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三個部分。部分為《小哲自白》,此篇是阿索林的成名作,帶有自傳色彩,突出的主題是存在的憂鬱、時間和死亡經驗以及面對生命死亡這一人類的普遍處境而表現出的“小哲學家”姿態。第二部分為《堂胡安》,其人物原型是在歐洲文學目前赫赫有名的唐·璜。阿索林的唐·璜在構思上正好是浪漫英雄的反面,主人公生活在西班牙一個典型的阿索林式的處於內歷史中的外省小城,揚棄個人主義而融入社會,成為集體的一員,並通過這種集體主義生活而改邪歸正。第三部分系小說選粹,這些故事的主題是時間、死亡、小鎮生活、傳統手工業、舊風俗、樂天安命哲學等。讀者很容易注意到,無論長篇或短篇,阿索林運用的都是隨筆手法,而且同樣的主題在不同的文章里反覆出現。之所以選入此書,概因其故事性比作者的其他隨筆文章更強。
阿索林,本名何塞·馬丁內斯·魯易斯。阿索林是其筆名。他是西班牙文學流派“1898一代”的核心成員,集小說家、散文家、文藝評論家于一身。阿索林著作等身,自稱一輩子寫了幾百個短篇小說。而其長篇小說創作分四個時期。時期,《意志》《安東尼奧·阿索林》《小哲自白》這三部是帶自傳色彩的三部曲,也是阿索林的成名作。第二時期,《堂胡安》和《堂娜伊內斯》這兩部可以說是對西班牙有名形象唐·璜的演義。《玻璃學士》(后改名《托馬斯·魯埃達》)在形式上是對塞萬提斯同名小說的演義。在第三時期的長篇創作中,作者嘗試先鋒派實驗,運用了立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技巧,代表作有《菲利克斯·巴爾加斯:性情描寫》《不錯現實主義:前小說》等。第四時期是西班牙內戰後三年時間里創作的六部長篇《作家》《病人》《任性》《沒有曙光的海島》《瑪利亞·豐丹》《薩爾瓦多拉·奧爾貝納》,這一時期的小說節奏緩慢,語言講究,只有描寫而沒有情節,可以說是法國新小說流派的先驅。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國內現當代文學作家何其芳、卞之琳、師陀、汪曾祺等都對阿索林產生過興趣,受到過他的影響。
王菊平,美國南阿肯色大學現代語言文學系西班牙語副教授。譯作有《溫柔的激情》等。
戴永滬,美國南阿肯色大學現代語言文學系西班牙語教授。譯作有《魯文·達里奧短篇小說選》《達里奧詩選》《基羅加短篇小說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