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就因為身為「聽與說教室」的老師,所以我深深這麼認為
我在「聽與說教室」擔任教師。來到這間教室裡的有:因為聽覺有障礙而配戴有助聽器的小孩、有些字沒有辦法正確發音的小孩、說話會結巴的小孩、不能維持對話的小孩、不知如何和周圍同儕維持良好關係的小孩。
如果在聽覺或語言上出現困難,就會因為聽不太到或不擅於言語表達,導致孩子在溝通方面呈現消極的態度,甚至誤以為自己是無藥可救的。
我們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讓這樣的情況不再發生;協助孩子提高成就感,讓孩子發現「其實我也可以做得很棒!」。
在這樣的「聽與說教室」裡和孩子接觸時發現,最近在一般的教室裡,也逐漸地出現了一些「讓人有點擔心的小孩」。
舉例來說,不擅於言語表達的小孩、手指不太靈活的小孩、常會忘東忘西或對於整理沒有概念的小孩、不知道如何和同儕打交道的小孩、在學習方面總是不順利的小孩……。這些孩子的自我成就感低落,甚至也可能誤認為自己很糟。
不管是否有障礙,這些「讓人有點擔心的小孩」,在某些方面不得意或有困難的孩子,到處都可見。
然後,當我注意到這些孩子的同時,發現這些孩子的家長與孩子的溝通說話的方式,也常會令人捏把冷汗。
啊 ~ 其實是可以不用那樣的方式說話的,或者,啊 ~ 其實不必那樣干涉也是可以解決的,或者,那不是問題的所在等等。
這個時代裡,在養育兒女時,相信會遇到許多令人迷惘及煩惱的事。也就是因為這樣,有人能夠一起思考,一起交談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認為能夠提供諮詢是我們所要扮演的重要角色。在這本書中,我將為您介紹一些曾經協助過的個案。希望您能將本書做為參考,相信您也可以發現自己所擅長的事;您一定可以變得更享受與孩子互動。同時我也相信孩子們將會因此提高成就感的。我深深這麼認為。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日常生活中常見到的、常聽到的「讓人有點擔心的孩子們」的實例吧!
「我.們.沒.有.說!」
期待已久的校外教學終於來了。大家坐上了遊覽車,班導在前座跟導遊討論行程。
接下來,到達目的地之前,大家唱唱歌,玩玩遊戲,一起度過快樂時光。在後座,有人開始交換座位。
「換一下座位!」「為什麼?」「你管我!快滾!」「那你得先說出理由才可以。」「囉嗦,去死啦!」
您認為會這樣說話的人,是男生?還是女生?
任何小孩都有可能輕易將「去死」掛在嘴裡。但是也有無法像大家一樣將「去死」說出口的小孩。
有個小孩這樣跟家裡的人說:「我不想去學校。」為之擔心的母親在仔細尋問下發現,小孩遭到同學辱罵類似像「白癡」、「囉唆」、「去死」等字眼。
隔天起,這位母親開始做一件事,每當小孩放學回到家,這位母親便會問小孩:什麼時候,被誰說了哪些話。詳細詢問,並且一一記錄下來。
不用一個禮拜,這位母親完全明白了,「這樣的情況每天都在發生,這個問題非解決不可。」這位母親跑到學校去,在校長及班導的面前,交出一疊記錄說:「我的小孩受到欺負,學校打算還要繼續袖手旁觀嗎?」
老師馬上出面處理了這件事。在班會上,老師是這樣訊問孩子們的。「大家閉上眼睛。曾經對小○說過(你去死)的人,舉手。」
一個小孩舉手了。「我們才不會說出那種話呢!」面對著這些認真的表情與口吻,老師點了點頭,並且向母親報告了班會的情況。
當小孩聽完母親的轉述,說了這樣的一句話。「大家都在說謊!」
出自惡意卻沒有自覺的孩子們
不論是校外教學中孩子們說出口的言語、還是班會中的發言,不管是那間小學,這些都是每天可以見到的光景。
讓人疑惑的是,「我們沒有說出那種話!」孩子們是真的這麼認為。這是孩子們內心真實的一面。
「如果遇到年老的人或有困難的人,我們應該如何接納?」「什麼樣的話會傷到人?」上道德與倫理課時,老師用這樣的主題,讓孩子們一起思考,共同討論。
結果,「我會想要讓座。」「我會幫忙拿行李。」「如果被罵滾到那邊去的話,會傷心難過。」「不可以罵人白癡!去死!」類似這樣的正確答案,孩子們都可以準確回答。大家都很清楚,很明瞭。
然而,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無意間,沒有自覺地,「去死」這句話會從口中溜出。這就是現在的孩子們的實際情況。
班上轉來一位從亞洲國家來的留學生,他非常不習慣日語,既看不懂也不會寫漢字跟平假名。發音跟語調也和大家不一樣。就因為這樣,所以常常會被同學取笑。一開口,就會被恥笑。所以,他總是默默低著頭。
有一天,他終於忍不住,大聲喊了出來。「白癡,去死!」簡短的話語,容易說。強悍的語言,可以變成武器。所以,最先使用的日語竟然是「白癡」「去死」……這讓我不禁感到一陣鼻酸。
互相傷害的朋友關係
下課時間跟午餐時間,走廊下,校園裡,孩子們好不熱鬧。
走廊那端,有個活潑的孩子跑了過來。看來是發現好朋友的背影了。
「嗨!」一邊說著,一邊將右腳往後滑,準備奮力踢出。
踢!「危險!」離開地板的腳,在老師急忙阻止下停了下來。
「怎麼這麼危險。你到底在做什麼呀?」孩子愣住了,「啊?沒有啊?」「你剛才是不是打算踢人?」「我才沒有!」果然還是打從心底這麼的認為著──。老師歎了一口氣。
校園裡,躲避球相當受到孩子們的喜愛。「傳球!傳球!」輕輕一丟就可以傳得到的距離。拿著球的孩子點了點頭,「接住!」啊!丟這麼用力會不會出事?
