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族危機與早期維新思潮興起
19世紀末,古老的中華民族正面臨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機,外有帝國主義列強虎視眈眈,內部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廣大民眾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這段多災多難的歷史始於1840年。1840年6月,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腐朽的清帝國無法抵抗英國的軍事進攻,戰爭以中國失敗告終。戰後清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被迫向列強打開國家的大門,割地賠款、商定關稅。這場影響深遠的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從那以後,“泱泱大國”一次又一次遭到英、法、美、俄、德等帝國主義列強的軍事威脅,儘管愛國軍民奮力抵抗,但在腐敗落後的封建統治下,嚴重落後於世界的中國只能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從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到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數次戰敗,不斷被迫割地賠款,簽訂不平等條約,一步步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在近代以來歷次中外戰爭中,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具有特殊的意義。從1894年7月25日到1895年4月17日,這場戰爭歷時9個月,湧現了一批以鄧世昌、林永生、黃建勳、丁汝昌等為代表的民族英雄,但最後還是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慘敗而告終。清政府迫於日本帝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難以估量的嚴重後果,《馬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給
第一章
民族危機與早期維新思潮興起
19世紀末,古老的中華民族正面臨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機,外有帝國主義列強虎視眈眈,內部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廣大民眾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這段多災多難的歷史始於1840年。1840年6月,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腐朽的清帝國無法抵抗英國的軍事進攻,戰爭以中國失敗告終。戰後清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被迫向列強打開國家的大門,割地賠款、商定關稅。這場影響深遠的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從那以後,“泱泱大國”一次又一次遭到英、法、美、俄、德等帝國主義列強的軍事威脅,儘管愛國軍民奮力抵抗,但在腐敗落後的封建統治下,嚴重落後於世界的中國只能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從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到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數次戰敗,不斷被迫割地賠款,簽訂不平等條約,一步步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在近代以來歷次中外戰爭中,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具有特殊的意義。從1894年7月25日到1895年4月17日,這場戰爭歷時9個月,湧現了一批以鄧世昌、林永生、黃建勳、丁汝昌等為代表的民族英雄,但最後還是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慘敗而告終。清政府迫於日本帝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難以估量的嚴重後果,《馬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巨大危害,大大加快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步伐。
割讓臺灣等大片領土,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前所未有的巨額賠款讓中國人民更加不堪重負;條約允許日本在華投資開工廠,其他列強引用“利益均沾”的條款,紛紛向中國輸出資本,不但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還競相攫取內地的鐵路修築權,搶奪採礦權。由此,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由商品輸出為主進入資本輸出為主的階段,進一步加強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同時也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繼割地賠款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它們紛紛在華強佔租借地和爭奪勢力範圍:德國強租膠州灣,租期99年;英國強租威海衛,租期25年,強租九龍半島北部,租期99年;法國強租廣州灣,租期99年;俄國強租旅順、大連,租期25年。租借地成為列強進一步侵略中國的橋頭堡。
