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ㄧ
建立「財政紀律」概念與法制,並有效執行
寶鼎出版劉顧問是我十年前旅美返台,在台大經濟系EMEA 班授課的學生。他深知我對目前財政困境的關心,未來財政懸崖隱然成形的憂慮,以及我對堅守財政紀律的執著;特別介紹由兩位知名德國教授合著的一本好書《國家為什麼會破產》,讓我有機會先睹為快。
漢諾.貝克(Hanno Beck)及阿洛伊斯.普林茲(Aloys Prinz)兩位作者對於國家債務與財政困境之間的利害關係,有非常深刻的觀察及分析:由第一章〈小小國家破產史〉、第三章〈脫掉凱子的外衣〉、第六章〈破碎的夢想〉,到第八章〈給歐洲一個新家〉,脈絡分明,井然有序。全書呈現經典德式風格——筆觸細緻深刻,敘理嚴謹分明,寓意內涵深遠,詮釋簡潔明確。個人深感本書對德國財政現況的剖析與建議,對深陷財政困境的我國而言,具有高度的參考價值,值得向國人大眾及政府當局推薦。
我國當前財政嚴峻的程度,可分別從中央與地方財政同時陷入「入不敷出」困境來了解。依據二○一二年的統計資料,中央政府未清償債務餘額可能飆破五兆元,今年(二○一三)底更將直逼百分之四十國民生產毛額(GNP)法定舉債上限;同時,各級地方政府的財政情況也不樂觀,包括五都在內的地方政府,一年期未清償債務亦占百分之二國民生產毛額(GNP)法定舉債上限。鑑於中央與地方政府財政同樣拮据,情勢日趨嚴峻,有識之士無不大聲疾呼盡速採取「開源節流」雙管齊下的措施來挽回頹勢。在諸多建言中,個人認為建立「財政紀律」概念與法制,並予以有效執行,尤為重要。
盱衡世局,歐債危機情勢仍然嚴重,美國財政懸崖也未安然跨越,全球經濟雖然出現復甦徵兆,但各國財政尚未脫離困境。《國家為什麼會破產》一書中所闡述的財政困境的形成原因,與財政健全的挑戰之道,值得朝野珍惜與重視;並藉以強化經濟建設的動力,建立公義社會的能量,進而共築社會公正、經濟效能與財政永續的美滿家園。
何志欽 成功大學副校長、前財政部長
推薦序二
台灣也將破產?
《國家為什麼會破產》這本書,好像在述說台灣的未來。
台灣最常聽到的政治主張,就是一切政府出錢。大學投入不足,教學品質下降,要調漲學費,學生就嗆校長,上街頭抗議教育部;健保費用不足,立委要求政府負擔從百分之三十四提升到百分之四十,最後妥協到百分之三十六,每年需增加支出二百五十億。此外還有老農津貼加碼,政府出錢;老人搭公車免費,政府出錢;增加育兒津貼,政府出錢。無論任何建設或福利,都要求政府出錢,林林總總不知可列出多少項。
但另一方面,各項稅賦最好能減,例如遺贈稅從百分之五十降到百分之十,營利事業所得稅從百分之二十四降到百分之十七,銀行則完全免除營業稅。馬政府第一年就減稅達一千八百七十八億元,政府支出只能增不能減,收入則是只能減不能增,沒錢就發行公債,這就是「台灣民粹共和國」。
大家似乎都忘了,除了官員捐的錢,「政府」從沒有真正出過錢,因為政府的錢都是老百姓交的錢。政府需要的支出是固定的,某些人該繳的稅降了,其他納稅人的負擔就相對加重,權益也就受損了。就算政府舉債,表面上沒有增加稅率,但是債遲早要還,最終還是大家買單。政府該徵的稅不徵,基礎建設就減緩停滯了,該提供的社會保障及救助就減少了,受害倒楣的也是民眾。
搞民粹,要求一切政府出錢的結果,就是台灣政府高額負債,包括各項勞退基金的總額,早就超過全年生產毛額,台灣早就希臘化了。台灣的財政問題不是不爆,是時候未到,但也不遠了,就算可以再拖個十年,也絕對過不了二十年,不但南歐諸國,鄰近日本也是個例子。
台灣希臘化的原因有二,一是立委太好幹了,只要不斷對建設及社福開支票,要行政部門買單,根本不管錢從哪裡來,是加稅?減少其他支出?或發行公債?兩方面政府自己也推波助瀾,每增加一項建設或福利,就宣稱多少人受惠,也不談錢從哪裡來,更不會說多少人要因此「受害」,相對增加負擔。立委及行政部門交相討好民眾,支出只多不少、稅賦只減不增,養成民眾一切都是「政府出錢」的民粹氛圍,將台灣推向財政深谷。如果我們像本書的那些破產國家,拚命愛花自己手上沒有的錢,最終就得付出無比的代價。
另一將財政推向無底深淵的因素,是台灣人口快速老化,人口結構從目前的紡錘型,就是生產者眾、食之者寡,又稱為人口紅利,在十幾年內轉變為生產者寡、食之者眾。而目前政府未能追求財政平衡,每年還須發行近三千億公債,償還本息,且目前政府大部分為消費性支出,建設性支出相較於二○○○年以前大為縮減。未來十數年人口將呈倒三角形,健保、長照等各項社福支出需求將大幅增加,而工作人口減少,社會福利及保障如何能負擔及永續?
