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淚光中找到跨越傷痛的力量
18年來,盧牧師在和信醫院陪伴無數病人,
從病榻邊的靈性關懷,到安息的靜默時刻,
見證一場場最終也最重要的心靈轉化。
透過觸人心弦的故事,感受生命的脆弱與堅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書述說的不僅是「臨終」的故事,
更是關於活著的「生命氣息」;
是每個人需要面對、無法規避的終極課題。
從2006年起,盧牧師在和信醫院擔任宗教師。他穿梭於病房間,與病人、家屬一起面對艱難的臨終議題。在一次次的探訪中,引領他們直視問題,探尋生命的本質,找到慰藉心靈的力量。
人生為什麼有苦難?生命最重要的意義是什麼?祈禱有用嗎?生病害怕怎麼辦?禱告可以治病嗎?心靈的平安如何得到?不是基督徒就不能上天堂嗎?死亡來臨時,要怎麼坦然面對?……諸多的人生議題,盧牧師藉由陪伴病人抗癌的路上,娓娓道來。
☉靈性關懷的實踐
盧牧師以耐心和同理心傾聽每一位臨終者,引用聖經經文或吟唱詩歌,讓恐懼不安的心靈在陪伴中慢慢修補,甚至在死亡陰影中看見永生的光芒。在他的關顧下,有人終於能在生命終點與自己和解,有人透過祈禱找到內心的平安,也有人用感恩迎接最後的旅程。盧牧師的陪伴不僅是信仰的分享,更是靈性關懷的實踐。
書中也強調,生命末期的安排、照顧,特別是人際關係的處理,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給未成年的子女寫未來的生日卡、向重要的親友道別、對有心結的人要去和解,還有盡可能完成最期待的心願等等,都是向生命道別的最佳方式。
☉在故事中看見自己
這本書不僅適合一般讀者,也為醫學人文課程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展現醫療現場中不同的醫病互動與療癒本質。無論你是病患、家屬、醫療人員,或只是關注生命議題的旁觀者,都可以在這些故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共鳴。透過這25堂課,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找到安頓心靈、跨越傷痛的力量。
【感淚推薦】
王金龍/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身心科顧問醫師.
王博賢/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道師
宋維村/退休兒童精神科醫師
邱倫瑋/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主治醫師
張軒愷/淡水馬偕醫院院牧部牧師
黃達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董事長
賴允亮/馬偕紀念醫院名譽顧問醫師
賴其萬/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師
謝懷安/壽山中會新希望教會牧師
【牧者、傳道、醫師齊聲好評】
透過閱讀這本書,也看見自己的故事。讓每個人的生命可以得到一點點改變,找到自己身心安頓之處。
──王博賢,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道師
這本書討論的主題是每一個人都會面對的,把實際的經驗擇要和大家分享,大家都可以從中得到有用的知識和技能。
──宋維村,退休兒童精神科醫師
這本新書會協助我們開啟探索生命的心門。祝福閱讀本書的夥伴們,都會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
──邱倫瑋,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主治醫師
我們可以透過盧牧師的臨床工作,一窺宗教師(牧靈人員)在醫院如何展現靈性關懷。
──張軒愷,淡水馬偕醫院院牧部牧師
這本書不僅適合一般讀者閱讀,也是值得推薦的延伸教材,能夠從書中看見醫療現場不同的醫病互動、療癒的本質。
──賴允亮,馬偕紀念醫院名譽顧問醫師
盧牧師幫忙病人與家屬在黑暗中看到隧道末端的亮光,並且日以繼夜熱心服務,這種助人的態度是非常令人尊敬的。
