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說話就要切中要點
在人生奮鬥之路上,說話無時無處不會出現,用好它可以出人頭地、左右逢源。說話水準高,很多利益呼之即來;說話水準低,很多利益聞聲而去。可見會說話對個人價值的實現、人生成功的作用是難以估價的。
語言是力量的統帥
馬雅可夫斯基曾說:「語言是力量的統帥。」意即精湛的口語表達藝術在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中具有不可估量的魅力和爆發力。
西元前14世紀,商朝明君盤庚用生動質樸、雄辯有力的語言,說服了難離故土的民眾,實現了遷都的主張;國際金融家薩克斯說服美國總統羅斯福儘快研製生產原子彈,從而為儘快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在當今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商務談判時中肯有力的言辭會迫使對方作出讓步,或取得共識,以利於達成協議;慷慨陳辭,促成外引內聯,就會振興一方經濟。所有這些,都說明通過充分發揮口語表達技巧的口才藝術,能夠創造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在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中,不重視或不懂得口語表達規律,總是會帶來或輕或重的不良影響甚至造成失敗。赫魯雪夫曾在聯合國大會上作過一次感情充沛、內容豐富的演講,但因為演講最後他激動得幾乎忘乎所以,用脫下的一隻皮鞋代替手掌在講臺上使勁拍打而使整個演講宣告失敗||粗魯無禮的體態語,引起全場一片譁然,不但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反而留下了笑柄。
富蘭克林的自傳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在約束我自己的時候,曾有一張美德檢查表。當初那表上只列著12種美德。後來,有一個朋友告訴我,說我講話時有傲氣,這使人覺得盛氣凌人。於是我立刻注意這位友人給我的忠告,我覺得它足以影響我的前途。然後我在表上特別列上虛心一項,我決定竭力避免說出一切直接觸犯別人感情的話,甚至禁止自己使用一切確定的詞句,像『當然』『一定』『不消說』……而以『也許』『我想』『我認為』『就是這樣』『大概』『或許』……來代替。」富蘭克林又說,說話和事業的進展有很大的關係,是一個人力量的主要體現。你如出言不慎,跟別人爭辯,那麼,你將不可能獲得別人的同情、別人的合作、別人的助力。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一個人想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必須具有能夠應付一切的口才。要使別人瞧得起自己,先要自己瞧得起自己,決不可露出乞憐的樣子。你可以謙遜,但決不可諂媚。你不可單是唯唯諾諾,使人覺得你語言沒有動人之處。你發表意見時不可肆意批評別人;更不可告訴對方說你的計劃一定成功,如果雇用你,必可使業務發展等語||這只能讓對方心裡稱許,不應由自己說出。自誇必連帶著固執,這種態度只會使人厭惡。去訪問一個人,把目的簡單地說出之後,你就應該告辭。即使環境許可你逗留一些時間,你也應該立刻把話題轉到別處。
比如求職應聘,最重要的是表現自己的資格和能力,不過打腫臉充胖子的行為是不宜的,只能虛騙一時。如果應聘令你膽戰心驚,那麼這也許是你深深地明白自己肚子裡究竟有幾滴墨水的緣故。這時談話的範圍要守在一定的界限內,不要談辦公室的陳設,不要談對方的一身裝束,而且要有一定的時間觀念,你必須把你的資格和能力濃縮表達,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將其交代清楚,所以這時就是檢驗你所受訓練、教育及能力如何的關鍵時刻。
在工作上,要能勝任並心情愉快,不要擺一副冷面孔,儘量減少情緒上的困擾及不切實際的空想。你可以和同事談談工作上所需要的知識,談談工作上的經驗,要誠心誠意,不存任何成見。在一塊兒工作的人,必須彼此尊重、關心,互道平安,態度溫和,坦誠相待,心中有話,就要直言不諱。
再者,失言是常有的事。不要故作糊塗,或者虛張聲勢。應該立即承認自己犯了錯誤,認錯同樣能贏來尊重,而且還會大大增加你說話的力量,使你往後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擲地有聲。
會說話讓你發揮光彩
