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引導孩子自我思考與抉擇
身為父母親,最常思考的問題就是:我要教養出甚麼樣的孩子?是的,在所有的教養問題中,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是最困難、也最重要的課題。
價值觀這把尺,決定了孩子的「是非對錯」與「優先順序」;孩子一旦確立了自己的價值觀,在許多問題的選擇上就能沒有疑惑。這些事常常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老師多給我兩分,我要去改分數嗎?」還是:「同學作弊,我要去報告老師嗎?」然而,它們背後代表的意義卻是:分數重要還是誠實重要?友誼重要還是公義重要?老實說,這些問題,就算是大人也很難抉擇。
更難之處在於,價值觀不像國語、數學等科目,可以在課堂上「教」出來。孩子們會從父母的言行建立他們的價值觀,會從與老師、同學的互動中去修正他們的價值觀;長大後進入社會,也會從其中所面臨的問題去調整他們的價值觀。
我們只期望,在他們踏入最終的社會之前,能夠從家庭和學校得到正確的信念與堅定的意志,學會明辨是非,成為正直、善良的人。
就因為這個願望如此急切,我們往往不自覺的採取了最便利與最快速的方式,那就是:告訴我們的孩子應該怎麼想、怎麼做;可惜的是,這個方法往往效果不彰,甚至造成親子衝突。
於是我們想到,如果有一個人能隨時在孩子迷惘、失意、軟弱、悲傷、忿怒、甚至是得意忘形之時,引導他們思考、反省,進而作出選擇、解決問題,就像「張老師」一樣,該有多好!
《成為孩子的「張老師」》這本書,就是在這樣的願望下應運而生。本書以小學生的校園生活為主軸,藉由虛擬的輔導室「張老師」的介入,幫助孩子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張老師不會直接給予答案,他只提出問題,引導孩子們去找到答案。因為,我們都從陪小孩作功課的經驗知道,除非這個答案是由孩子們自己反覆思考而得,否則這個知識不會變成他們自己的;同樣的,除非是他們深思熟慮之後的選擇,否則不會成為他們堅信的價值。
只可惜,虛擬的「張老師」並不能隨時陪在孩子身邊,父母親們還是得自己擔任孩子的張老師。希望藉由本書,我們能隨時提醒自己,當討論到價值觀時,最好的方式還是「引導」;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真理將會浮現。
這個虛擬的輔導室,同樣可以是孩子們的「心靈空間」。書中的「張老師」性別不明、年紀不清、也沒有人知道他的長相,甚至常常還讓人遍尋不著;也許,張老師並不存在,當書裡的孩子們進入輔導室,其實是進入自己的內心,與自己對話。孩子的心是最純真的,當他們感到無所適從時,藉由與自己的內心溝通,也許能找到自己心中的張老師。
每個故事之後都附有親子學習單;希望讀者在閱讀之後,藉由學習單上的問題引導,親子能有機會交流彼此在這個故事主題上的經驗及想法。藉著「說一說」的部分,可以讓親子針對故事的主題、或單純針對日常的相處,有表達感謝或進行和解的機會,即使只是「媽媽,謝謝您今天煮了我愛吃的魚。」或是「孩子,對不起,剛剛我的口氣不大好。」就算再平凡的貼心話,可能也是我們平常不輕易說出口的。
每一個校園都有一棵陪伴孩子成長的樹;本書裡用臺灣欒樹的春夏秋冬貫穿每個故事,除了希望大家能對這美麗的臺灣特有種有初步的認識;也希望,這棵欒樹將如同「張老師」一樣,永遠屹立校園、存於心中,為所有孩子的回憶作見證。
陳加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