地方首長更是有趣,明明知道中央沒錢,但個個就像諸侯,天天向中央要錢,要不到就給中央臉色、要求擴大舉債空間。錢要的多,舉債多,建設就多,政績就好,選票就來。若要他增加地方稅去籌錢,那是政治自殺,門兒都沒有。
拯救臺灣免於破產就要從稅政開始,行政、立法、媒體及各界賢達,都應誠實向民眾報告,減某人的稅,就是增加你的負擔;少收某些人的稅,就是減少其他人的福祉;減目前的稅,就是未來要抽更多的稅去彌補,評比地方首長的政績,首先要看他減少多少民眾的負債,以上這些應是媒體要特別討論的重要議題。
廉能施政、公平加稅、合理漲價、照顧弱勢,才能救台灣。
楊志良 前衛生署署長、亞洲大學講座教授
推薦序三
晴天時,思考雨天的因應之道
二○○八年下半年開始爆發的金融海嘯席捲全球,為挽救岌岌可危的經濟,世界各國紛紛祭出大幅寬鬆貨幣政策與巨額支出的財政政策。由於支出過於龐大,歐洲部分財政結構本已脆弱的國家,便出現給付不能的窘境,進而演變成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世界各國在歐美經濟的拖累下,經濟普遍呈現疲軟的走勢。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了解,類似的事件在國際歷史發展中是層出不窮;讀者不僅可以從書本的內容中獲得各國發生財務危機的原由與始末,更可從各個事件的探討中了解各國財政當局常犯的毛病。
書中曾提及「好債」是用來有效益的投資、使用者付費的項目、可以維持「世代公平」的投資、振興經濟與刺激景氣方案;「壞債」則是舉債用在消費以及「結構性」項目。相信很多國家政策決定者都了解上述的道理,但為何仍然反覆出現債務危機?不外乎將過於浮濫的支出視為當然,不願面對長期債務累積的問題,找各種理由加以詮釋,甚至顛倒是非,將不正常當作正常,等到事態嚴重到不可收拾時,只好兩手一攤。財政問題通常是日積月累,負責任的政府會在晴天時思考雨天時的因應之道;顢頇的政府即使已面臨問題,仍然得過且過。相信讀者在閱讀這本書時,一定能夠更加深刻了解國家債務問題,且清楚要維持國家長久的穩健發展,哪些政策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吳中書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
推薦序四
財政學、國際經濟學很好的輔助教材
個人要破產的理由很簡單──入不敷出。當一個人不負責任地一直花費多於支出,總會周轉不靈,要宣告破產。只是國家牽涉的層面太廣,要考慮的問題太多,不太容易看出來;但可以瞞過一時,債務處理不好,終究紙包不住火,最後國家還是會破產。問題是,人們沒有學到教訓,歷史卻是不斷的重演。
本書的貢獻在於把歷史上那些破產國家的故事,以系統性的方式描繪得淋漓盡致。從阿根廷、中南美洲,到希臘的南歐諸國,乃至於德國及整體歐盟的債務發展,作者豐富的知識及清楚的筆觸,讓你置身其中。債務大山不是一天造成的,但民主政治,選舉的推波助瀾,為討好選民,全世界如出一轍,讀者閱讀後都可以學習到深刻的教訓及啟發,減少歷史再次重演的可能性。
然而更重要的是,如何解決龐大的債務危機。書中對於德國人深刻的反省及現今歐盟解決歐債問題的運作,也有詳細的討論,這也難怪二○一二年諾貝爾和平獎會頒給歐盟。在金融海嘯過後,歐債危機的當下,台灣的退休金、年金問題吵得沸沸揚揚之際,這一本書在台灣出版,特別顯得有意義。
這本書還有一個特色,把教科書一些複雜的理論例如龐茲騙局、跨世代會計、利率排擠效應、李嘉圖等值定理、拯救行動、量化寬鬆、巴納姆效應……等,以生動的筆法配上實際情形應用出來,因此我認為這是現今一本財政學、國際經濟學很好的輔助教材。
林建甫 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台灣大學人文社科院副院長
推薦序五
國家幫不了你什麼,人民當自強!
