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黨人在世人心目中,主要是忠誠、剛正、偉岸的正面形象,後人對他們普遍抱有同情和崇敬之情。東林的這一形象,有其形成、塑造、接受、傳播、固化的過程。東林活動的明末自然是這一過程的重要階段,而清代官民對這一形象的大體接受、傳播,既前承明末的已有基調,又後啟近當代,影響了近當代對東林、非東林及晚明黨爭是非等問題的評述,到今天仍方興未艾。
本書上編主要考察晚明東林人士及其支持者對東林形象塑造和維護的諸多表現,下編側重探討清修《明史》對東林的書寫情形及因由。《明史》總體上為東林立佳傳,而把跟東林對立的人物歸入《閹党傳》《奸臣傳》,代表了對晚明兩黨及其爭鬥歷史的態度,也極大地影響了後世對這一問題的判定。但其對東林話語的接受與傳播又是選擇性的,即一方面在主流上為東林立佳傳,稱讚東林部分人士的高潔品格和忠義舉動;另一方面其字裡行間也常有所謂“抑揚頓挫”之意,批評東林的講學、結党行為。這主要是清朝從自己的實際需要出發,靈活運用東林這一歷史資源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