(插图)《馬關條約》簽訂場景
僅僅幾年的時間,中國的大部分國土都被劃歸為幾個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的勢力範圍,其中俄國勢力集中在長城以北的地區;德國佔據了山東;英國深入長江流域和雲南、廣東一帶;法國盤踞在廣西、雲南以及廣東鄰近越南的地區;日本則進入福建。除此之外,沒有趕上瓜分狂潮的美國政府提出所謂對華“門戶開放”的政策,承認其他國家佔領的勢力範圍,但要求能夠在華享有均等的貿易機會和待遇,企圖共同宰割中國。就這樣,大好河山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豆剖,中國面臨著由半殖民地淪為徹底殖民地的嚴重危機。
甲午戰爭的慘敗清楚表明了清政府的腐朽無能與洋務運動的最終失敗。19世紀60年代,地主階級洋務派為了抵抗帝國主義侵略,挽救封建統治危機,以“自強”和“求富”為口號,發起了洋務運動。洋務運動中,中國引進了大量西方18世紀以後的科學技術成果,翻譯了各類西方著作,送出了第一批留學生,打開了向西方學習之門;同時他們還學習西方近現代的公司制度,興建了一批軍事和民用企業,為日後中國的工業發展和現代化之路奠定了基礎。這些也曾給廣大愛國人士帶來民族自強的希望。然而,只在器物層面變革的洋務運動有著致命的弱點,一些有識之士早已認識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無法從根本上拯救中國,但統治階級和不少普通民眾對於這一自救運動還是抱有很大的期待。
(插图)甲午戰爭中的日軍
洋務運動持續時間達三十年之久,中日甲午戰爭是其最重要的一次軍事實踐。洋務運動本以“富國強兵”為目標,重點是“強兵”,早期一直致力於軍事工業,後來才擴展到民用工業。在“自強”的口號下,洋務派推行了一系列軍事改革,如整飭海防、建製造局、設造廠船、籌建海軍等等,這在運動的前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此期間,左宗棠成功收復了新疆,劉永福的黑旗軍在中法戰爭中數次擊敗法軍;馮子材也在鎮南關保衛戰中取得大捷。
然而,洋務派所推行的改革,僅僅學習和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科學技術和機器生產方式,注重生產力的改善,未能觸動封建的生產關係及其上層建築,無法真正實現變革和自救。正如研究甲午戰爭的專家戚其章所說:“任何真正的社會改革都是一個系統的工程。而洋務派的改革卻只是淺嘗輒止,長期停留在較低的層次上,沒有進一步深化下去,因此始終未能發展成為一次社會改革運動。時光荏苒,逝波難再。其結果是,使中國失去了這次有可能實現自強的大好機遇。”
跟廣袤的中國相比,國土狹小的日本長期以來並未受到列強太多的“關注”。日本歷史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到了近代同樣由於民族危機而走上現代化之路。然而“天朝大國”洋務運動三十年的努力成果卻經不起日本的一擊,甲午戰爭的慘敗讓中國人民深感恥辱,也徹底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這個教訓是極其深刻的,使得很多人從天朝迷夢中徹底清醒起來。
在舉國震驚、一片譁然之後,民族開始覺醒了。睜眼看世界的不再是當初林則徐一個人,也不是僅限於洋務派。人們開始重新審視中國在世界強國之林應如何自處,重現去判斷時代與歷史的發展進程,也重新去選擇和思索接下來應該走的道路。這種舉國反思的現象在之前的兩次鴉片戰爭和中法戰爭後未曾出現過。甲午戰爭加深了民族危機,特別是《馬關條約》的簽訂,激起了全國的悲憤和抗議,但這一切卻同時帶來了新的轉機:有識之士開始積極尋找不同於洋務運動的新的救國之路。
在這期間,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經過長期醞釀,從萌芽到發展壯大,最終成長為以康有為、梁啟超等為代表的維新派,在1898年催生了著名的戊戌變法運動。
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潮,是伴隨著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在中國產生而出現的。19世紀後半期,沿海各省先後開辦了幾十個近代企業,這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由此,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和早期民族資產階級開始逐漸發展起來。一些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敏銳地感到傳統思想和舊學問已經不能適應新的時代環境,醫治中國、改變現狀需要取法西方,他們的思想觀念開始轉向西方資本主義。到了19世紀末,中國社會已經形成了一股要求學習西方先進制度文化、變革傳統的社會思潮。
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巨大危害,大大加快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步伐。
