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歌陪伴你我長大,走過高山低谷;每當旋律奏起時,總能喚起我們內心深處的回憶,給予安慰。本書以廣東歌為切入點,深入剖析流行音樂與精神健康的關係。由精神科專科醫生、音樂人、學者及精神健康工作者共同探討廣東歌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他們將從各自專業,分享音樂如何幫助我們釋放情緒。這是一次跨界對話,讓我們以全新視角欣賞這獨特的流行文化,重新詮釋廣東歌的意義。
我和香港的每一個人一樣,我們的那些年就在粵語流行曲中成長。……假若沒有這些廣東流行曲的啟發和鼓勵,我人生的路相信將會更難走,人生的苦相信更難承受。《多謝廣東歌 讓我好好過》是一個很好的回顧和前瞻,帶給我們對廣東流行音樂的敬佩和感恩。——沈祖堯醫生
【核心賣點】
關注年輕人精神健康:年青人精神健康備受關注,本書提供全新及跨領域的視角,結合音樂、心理健康、文化等多個角度,以精神健康切入廣東歌,以熟悉的音樂語言,為讀者提供一個在紛擾的生活中的情緒出口。
專家分析探討:本書着重樂壇持份者的觀察,以及醫學專家、學者的探討,探討廣東歌與精神健康的關係,提供切實可行的見解。作者為陳啓泰醫生(精神科醫生、音樂創作人、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的副總監)及朱耀偉教授(流行文化研究學者、香港大學香港研究課程教授)。受訪者包括梁嘉茵博士(Serrini,新一代唱作歌手)、陳浩然先生(Edward Chan,資深音樂監製)、黃志淙博士(資深音樂人、唱片騎師、音樂家)、陳明憙小姐(流行音樂唱作歌手、音頻治療師)、周耀輝教授(填詞人、大學教授)、廖嘉雯小姐(臨床心理學家、歌手)、李耀基醫生(精神科專科醫生、音樂人)、黃愷弘先生(音樂治療師),分享具有廣泛代表性。
帶出廣東歌文化意義:廣東流行曲陪伴我們成長,是生活的一部分。本書是一個很好的回顧和前瞻,帶給我們對廣東流行音樂的敬佩和感恩,一起重溫這些回憶和感情共鳴。
作者簡介:
陳啓泰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填詞人,現為中文大學醫學院臨床專業顧問及精神科專業應用副教授,以及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副總監。1990 年起為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成員,現為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榮譽副教授。多年來,陳醫生致力從事臨床、教育及研究工作,推動全港性的精神健康教育以及反污名化的工作,近年更透過跨學科的角度研究千禧後的轉變,特別是數碼化對人類思想、精神健康和社會的影響;尤其關注年輕人的狀況,積極推動香港的青年精神健康(Youth Mental Health)發展。此外,陳醫生從事音樂以及文化工作超過 30 年,近年致力研究及推動音樂於精神健康的應用,提倡通過流行音樂促進青年的精神健康。
朱耀偉教授
香港大學香港研究課程教授,香港人文學院院士。2013 年加入香港大學前,於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及人文學課程任教逾二十年,為人文及創作系創系主任。研究範圍包括香港文化、全球化及後殖民論述,著有專書三十餘種,「文化香港」及「香港詞人」叢書編輯,亦為《南華早報》和信和集團合辦「香港精神獎」得主。
作者序
推薦序——沈祖堯
還記得那是中學的年代,一天在電視劇《啼笑姻緣》中聽到主題曲「為怕哥你變咗心,情人淚滿襟」,初時感覺十分礙耳,但卻有種說不出來的親切。漸漸地我和香港的每一個人一樣,我們的那些年就在粵語流行曲中成長。不知不覺間,把美麗的音樂和精彩的歌詞融入了我們的價值觀和人生哲理,一生受用不盡。
