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著不同於日本料理的台菜,
提著燈籠的太子,
抓壁虎的親王,
玩扇子的王妃,
二十七位天照大神的子裔,
三十四趟名義不同的訪台之旅,
在台灣處於太陽旗下的五十年中,
上演了一場又一場各自盤算的「奉迎」大戲。
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期間,被視為日本精神象徵的日本天皇家族,也不能免俗的來到這個國境之南的殖民地視察。從一九○一到一九四一年間,包括東宮太子裕仁在內,共有二十七位皇族、三十四次的台灣行旅。
他們來台的目的不同,規格不同,所到的地點也不同,而這當中的行程規劃,展現出各方的角力,而其留下的御跡,也成為台灣觀光的有力宣傳點。
作者運用本身的史學背景,將這三十四次的日本皇族台灣行旅作完整歸納,以淺顯略帶詼諧的文字書寫,帶領讀者進入那段日本皇族台灣Long Stay的歷史。
【本書特色】
1. 以歷史角度切入的另類旅遊書。
2. 從食、衣、住、行各方面分析日本治台五十年間,二十七位皇族共三十四次台灣行旅的點滴,洞識當時治台官方以展示政績為主的「奉迎」大戲。
3. 透過日本皇族的台灣之旅,看到當時台灣觀光景點與美食的特色,有些至今仍然留存延續,提供國人國內文化旅遊的參考。
作者簡介:
陳煒翰
台灣台北北投人。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
致力於將所學活用、推廣於日常生活中,著有《日本皇族的台灣行旅》、《次元突破!動漫迷的聖地巡禮》、《二次元旅行》、《台灣蒸氣火車紀行》(譯著)等書。單篇著作、攝影作品散見報章雜誌當中。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
在這本題材特別的書中,皇族成員恢復了凡人本相,泡湯、賞景、喝牛奶,還會戳破「演很大」的教學展示,露出目瞪口呆的表情。歷史這樣讀,你能不喜歡嗎?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詹素娟
本書最大的貢獻在於洞識皇室藉由視察與台灣「奉迎」的大戲,達成了治理的行銷與宣傳,並指出今日真真假假的「太子現象」和永遠的「造神運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所長 張素玢
本書讓一般讀者也能輕鬆一窺當時這些日本皇族,在台灣島內真實的次元突破旅遊的實況,確實是一本相當特別的歷史書籍,值得大家一起跟著作者走入這個時空,來一趟很特別的台灣之旅。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洪致文
推薦序
日本菊花皇族的美麗島接觸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詹素娟
這是一本美麗島與日本菊花皇朝家族貴冑的接觸史。由深愛台灣且走遍世界的旅遊達人、青年歷史研究者,在爬梳一手文獻、埋頭整理日治五十年皇族嬌客來台參訪的史料圖像後,以自身豐富的行旅經驗出發,鎖定食衣住行、治安衛生、動線安排、交通工具、參訪內容、住宿景點、媒體報導、風土人情、文學唱和、趣聞花絮等主題,以流暢幽默的文筆,為我們細描慢繪、逐一重構天皇家族隆重登台的景象。
史實的厚度,使讀者就算遠隔時間塵埃,也猶如親臨現場,暢遊了一趟台灣總督府各級單位、公私企業、地方團體與士紳家族精心打造的完美行程。而在輝煌亮麗、眾聲喧嘩的表相下,作為日本國族主義象徵與最高統治者的皇族貴客,也在帝國南境、山川水湄、街道學校、糖廠水庫演出的齣齣神聖大戲中,與實質統治台灣的總督府攜手,對社會大眾展現至高無上的威權與尊貴的慈愛。作者以「向上展示」、「向下展示」概念,貫串每一幕場景,提醒我們必須進入殖民與被殖民的歷史脈絡,才能洞識日治時代天皇家族「訪台盛宴」的紋理乾坤。
對台灣讀者來說,遙不可及、面目模糊的日本天皇家族,似乎只有嫁入深宮、為血脈存續難展歡顏的雅子妃,讓人印象深刻。但在這本題材特別的書中,皇族成員恢復了凡人本相,泡湯、賞景、喝牛奶,還會戳破「演很大」的教學展示,露出目瞪口呆的表情。歷史這樣讀,你能不喜歡嗎?