割讓臺灣等大片領土,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前所未有的巨額賠款讓中國人民更加不堪重負;條約允許日本在華投資開工廠,其他列強引用“利益均沾”的條款,紛紛向中國輸出資本,不但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還競相攫取內地的鐵路修築權,搶奪採礦權。由此,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由商品輸出為主進入資本輸出為主的階段,進一步加強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同時也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繼割地賠款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它們紛紛在華強佔租借地和爭奪勢力範圍:德國強租膠州灣,租期99年;英國強租威海衛,租期25年,強租九龍半島北部,租期99年;法國強租廣州灣,租期99年;俄國強租旅順、大連,租期25年。租借地成為列強進一步侵略中國的橋頭堡。
(插图)《馬關條約》簽訂場景
僅僅幾年的時間,中國的大部分國土都被劃歸為幾個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的勢力範圍,其中俄國勢力集中在長城以北的地區;德國佔據了山東;英國深入長江流域和雲南、廣東一帶;法國盤踞在廣西、雲南以及廣東鄰近越南的地區;日本則進入福建。除此之外,沒有趕上瓜分狂潮的美國政府提出所謂對華“門戶開放”的政策,承認其他國家佔領的勢力範圍,但要求能夠在華享有均等的貿易機會和待遇,企圖共同宰割中國。就這樣,大好河山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豆剖,中國面臨著由半殖民地淪為徹底殖民地的嚴重危機。
甲午戰爭的慘敗清楚表明了清政府的腐朽無能與洋務運動的最終失敗。19世紀60年代,地主階級洋務派為了抵抗帝國主義侵略,挽救封建統治危機,以“自強”和“求富”為口號,發起了洋務運動。洋務運動中,中國引進了大量西方18世紀以後的科學技術成果,翻譯了各類西方著作,送出了第一批留學生,打開了向西方學習之門;同時他們還學習西方近現代的公司制度,興建了一批軍事和民用企業,為日後中國的工業發展和現代化之路奠定了基礎。這些也曾給廣大愛國人士帶來民族自強的希望。然而,只在器物層面變革的洋務運動有著致命的弱點,一些有識之士早已認識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無法從根本上拯救中國,但統治階級和不少普通民眾對於這一自救運動還是抱有很大的期待。
(插图)甲午戰爭中的日軍
洋務運動持續時間達三十年之久,中日甲午戰爭是其最重要的一次軍事實踐。洋務運動本以“富國強兵”為目標,重點是“強兵”,早期一直致力於軍事工業,後來才擴展到民用工業。在“自強”的口號下,洋務派推行了一系列軍事改革,如整飭海防、建製造局、設造廠船、籌建海軍等等,這在運動的前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此期間,左宗棠成功收復了新疆,劉永福的黑旗軍在中法戰爭中數次擊敗法軍;馮子材也在鎮南關保衛戰中取得大捷。
然而,洋務派所推行的改革,僅僅學習和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科學技術和機器生產方式,注重生產力的改善,未能觸動封建的生產關係及其上層建築,無法真正實現變革和自救。正如研究甲午戰爭的專家戚其章所說:“任何真正的社會改革都是一個系統的工程。而洋務派的改革卻只是淺嘗輒止,長期停留在較低的層次上,沒有進一步深化下去,因此始終未能發展成為一次社會改革運動。時光荏苒,逝波難再。其結果是,使中國失去了這次有可能實現自強的大好機遇。”
跟廣袤的中國相比,國土狹小的日本長期以來並未受到列強太多的“關注”。日本歷史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到了近代同樣由於民族危機而走上現代化之路。然而“天朝大國”洋務運動三十年的努力成果卻經不起日本的一擊,甲午戰爭的慘敗讓中國人民深感恥辱,也徹底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這個教訓是極其深刻的,使得很多人從天朝迷夢中徹底清醒起來。
在舉國震驚、一片譁然之後,民族開始覺醒了。睜眼看世界的不再是當初林則徐一個人,也不是僅限於洋務派。人們開始重新審視中國在世界強國之林應如何自處,重現去判斷時代與歷史的發展進程,也重新去選擇和思索接下來應該走的道路。這種舉國反思的現象在之前的兩次鴉片戰爭和中法戰爭後未曾出現過。甲午戰爭加深了民族危機,特別是《馬關條約》的簽訂,激起了全國的悲憤和抗議,但這一切卻同時帶來了新的轉機:有識之士開始積極尋找不同於洋務運動的新的救國之路。
在這期間,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經過長期醞釀,從萌芽到發展壯大,最終成長為以康有為、梁啟超等為代表的維新派,在1898年催生了著名的戊戌變法運動。
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潮,是伴隨著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在中國產生而出現的。19世紀後半期,沿海各省先後開辦了幾十個近代企業,這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由此,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和早期民族資產階級開始逐漸發展起來。一些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敏銳地感到傳統思想和舊學問已經不能適應新的時代環境,醫治中國、改變現狀需要取法西方,他們的思想觀念開始轉向西方資本主義。到了19世紀末,中國社會已經形成了一股要求學習西方先進制度文化、變革傳統的社會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