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澎湖地理、風物為起點的海島奇幻物語,
交織著季風、燈塔、貝殼與仙人掌果酒的祭典即將展開──
一趟自我追尋的成長旅程,見證光明與黑暗的永恆對抗!
「歌舞制所」位於風環帶諸嶼的中心,這裡是光明的象徵,居住於此的「織謠者」透過歌舞牽引人們的心緒,提取他們身上的「魔法」織入貝殼,給予人們心靈的平靜,同時保存著島嶼的記憶、傳唱著過去的故事,因此受到島嶼的人們崇敬。
來自邊境島嶼的畢雅,從小展露操控魔法的天賦而被帶入歌舞制所,卻因出身受盡排斥。她只能咬牙持續努力,冀望有朝一日晉升為織謠者,否則將被消除記憶送返家鄉。十七歲這一年,她終於被允許接觸魔法,卻在歌舞制所內看見詛咒的幻象……負責補給的拾貝人撿到了不祥之物、各地島嶼開始傳出異常天災,種種跡象都顯示黑暗已然逼進,卻始終沒有人提及黑暗從何而來、如何驅除。
當黑暗逐漸啃食歌舞制所築起的白牆,擁有天分卻不受期待的少女、受家族勢力綑綁的少年、抗拒魔法的拾貝人被命運牽引,織謠者故事缺失的一角即將被揭開……
被傳唱的故事只會有一種版本,
更多故事還沒活過來就已消逝在風中……
作者簡介:
陳若那
喜歡海。著迷於調配花草精油,走很遠的路。斜槓體制外教學,常分享奇幻文學,觀察一群神祕幻獸。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畢業,曾獲金車奇科幻文學獎、台北文學獎、啟明書評大賞、南華文學獎、耕莘文藝獎。
章節試閱
【織謠者:貝殼之夢 節錄】
又一年過去,回鄉的船靠了岸。現在,畢雅好整以暇地看著孩子們在岸邊撿拾貝殼。在前面領頭的孩子只撿大顆的,其他人對花紋各有喜好,有個安靜的男孩往下挖,拿起一顆淡黃色的,外表毫不花俏。
貝殼的開口處,有一根極細的魔法絲線。畢雅略感期待。
但她的期待很快落空了。因為男孩丟下那枚貝殼,又去找其他的。貝殼被下一波浪帶走了。
她走過去時,孩子們一擁而上,嘰嘰喳喳的:「聖域今年什麼時候會來找有天分的人?」
「不久前我有看見貝殼裡的線喔。」安靜的男孩對她說。
「在哪裡?」畢雅看著他。
「在這附近,我忘記了。是一條淡藍色的線,我可以摸到它!」
畢雅故意問:「那你有聽見它說的話嗎?」
「它說……它說……」男孩不知道貝殼竟然還會說話,他在心裡極力搜索大人教過的話,「我聽見大海的歌聲,還有風聲……很遙遠,那是恩賜。」
魔法不在遠處,就在眼前。畢雅不以為然地想,前任占卜掌說得沒錯,才過幾年,目行嶼的人已開始崇敬魔法。「說到這個,」她在岸邊坐下,「你們記得海和貝殼的神話嗎?」
其他孩子興奮地圍在她身邊,儘管這故事他們早就聽過,卻知道由「織謠者」說出來的更加好聽。男孩自討沒趣,也怯怯地挨近。
「在天地之間,先有海洋。大海創造了所有生命,人是最後誕生的。一開始,人不知尊敬自然,大海便要求海螺去傳話給人類。海螺游了很久很久,到達陸地以前就死了。牠死後變成一顆貝殼,被浪沖上岸,而人類撿到了。把貝殼貼在耳邊,可以聽見風聲。」
「那其實是歌聲。」孩子說。
「大海的歌聲,就是神諭,知道神諭的人想把故事告訴島嶼。」畢雅頓了一下,「但是每座島之間都隔著海,該怎麼做?」
「游過去!」
「跟海螺一樣。」
「對,他也打算游過大海。這時候,海水慢慢退去,往兩旁分開,露出一條很淺的路。他就這樣走向各個島嶼,用身體,傳揚自然的意志;用歌唱,把故事唱給人們聽。」
故事說完了。有個孩子高聲說:「織謠者就是那些信使。」
畢雅笑著哼了一聲,「你怎麼知道?」
「我覺得一定是。他們有的留在聖域,有的回來和我們一起生活,這樣故事就會回到島嶼,對不對?」
「真聰明。」畢雅盯著小鬼頭,「好啦,你們該回家囉。」
他們發出不情願的抗議,「妳也要回家嗎?」
「今天是探視日啊。」