──賴其萬,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師
謝謝盧牧師,願意將他在醫院陪伴癌症病患的口述故事,化為文字,成為更多人靈性生命的引渡人。
──謝懷安,壽山中會新希望教會牧師
作者簡介:
盧俊義
高雄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道者。1974年自台南神學院畢業,陸續在台東關山、嘉義西門、台北東門等三間教會牧會,2013年2月退休,也曾任台南神學院、台灣神學院、玉山神學院、新竹聖經學院、台灣浸信會神學院等兼任講師。
他擔任過高雄少年感化院、台東武陵外役監獄的教誨師,以及台灣長老教會《教會公報》主編,曾在好消息頻道(GOOD TV)主持節目,並與佛教釋昭慧法師、天主教王敬弘神父共同成立「關懷生命協會」。
他主持過的節目很多,包括:民視電視台《台灣學堂:這些人,這些事》、《創世記的故事》、《邁向十字架之路》、《耶穌門徒傳福音的腳跡》,i聽聽的podcast節目《盧俊義牧師講箴言》、《盧俊義牧師講路加福音耶穌的故事》、《盧俊義牧師講創世記》,以及信義廣播中心《奉獻生命之愛的這些人》。
他筆耕不輟,2023年3月完成整套《聖經釋義》,另著有《這些人,這些事》、《伸出你的手》、《預約50+好日子》、《攏是為了愛》、《箴言智慧書》、《與耶穌一起走苦路》等書。目前擔任台北和信醫院宗教師、倫理和安寧委員,以及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倫理委員。帶領五個查經班,喜歡文字工作。
相關著作:《與耶穌一起走苦路:從受難到復活的14站心靈朝聖》《攏是為了愛:30則以生命書寫的深情告白》《箴言智慧書:一天一篇,90天掌握一生的處世智慧》《預約50+好日子: 25堂心靈必修課,找回五十後的自在》《伸出你的手:為生命灌注愛與意義的33堂課》《這些人,這些事:用生命疼惜台灣的「愛的守護者」》
章節試閱
兩條餅乾和兩顆梨子的醫病關係
她是從鄉下來的「阿嬤」(護士是這樣稱呼她的),這一天抵達候診室時,還上氣不接下氣地一直在喘著。她將健保卡插入報到,馬上就聽到護士叫了她的名字,她跟著護士走進醫生的診間時,還不停地大口喘氣。
阿嬤年約七十八歲,記得這一天要回診,大清早就準備要到醫院。兒子告訴年老的母親不用那麼緊張,是下午的診。他先去公司上班,下午回來載她去搭客運。
鄉下公車的車班少,一小時才有一班,且時間不是很準,有時會誤點,有時也會提早到站就開走。也因此,每次回診的日子,阿嬤都會很緊張,因為她很擔心萬一沒搭上公車遲到,醫生等不到她就下班了怎麼辦?
原本約好下午二點兒子會從公司請假回來,載母親去客運搭車。但兒子公司臨時有事跑不開,老母親一直等到三點四十分時,孩子才終於趕回來,催促著老母親快坐上機車。
抵達客運站,老母親馬上趕孩子回去上班,說她會小心,要孩子不用擔心。等孩子騎摩托車離開,阿嬤轉身到車站附近的雜貨店,想買兩條餅乾—原來阿嬤急著趕兒子回去,是不想讓兒子知道她要買餅乾送醫生,她知道以兒子的個性,一定會覺得不可以買這種「俗物」送給醫生,會被醫生瞧不起。可是,這已經是她所能負擔的最好的禮物了。
阿嬤到「柑仔店」買餅乾時,因為跟老闆娘也熟,就問東聊西的,熱情聊天的阿嬤竟然忘了注意公車的時間,當她說「我要去搭車了」時,一抬頭就看到公車剛好從店門口開過去,她急忙跑出去,但怎樣招手都沒有用,只好等下一班車。
這一等,又是一個小時。阿嬤心裡焦慮又緊張,也不知道怎樣打電話到醫院找醫生。等她到醫院時,候診室已經沒有病人,阿嬤非常擔心醫生已經下班了。
此時,護士小姐走出診間叫她的名字,才讓她大大地鬆了口氣。護士小姐也跟阿嬤很熟,開口的第一句話就是:「阿嬤,您怎麼現在才來?醫生等您很久了喔。」阿嬤只能連連道歉說:「歹勢啦!歹勢啦!」
▍最棒的禮物
走進醫生的診療室,醫生就對護士說:「我就告訴妳,阿嬤一定會來。」然後他轉頭對阿嬤說:「您是用跑的嗎?怎麼喘成這樣?」醫生一面講,一面非常仔細地跟她解說上次照的X光和病理檢驗報告,並且再次檢視她的眼睛、喉嚨、耳朵,翻翻她的手掌,聽診器前胸後背都仔細地聽,也問了她最近一個月來在家裡的生活和飲食方面的情形等等。阿嬤一五一十地說給醫生聽。
她在講述的時候,醫生非常專注地傾聽,同時快速地在電腦上記下她述說的一切,寫得非常仔細。醫生跟阿嬤說:「阿嬤,我開藥給您,藥師會告訴您怎樣用藥。如果您在服藥期間或是回去後有哪個地方不舒服,記得叫您的孩子隨時打電話給我,讓我知道喔。」說著,醫生拿出便條紙,寫了一個電話號碼給她。
