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可以被看作是一座小型的城市,校園的空間治理當如城市般有整體的規劃眼光和執行策略。成立於2018年的國立成功大學「設計中心」,由一群空間專業者所組成,肩負著規劃者與協調者的任務,透過他們所擅長的設計思考工作方式,在一棟校園建築被蓋出來之前,從整體校園空間的規劃出發,為校內使用單位與校外建築專業團隊建構溝通整合的「平台」,串接、轉譯不同專業領域的思維,讓各方的需求都能獲得最大的滿足。
「設計中心」的成員同時也是校內空間設計課程的教學者,除了在課堂上傳授美感,他們更希望學生能在校園的日常生活中培養出自身的美學品味,並能以包容態度欣賞多元價值,讓更具實驗性的想像得以實踐於校園空間之中。
本書收錄成大「設計中心」自2018至2022年所執行的大小作品,共計28件,以實際的案例和豐富的圖面,說明在不同尺度、不同型態的作品中,如何延續一貫的空間態度和價值觀,為成大這所具有90周年悠久歷史的大學校園,形塑出屬於21世紀的嶄新風貌。並邀請實際參與成大校園空間設計案的建築師與設計師接受訪談,分享他們透過「設計中心」協調整合校內使用單位的需求和意見,使設計案得以更加順利推動的經驗,以及對校園與都市空間、大學美學教育的看法。
「一所頂尖大學關切的議題必須是涵蓋各種尺度與族群的。謝謝設計中心的同仁們,整理出這幾年在校園規劃上的努力,集結成書。闡述了空間作為校園的環境改革教育的願景;嘗試了讓設計作為溝通整合與實踐的串接平臺;也梳理了尺度各異並鏈結多元使用族群的空間實驗。我們克盡大學校園空間的本分,讓在這裡熙攘生活的師生們,都能找到適切的角落彼此相互學習。」──國立成功大學 蘇慧貞校長
「閱讀《成功校園指南》一書,首先可以感受到與一般的校園空間設計書籍不同,本書嘗試從微觀到巨觀探討大學校園空間的本質,書中用了桌面、床鋪、黑板、招牌、榕樹的分類,表達以人為主體的當代校園空間思考,不僅是成大校園過去幾年來的設計紀實,也展現當代校園創意空間發展的思考脈絡。」──國立成功大學 鄭泰昇教授
「從事建築教育多年,我曾參與過許多從籌備到成立,且對建築教育體制的完善具正面影響力的事情。成大設計中心的成立及運作,肯定是一個可供建築教育體制分享及參考的最佳案例。大學校園其實是一座小型的城市,城市的環境治理一如大學的校園環境治理。藉本書之出版,完整記錄成大近期完成或進行中的校園環境治理成效,說明了校園環境治理之於當下及未來在『大學治理』的重要性。」──國立成功大學 吳光庭退休教授
「《成功校園指南》中描繪許多校園物件及組合,體現出『任意空間皆可any-space-whatever』的新形態成大校園本質,彷彿在校園的任一角落隨機取樣,都能開展成支持校園前瞻生活與學習場域的日常。校園設計不再必然要從軸線、核心、層級的塑造開始,空間的『任意物件』對照校園生活的各種『約定成俗』,反而能提出更具挑戰性的新觀點。」──國立成功大學 薛丞倫副教授兼副總務長
作者簡介:
許家茵 丹麥皇家建築與藝術學院碩士、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學士。國立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設計中心專案教師、國立成功大學永續校園規劃及運用委員會工作小組委員 (2020-迄今)、甘草波霸設計工作室 Lakuboba Studio (2020-迄今)。
王逸璇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碩士、美國密西根大學建築學系學士。國立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設計中心專案教師、國立成功大學永續校園規劃及運用委員會工作小組委員 (2020-迄今)、YS SPACEDESIGN 營運總監 (2019-迄今)。
龔柏閔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碩士、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學士。國立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設計中心專案教師、國立成功大學永續校園規劃及運用委員會工作小組委員 (2019-迄今)。
