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賴清德│副總統
王金平│前立法院院長
陳維昭│前臺灣大學校長暨彰濱秀傳紀念醫院榮譽總裁
王正一│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石崇良│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
吳明賢│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院長
陳威明│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
陳適安│臺中榮民總醫院院長
陳信甫│臺北市牙醫師公會前理事長
古鳴洲│秀傳醫療體系副總裁
彭麗蓉│第一位護理師副院長
陳秀珠│秀傳醫療體系專業經理人營運長
聯合推薦
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陳岱華的圖書 |
$ 250 ~ 432 | 做蒼生之大醫: 利他信念的行者、梅約精神的推手, 秀傳醫療體系總裁黃明和的生命故事
作者:黃明和/ 口述;謝淑靖/陳岱華/ 編撰;李尚潔/ 校訂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3-05-18 共 10 筆 → 查價格、看圖書介紹 |
|
他以人文的視野與科學的思維,
一步一腳印實現醫聖希波克拉底誓詞
「不分種族、貧富、政治與宗教,給予生命最高尊重」的啟示;
他創建秀傳醫療體系,
落實「偏鄉生命尊嚴、國人健康第一」的利他信念。
從臺大醫師、開業醫師、立法委員,再到秀傳醫療體系總裁,
他不忘初心,一以貫之。
「不只是為了病人,而是為了每一個人。」
一窺醫界行者黃明和如何實踐利他之心,
讓秀傳成為「最照顧臺灣人、最深入社區」的醫療體系!
出生於彰化的黃明和,自考上臺大醫學系,即以醫師為職志。其後選擇回鄉開業,也因此看到偏鄉地區醫療資源不足亟待突破的問題,於是創立秀傳醫院,以服務彰化的鄉親。
其後,黃明和更將從醫的利他之心擴及至替國家看診,連續擔任三屆彰化立法委員,並邀集多位立委創立「厚生會」,以團體之力推動醫療社福政策,包括「全民健保」的實施。
回歸醫師身分後,除了秀傳醫院,黃明和也接辦臺南市立醫院,開啟臺灣「公辦民營」醫院的先例,隨後又接辦高雄縣立岡山醫院。2006年,更興建最大規模的彰濱秀傳醫院,黃明和也從醫師、院長變成醫療體系的總裁。
秀傳醫療體系之所以能不斷擴大,有賴於黃明和獨到的眼光、選擇與堅持,包括引進當時的最新設備,如德國「體外震波碎石機」;創立IRCAD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此外也仿效美國「梅約醫學中心」(Mayo Clinic),視每位來者都是VIP,將秀傳醫院打造成有如觀光旅館、擁有客製服務的一流醫院,也讓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能享有國際水準的醫療照護。
作者簡介:
黃明和/口述;謝淑靖、陳岱華/撰述;李尚潔/校訂
黃明和/口述
1940年3月1日生於彰化,現任秀傳醫療體系總裁。
1965年,臺大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其後並取得日本東京女子醫科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1971年,離開任職4年的臺大外科,回到故鄉擔任省立彰化醫院外科主任兩年。1973年自行創業開設黃明和外科醫院,廣受鄉親愛戴與佳評。
1980年為擴大服務,以父之名,開設現代化的秀傳紀念醫院,招募優秀人才、購置尖端儀器,以「用心、創新、視病猶親」的宗旨來回報鄉親。之後,數十年間,相繼開設了彰濱、臺北、竹山、臺南、岡山各院區,成為頗具規模的秀傳醫療體系。
其間於1987年為改革醫療政策投入選舉,擔任了3屆9年的立法委員,號召成立「厚生會」,群策群力推動全民醫療保險及社會福利政策。
2008年開設亞洲最大、水準最高的微創手術訓練中心,匯集全球超過800名微創手術權威,每年培訓海內外逾2000名外科醫師,迄今將近兩萬名。
2021年,高雄路竹秀傳院區動工,親自運籌帷幄,首期工程斥資30億,在人工、物資飛漲中順利進展。
黃明和以利他為信念,以世界第一的梅約醫院為典範,在偏遠地區創建國際一流水準的醫療機構,照顧弱勢百姓鄉親,黃明和只問耕耘、不問收穫,至今不曾稍有停歇,一甲子的歲月,堅忍弘毅一以貫之。
編撰者簡介
謝淑靖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畢,編導作品除巡迴臺灣三大場館及國內各城市外,也曾赴新加坡、馬來西亞、紐約、波士頓、芝加哥及中國三大劇院演出。近年與馬祖、基隆、大溪、客家六堆皆有城市音樂劇的作品產出,文策院董事長彭俊亨先生譽為「最會為城市說故事的導演」。曾任女人迷專欄作家、臺北愛樂文教基金會特約導演,現任小島旦總指揮。著有《島嶼上的劇場——馬祖居民劇場操作手冊》、《種一顆臺灣的音符——李哲藝的音樂冒險與藝想跨界》。
陳岱華
雜誌採訪編輯資歷近十年。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希塔療癒師。喜歡大自然、旅行、設計和藝術,夢想環遊世界,體驗各地民情與美的事物。從事文字內容包含出版品企畫、採訪撰文、編校、展覽與品牌文案撰寫。透過身心靈療癒助人探索身體與情緒的關係,並在生活中落實為行動,創造改變的可能。聯絡信箱:itsdana1211@gmail.com,希塔療癒IG:內在島嶼(@inner__island)。
校訂者簡介
李尚潔
愚人文化創辦人,也是一名藝文節目與活動主持人,致力於為品牌、企業製作兼具質感、藝術性、互動性的藝文作品。熱愛探索藝術與人文故事,喜歡在每段專訪對話中,深入各種人生經歷、理解不同思維,最後轉化為自己的觀點,分享給大眾。深信無論是文字、影像、還是實體活動,每件作品都是一個「情感與訊息傳遞」的過程,因此醉心於運用跨領域元素、把故事包裝成各種有趣的體驗,提高「資訊傳遞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