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前奏
一
歷史是由許多個故事組成。
每一個故事都有各自的撲朔迷離,都留下了大大小小的謎。故而歷史總如深邃無盡的宇宙,總令遙望者迷離,真相或永遠虛幻,惟一真實的只有一種軌跡 ── 那是關於人和事如流星一般的軌跡……
1957年是一段特別的歷史,深埋著無數悲歡離合的故事。自然,1957年,也如流星在無邊的蒼穹,留下了一條仍在遠去的軌跡。
1957年的中國,正處在一個歷史的轉折關頭。不少現代史研究者,在談到1957年前後的中國命運時,喜歡將1956年2月發生的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大會的「秘密報告」,以及隨後引發的「東歐事件」,作為此時中國社會進程的重大誘因。其實,1956年「華沙條約組織」發生的一切,俱與中國大陸的變動沒有可比性。早在1955年下半年,中國共產黨一些領導人就感覺出轉型中的社會,已出現一些新的矛盾,已決定調整知識分子政策。也就是說,中共預知的並非是東歐的西化浪潮,而是一個新政權要建立牢固的基礎所面臨的必然趨向。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開了「關於知識分子問題會議」,因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中國自1949年後第一次出現了國家政權以經濟建設、追求和平幸福為理想的國勢轉變。1956年5月,秉承毛澤東的意思,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陸定一發表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演詞。從1956年春夏之交開始,這個經歷了整整七年時間因顛覆原有社會基礎,改變人與社會舊有關係,而將弓弦拉得很滿的國家,第一次呈現出一派祥和的氣氛。不管最高領袖此時提出的「雙百」口號,與知識界所理解的「雙百」含義是否存在著實質的差別(就是這種差別引發了以後的歷史) ── 1956、57年之際的中國,出現了從中央到民間,從追求思想統一的執政者,到打上各階級烙印的各色人群,都上下同聲共氣,感受著社會正在飛躍的溫熱場景;描繪了許多年的自由、民主、進步的美好圖畫,現出了輪廓。
這種歡樂,甚至藉著中國傳統新春佳節的到來,送舊迎新的喜氣猶未散盡,又捲起了一個高高的浪頭。在1957年的二三月間,北京召開了幾個重要的會議,其中在2月27日的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毛澤東主席專門作了「如何處理人民內部的矛盾」的報告。這個報告在當年牽動了世界的目光。遠的不說,它開啟了該年中國時局風雲的大幕,譬如一齣扣人心弦的大戲,劇情的跌宕起伏,不惟使戲裡戲外的人大感意外,身處其間不能自拔;它同樣使「寫戲者」身不由己地只能順著戲理的發展編寫下去。即使在政治領域,戲劇永遠是源自「歷史」,又高於「歷史」。
毛澤東主席是日的報告,在當年已是引人關注,世界列強在數月內急於要找到這個傳說表現了「新思維」的文本。直到在1957年6月上中旬,由美聯社從波蘭人的手中獲得此報告的內容並公開,遂在西方引起軒然大波。此為後話。在中國,2月27日現場聆聽毛澤東演講的人將近兩千。三天後,即3月2日,同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毛澤東再次作了觀點相似的演講。3月6日至13日,中共中央召開全國宣傳工作會議,文教戰線一批著名人士受邀與會,他們或現場親聆毛在會議上的再次演講,或聽到了2月27日報告的錄音傳達。在短短的半月時間裡,年已花甲的毛澤東,密集地作了多場公開性的演講。嚴寒未盡,春雷驟然從天深處翻滾,1957年的「異相」於此可見一斑。自此,「毛主席大力提倡『雙百』方針」(時人語),在全國知識界迅速傳遍。此實為兩個月後數百萬知識分子敢於「大鳴大放」的直接誘因。何曾想,在矛盾對立已達沸點的6月19日,毛主席的報告以《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為題公開刊行,詞句趣旨與一百多天前相比出現重大修正。這是一段五十年來一直未得到釐清的歷史公案。
真相到底如何?