推薦序
走過皇族之旅的研究之路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所長 張素玢
二○一一年煒翰完成了他的碩士論文,那段撰寫過程,對師生都是一種煎熬和學習。雖然在台灣史研究所開了「台灣踏查旅遊史」的課程,但是我並沒有專研日本皇族在台灣的行旅,在史料與文獻方面給煒翰的協助不多,只能在研究架構與詮釋分析上給他一些意見。
這個看似有趣的題目,卻潛藏高度的挑戰;一來有些文獻毀於戰火,二來日本皇族檔案至今還沒有全面開放,煒翰只能以地毯式的蒐羅,一經一緯的編織出皇族旅行的實態,循著他們的步履進而走出自己的研究之路。
有時煒翰會突然銷聲匿跡,不知所蹤,原來搶到了便宜的機票,隨著票面的地點「飛出界外」。他玩得很瘋、很精,總以最低的金錢代價,換取深入的遊歷經驗。他追風、追火車、追女朋友,都有一套;就發生在眼前,為師卻遲遲鈍鈍的不知道課堂上的田野踏查,已造就一樁美事。
敢玩、會玩的煒翰,也會研究;一卯起來常沒日沒夜,又有模有樣的。他自己建立了一套做法,將零零碎碎的資料系統化,依事件、依時序、依地點,一步一步將皇室旅行的足跡理出頭緒,並能從時空環境的主、客觀因素,和皇族與台灣當局的立場,探究皇族行程的設計考量。其論文最大的貢獻,更在洞識皇室藉由視察與台灣「奉迎」的大戲,達成了治理的行銷與宣傳,並指出今日真真假假的「太子現象」和永遠的「造神運動」。
煒翰的碩士論文〈日本皇族的殖民地台灣視察〉,不僅在口試時獲得高分,並得到國立台灣圖書館的台灣學碩士論文獎助,我鼓勵他出版這本有「品質保證」的論文。
當《日本皇族的台灣行旅》完稿送到手上時,發覺作者花了很大的心力全面改寫,一掃學術論文的嚴肅乾澀,看來趣味盎然,應有的史實與嚴謹卻絲毫沒有流失,使一般的讀者都能享受閱讀的暢快,又有所獲。
這是一路看著煒翰走過研究之路,與他亦師亦友的我,最大的欣慰!
推薦序
跟著日本皇族一窺「台灣特色」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洪致文
近年來,台灣的旅遊書大量出版,但是以歷史的角度切入,遊走於時空之間,回頭去看過去時代的台灣旅遊則不多。有些歷史旅遊達人,會以日本統治時代的各種台灣鐵道旅行案內為本,尋訪這些歷史景點。然而,對比於以一般遊客為對象的旅行案內,那種提供給日本皇族來台遊覽,完全以皇室高規格招待,四處看最頂級與最樣板的旅遊,則又有另一種不同的意義。
日本對於皇室與貴族的出巡,其實有一套專門的敬語稱法。天皇出巡稱作「行幸」,皇后、皇太子、皇太子妃、皇太孫之出巡稱作「行啟」,其他的宮家或將軍等貴族出門則稱為「御成」。因此,大正十二年(一九二三年)四月,日本皇太子裕仁(後來的昭和天皇)來台的出巡過程,便稱為「行啟」。至於日本時代其他王、妃來台灣的「御視察遊」,便稱作「御成」。
基本上,日本皇族在台灣島內治安比較穩定的大正年代之後才開始陸續來訪,大正後期到昭和初期,是這些皇族人士來台最頻繁之時,而在一九三七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之後,甚至進到二次大戰的戰雲之中,這種巡遊視察的遊覽就開始變得較少。而在島內公路尚未全面普及,航空運輸也未臻完善的一九一○到一九三○年代,來訪皇族貴賓在台灣的中長途行程,仍多要依靠鐵公路,而「內台」之間的交通,也以船舶為主。因此,不同的時代背景,受限於交通工具的條件,也有不一樣的島內巡遊特色。
不過不管怎樣,這些皇族在台灣的旅遊視察,到處的奉迎規格都相當高,擺出來的場子與節目,都可以一窺當時的「台灣特色」。
本書作者陳煒翰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就讀時,曾以「日本皇族的殖民地台灣視察」為題撰寫碩士論文,獲得極高評價。如今以其詼諧的筆調,將這樣的深厚歷史記錄轉化為這本《日本皇族的台灣行旅》一書,讓一般讀者也能輕鬆一窺當時這些日本皇族,在台灣島內真實的次元突破旅遊的實況,確實是一本相當特別的歷史書籍,值得大家一起跟著作者走入這個時空,來一趟很特別的台灣之旅。