幾十年來人生遇上困難和挫折,總得這些歌曲陪伴我渡過低谷和風浪。2003 年沙士爆發,讓我看見世態炎涼,人情冷暖。許冠傑的〈浪子心聲〉每天在提醒我:「雷聽風雨打,何用多驚怕,心公正白壁無瑕,行善積德最樂也。」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挫折和失敗,事業遇到不快和不安,徐小鳳的〈順流逆流〉:「不相信未作犧牲竟先可擁有,只相信是靠雙手找到我欲求。每一串汗水,換每一個成就,從來得失我睇透。」風浪過後,葉麗儀的〈上海灘〉總給我浪灘壯闊的慨嘆「仍願翻百千浪,在我心中起伏夠。」今天我進入人生的花甲之年更覺蘇芮的〈憑着愛〉:「曾踏遍,刺腳的彎路……人生已再沒苦惱,曾在這高高低低彎彎曲曲中跌倒,才驟覺開開心心簡簡單單已極好,最美麗仍然是愛,帶淚嚐仍然是好,未懼怕一生的波折伴到老。」
假若沒有這些廣東流行曲的啟發和鼓勵,我人生的路相信將會更難走,人生的苦相信更難承受。
因此陳啓泰和朱耀偉的《多謝廣東歌 讓我好好過》是一個很好的回顧和前瞻,帶給我們對廣東流行音樂的敬佩和感恩。
「啊~星也燦爛,伴我夜行,給我影。
啊~星光引路,風之語,輕輕聽。」
——關正傑〈星〉
沈祖堯
2024 年5 月21 日
於華盛頓回港機上
前言
2023 年年底,我與好朋友朱耀偉教授(Stephen)在香港大學午膳,一貫的天南地北,無所不談,話題離不開對香港流行文化血濃於水的關注。我和Stephen 的關係緣起於2019 年,當時承蒙香港大學香港研究課程邀請,寫了一本關於香港填詞人向雪懷的書,而他正是「香港詞人系列」的編者。
近年我講學的主題之一是文化與精神健康,於是席間我提出在大學舉行一個分享講座,破天荒以跨學科角度,結合醫學,集合不同崗位的音樂界朋友,坦誠分享自身經驗,探討廣東歌與精神健康之間的關係,以及用於推廣精神健康的可能性。同時亦希望能夠從大眾集體經驗,一同回顧廣東歌往昔及前瞻未來。
榮幸之至,我們得到香港大學中文學院、香港研究課程、香港大學學生發展及資源中心與港大通識的大力支持,得以在2024年1月26日於莊月明文化中心舉辦「廣東歌#搞邊科#講緊我」分享講座,就着我們的思想、文化及日常經驗一起集思廣益。講座除了筆者的主講發言及朱耀偉教授的主持外,著名音樂唱作人梁嘉茵博士(Serrini)、著名DJ 及藝術策展人黃志淙博士以及著名音樂監製陳浩然先生(Edward Chan)更難得的聚首一堂,作出了坦誠而深入的討論。
網上登記的名額很快爆滿,而講座當日約百多個座位座無虛席。除了學生、老師及公眾外,亦有歌手、音樂人與傳媒人等,參加者來自五湖四海,大家聽得非常投入之餘,答問時間亦暢所欲言,氣氛熱烈。講座後,我們希望將這個講座珍貴的內容記錄下來,以作廣泛流傳及討論。正當我們盤算着怎樣進行的時候,商務印書館編輯於講座後隨即與我們聯絡,希望把講座內容出版成書,焦點放在廣東歌與精神健康的關係,以回應社會對舒緩情緒的需求。
聽到這個好消息,當然是一拍即合。我們不敢怠慢,立刻籌劃。我們首先把講座內容化成文字,從中發展出不同的相關主題,然後邀請了更多的音樂界朋友以及喜歡音樂的精神健康工作者接受訪問。感激大家一呼百應,而我亦再按着整體內容的起承轉合補充了數個章節,再加上朱耀偉教授的真知灼見。希望能夠將大家的經驗與智慧提煉成為綱領及框架,再加以仔細分析、討論及釐清,成為一本業界加上學術、跨專業、跨學科的普及文化與精神健康書籍。感激不盡的,就是得到我的良師益友沈祖堯教授百忙中賜序,與大家分享他有關廣東歌鮮為人知的經歷。
希望大家喜歡這本書。
陳啓泰
編後記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有此經常為人引用的名言:「沒有音樂,人生只是一場錯誤。」每個人都有自己喜好,我的音樂就是廣東歌。過去多年有廣東歌伴我成長讓我好好過,不用經常懷疑人生,我真心感到是很幸福的事。這次有機會將廣東歌與幸福感放在一起,倒真的是加倍幸福。
去年陳醫生跟我提起合辦有關廣東歌與情緒健康的座談會,後來再就此增補成書,實在是微妙的緣分。借鄭國江老師填詞的〈甚麼是緣分〉來說:「緣分好似機會,原沒法刻意地尋,凡事不可解釋,就稱做緣分。」我也愛王家衛《一代宗師》的金句:「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作為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我們原來多年前可能已曾在吐露港畔擦身而過,兩個互不相識但同樣對廣東歌情有獨鍾的人,多年後因「香港詞人系列」結緣,輾轉間再在香港大學成為同事,從馬料水到薄扶林,如此巧合非常難得。
