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黃帝的軒轅曆
第一節、五帝時期的天文曆象
世界各個早期文明的發展,都是具有延續性的,從蠻荒逐步發展進步的過程,也必須是一步一脚印地疊代進步,例如早期從茹毛飲血進步到織衣熟食、從採擷狩獵進步到農耕畜牧、從舊石器時代進步到新石器時代等等。而天文科學的發展也是相同,先人某些小小的發明,對當時的居民而言都是先進的,但隨著時空的進步與外來因素的影響,有些作了局部的修改、有些則被汰除或遺失。被保留下來的某些因子,成為該族群部落中生活文化的一部份;甚至有些保留下來的史前文化因子,由於無法考證而被附會成神化傳說。
天文與曆法是中華文明中最最精髓的部份,它猶如人體的脊髓一般,從頭至尾貫穿整個中華文明,是中華文明溯源最重要的基石。今日我們所使用的曆法以及對天文的認知,也同樣地必須有一定的演進過程並非一蹴可幾的。而四千多年前留下來的模糊記憶、神話傳說、文字跡證、考古發現等,是否能帶領我們深入研究探討,四千多年前早期先民們篳路藍縷的生活足跡?
‧《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是一部編年體通史,如附件一、《欽定四庫全書‧竹書紀年》節錄(本書僅節錄五帝時期),記錄從五帝時期至戰國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上面的敍述有幾個關鍵字必須再重複一次:《竹書紀年》、編年體、追溯至五帝時期(黃帝的紀元)。
我們必然知道如果没有曆法,則無法編年紀事,所以由這些關鍵字確確實實地告訴我們,在《竹書紀年》中可追溯至黃帝時期,就己經有了曆法。當時的曆法可能不夠完善或存在瑕疵,但是隨著知識的積累,及為符合生活的需求等因素,分別作了某些變革;而每一次變革皆改變了廣大群眾的生活作息,可謂影響巨大,因此也被《竹書紀年》一一記錄下來:
《帝顓頊高陽氏》「十三年:初作曆象。」
《帝堯陶唐氏》「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命羲和曆象。」
《帝禹夏后氏》「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頒夏時于邦國。」
《竹書紀年》不僅隱約地告訴後人,黃帝時期己經存在有軒轅曆。更明明白白地告訴世人,帝顓頊初期已經有制定顓頊曆,帝堯時期則有制定了羲和曆,帝禹時期則有頒布夏時,如圖 1-1《竹書紀年》帝禹前之曆法。
‧《欽定四庫全書‧玉海‧律曆》
《欽定四庫全書‧玉海‧律曆》中指出,在帝禹前的曆法有「伏羲甲曆」、「神農曆」、「黃帝調曆」、「少昊曆」、「顓頊曆」、「堯曆象」、「五帝曆數」、「禹夏曆」等,如圖 1-2。
史冊中第一部曆法「伏羲甲曆」:《欽定四庫全書‧玉海‧律曆》「《春秋內事》伏羲氏始畫八卦,定天地之位,分隂陽之數,推列三光,建分八節。」 自盤古開天地伏羲氏推列三光(日月星)之後:所謂的日光「神農曆」正節氣 審寒温 為早晚之期,分八節 以始農功。所謂的月光「黃帝調曆」依陰陽之數 作甲子 紀三綱 而闡書契(黃帝時的曆法有:黄帝調厯、黄帝正律厯、斗厯、黄帝星厯、五家厯等)。唯依星光的曆法被歷史長河淹沒消失。故純粹以曆法的角度而言,「神農曆」、「黃帝調曆」的制訂,皆是參考伏羲氏而成,故有神農、黃帝系出同源之說。
檢視圖 1-2 中不同的曆法,圖中以灰底標示的曆法與《竹書紀年》所留下的紀錄相同,是為上下延續的曆法。另外神農、黃帝、少昊約為同一時期的人物,但是三個族群之間存有不同的曆法,但本書猜想,此三部曆法都是源於太昊‧伏羲氏。
由《欽定四庫全書‧玉海‧律曆》中指出,在這短短約四佰年的時間區段裡,出現了以上八部曆法,如圖 1-2。由於曆法的不斷疊代更新與交流融合,可以看出這個時間區段的先民們,對於曆法的強烈渴望和天文科學的飛速進步。
‧《爾雅‧釋天》
《爾雅‧釋天》「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深入解讀《爾雅‧釋天》中的敍述,存在有以下二種隱含:
1. 〝載、歲、祀、年〞其單位相同且都代表一個太陽年(歲首有異),唯因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述字元。但是對比於《竹書紀年》中全部統一稱作為〝年〞,這表明在周朝時期戰國的史官,可能將大量的歷史資料作一次總編修,並在編輯《竹書紀年》時,將所有歷史記錄的時間單位統一簡化並稱之為〝年〞(周曰年)。
2. 「唐虞曰載」說明在唐堯、虞舜時期「命羲和曆象」時,將一個太陽年的時間區段記為〝載〞。相反的,在唐虞之前呢?《爾雅》並没有一併留下記錄。姑且不論在唐虞之前的「軒轅曆」、「顓頊曆」是用什麼字元來表述一個太陽年。令人不免再懷疑,當時所計算的時間週期,是否如同《竹書紀年》所記載的相同都是一個太陽年?也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以上內容節錄自《四千年前的猜想》陳佑誠◎著.樹人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757455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