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2年8月24日,聖巴托羅繆日,在法王查理九世默許下,新教軍事領袖科里尼被天主教一方吉斯公爵亨利一世手下的士兵殺害。很快,天主教徒頭戴飾有十字架的帽子,臂纏白色袖章,穿梭于巴黎的大街小巷,以天主之名追捕“異端”,處決迅速演變為大規模殺戮。然而,就在幾天前,巴黎城中還一片歡樂祥和,一場象徵和解的隆重婚禮剛剛在巴黎聖母院舉行。新娘是查理九世之妹瑪格麗特,新郎則是信仰新教的納瓦爾的亨利,即未來的亨利四世。短短幾天,誠心尋求和平的婚禮為何會演變為“血色婚禮”?為什麼對少數新教領袖的處決會演變為幾乎波及全法國的大屠殺,它又如何攪動國際局勢?在一系列事件中,查理九世、美第奇王太后、天主教權貴、西班牙國王扮演了何種角色?
法國歷史學家阿萊特·茹阿納分析處決與大屠殺突然發生的來龍去脈,考察當時國內外新教徒與天主教徒對此的反應,重新講述了聖巴托羅繆大屠殺的故事。在她看來,這血腥的一天改變了法國歷史的走向:天主教在法國的命運徹底改變;新教徒不再認為法國會成為新教國家,開始形成身份認同;動亂殺戮之後人們對秩序的渴求使君主權威得到強化,絕對專制的大門開啟;對宗教分裂及其導致的創傷的反思,同樣使王權受到質疑,甚至為大革命埋下伏筆。
聖巴托羅繆大屠殺無疑是一個悲劇,它因恐懼而將他者視為異端,將差異扭曲為威脅,距今迢遙卻又未曾真正遠去。
阿萊特·茹阿納(Arlette Jouanna,1936—2022),蒙彼利埃三大榮譽教授,長期從事法國十六世紀史研究,在法國宗教戰爭、十六世紀法國政治史研究方面成績斐然。主要著作有《反抗的責任》(Le Devoir de révolte)、《十六世紀的法國(1483—1598)》(La France du XVIe siècle,1483-1598)、《絕對權力》(Le Pouvoir absolu),與他人合著有《宗教戰爭歷史與詞典》(Histoire et dictionnaire des guerres de religion)、《文藝復興時期的法國》(La France de la Renaissanc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