也有一群孩子玩著棒球。紅不讓!漏接球的孩子對著正在附近玩的小朋友說,「拜託撿一下!」「接著!」肩膀往後一劃做出漂亮的丟球儀式,但是,才不到兩公尺的距離,要是這麼一丟的話……
「危險!搞什麼呀!」不懂得控制力道。不懂得體諒對方。這樣會不會吵起來呢?看著看著,一轉眼,剛吵過架的孩子又相親相愛的玩起來了。
這是在玩嗎?還是暴力呢?常弄得在旁邊觀察的老師七上八下。
「你可不可以再丟輕一點呢?」老師也只能這樣提醒孩子了。
是選擇成為同一國的?還是選擇被排擠呢?
用踢、推、打來代替打招呼。開口就是「白癡」、「混蛋」、「去死」。平常就得飽受這些傷害的孩子將會如何呢?
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成為同一個調調。「你在說什麼呀,白癡!」「你才白癡!」一邊說一邊加入行列。結果,言行舉止越來越不像樣。
另一種是防禦。「我退出。」一個人獨自離開。看到他這個樣子,周圍的人又會開始說話。「什麼嘛,孤僻!」「白癡」。
為人師表,當然會給予提醒。「他會不會是不喜歡「白癡」這句話呢?」但是,說出這些話的孩子根本不認為自己「在傷害別人」,所以就算提醒,他也只是當作耳邊風了。
像這樣的孩子,就算任何家長向他要求:「跟我們家小孩道歉」,應該也很難,因為他根本沒自覺。弄到最後只會成為一場「有說」、「沒有說」的辯論會。而被辱罵的孩子,只會更加受創而已。
「什麼嘛,這張照片。」「大便!」「哈哈哈!」如果聽到像這樣的話,我會說:「都五年級了,『大便』這樣的字眼一點都不好笑!」
「那傢伙,真噁心。」這個時候我會提醒:「喂,你是宿醉啊?所謂『噁心』是因為不舒服才會感到噁心。如果改說成『真令人生氣』或『真令人傷腦筋』,你覺得如何?」
如果批評營養午餐「很難吃」時,我便問:「不喜歡哪一道菜呢?原來你不喜歡豆類啊!那我們把量減少一點好不好?」
使用幼稚的語言且樂此不疲。使用過多的流行語,用單字解決所有的事──。有時候,小孩子會選擇用簡單的單字。但是,表達出來的就顯得極其貧乏且極端。
「在家不准使用那種話!」家長也可以訂定這樣的“我家禁語家規”。甚至可以規定「要是誰說就捏誰嘴巴。」就連在學校,我們也不希望孩子用那些字眼,或許小孩會有不得已非用不可的情況,但,至少不准在家裡使用。
我們希望像這樣的家庭能夠越來越多。
孩子語言能力的養育者是家長
「慢吞吞的在搞什麼!」這是在超市裡常可以聽得到的叫罵聲。乍看之下,你會發現那罵聲來自孩子的母親。如果孩子哭了,「到底是要哭到什麼時候?不准哭!」像這樣的孩子進入小學,您認為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還是一樣,有兩種可能。
一種是,變得跟父母同一個調調。「你說什麼?混蛋。」像是與人吵架的口吻所以馬上就會發生問題,怎麼也交不到朋友。
另一種,變得很沮喪。「媽媽不喜歡我了。」如果把這種情況告訴母親,得到的回應卻是:「會嗎?我很善待我的孩子呀。」。
孩子是敏感的,所以用平穩的語調說話是很重要的。想用強悍又簡單的一句話來解決問題,那麼孩子的語言能力是無法成長的。
若總是如此,孩子將會不知道該如何傳達自己動搖的情緒。
若總是如此,孩子將無法傳達自己動搖的情緒。若總是如此,孩子就連自己動搖的情緒,也無法傳達給別人知道。
因為不會表達,所以乾脆閉上嘴巴。問也不回答。就算回答了,也都只是回答單字。
所以說,養育孩子的語言能力在於父母。
如何?看了我舉的這些例子裡的小孩,您是否也感到擔心了呢?我真正感到最憂心的是,孩子們竟然輕易的使用「去死」這樣的字眼,且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經傷害他人有多深,而說出那句話的孩子也並非惡意,但在那之中,又得接受惡言的反擊。
使用這種相處模式的小孩,可以說到處都見得到。會變成這樣,我認為,主要原因其實是出自家庭。
因為溝通的基礎、與人相處的開始都是在家庭裡。在家庭中有著什麼樣的對話、什麼樣的相處模式,這些都是令人擔憂之處。
要不要再靠近一點看著孩子?考不考慮更細心地與孩子相處?想不想試著慢慢地跟孩子說話?
就算是馬上結束的親子對話、溝通不良(漸行遠去?)的親子關係,只要您願意多下一點功夫、多一份訣竅,只要您願意在看法、想法及與孩子的溝通方法上多做留心,一切都會朝著好的方向改變的。
這些都是我們在「聽與說教室」的實踐中,已經得到見證。試著執行看看吧。您與孩子的相處時光將會變得更加愉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