任何一個對於「我辛苦賺錢,誠實納稅,卻眼睜睜看著國家債臺高築」這件事感到不解、無奈,甚至憤怒的守法好國民都應該看看這本書。本書作者(兩位德國經濟學家)儘管談的是德國與歐盟的難題,卻抽絲剝繭地說明了「國家」——作為一個可以舉債的主體——因為先天結構上的「弱點」(或者該說是得了當代主權國家與民主政治制度設計的「方便」),使其借錢容易,還錢缺乏誘因,而賴帳又成本低廉,因而比起一般個人、家庭或企業,更容易走上債務纏身的不歸路。
作者在此並不是要替國家脫罪,畢竟國債也有兩種——好債與壞債;而是讓我們理解,正因這幾乎可以說是一種「制度誘人犯罪」的歷史共業,我們納稅人更應從今天起坦然接受「國家(的債務)就是你家(的債務)」的觀念,一方面共體時艱、節衣縮食(勒緊褲帶其實不如想像中可怕),一方面嚴格監督政府花費,必要時用選票「協助」耍賴的政客們記住:花錢請花在刀口上。
台灣當今的財政惡化已迫使執政當局開始採取行動,軍公教退休保險等優渥福利(這正是被本書作者列為「壞債」的最主要內容之一)雖已初步遭到刪減,但幅度顯然不夠,與勞工退撫制度的修訂未放在同一個天平上衡量,也令人不解)公私部門工作本質的差異究竟有無想像中那麼大?值得再深思︶;而未通盤考量且受各方利益影響的組織改造,讓官僚體系越減越肥,也令人憂心忡忡。看看歐豬、想想自己,過去台灣錢淹腳目的榮景已經一去不回頭,作為一位大學老師,我已經打算在課堂上教育這些被國家當作搖錢樹、來不及嘗到甜頭的學生:在學校時多修幾門理財節稅的課,一踏出校門就要為退休做好規劃。負債累累的國家已經幫不了你什麼,人民當自強!
林世昌 清華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推薦序六
國家的債務就是我們的債務
由漢諾.貝克(Hanno Beck)及阿洛伊斯.普林茲(Aloys Prinz)所著的《國家為什麼會破產》一書,娓娓道出一個國家如果不斷的累積債務,將可能造成一個國家的破產,並對其他國家,甚至世界的經濟,造成莫大衝擊;作者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生動活潑的例子,將財政學上有關公債或預算上艱深的專有名詞,以生活上的實例或歷史上的個案,循序漸進描述,讓人讀起來淺顯易懂,而且欲罷不能。
財政學上有兩句形容公債的話,一句是:「一個國家如果不消滅公債,公債將消滅這個國家。」另一句是:「國家舉債有如將錢從左口袋放入右口袋,對國家沒有什麼傷害。」這兩句話其實是不相衝突的,這些在這本書中都可以找到答案,貝克及普林茲沒有直接說明答案,而是以詼諧的方式告訴你什麼是好債,什麼是壞債,國家舉好債就不至於最後造成國家的破產。
很喜歡書中的許多用語及說明方式,例如將舉壞債形容成有如吸毒一樣,會越陷越深,讓民選的首長不能自拔;以歷史的例子說明有些國家舉債的情況,有如設一場典型老鼠會的大騙局。最後,我也非常贊同作者的看法(我個人也一直在上課中告訴學生):「我們能認知到,我們才是國家,國家的債務就是我們的債務;……我們能把這些認知轉化成投到票箱中的選票,不再被廉價的口號、笨拙的論戰與滿口謊言的承諾所愚弄。」
有時候,在上課中向學生說明政府的財政制度,學生常覺得無聊,昏昏欲睡;每當介紹到國家或地方政府的債務情況,我都興致勃勃的告訴學生:國家的債務問題多麼重要、歐債的問題是什麼?各國的債務如不妥善處理,會如何影響世界各國的經濟財政?有時候學生也愛理不理,好像在討論隔壁鄰家或遠房親戚的債務,國家的債務或別國的債務干我們什麼事!
希望藉由這本書能讓那些昏睡中的學生醒來!