張庭嘉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碩士、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學士。國立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設計中心專案教師、國立成功大學永續校園規劃及運用委員會工作小組委員 (2021-迄今)、Studio Ting-jia Zhang (2017-迄今)。
楊雅鈞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學士。國立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設計中心專案設計師 (2021-2022)。
游 婕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碩士。國立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設計中心專案設計師 (2021-2022)。
翁新淯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學士。國立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設計中心專案設計師。
陳詠載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碩士。中國清華大學建筑学院硕士。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學士。國立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設計中心專案設計師 (2021-2022)。
作者序
【自序】
從2018年開始經歷的四個寒暑
國立成功大學設計中心自2018年成立的這四年間,陸陸續續推動的校園建設,共計已達100多件,其中我們參與過的案子包含小尺度的活動邀請函、海報設計,中尺度的活動空間美化與場布,大尺度的校園建築興建與整修,甚至觸及全校空間的分區規劃以及超大建築群,跟周遭都市發展息息相關的案件。四年間我們在每處案子中,帶入我們對於理想的校園、教育價值觀,試圖讓成功大學成為多元學習與創新的場所,以期校園作為知識、能量、新創的媒合場域。
本書作為四年的階段工作成果呈現,因篇幅的緣故僅收納其中較能代表我們信念的28個案件,而其餘的遺珠則是以列表的方式呈現於附錄的案件索引,四年間能有如此的成果也要歸功於這些年致力於校園規劃的專案講師與助理,不論是設計與現場協助場布都不遺餘力。以及其他不吝提供各方面協助的校級主管、教授、校長、職員,於思想上、行政上予以最大的支持,也唯有諸位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形塑我們心中的理想校園與生活教育空間。
隨著設計中心在學校體系的定位趨於明朗,越來越多案子在設計之前會委託設計中心提供建議與協助。設計中心的案件量也越來越多元,因此於2020年時,嘗試以數位化專案管理系統管理案件,如Airtable與Microsoft Planner。在數位化專案管理系統的輔助,即使面對疫情遠距上班,工作仍能順利銜接,快速同步與分析各項工作情況,也能進一步可視化歷年經手專案之情形研究,作為設計中心管理校園規劃工作的重要工具。
【前言】
空間作為校園的環境改革教育
「校園」的建成環境與教育模式是形塑大學場所的兩大要素,兩者之間相互的影響與轉變,是大學長久以來持續探討的議題。隨著教學模式與社會觀念的改變,校園內不同尺度的「空間」也持續不斷地產生相應對的嘗試與調整,甚至創新。回顧過往對於校園空間的討論,追求單一建物與個體空間表現的觀念已漸漸式微,進而轉向著重簇群式院落安排與建築配置的區域規劃思考。現今校園規劃所面對的挑戰也越來越多元,如:周遭都市環境的演變、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與應用、逐漸飽和的校地開發,甚至是後疫情時代下教育模式的轉變等議題,「校園空間」的改造都必須於前期規劃及情境想像上有更縝密、更前瞻的思維。
而再進一步關注現今「跨域」與「多元」的議題,傳統工作模式與單一使用者提出之空間想像與需求,似乎已經無法全盤應用於未來的空間使用模式。校園空間的規劃思考應更從建築形態及簇群院落的量體配置,延伸至形而上的虛體介面討論,並關注不同使用者族群與空間之間的交互影響:學生、老師、各個部門與行政人員之間,逐漸轉變的互動行為與實體空間的相互關係。譬如「行政e化」、無紙化後的工作空間;跨域教學、線上課程下的教學空間與同儕間的學習行為等,不只是使用者在行政、教學模式的更新,當代的校園建成環境需要產生在空間上相對應的革新。讓空間與使用者產生更多向度的連結與影響,使生活於校園中的群體能培養生活美學,並以包容態度欣賞多元的價值,讓對於未來的實驗性想像得以實踐於校園空間之中。