孩子們離開後,畢雅盯著沙地。在浪遺留的凹痕處,魔法絲線正從一枚貝殼裡探出頭。歌舞制所的人常說:「魔法是為了通向。」從那裡流出去的,會被浪帶往島嶼。魔法會吸引有潛質接引它的人,但在目行嶼,這樣的人非常稀少。
織謠者,畢雅回味著那個稱呼。能配上此名的人占極少數,還沒掌握織謠這項技藝並獲得晉升的,只能算是聆習──意謂島嶼派向魔法的使徒、嫻習歌舞之人,聆聽多於述說。不過,這裡的人大概永遠也搞不清楚這些區別。
【織謠者:貝殼之夢 節錄】
又一年過去,回鄉的船靠了岸。現在,畢雅好整以暇地看著孩子們在岸邊撿拾貝殼。在前面領頭的孩子只撿大顆的,其他人對花紋各有喜好,有個安靜的男孩往下挖,拿起一顆淡黃色的,外表毫不花俏。
貝殼的開口處,有一根極細的魔法絲線。畢雅略感期待。
但她的期待很快落空了。因為男孩丟下那枚貝殼,又去找其他的。貝殼被下一波浪帶走了。
她走過去時,孩子們一擁而上,嘰嘰喳喳的:「聖域今年什麼時候會來找有天分的人?」
「不久前我有看見貝殼裡的線喔。」安靜的男孩對她說。
...
推薦序
推薦序/子藝
風土味是個有趣的描述方式,畢竟當我們在建構奇幻世界的時候,可以有很多種描繪方式,也都可以很迷人,端看作者如何安排。
但建立出風土的味道,難度可不低,因為風土味的建立是雙向的,除了作者自己要下功夫,也要讀者正好有那種記憶,才能把讀者腦中的記憶帶出來,然後支配整場閱讀體驗。
陳若那這本《織謠者:貝殼之夢》就辦到了,在閱讀初期,故事就激起我自己的某些回憶,讓我不自覺的為場景加上光影、色澤,甚至味道,讓我用那座島嶼(哪座?這就請大家自己猜想了)作為基礎來探索故事。
那是一座有貝殼的島嶼,而貝殼則是全世界通用的符號,用來交易,也用來傳遞訊息。那個拿起貝殼放在耳朵旁邊聆聽的意象,是大家很熟悉的,但我們聽到的訊息,難道不是其他人放進去的?
在這種想像之下,陳若那編織了魔法與歌謠,將記憶從螺旋深處鉤出來。是的,那是我曾經去過的地方,似曾相似,卻又如此脆弱,正如故事裡的島嶼,是那麼容易受到風暴侵襲,卻又能一次又一次的挺過災難。
故事很有趣的讓「大事化小」,常見的魔頭必然受到最終懲罰在這裡是行不通的,我們只是活下來,然後繼續前進。
或許我們也會在記憶裡不斷重複過往的好與壞、善與惡,但我們也會成長,然後,也許我們的記憶也會被重新詮釋,那麼,這記憶還是原來的記憶嗎?
故事對記憶下了很大功夫去闡述,哪些要被記得,哪些會被遺忘,或許,我們永遠不會知道答案,那是貝殼之夢,註定要隨著海潮來來去去,我們只能聽到迴響。
或許,我們也可以加入自己的歌聲。
─────────────────────────────────────────────
推薦語/邱常婷
作者以詩意且溫柔的文字織就一段不凡的成長旅程,同時也是光明與黑暗經典的永恆對抗。我愛極角色的語言是如此自然鮮活,具有某種僅屬於故事本身的特殊聲調。取材自作者家鄉的獨特背景讓這部作品充滿海風的自由與鹹味,我只能用海島型奇幻來加以分類,也因此在地景和文化上,相信臺灣讀者會倍感親近。整體來說,《織謠者》很美,那由作者確實建立的風格,從容悠然,像一首飄在海風裡的歌,我期待它能一直傳誦下去。
推薦序/子藝
風土味是個有趣的描述方式,畢竟當我們在建構奇幻世界的時候,可以有很多種描繪方式,也都可以很迷人,端看作者如何安排。
但建立出風土的味道,難度可不低,因為風土味的建立是雙向的,除了作者自己要下功夫,也要讀者正好有那種記憶,才能把讀者腦中的記憶帶出來,然後支配整場閱讀體驗。
陳若那這本《織謠者:貝殼之夢》就辦到了,在閱讀初期,故事就激起我自己的某些回憶,讓我不自覺的為場景加上光影、色澤,甚至味道,讓我用那座島嶼(哪座?這就請大家自己猜想了)作為基礎來探索故事。
那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