林恭正 台北大學財政系副教授
推薦序七
一部論述清晰的國家財政史
歷史彷如是一部沉默的智者之書,極待我們去汲取前人的智慧。德國二次戰後的財政慘狀,由德國經濟學者寫來格外細膩;作者往前探索讓法國差點滅國的「南海事件」,往後解析當前正在上演的希臘危機,縱深廣闊,交織出一部論述清晰的國家財政史。
而歷史從來沒有一刻如現在這般,與當代人這麼貼切。民主體制的興起、福利國家蔚為風潮,在媚俗政客的操弄下,國家債務危機正如野火燎原般在全球各地敲響警鐘。事實上,不必等到國家真的破產,此刻在台灣,我們已經見證到僅是﹁意識到﹂破產危機,就足以讓整個社會分崩離析了。
康文炳 《今周刊》執行副總編輯
前言
倒閉、破產、一貧如洗
國家財政一定要平衡,公共支出一定要減少,政府機構的傲慢要適可而止。如果國家不想破產,必須降低付給其他國家的費用。
—馬庫斯‧圖利烏斯‧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
某國的總統,在國會裡公開承認——國家破產了。銀行資產被凍結的民眾氣炸了,走上街頭嗆聲,一袋袋裝滿「人類黃金」的塑膠袋瞬間飛向國會大樓。最後,這位國家元首只好草草宣布辭職,從國會大廈頂樓搭乘直升機落荒而逃。
畫面切換到另一個國家……。某國執政者,在知道一切無可救藥後,宣布停止付款給所有債權人。結果,全歐洲的銀行與金融機構陷入大崩潰。
歷史上,希臘因為債務政策太超過,導致其他會員國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將希臘趕出貨幣聯盟。
眼看通貨膨脹已達歷史最高點,該國貨幣在政府出手廢除前,價值只剩下原始購買力的百分之一。
以上場景很熟悉嗎?是的。是新聞嗎?並不是。那位搭乘直升機落荒而逃的,是阿根廷總統;二零零一年,他倉皇地逃離憤怒的國民。而害歐洲銀行體系大崩盤的,則是英皇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他在一三四零年宣布英國破產。至於,希臘被趕出貨幣聯盟的場景,則是發生在一九零八年;當時,法國、義大利、比利時與瑞士四國,合力將它轟出拉丁貨幣聯盟。最後,因為通貨膨脹,幾乎將全國財產毀於一旦的國家,則是十五世紀發生在中國明朝的真實歷史故事。
如今,希臘即將被趕出歐元區?美國破產?通貨膨脹率躍升為兩位數?——這些,不都是早就發生過的老把戲嗎?事實上,希臘不是第一次被趕出貨幣聯盟、美國也不是第一次破產;再說,幾乎所有工業國家都曾經歷過破產,而「通貨膨脹」這個名詞的年紀,恐怕比人類使用貨幣更久!過去兩百年來,經濟學家登記有案的國家破產紀錄,就高達三百二十次;而那些欠錢不還的國家,甚至還包括大家熟識的美國、西班牙、丹麥、英國、日本與德國等大咖!二十世紀,因為負債慘劇,導致國家被迫進行貨幣改革的事件,更是不勝枚舉。
無論是國家破產、銀行倒閉危機、分崩離析的貨幣聯盟,或是房地產泡沫化——這些都是幾個世紀以來的老掉牙故事,而且原因相同,不外乎是國家債臺高築,幾乎淹死自己,或是燒光百姓的錢,進行沒有意義的活動,最後落得翻臉不認帳才東窗事發。轉眼間,已邁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我們看到歷史再次重演——國家快被債務滅頂、某國面臨破產、歐洲貨幣聯盟快要瓦解、老百姓提心吊膽都在擔通貨膨脹,在世界各地依然層出不窮。看來,各國政府好像都沒有從歷史中學會教訓。
其實,我們應該借鏡歷史,從中學習經驗與教訓;更應該追根究底,了解不斷攀升的國家債務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會衍生什麼樣的後果。國家為何要舉債?何時可以舉債?何時該懸崖勒馬?舉債對國民與後代子孫有什麼影響?歐洲貨幣聯盟未來的命運如何?政客的手為何不能抽離這鍋債務大羹湯?因為我們兼具選民與成熟國民的身分,同時又是非得喝下這鍋湯的納稅義務人,因此有必要弄清楚,我們選出來的人,到底是如何煮出這鍋湯的。本書試著回答上述問題,沒有專業術語、沒有公式、沒有表格,只有淺顯易懂的文字,以及一點點詼諧的娛樂效果;至於,讀者要哭、要笑,或起雞皮疙瘩,就讓大家自己決定囉!
無庸置疑的,未來幾年內,國家超額負債的話題,一定會延燒各國,並在政壇引爆精彩論戰——本書的論點當然也樂意參一腳。所以,別浪費時間了,讓我們開始吧!就從那位專機被扣押的總統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