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泉州是南少林武術的發祥地,武術活動歷史悠久。它始於晉唐,盛於兩宋,至今枝繁葉茂,拳派遠播,影響廣泛。以南少林武術為代表的泉州武術文化是泉州優秀文化積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泉州歷史文化的重要內涵,也是中華傳統武術中的寶貴遺產。明清以來,它傳播到東南亞、臺灣、香港、澳門等地,成為泉州南少林武術的支派。至今海內外人士尋根溯源,絡繹不絕。
五祖拳乃南少林武術中最優秀的拳種之一,它有獨特的風格和鮮明的特點,講究招招有勢,勢勢有法,法法有用,具有勇猛剽悍之形,雄偉磅礡之勢;動作簡練,拳勢激烈,富有陽剛之美;勁力渾厚剛強,發勁講究力催三關、運腰送肩,出拳要求以點著力,有「金剛勁」之稱;強調運功發勁要與運氣密切結合,有獨特的獅子吼運氣法;步法穩健,要求「四點金」落地,十趾翹則足力生,兜前足以固膀胱,夾襠、束臀、提肛而鎖真氣;身形強調百會提則頭挺,牙關起而功強,兩肩墜而心胸守;手法講究吞、吐、浮、沉;橋法講究過、添、斷、粘;拳法講究重與快;腿法講究低與冷;技法的應用上要求手不離中門,出技對子午、垂肘不露□;運招要求招中藏招、招上變招。
技擊總訣要求:以靜待動,後發而制人;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以速禦遲,用快制敵;以虛擊實,出其不意;以拙制巧,隨機應變,得勢近身,低腿為先,短拳變肘,順擒摔翻,拿壓固控,遠之拳足,近之膝肘,靠之以摔,相機以擒。
吾自幼嗜武,請學於蘇文木、魏國良等南派名師,並受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會主席周焜民的指點。得悉五祖拳之教義,數十年勤學苦練,不敢懈怠。獨木不成林,一花獨放不是春。為此,吾自辦興安文武學校於著名鐵觀音茶鄉——安溪,廣招學員,傾囊相授五祖拳法。至今已培養出不少人才,他們或於武林比賽中名列前茅,或於高等學府鑽研學問,或繼續從事武術教學等。無論如何,五祖拳法在他們的人生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欣慰之餘,吾當繼續自勉,以弘揚五祖拳法為己任,讓其能在更廣闊的天地延綿發展。
正如湖南自然門大師杜飛虎先生所言:「武術乃人類共有之文化財產,非某個門派或某個武林高手所獨有,無論誰擁有多麼厲害的武功,終將只是武林傳承紐帶之一環,習武者有義務將其繼承發揚光大,萬不可囿於傳統門派之見。」此數語點開余心中之結,故決心將師之所傳毫無保留呈現於世。也正是杜前輩的長期勉勵,方使愚寫成本書。
五祖拳精深浩渺,吾力求書中能去繁就簡、深入淺出。故拳術中精選了五祖三戰拳、五祖打角拳、五祖雙爪拳、五祖拳技手舉隅,器械則披露了向來少傳的五祖三股叉。這些拳械,雖看似簡單,卻乃五祖拳中精華之精華,只要讀者勤於揣摩習練,定能有非凡的造詣。倘若偶爾習練,亦可健身防身,益壽延年。
深謝諸位前輩及同輩們之關心,此書得以順利出版。然學識與時間有限,個中訛誤,實屬難免,望同行不吝指正,吾當深感慶幸!
陳火裕
序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卻能歷久彌新,薪火相傳,乃至造就今天繁茂昌盛、生機勃勃的局面,在於它能不斷創新,勇於交流。
歷代武學大師,雖常閉門造拳,但更常於武林中不斷交流,不斷地從天下武藝中汲取好的東西。如一代宗師徐矮師祖,善取他山之石,其取少林之剛,取武當之柔,將二者熔為一爐,遂創造出神出鬼沒的自然門武學。由此而感,吾以為當代習武者,要想弘揚光大傳統武術,必須拋棄故步自封的思想,勇於將自己的東西拿出來與他人交流,樂於將自己所學造福於更多生民。
蓋武術乃人類共有之文化財產,非某個門派或某個武林高手所獨有,無論誰擁有多麼厲害的武功,終將只是武術傳承紐帶之一環,習武者有義務將其繼承發揚光大,萬不可囿於傳統門派之見。
武林後起之秀陳火裕,潛心武學,虛心向諸多拳師請教,遂在南少林武學上有相當造詣,實屬難能可貴。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能將己所學呈現出來,弘藝於自己創辦的文武學校,並且將多年心得,著成此書。
該書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對五祖拳有著精闢的見解,自成一家之言,乃廣大武術愛好者自學南少林五祖拳不可多得的好書。只要讀者勤學苦練,自會有不淺收穫。
當然,尤需指明的是,功夫是一種修養。習武並非為了逞兇鬥狠,個個一臉的金剛怒目,腰大三圍,凡事就喜歡大打出手。這樣有失武術之真意呀!我們不可能現在拿著刀槍劍棒對付現在的導彈、核武器,但是我們可以拿它來健身、提高文化修養、提升個人的氣質、造就新一代中華民族年輕人文武雙全的一種氣概,這樣才更有價值。
所以,我在此衷心希望陳火裕先生再接再厲,能在安溪興安武校培養出更多能文能武的複合型人才;能繼續為南少林武術乃至傳統武術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從而能在更廣闊的天地造福民生!
故為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