1957年3月上旬,全世界的中文報紙或許僅有一家報社獲得如此重大的獨家報道,從而也為歷史留下了原始的面貌。3月8日,香港《文匯報》在頭版頭條以《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毛主席講十二問題/政協委員深受鼓舞/都說毛主席和藹親切,以誠感人,以德化人》為題,首次公開報道了毛澤東2月27日在最高國務會議上「就當前國家和人民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十二個重大問題講了話」。這是一篇很見匠心的報道,兹引錄其主要內容如下:
「是莫大的鼓舞,也是最深刻的教育。」 ── 出席政協全國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的人士聽了毛主席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的講話後,一致這樣表示。這次政協全會是全國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開幕前夕,毛主席召開了最高國務會議,就當前國家和人民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十二個重大問題講了話。全體政協委員都被邀列席這次會議。這就使得這次政協全會更引人矚目。
這幾天,無論在政協委員們的寓所或他們進餐活動的場所,毛主席的講話都成為他們談論的中心。前國民黨水利部長、著名的律師薛篤弼談到他參加最高國務會議的印象時,連連說:「毛主席講話時態度和藹,親切,虛懷若谷,如談家常,又似和友好促膝談心,真如沐春風化雨之中。」他又說:「毛主席講的十二個問題,都是用唯物論辯證法來分析問題,特別對敵我、是非兩種矛盾的分析,對民主與專政問題的分析,對我們教育意義最為深刻。」他認為「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等方針都是完全正確的。「這是毛主席以誠感人,以德化人。」去年從香港歸來的前國民黨徐州「剿總」副總司令陳書農,這次是第一次見到毛主席,也是第一次聽到毛主席講話,對毛主席的和藹態度覺得「感人至深。」他說:「毛主席講的十二個問題,要大家分敵我、辨是非,實際上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在這次最高國務會議上,毛主席把中國的大小事情,人民大家的事情,民主黨派的事情,不論好的或壞的都講了出來。我經歷過過去的舊時代,像這樣有如家人團聚,無話不談的情況,卻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特別邀請人士張志和聽了毛主席的講話,興奮得通夜睡不著覺。他在一次座談會上表示:「毛主席儘管是談笑風生,但給我們今後工作以很大的鼓舞力量。這力量從哪裡來?是毛主席教給我們以馬列主義,教給我們運用唯物論辯證法。」(下略)
在「兩極對抗」的年代,彈丸之地的香港,在大陸、美國、台灣三方幾十年牽動著太平洋地區神經的角逐中,一直扮演著僅此一塊各取所需的緩衝地帶,從而在中國現代史上留下了無可替代的地位。比如香港《文匯報》這篇報道,毛澤東的態度,令與會者「感人至深」;在議政中,傳統的「君臣廷對」變為讓人有「如家人團聚」之感。如是記錄,確然只有在香港才可一見。
今檢毛澤東主席2月27日演講報告的原始記錄,文長近兩萬字,雖云語涉「十二個問題」,然通篇之趣味只有一個,即幽默生動,談笑風生,兹節錄一段落如下:
老幹部能不能批評?批評的問題,從馬克思以來沒有一次說過要分新老幹部,說只能批評新幹部,不能批評老幹部。我們憲法上規定,人民在法律面前平等。那麼共產黨員在犯錯誤這個問題上,也應該是平等的。有一批人是共產黨的老幹部,或者是民主黨派的老幹部。因為他們老,所以就享受一種不受批評的權力,可不可以?我看是不行的。你活著不受批評,你死了以後,人家還要批評你。我們就批評過死人,批評過孔夫子。孔夫子死了幾千年,還要批評他。斯大林也是死後被批評的。活人也能批評,死了的人也能批評,這不是官職大小,年歲長短。(中略)憑老資格吃飯可不可以?憑老資格可以,這一點應承認。因為他老,活了那麼大,他也不死,於是乎他有點資格,有點作用,還可以起點跑龍套的作用,幫助人家。我看梅蘭芳就跑過龍套,跟人家合作,拿個刀站在那裡。今天在座的有沒有梅蘭芳先生?我看你到了八十歲還可以起點跑龍套的作用。我這個人的作用,就只能起一點跑龍套的作用。至於唱主角我是不能唱了,那是我們周總理這些人物,你們各位了。《西廂記》裡那個「紅娘」我是不能唱了(笑)。我的角色是個甚麼角色呢?我是那個老夫人的角色(笑聲)。《西廂記》裡那個老夫人出來,唱上那麼幾句就進去了。你如果盡唱,唱得多了,人家就要趕你走的(笑聲)。老資格不管你怎麼樣,你辦事要對,要正確,你到九十九歲是正確的,到一百歲那一天,你作了一件混蛋的事,那你也是不行的。
兩相比照,香港《文匯報》所云毛主席「虛懷若谷」、「以誠感人、」「以德化人」,洵非虛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