校園空間儼然已成為教育重要的一環,然而接踵而來的世代議題與挑戰,也讓校園內各個使用族群間的溝通整合日益重要。事前收集多方利益關係人的想法,透過結構性的整合,歸納出層級清晰的需求以利多方溝通、達成共識,才能更精準地落實設計想像於實際的空間改造中。機能及需求上的衝突,不一定是空間建構上的衝突,透過分時或分區共享的原則,能將有限的資源串聯並放大,創造雙贏局面。因此,如何突破既有的分工方式,創造多元的溝通整合平台,凝結群體的共識,共同提出未來校園生活願景並逐步實踐與革新進化,將是提升校園空間品質的重要挑戰。
在這樣的考驗與希冀下,成大「設計中心」成立於2017年,目前為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下的任務編組。希望以建築和空間為本,鏈結「人文(Archi-)」與「工程(-tecture)」,透過設計思考的方式,發展成為校內溝通整合的「平台」,目的是串接、轉譯不同專業領域的思維,轉化為空間執行的方法,並銜接執行實踐的校內單位及校外建築專業團隊;憑藉團隊成員空間設計及規劃的專業能力,以設計整合與歸納眾多利益關係人的意見,轉化成能於空間落實的想法,讓想像可經由多方的合作逐步實踐。除此之外,可更進一步結合教學及學術上的資源,加入具未來性的想法與技術,提出新型態的校園生活願景與想像,以邁向下一個百年的「新校園運動」作為空間及教育的革新目標。
設計作為溝通整合與實踐的串接平台
校園空間的建構不是為了單一對象、單一需求,若只從單一使用角度出發,只能得到單一機能的解答;好的校園空間需要包容多元使用、因應各種偶發事件、促成創新能量。但校園的腹地無法無限擴張,需要在既有的限制條件下,構思出符合眾多期待的空間使用。前期需求的統整是關鍵的一步,透過釐清多方意見與想法後提出整合的提案,試圖化解其中的衝突以得到最佳解,為整體設計方向定調。
在相同基地或需求條件下,不同使用者的角度切入,會發展出不同的問題內容。若單純只是廣泛蒐集意見,只看問題的表象,將無法有效化解各方提出的內容之間的衝突。「設計中心」以建築設計專業為基礎,成為收斂整合不同需求及意見的平台,透過建構問題的次序與結構,釐清衝突、整合歸納,於設計方案中化解問題的衝突,轉化為空間上的創新方案,並給予具備美感的整體呈現。我們將校內眾多的資訊與意見回饋分成「校園策略議題」、「執行實踐議題」與「相關專業回饋」三大面向來討論。
「校園策略議題」以校園空間的整體發展、教育模式的更新與美學教育為優先考量。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對於校園整體規劃與教育政策的擬定,是長遠、可持續調整的大方向議題,可從一系列的提案中看出脈絡架構;二是從校園基地物理環境出發建立的規劃準則,作為後續「執行實踐議題」與「相關專業回饋」階段進行空間規劃之參考,配合後續具體使用機能需求,與設計團隊銜接與溝通。如同「東寧宿舍」一案提出對東寧校區的未來規劃策略與新型態的宿舍生活想像,以及「大新園」案中對於光復及成功校區的連結與延續歷史軸線的設計規劃,都是對於校區整體發展提出遠期發展期望,透過階段性規劃提案實踐長遠目標。
「執行實踐議題」包含前期與校方行政、使用單位、營繕單位的意見統整,進行初步規劃提案,在進入發包程序前進行綜合性評估與行政程序建議;通過招標委託後,後期與建築師或設計團隊、校內營繕單位合作討論,讓前期的設計理念及策略能夠有效地傳達給設計團隊,建立校方營繕體系與設計團隊間的溝通協調平台,進一步把關設計品質。「執行實踐議題」的討論是累加的,銜接前期的需求擬定與後期的方案實踐,需要持續與相關校內單位及後期的營繕體系來回溝通調整,擬定最適切的執行方案。
「相關專業回饋」則發揮學術界專業的支持與輔助,透過設計中心的整合平台將學界創新觀念與專業技術納入討論,讓校園空間的改造提案可以更積極地提出前瞻、永續、友善環境的規劃構想。譬如在「永續生態教育園區」與「沙崙智慧循環生態城市」的規劃提案裡,企圖將學界及產業界諸多創新的技術及觀念和空間規劃結合,共同打造與自然共榮的新世代生活想像。
設計中心以空間專業出發,整合上述三大面向資訊整合的討論平台,梳理出結構關係後回饋於空間提案中。其中「校園策略議題」與「相關專業回饋」應是可跨區域與個案的長期討論;而「執行實踐議題」則是短期且務實地對於提案可行性作實際面的綜合考量。唯有透過這三大架構的資訊整合與回饋,我們才能對校園空間的規劃與改造有更遠程且永續的發展構想;透過一點一滴的個案累積蛻變,成就更值得期待的校園環境教育。