名人推薦:【推薦】
在這本題材特別的書中,皇族成員恢復了凡人本相,泡湯、賞景、喝牛奶,還會戳破「演很大」的教學展示,露出目瞪口呆的表情。歷史這樣讀,你能不喜歡嗎?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詹素娟
本書最大的貢獻在於洞識皇室藉由視察與台灣「奉迎」的大戲,達成了治理的行銷與宣傳,並指出今日真真假假的「太子現象」和永遠的「造神運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所長 張素玢
本書讓一般讀者也能輕鬆一...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從九十年前的「那件事」開始說起
一九二三年四月十六日
一九二三年四月十六日早晨七時三十分。
日本帝國海軍第二艦隊所屬的三艘軍艦「霧島」、「金剛」、「比叡」正航行在台灣東北外海,距離一八九五年日本軍的上陸地「澳底」,僅有不到三海浬之遙。
在金剛艦上穿著海軍軍裝的紳士,正是一八九五年領軍征台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之侄孫,時任攝政的皇太子東宮裕仁。他在宮內省官員的安排下來到上甲板,拿起預先架設好的望遠鏡,在民政長官賀來佐賀太郎等人的指引下,觀看著澳底地區近三千名民眾的歡迎儀式。
「萬歲!萬歲!萬歲!」日軍「上陸紀念地」聚滿了拿著小國旗的當地民眾,齊聲高呼著。
他沒有作聲,微微舉手示意,船艦漸漸駛離澳底灣,朝著基隆港前進著。
等待這位即將繼任天皇大位的紳士的,是一場共計十二天的殖民地視察旅行。
將時間稍微向前推移,來到了一九二三年三月,也就是田總督得到宮內省同意東宮太子來台訊息的一個月後。以總督為首的各文武百官,緊鑼密鼓的籌劃著這難能可貴的盛事,畢竟當時日本領台已近三十載,更歷經了多位總督上請失敗才終於得到首肯,此次的太子南巡,自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在確定好太子行啟地點與路線後,被號召動員來迎接太子的中小學生開始動了起來,數千人拿著小國旗整齊劃一排演的「旗行列」,規模絕不輸給戰後的國慶排字;學生們同聲練唱奉迎歌、預習聯合運動會的同時,百名花蓮後山的「蕃人」也坐船抵達台北,由理蕃係長帶領著「親臨」這場盛事。
藝術愛好者們也沒有閒著,從千件台島風光攝影作品中挑選出的五十件作品已編輯成冊,準備與各地名產一同獻給東宮太子,在東京的台灣藝術家黃土水也正雕刻著名為「童子」的作品,準備獻給這位首度踏上台島的日本首席皇位繼承人。
在取得拜謁資格的權貴富商們接受健康檢查、各參觀地實施消毒與環境整理的同時,皇太子隨行的御用品也陸續抵達台灣,除了小到醬油,大到桌球桌等用品外,汽車與馬匹也一併搭著船,從日本內地抵達台灣,當然,也帶著馬兒們的糧草一起。
禮炮聲響徹整個基隆港區,裕仁由宮內省官員與總督、民政長官等人陪同換乘小艇,漸漸靠近基隆車站前的棧橋。在又一次的禮炮與軍樂聲,以及文武百官、學生、民眾的夾道歡迎中,皇太子踏上了台灣的土地。坐上鐵道部特別準備的「御召列車」,一行人如風似的消失在基隆埠頭。
這天在基隆被動員的百姓與學生,約有三萬人,皇太子在基隆的停留,則不到五分鐘。
列車約莫一小時就來到了島都台北,比起現在的自強號,似乎還要更快一些,在滿滿的高官與外國領事、台灣有力人士的歡迎下,御召列車抵達了台北車站。由練習多時的特別儀仗隊領路,這位年輕紳士坐上了御用馬車,穿過了數十公尺高的巨大奉迎門,在軍民夾道下前往作為臨時行館的總督官邸。