本書有幸得沈祖堯校長賜序,我們深感榮幸,更榮幸的是原來沈校長所聽的歌和我十分相似,廣東歌真的陪着我們幾代香港人成長。對我來說,廣東歌的味道就像與成長記憶有關的療癒食物(comfort food),那種難以名狀的親切感不能言喻,毋須記起卻又不會忘記。陳醫生在書中分享專業知識與經驗,為廣東歌與情緒健康的關係作有系統的理論解說,令我不但得益良多,亦更肯定自己的多年信念。
本書即將付梓,首先要感謝受訪者在百忙中抽空分享他們的寶貴經驗和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資助整理講座內容及訪問。當然也要感謝商務印書館的支持,尤其是編輯林雪伶小姐及其團隊的幫忙,沒有她們的專業和用心,本書恐怕難以順利出版。近年世局變幻波譎雲詭,廣東歌如能讓人生好過一些,本書就算完成任務了。回想2022 年已有幸在紀念黃霑博士誕辰八十週年的座談會與黃宇瀚先生、吳俊雄博士及陳醫生合作,且在此借霑叔歌詞回憶廣東歌如何讓我好好過。初中時代,幾乎每個晚上也會聽到霑叔填詞的電視主題曲,當然那時年少的我無法領悟「變幻原是永
恆」的哲理,見到天虹時不會「明白人生的匆匆」,但日後人生不同階段「無論歷盡幾次浪」,舊樂總長伴我心,成長路上不論高低起伏總會「忘記此中得失,不記恨愛相纏」,記住「且向心內仔細追尋,找那安然嘅我」。
當我見到天上星星,當我寂寞當我苦悶,耳邊都會響起廣東歌。
朱耀偉
2024 年初夏識於薄扶林
推薦序——沈祖堯
還記得那是中學的年代,一天在電視劇《啼笑姻緣》中聽到主題曲「為怕哥你變咗心,情人淚滿襟」,初時感覺十分礙耳,但卻有種說不出來的親切。漸漸地我和香港的每一個人一樣,我們的那些年就在粵語流行曲中成長。不知不覺間,把美麗的音樂和精彩的歌詞融入了我們的價值觀和人生哲理,一生受用不盡。
幾十年來人生遇上困難和挫折,總得這些歌曲陪伴我渡過低谷和風浪。2003 年沙士爆發,讓我看見世態炎涼,人情冷暖。許冠傑的〈浪子心聲〉每天在提醒我:「雷聽風雨打,何用多驚怕,心公正白壁無瑕,行善積德最樂也。」在工...
目錄
推薦序 沈祖堯
前 言
上 篇
當廣東歌遇上精神健康
第一章 流行文化與流行音樂的 跨學科檢視
第二章 廣東歌的前世今生
第三章 千禧廣東歌的興衰蛻變
第四章 音樂與我們:是心理作用,還是大腦活動?
第五章 廣東歌有乜咁特別?
第六章 廣東歌又關精神健康事?
第七章 廣東歌歌詞的寫.讀.聽.感.想
第八章 多謝廣東歌,讓我好好過
下 篇
精神醫學界及精神健康工作者、學術界及音樂人論盡廣東歌
第九章 「廣東歌#搞邊科#講緊我」分享講座
— 陳啓泰醫生(精神科專科醫生、填詞人)、朱耀偉教授(流行文化研究學者)、梁嘉茵博士(Serrini,著名唱作歌手)、陳浩然先生(Edward Chan,資深音樂監製)及黃志淙博士(文化音樂策展人、唱片騎師)
第十章 「廣東歌#搞邊科#講緊我」延伸討論
— 陳啓泰醫生(精神科專科醫生、填詞人)、朱耀偉教授(流行文化研究學者)、梁嘉茵博士(Serrini,著名唱作歌手)及黃志淙博士(文化音樂策展人、唱片騎師)
第十一章 在廣東歌應用精神健康元素
— 陳明憙小姐(流行音樂唱作歌手)
第十二章 流行音樂創作,點解要真誠?
— 周耀輝教授(填詞人、大學教授)
第十三章 精神醫學及精神健康上,音樂可以點幫到我哋?
— 廖嘉雯小姐(臨床心理學家、歌手)、李耀基醫生(精神科專科醫生、音樂人)、黃愷弘先生(音樂治療師)
後 話
代 跋:「坐聽樂起時」:逆境還有廣東歌
編後記
推薦序 沈祖堯
前 言
上 篇
當廣東歌遇上精神健康
第一章 流行文化與流行音樂的 跨學科檢視
第二章 廣東歌的前世今生
第三章 千禧廣東歌的興衰蛻變
第四章 音樂與我們:是心理作用,還是大腦活動?
第五章 廣東歌有乜咁特別?
第六章 廣東歌又關精神健康事?
第七章 廣東歌歌詞的寫.讀.聽.感.想
第八章 多謝廣東歌,讓我好好過
下 篇
精神醫學界及精神健康工作者、學術界及音樂人論盡廣東歌
第九章 「廣東歌#搞邊科#講緊我」分享講座
— 陳啓泰醫生(精神科專科醫生、填詞人)、朱耀偉教授(流行文化研究學者)、梁嘉茵博士(Ser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