尺度各異的物件作為鏈結多元使用族群的空間實驗
理解設計中心作為溝通整合平台的三大核心概念與執行程序後,回到空間專業關注的層面:在既有的空間架構裡,如何創造最大使用彈性與涵容多元的使用族群,一直是設計規劃提案裡的最大挑戰。透過盤點設計中心成立以來所提出的校園規劃構想或協助的設計方案,從全區規劃、新建提案與既有空間改造提案等,到大大小小的活動場布規劃,在不同尺度規模的案例中,找到設計介入的角度,串聯各個提案在校園規劃策略中的連結,讓校園發展在不同時空與諸多層面都能延續理想、實踐願景。
本書將設計中心對於校園規劃的提案重新梳理編排,以五種不同尺度的物件作為歸類依據,再延伸至不同類型提案的概念。五種物件除了尺度大小的區別外,也隱含了連結不同使用者的豐富性與複雜度。
其中,「桌面」討論的是日常工作狀態中工作者所需的各種空間,可從最小的工作單元與個人工作空間,推展至相同性質的群體工作空間;「床鋪」則從個人住宿的最小單元與需求空間談起,衍生至群體生活中不同程度的公共與私密居住空間;這兩個物件的分類涵蓋了校園中的工作與生活空間的改造與新提案,從尺度較小且較單純的個人工作及居住空間,到放大尺度後有更多不同使用者加入,也增加提案複雜度的改造案例,設計中心嘗試以設計整合使用需求的差異衝突,藉由精煉個人需求的空間尺寸,擴大及區分不同可供群體共享的空間,以及友善的使用者介面,並提出許多可激發眾人想像的核心概念與情境故事,藉此打破傳統較為單調且功能單一的空間想像。
而「黑板」代表了知識傳授的管道與介面,教學模式隨著傳播媒介的更新而變動,空間也應提出可因應的改造策略,更可延伸至教學創新與跨域合作趨勢的討論。除此之外,設計中心的成員也加入規劃設計學院建築系的行列,參與設計教學,將未來的校園想像導入實境的教學體驗中,同時創造與學生的交流平台;「招牌」則是象徵校園形象的美學呈現,與對於都市鄰里空間的友善回應,可更進一步討論對內的校園群體認同,除了正在校園中生活的使用者族群外,甚至可創造各畢業校友間的群體連結;對外也能表述學校在社會及國際的整體形象。在這兩類概念物件所涵蓋的提案中,都希望能創造讓人自由交流的校園場域,透過空間連結不同使用者與世代族群,也更深入探討美感及環境教育與空間的可能。
五個物件分類的最後是以「榕樹」來回應集結眾多空間提案後,較大區域的整體規劃方向,以及擴大到城市尺度的永續生態策略,希望能以更宏觀的角度觀看拉長時間後的規劃發展,在持續變動的環境議題中,尋找出可調節或是能夠順應發展的空間想像。校園的未來藍圖應該是集結不同領域的專業,共同提出對於下一個世代的願景想像與生態永續目標,還有大學對於社會責任的實質回饋。當不同的提案接續落實,也必須能串聯上述不同尺度物件中的關鍵理念,以校園永續經營發展為核心思想,逐步實踐與累積,新校園運動的革新才能得以實現。
【桌面】
從延伸單張桌面的邊界開始
桌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件。回想一下熟悉的辦公室場景:貼滿便利貼的電腦螢幕占據桌面一角,常用的文具散落在桌上,分類整齊的文件夾擺在最方便拿取的地方;開會時,少不了會議桌;想從忙碌的工作中抽離一會兒,你可能需要張咖啡桌。你發現了嗎?我們在「工作」時幾乎無法脫離「桌面」,而一個人的工作風格與個性,往往也能從他的工作桌面窺知一二。
因應不同的工作模式需求,桌子作為工作空間的基本單元,可以有各種不同的樣貌、尺寸、組合方式,例如規則排列的上課桌椅、風景各異的個人工作桌、簡單輕巧的咖啡桌,或是會議室裡環形擺放的大圓桌等,當桌子的大小、形狀、數量、排列改變,空間的情境通常就會隨之改變。
因此,本章節以「桌面」為題,實則要探討在日常工作狀態中,工作者所需的個人工作空間、群體工作環境,以及不同群體間的介面關係。舊有的工作隔屏,阻擋了視線,也妨礙溝通,可否讓傢俱的排列組合取代隔屏的功能,重新界定空間?在群體工作的空間裡,改變傢俱尺度與區隔層次,能否創造更友善的互動介面?我們在一系列成功大學校內空間改造計畫中,嘗試為各種不同的工作及人際互動模式,找到最適切的答案。
作品檔案
A01 大雲平整體空間優化
A02 玉山訪問學者辦公室
A03 設計中心辦公室改造
A04 雲平會議空間升級
A05 考古研究所中庭增建
本章節所選取的五件校內辦公空間改造計畫,都是由設計中心負責規劃、整合使用需求,我們也在規劃與執行的過程中,不斷反覆辯證思考,什麼是新時代大學校園辦公空間應有的樣貌。