近三十年來的辛苦經營,要讓太子在短暫的十二天內充分瞭解,可想而知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因此休息對裕仁在台灣的這一段時間來說,可說是「奢侈的享受」,在宮內省與台灣總督府的安排下,皇太子甫到達官邸,就單獨接見了以總督為首的各級官員以及台籍的有功人士,其中即包括了辜顯榮、林熊徵在內的「台灣有力者」,接見完是授勳,授勳完有與總督府官員的餐敘,餐敘完則觀賞了兩萬多名台北民眾一同參與的「提燈行列」。
台灣漢文化的舞龍舞獅與日本和文化的奉迎歌歌唱,巧妙的混合一氣,在燈光與火光的照耀下,台北被塑造成一個歡樂的不夜城,或許是累了,或許是安排,在活動終了前,太子輕輕提起手上的紅燈籠,對官邸下方的民眾打著招呼,在群眾大喊萬歲聲中,這趟緊湊的視察行程,也由此依序展開。
裕仁皇太子第一天的行程可說是這趟「皇太子遊台灣」的縮影,又可說是日本皇族成員們來台的普遍縮影,身為最高權力者的他們,是一刻也不得閒的,一天訪問七至八個機關設施、欣賞兩至三場表演,可說是家常便飯,每到一個城市接見重要人士、接受民眾歡呼、校閱部隊、觀看教學演示,從早到晚的行程簡直比現代人參加「上車睡覺、下車尿尿」的旅行團還要辛苦與緊湊。
但在這些「妥善」的安排中,他們也看到了不同於日本的風光、不同於日本內地的人文風情,吃著不同於日本料理的台菜,提著燈籠的太子、抓壁虎的親王、玩扇子的王妃,二十七位天照大神的子裔,三十四趟名義不同的訪台之旅,菊花皇朝與蓬萊仙島的交會,在這台灣處於太陽旗下的五十年中,展開。
出巡的歷史
無論古今,東西方各國的當權者,除了遊山玩水之外,都曾為了鞏固統治、興利除弊、瞭解民情,或是為了策劃、宣慰其文治武功,而親自或指派其親戚、親信巡視領土。
先來看看日本吧!
日本的「皇族」,在各時代的意義與包含的範圍各有不同,但是簡單來說,就是天照大神的後裔,又或是透過婚姻關係而進入這個家族的女性。皇族的出巡,在凡事講求禮儀的日本,有著嚴謹的定義來區別上下關係。日本的大家長,同時也是皇族的大家長──天皇的出巡,使用的是「行幸」(ぎょうこう)一詞;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皇太子、皇太子妃的外出,則被稱為「行啟」(ぎょうけい),台灣人最熟悉的「皇太子行啟」一詞,其來自此;其他的皇族,亦或是幕府時代將軍的出巡、來訪,則只能使用「御成」(おなり)這個名詞,而倘若一趟去的地方多了,則「行」字也可替換成「巡」字,「巡幸」、「巡啟」等名詞也就由此而來。
日本近代首次大規模巡幸,就是明治天皇繼位後展開的「八大巡幸」了。由於治權長期被武家,也就是靠武力取得天下的幕府所實質掌握,為了讓民眾習慣這位「新統治者」,依據當時陸軍省的建議,在一八七二至一八八七年間,明治天皇親自視察了全國各地的地理、形勢、人民,以及風土,以便讓各地的民眾瞭解新時代的到來,並進而「沐浴皇化」。
天皇實際走訪日本各地,加上各地官員在明治天皇前稱臣獻策的「表演」,以及平時政府機關的舉措,對日本從近世群雄分立走向統合與富強,有相當大的幫助。之後的大正天皇、昭和天皇,也時有下鄉探訪之舉,皇太子時期的裕仁天皇,除了「國境之南」台灣外,也曾經造訪過「國境之北」的樺太,而他的胞弟秩父宮以及高松宮,除了日本內地以及殖民地外,更曾經踏上滿洲國的土地進行「訪問」,其他的親族也曾經以天皇代表的身分,在日本進行多目的的巡視。
第一章 從九十年前的「那件事」開始說起
一九二三年四月十六日
一九二三年四月十六日早晨七時三十分。
日本帝國海軍第二艦隊所屬的三艘軍艦「霧島」、「金剛」、「比叡」正航行在台灣東北外海,距離一八九五年日本軍的上陸地「澳底」,僅有不到三海浬之遙。
在金剛艦上穿著海軍軍裝的紳士,正是一八九五年領軍征台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之侄孫,時任攝政的皇太子東宮裕仁。他在宮內省官員的安排下來到上甲板,拿起預先架設好的望遠鏡,在民政長官賀來佐賀太郎等人的指引下,觀看著澳底地區近三千名民眾的歡迎儀式。
「萬歲!萬歲!萬歲...