人的一生不可能風平浪靜,當你被人誤解、遭人責難,甚至因為不屈不撓招致惡勢力的攻擊,危及生命時。對此,你如果不甘受辱、受屈,總要伸張正義,總要討個說法,以保護自己。而在很多情況下,你是無法以其他形式來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的,最靠得住的是自己的嘴。當眾疾呼、辯護、申述、宣傳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生命之盾,許多時候可保你生命無憂、轉危為安。
1933年,希特勒黨徒焚燒德國國會大廈,以嫁禍於共產黨人。在對共產黨人大肆逮捕中,當時恰在德國的保加利亞共產黨總書記季米特洛夫也被逮捕。在萊比錫的審判法庭上,季米特洛夫義正辭嚴地反駁敵人的陷害,寸步不讓地為自己辯護,無情揭露敵人的陰謀,弄得敵人狼狽不堪,醜態百出。由於他及時有效地利用當眾講話這把盾牌,進行自我辯護,法庭最終宣判其無罪釋放。
古巴革命領袖卡斯楚,1953年7月率隊攻打蒙卡達兵營失敗被捕,10月16日他在審判他的法庭上作了題為《歷史將宣判我無罪》的長篇辯護,慷慨激昂,有理有據,使審判者無言以對。結果卡斯楚反從被告變成了原告。他結尾的那句「歷史將宣判我無罪」,數十年來一直成為人們交口稱頌並被廣泛仿效的自我辯護的名句。
有時高水準的當眾講話雖最終未能保護自己,畢竟惡勢力窮途末路時是窮凶極惡的,但講話可明是非、辯忠奸,自我保護雖失敗,但卻會永遠活在人們心中。古今中外那些仁人志士,為了國家、民族,為了真理、正義而獻身者,就是如此。
岳飛遭秦檜陷害,萬俟審訊他:「國家有何虧負於你,你們父子卻要夥同張憲共同造反?」岳飛怒髮衝冠,朗聲大叫:「對天盟誓,我絕對無負於國家。你們既是主持國法的人,切不應當陷害忠良。你們如果要把我誣枉致死,我到冥府也要與你們對質不休!」萬俟厲聲喝道:「無心造反?你遊天竺寺時在壁上留題『寒門何載富貴』,這是什麼意思?」嶽飛長嘆一聲,也高聲喊叫道:「吾現時才知道已落入國賊秦檜之手,使我為國忠心一切都休,一切都成了犯罪!」說罷閉上眼睛,任獄卒嚴刑拷打不再開口,直至被殺害。岳飛雖未能以口才自保,但卻青史留名,萬代永芳!
資訊溝通順暢的管道
當眾講話,無論是演講、即席發言、答問、主持、辯論,都無非是通過這些管道傳達所蘊含的資訊。其發佈者藉助口語的媒介將它傳送到接收者的耳朵裡,接收者便可從中瞭解情況、認識事情、獲得知識、確定態度。並且,這種資訊的傳遞,無論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你都可能獲取。
比如你在街頭閒逛,兜售商品的小販在那裡高聲吆喝,你無意去聽它,可是它仍要傳入你的耳際,無意識中你認識了某種事物,獲得了某種知識。有意的資訊傳達,借口語為媒介的,像報告、演講、講座等,它要求資訊的傳達者能當眾生動地表達,以傳達自己所希望傳達的資訊。
1998年4月3日,朱鎔基總理出席第二屆亞歐會議期間,與英國首相布雷爾會晤了90分鐘。據法國《論壇》報導說:「唐寧街10號首相府的發言人說,托尼・布雷爾聚精會神地聽朱先生向他詳細說明了他的非常雄心勃勃的改革計劃,首相聽得都入神了。」日本《東京新聞》對此則報導說:「應布雷爾首相的要求,朱鎔基總理熱誠地介紹了中國改革的情況,而且還不時摻雜著英語進行說明。會晤結束後,布雷爾感慨地說:『非常佩服朱總理的實踐經驗。』」這說明,朱鎔基在與布雷爾的會晤中,表達了他所希望表達的資訊,並得到了滿意的結果。
有這樣一個實例:有位教員寫了一本《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書,出版社讓他推銷1000冊。對他來說,這遠比講課要難得多。
為了把書推銷出去,他在學員中做了一次演講,他說:「……當老師的在這裡推銷自己寫的書,總不免有些尷尬。不過,如今作者也很難,寫了書,還得賣書。出版社一下壓給我1000冊,稿費一文沒有,所以我不推銷不行。這本書寫得怎樣,我自己不好評說。不過有兩點可以保證:第一,這本書是我用3年時間完成的,是我心血的結晶;第二,書的內容絕不是東拼西湊抄下來的,是我自己長期思考的見解。前不久,這本書被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評為社科類圖書的二等獎,這是獲獎證書。說實話,對於我們這些教書匠來說,做推銷比寫書還覺得難,只是硬著頭皮來找大家幫忙。不過,買不買完全自願,決不強迫。如果覺得這本書對你有用,你又有財力就買一本,算是幫我一個忙。謝謝。」他的這次演講立即產生了效果,一次就賣掉了300多冊。
這位教員不是專職推銷員,但是他卻獲得了成功。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成功就在於他恰到好處地表達了自己的資訊,贏得了聽眾的理解和信賴,聽眾獲得這些資訊,便作出了有利於發言者的決定。
言之方可知之