五個案例中,「大雲平整體空間優化」的工作重點在維持原有空間架構的前提下,改善職員與學生間的服務介面:除創造同質群體(職員)辦公的共享空間,亦回應與另一群體(學生)的交流,以及不同空間(室內與走廊)的介面關係。「玉山訪問學者辦公室」因應學者短期來訪,如何安排空間,賦予家具多種功能,使空間可以為不同人而調整使用情境:兼做白板,橫移在整個空間的滑動櫃門,走道暫時擺上幾張板凳,可以擴充討論區人數,軌道燈搭配家具進行調整。「設計中心辦公室改造」則是將原有圖資典藏空間,轉化為符合各種情境,可彈性使用的辦公空間:我們挑戰單人的工作狀態,加入兩人共享的側向桌面,打破傳統辦公室以隔屏劃分工作空間的做法,創造小群體間的討論空間。「雲平第二會議室升級」是因應後疫情時代遠距會議需求而調整的新形態會議空間:提升軟硬體設備、建置基礎空間電力系統,打破傳統依人數區分的會議室,以排列家具的多樣性創造空間使用的最大彈性。「考古所中庭增建」改造案是因應辦公室編制大幅改變,在不更動歷史建物的前提下進行空間擴充,並重塑師生交流的核心場域:除了創造符合不同群體需求的工作空間,空間條件也由室內拓展至戶外及半戶外空間,增加更多挑戰與可能性。
回到空間本質,我們認為新時代大學校園辦公空間,應能兼顧個人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及橫向溝通的順暢,因此在進行規劃時更重視空間的彈性,讓空間中的每個人都能找到具歸屬感的角落,在自己的桌前專注於工作,在共同的桌面上熱絡討論,亦可在開放的空間中輕鬆交流。
【自序】
從2018年開始經歷的四個寒暑
國立成功大學設計中心自2018年成立的這四年間,陸陸續續推動的校園建設,共計已達100多件,其中我們參與過的案子包含小尺度的活動邀請函、海報設計,中尺度的活動空間美化與場布,大尺度的校園建築興建與整修,甚至觸及全校空間的分區規劃以及超大建築群,跟周遭都市發展息息相關的案件。四年間我們在每處案子中,帶入我們對於理想的校園、教育價值觀,試圖讓成功大學成為多元學習與創新的場所,以期校園作為知識、能量、新創的媒合場域。
本書作為四年的階段工作成果呈現,因篇幅的緣故僅收納其...
目錄
【本書指南】
推薦序 克盡大學校園空間的本分/國立成功大學校長 蘇慧貞
推薦序 形塑21世紀大學校園空間樣貌/國立成功大學教授 鄭泰昇
推薦序 為未來的大學校園空間治理而努力/國立成功大學退休教授 吳光庭
推薦序 空間規劃的指引與陪伴/國立成功大學副教授兼副總務長 薛丞倫
自 序 從2018年開始經歷的四個寒暑
組織架構與工作流程
歷年作品分布位置
【前言】
空間 作為校園的環境改革教育
設計 是溝通整合與實踐的串接平台
尺度 各異的物件作為鏈結多元使用族群的空間實驗
【桌面】
A1 大雲平整體空間優化
A2 玉山訪問學者辦公室
A3 設計中心辦公室改造
A4 雲平會議空間升級
A5 考古研究所中庭增建
【床鋪】
B1 東寧校區學生宿舍規劃
B2 光復宿舍生活紐帶學苑
B3 大學宿舍2050
B4 勝利新宿舍運動
B5 宿舍生活近未來線上工作坊
B6 友善廁所
【黑板】
C1 成功創新中心旺宏館
C2 成功創新中心未來館
C3 建築系核心空間改造計畫
C4 產學創新大樓
C5 地科系博物館
C6 台語文化放送塾
C7 東寧教職員舊宿舍再利用
【招牌】
D1 大新園藝文沙龍
D2 勝利藝文廣場
D3 資訊工程系紀念涼亭
D4 黃崑巖教授故居
D5 全校指標系統
D6 建築系指標系統規劃試做
D7 全校美學提升計畫
【榕樹】
E1 安南永續生態教育園區
E2 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
E3 成大之森總圖前景觀再規劃
【訪談】
張清華 建築師
俞思安 丁權偉 設計師
許晃銘 建築師
陳玉霖 劉哲綱 建築師
蔡元良 建築師
【附錄】
選錄作品面積索引
歷年空間規劃作品一覽
歷年專案設計作品一覽
作品專案分析
【本書指南】
推薦序 克盡大學校園空間的本分/國立成功大學校長 蘇慧貞
推薦序 形塑21世紀大學校園空間樣貌/國立成功大學教授 鄭泰昇
推薦序 為未來的大學校園空間治理而努力/國立成功大學退休教授 吳光庭
推薦序 空間規劃的指引與陪伴/國立成功大學副教授兼副總務長 薛丞倫
自 序 從2018年開始經歷的四個寒暑
組織架構與工作流程
歷年作品分布位置
【前言】
空間 作為校園的環境改革教育
設計 是溝通整合與實踐的串接平台
尺度 各異的物件作為鏈結多元使用族群的空間實驗
【桌面】
A1 大雲平整體空間優化
A2 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