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撰寫,源起於筆者早先從事之國家型基因醫藥衛生計畫時,原先試圖在探討當代台灣對於基因醫療之法律規範、立法過程及決策模式之外,同時能對台灣人工生殖科技(特別是臨床的ART: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的發展,作出系統性的歷史個顧。筆者發現,狹義的人工生殖科技,雖然是到了1980年代才在台灣顯著發達起來,然而廣義的先天畸形、不孕症或代謝異常等病例,已於日治時代就有詳細的病例報告,在在顯示日治時代的生殖科技與知識已有獨特鑽研之處。本於此,筆者進而對於日治時代西洋醫學全盤性導入後,台灣之『生育』科技發展情形,萌生一股關注之情。
本書以「阿祖」及「阿媽」年代(日治時代)的台灣接生者養成教育、法律規範、職能分工、婦產科研究、接生比率之區域差異以及日本對台灣的影響等六個面向,探討日治時代特殊國家/社會互動關係下台灣接生行為的變遷歷程。
論及近年來之台灣助產教育,經婦女界有識之士不斷奔走催生,已有復甦之勢,鑑於世界各國鼓吹自然生產之蓬勃趨勢,希望本書之問世,對於今後之自然接生運動,能清楚提供台灣接生行為之來龍去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