交往中,人們對一個人的瞭解最主要的是來自被瞭解者的言語,有高超的當眾講話水準就能體現一個人的知識水準、閱歷經驗等綜合素質,一個沉默寡言的人,別人是不會在意也無法瞭解的。孔子曾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他看人,首先還是要「聽其言」。一個人思想怎樣、水準如何,聽他說話、與他談話,就可得知。當然,檢驗、衡量一個人思想、才能、學識的管道是多種多樣的,但那需要時間、條件。在組織、個人需要儘快認識、瞭解某人時,「聽其言」,則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所謂「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也是在「談」了之後才有的感受。當今社會競爭激烈,人才濟濟,要想在社會上取得一席之地,或找一份穩定工作,首先要讓別人瞭解你,而在求職面試中,被人瞭解的途徑最主要就是言談舉止,正所謂「言之方可知之」。
韓信最早曾投靠項羽,但懷才不遇不為所用,千里迢迢入蜀投奔漢王劉邦;因未得與劉邦言,也不得重用,只做了個管理糧食的小官。他又走了,被丞相蕭何追回,力薦給劉邦。劉邦無奈,只好召見他:「丞相數薦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韓信終於有了一吐胸中經綸的機會。他向劉邦分析了楚漢之間的形勢優劣,指出劉邦雖弱,但具備戰勝項羽的條件,言之鑿鑿,頭頭是道。「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拜為大將,信果然不孚聖望,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為成就漢室霸業,立下頭功。試想,韓信如無一吐經綸的機會,或許此生就碌碌無為,歷史也會因此改變!
一代宗師徐悲鴻,1916年21歲時報考復旦大學,校長召見新生,其優雅談吐讓校長瞭解了自己,認為徐悲鴻是可造之才,後給予諸多勉勵與幫助。1920年他留學法國,在一次茶話會上被介紹給法國當代最大的畫家達仰・布佛萊。久慕大名的徐悲鴻當即說道:「先生!我很盼望能得到您的教誨。」一句話便讓達仰感到這個中國青年的誠懇樸實,立即將自己畫室的地址給了徐悲鴻,囑咐他每星期天的早晨到自己的畫室去。在第一個星期天,徐悲鴻去見達仰,與達仰談起了自己的追求和信心,達仰瞭解了其天賦和抱負異常歡喜,竟忘記自己已屆68歲高齡而開心地與徐悲鴻談起50餘年來的往事。得益於達仰的慧眼,徐悲鴻終成一代大師。
成功事業的催化劑
事業的成功和失敗,往往決定於某一次談話,這話絕不是過分誇張的,美國人類行為科學研究者湯姆士指出:「說話的能力是成名的捷徑。它能使人顯赫,鶴立雞群。能言善辯的人,往往使人尊敬,受人愛戴,得人擁護。它使一個人的才學充分拓展,熠熠生輝,事半功倍,業績卓著。」他甚至斷言:「發生在成功人物身上的奇蹟,一半是由口才創造的。」這是千真萬確的,一項事業的成敗,常會在一次談話中獲得效果。你如出言不慎,你如無理跟別人爭吵,那麼,你將不可能獲得別人的同情、別人的合作、別人的幫助。無數成功者的事實證明,敢於當眾講話,善於說話是成功事業的催化劑,它直接關係事業的成敗。
1983年元旦,英國女王為多年給首相柴契爾夫人擔任顧問的戈登・里斯授以爵位。其主要功績是:有效地提高了柴契爾夫人的演說能力和應答記者提問的能力;為柴契爾夫人撰寫了深得人心的演講稿……一句話,為英國塑造了一位嶄新的「風姿綽約、雍容而不過度華貴、談吐優雅和待人親切自然的女首相形象」。由此可見,英國王室和政界對政治家是如何的重視。在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裡,當前無不把會說話作為衡量優秀人才的重要尺度,每個公司、企業招聘各類人才,都要進行口試。
在日本,一些大公司在招聘人才進行面試時,專門就說話能力規定了若干不予錄用的條文。其中有:
⑴應聘者聲若蚊子者,不予錄用;
⑵說話沒有抑揚頓挫者,不予錄用;
⑶交談時,不得要領者,不予錄用;
⑷交談時,不能乾脆俐落地回答問題者,不予錄用;
⑸說話無生氣者,不予錄用;
⑹說話顛三倒四、不知所云者,不予錄用……
日本大公司的這些規定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說話與事業的關係至為密切,它是勝任本職工作最重要的條件之一。知識就是財富,口才就是資本。能說會道,才能正確地領悟上級的意圖並恰當地表達出來,一個唯唯諾諾、語無倫次的人一定不能勝任自己的工作。通過講話讓領導、同事、群眾更深層次地瞭解你,才能讓大家信任你,才有機會被提拔到更高的職位,勝任更重要的任務,才有施展才華、事業成功的機會。用好這種催化劑,事業成功便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