作者序
作旅行,做旅行
從大學時代便心向政治、社會議題與歷史學的我,怎麼也沒想到,會轉而研究旅遊史,更沒想到,最後的研究,是這些興趣的集大成。
求學路上從未離家的我,上了大學,開啟了宛如「台北高校」學生般放蕩不羈的求學生活。時而因為系隊練球在課堂上呼呼大睡,時而在宿舍中與好友、前後輩一起徹夜通宵,但最常做的,便是拾起背包,翹他個幾天課,然後搭著冷死人不償命的電聯車、開窗的平快車或當時對阮囊羞澀的我來說十分「奢華」的復興號,或是拿著熱騰騰的機車駕照輕騎奔馳,自以為浪漫的舉起大拇指搭著便車,四處走訪。這下,我總算好好用自己的雙腳「認識台灣」。
「玩」進了研究所後,對於政治、社會議題或旅遊史的研究目標依舊搖擺不定,原先欲研究的題目也在此時被他所老師證明不可行,我遇到了相當大的瓶頸以及空前的挫敗。陰陽五行、四元素的「水」在這時幫了大忙,就在某次淋浴中,「日本皇族的行旅」靈光一現,成為了碩士生涯的研究主題。
結合了政治、社會議題與旅遊的這個看似簡單的題目,實際動手後才發現困難重重,也才知道為何前人不願著手。戰爭時一次又一次的轟炸導致資料亡佚、牽涉日本皇族導致開放的資料稀少難尋,在那段研究所同學一一有進度的日子裡,我埋首於半世紀前的報紙與刊物中,為的是用最原始的「地毯式尋找」來挖出這些貴人們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一點足跡。
結果是豐碩的。以近三年時間抽絲剝繭尋找線索,再之匆忙成冊的論文取得了國立台灣圖書館的碩士論文獎助,最終,則成了這本通俗化的小書,我何其有幸能為台灣史砌上一塊磚,這一切,都要歸功於那段馳騁在台灣各地的時光,以及沒頭於研究室中的日子。
感謝玉山社給我這個機會讓此書得以問世,也感謝指導教授張素玢,以及洪致文、詹素娟等三位老師願意賜予推薦序,呂紹理、蔡錦堂兩位老師對於研究的鞭策與鼓勵,國立台灣圖書館的台灣學碩士論文獎助、照片提供,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檔案館、曾令毅學長的照片提供,還有學友們的鞭策、鼓勵。
僅將這本書獻給祖父啟肇,那個半個多世紀前,曾經穿著學生服被動員在路邊迎接皇族的台灣人。
作旅行,做旅行
從大學時代便心向政治、社會議題與歷史學的我,怎麼也沒想到,會轉而研究旅遊史,更沒想到,最後的研究,是這些興趣的集大成。
求學路上從未離家的我,上了大學,開啟了宛如「台北高校」學生般放蕩不羈的求學生活。時而因為系隊練球在課堂上呼呼大睡,時而在宿舍中與好友、前後輩一起徹夜通宵,但最常做的,便是拾起背包,翹他個幾天課,然後搭著冷死人不償命的電聯車、開窗的平快車或當時對阮囊羞澀的我來說十分「奢華」的復興號,或是拿著熱騰騰的機車駕照輕騎奔馳,自以為浪漫的舉起大拇指搭著便車,四處走訪。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