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命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住在不屬於我的地方,
我一直是個不折不扣的異鄉人。」
-保羅.索魯
「我感興趣的是在晨光清醒後的故事:從熟悉到有點陌生、到頗為新奇、到全然不識,最後到置身於奇鄉異地。重要的是旅程,而非抵達;是旅行,而非降落……。我於是決定做個實驗,隻身隨著火車,從麻薩諸塞州的梅德福向南奔到不能再遠的地方……。」
單是為了一個再單純不過的「實驗」的念頭,作者保羅.索魯不設定旅行目的,也不預期行旅的心情,只帶著一副沾沾自喜的如逃犯般落魄的模樣,展開一場從北美到南美別出心裁的漫長旅程。
在旅程的起點,保羅.索魯選擇湖岸快車與他一同登場。平穩前行的列車上,他讓別人的終點站成為自己的起始,晃晃盪盪地揭開與空間的對話之旅。整個旅程由二十二種火車接力式地串聯而成,且以不同風貌呈現奇麗多變的旅行情味。如橫跨美國六州的孤星號,像櫥窗般透視出墨西哥的衰頹與肉慾的阿茲提克之鷹,橫越重山駛往秘魯的山脈列車;還有穿行國界、路程長達一千哩以上的泛美特快車……最後,為旅程畫下句點的,則是有百年歷史、速度也如年邁老牛的老巴塔哥尼亞「特快」車。
一場孤獨的旅程,二十二種不同風情的火車,隨著悠長的汽笛鳴聲,讓一幕幕真實上演的旅遊過程,有情有味地在《老巴塔哥尼亞快車》一書中重現。
作者簡介
保羅.索魯Paul Theroux
出生於美國。大學畢業後,投身旅行工作,先到義大利、非洲,於馬拉威的叢林學校擔任和平團教師,並在烏干達的大學擔任講師。1968年,應聘前往新加坡大學,任教於英文系。這段時間,將短篇故事及為報章雜誌撰寫的文章結集成冊,並著手數篇小說,包括〈方與印地安人〉、〈嬉戲的女孩〉、〈叢林戀人〉等,這些小說收錄於《大裂谷的邊緣》(The Edge of the Great Rift, 1996)。1970年代早期,索魯與家人移居英格蘭,隨後遷往倫敦,在英國居住了十多年。這段時期,寫了幾部評價甚高的小說及多篇廣受歡迎的旅遊文章,《漫遊世界》(Travelling the World, 1992)一書即由這些旅遊文章精選編纂而成。他目前在美國定居,仍前往各處旅行。
保羅.索魯著作甚豐,包括:《瓦爾多》(Waldo)、《黑屋》(The Black House),《映象宮殿》(Picture Palace)贏得1978年英國惠特布雷德文學獎;《蚊子海岸》(The Mosquito Coast)被《約克郡郵報》選為1981年年度小說,並改編成電影;《騎乘鐵公雞:搭火車橫越中國》(Riding the Iron Rooster: By Train Through China)贏得1988年湯瑪士.庫克旅行文學獎。最近的著作有《我的另一種生活:一部小說》(My Other Life: A Novel)、《九龍塘》(Kowloon Tong);《旅行上癮者》(Fresh-Air Friend)集合了他1985至2000年的旅行文學作品;另有一部廣受好評的小說《檀香山飯店》(Hotel Honolulu)。其他著作:《赫丘力士之柱 》、《維迪亞爵士的影子》、《到英國的理由》、《暗星薩伐旅》 (以上中文版均由馬可孛羅出版) 等。
譯者簡介
胡洲賢
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除用本名翻譯外,也用筆名齊萱寫作。平日住在山明水秀的台東,嗜書成性,賣文維生,熱愛悠閒自在的生活。
著作有:《一樣的月光》、《言歡記》。譯作有《到英國的理由》、《金色船隊》、《帝國》、《流浪者之歌》、《誰搬走了我的乳酪:青少年及兒童版》等書。
陳朵思
台北人,就讀台大外文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