾聽與溝通技能,那是一種參與形式,一種主動參與追求理性洞悉真理與知識的意願。我希望沒有人將這種爭論模式想像成是一種輕鬆的選擇。沒錯這種爭論不是決鬥,你不可能斷手斷腳,但相較於模仿英雄氣概的更侵略性方法,那不只是一種表演。我們的現代爭鬥者進行他們的競賽、打他們假想的戰爭,然後眨眨眼睛走開,他們是在法庭上、會議室或電視新聞中永遠將頭上的角交纏在一起,像公牛般的爭鬥者。本書所遵循的途徑對所有涉及的人提出更多更嚴肅要求。所有要求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我們要因相信某件事是事實並值得說出而爭論。這並不表示每次想提出論點時,你都必須搜尋靈魂最深處,而是表示你要為你所代表或在乎的立場爭論。因此有必要自問「整體來說,我相信什麼是事實?」及「此時真正要緊的是什麼?」而且不只問一次,而是要問很多次。這些並不是能簡單或油腔滑調回答的問題,而是令人勃然大怒的問題。有時最適當的答案可能像是「沒事」或很常是「我不確定」。但是問題需要像永遠揮之不去的嘮叨者或刺激物般繼續存在。
爭論不僅是一種「可傳授的技能」,也不光只是和使用電腦能力及時間管理相提並論的能力。以有資料根據和建設性方式爭論的能力,是所有形式高等教育的核心特質,但那不僅是如此而已,因為爭論是我們是誰及一生中我們想做什麼的核心。
「似乎有理」的藝術:現實世界中的爭論
有很多職業工作者有能力輕易建構理性又有資料根據的論點。無論提出新方針或產品,或為現有方針或產品辯護,你需要能瞭解為何有些論點比其他論點更「似乎有理」。到處都有很多好爭鬥的爭論模式引誘頑固者。但是你發現什麼模式更有說服力?承認並從事反論點與反證據的推論個案,或是喜好爭論的個案?我沒有假裝學術性方法能夠或應該落在更加「正常」的情況。
描述有學術介入特性的眾多不同觀點間如何微妙互動,在現實世界中可能顯得沉悶,更不用提看到討厭的一整列參考書目。然而若你想直接談到要點,本書介紹的技能在很多不同場合中可能都有用處。懂得開始思考爭論形式和品質,及爭論的徹底程度與限制,可以協助任何人達成當前的目標,並用完整的知識系統與信心進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