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據《澳門編年史》編者稱,澳門正式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不到五百年。然而,澳門考古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彩陶殘片和玉器顯示,早在葡萄牙人到來之前的四五千年,此地已有中國先民的足跡。南宋末年,澳門附近曾經有過宋、元兩軍的對壘,戰後有軍民隱居於澳門一帶,從此澳門逐漸有華人定居。自16世紀50年代起,葡萄牙人利用澳門大力發展遠東貿易,並在溝通亞、歐、美三洲的貿易中獲取巨額利潤而使澳門名重一時。明代著名戲劇家湯顯祖有《香嶴逢賈胡》一詩:
不住田園不樹桑,珴珂衣錦下雲檣。
明珠海上傳星氣,白玉河邊看月光。
澳門隸屬南宋時設立的香山縣,故又稱香山嶴,即詩中的香嶴。賈胡,指的是當時在澳門的外國商人。據考,湯顯祖約在1591年間路過澳門,應是中國文人雅士為澳門作詩的第一人。當時澳門作為世界著名的港口和東方貿易中心的繁華盛景,由此詩也可見一斑。
相對澳門歷史上曾經輝煌過的航運商業和至今興盛的博彩業,澳門的教育事業在很多人眼裏是乏善可陳的,因為澳葡政府長期以來只是把澳門作為一個賺取巨額利潤的通商口岸,採取“惟取不建”的方針,既不建設澳門,更不關心澳門的公共教育事業。不過,當我們認真梳理澳門過往數百年的史料時,便會發現塵封於其中的澳門教育文化遺產的明珠,依然熠熠生輝。
當時間來到19世紀末,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已經搖搖欲墜,政壇上的改革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也即將被廢除,而此時澳門的公共教育狀況則被媒體抨擊為:“很不理想,沒有一所令人滿意的學校。”不過,澳門教育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大時代中也迎來了新的機遇。
1895年,無論對中國政治還是澳門教育,都是具有深遠意義的一年。這一年,興中會策劃的廣州起義(又稱乙未廣州之役)失敗了,中國民主革命進入了低潮,孫中山逃離廣州,經澳門、香港遠赴日本,再次集結各方革命力量,為組織中國同盟會和最終推翻封建統治做準備。這一年,以及隨後的數年間,不少銳意革新、支持孫中山革命活動的有識之士,因政治避難而踏足澳門,這給澳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打開了新的局面,廖德山先生便是其中的一員。作為孫中山的同窗好友及興中會同志的廖德山,就是在1895年,為逃避清廷追緝,攜家人遠遁澳門,從此結下廖家與澳門教育長達大半個世紀的深厚淵源。廖氏一門先後有10位家庭成員直接或間接對澳門的教育事業做出過貢獻,他們的功績也成為澳門教育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對今天澳門社會的發展依然有著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