聽完醫生的吩咐,阿嬤沉默半晌,突然流下眼淚,把醫生嚇了一跳。
阿嬤並不是初診的病人,也不是第一次複診,和醫生算是蠻熟的,跟診的護士也都認識她。看到平時開朗健談的阿嬤突然流淚,醫生緊張地問說:「怎麼了?發生什麼事?」護士也靠攏過來,從身後輕輕地拍著阿嬤的雙肩,抽了桌上的兩張衛生紙給阿嬤擦拭眼淚。
阿嬤低聲哭了一會兒,逐漸平靜下來。在醫生、護士的安慰下,她終於說出心裡的話:「醫生,你人真好,替我看病都這麼詳細,不會因為我是『庄腳查某人』(台語,指鄉下女人)就隨便看看,都問得很仔細。我每次回去,都把醫生看病的情形、問的事情,告訴我的孩子,也說給我的鄰居聽。他們都很感動有你這麼好的醫生。
「這次來,我在車站臨時買了餅乾和水果送你,我怕被孩子罵,說我沒有禮貌,送這種東西會被醫生笑。他怕我買這樣的東西,醫生你會看不起我,看病就隨便看。我知道醫生你不會,沒有送東西,你也看得非常仔細。我就是去買餅乾要送你,結果錯過了公車,很害怕你和護士小姐都下班了。所以一下車就用跑的,才會這麼喘。這些東西請你不要嫌棄。」
一邊說著,阿嬤從袋子裡拿出一個隨處可見的紅白條紋塑膠袋,裡面裝著兩條很常見的餅乾和兩顆大梨子。
聽完阿嬤說的話,換醫生和護士兩個人眼眶紅了起來,看著餅乾和梨子,不知道要說些什麼話來回應阿嬤。兩人對視一眼,久久說不出話來。
醫生接過這份禮物,跟阿嬤說:「您不應該破費買這麼好的禮物,這是我最喜歡吃的餅乾。我從小就喜歡吃這牌子的餅乾,每次要考試,我媽媽就買這種餅乾給我吃。阿嬤,真的很感謝您這麼用心。還有,您買的梨子是台灣最好的梨子,是梨山出產的,正港的台灣梨子。真謝謝您。」
阿嬤一聽到醫生這麼說,趕緊回說:「醫生啊,你是說來安慰我的啦,你們醫生哪裡有人會吃這種便宜的餅乾。這種便宜東西你不要嫌棄喔。」
醫生笑著說:「這真的是我最喜歡的餅乾,您帶來兩條,等一下我就把一條餅乾和一顆梨子分給這裡的護理小姐吃,另外一條餅乾和一顆梨子,我帶回去給孩子和太太吃,他們一定會很高興。這真的是我收到最珍貴的禮物。」
護士小姐也跟著說:「阿嬤,真謝謝您。您要不要留下來,跟我們一起吃幾片?」
阿嬤說:「你們看病看很久,肚子會餓,吃點東西才不會餓肚子。我不餓。」說到這裡,阿嬤臉上終於露出滿足、欣喜的笑容。
送走阿嬤後,醫生和護士兩人眼眶都還紅紅的,醫生洗了個臉,以免被人誤以為發生了什麼事。醫生跟護士說:「這兩條餅乾,你一條、我一條;梨子也是,你一顆、我一顆。我一定要帶回家,讓妻兒們知道這是我當醫生以來,收到最棒的禮物。」
▍生命交織的關係
阿嬤只有一個還沒有結婚、靠做臨時工討生活的兒子,母子兩人相依為命。阿嬤雖然家境清寒,但沒有忘記要感謝醫師對她的疼惜。因為在她的生命經歷中,沒有碰過這樣親切對待她的醫生,看病是那樣仔細,而且每次都仔細傾聽她述說病況。
其實,自從這位醫生到和信醫院服務以來,經常有病人捐款給醫院,這位醫生也從中經驗到,只要認真看診,讓病人知道醫生不只是看病,還會關心病人,病人就會感受到生命的溫暖。而病人心中的感謝與感動,也會給醫生帶來莫大的鼓勵與力量。我會知道這個故事,就是因為我在和信醫院的走廊上遇到那位醫生,他馬上秀出那條餅乾給我看,眼中閃動著喜悅的亮光。
醫生,醫治的不是只有病人的身體,更要照顧病人的心靈。
醫病關係不是商業行為,而是一種生命交織、互動、牽連的關係。台灣這幾年來的醫病關係惡化,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有不少人以為自己有錢,把醫生當作「家醫」,或是把護理人員當作「家僕」使喚,近年來也一再發生有病人或家屬在醫院暴力對待醫護人員的事情,這些都是非常錯誤的態度,真是要不得。
有些病人或是家屬,動輒就告醫生,卻沒想到急診室的醫師和護理人員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判斷病情,有時還來不及判斷病人就離開了。他們是非常辛苦、壓力很大的。若是我們動輒就告醫生,好的醫師會越來越少,這對社會是嚴重的傷害,絕對不會是好事的
放不下身障孩子的母親
每次來醫院,她都是用手推輪椅帶自己的兒子前來。不是兒子要看醫師,而是她自己—她的乳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
她的兒子出生時就是身障兒,她的先生因此離棄這個家庭,連兒子也不要了。她含著眼淚,堅忍地將養育孩子的責任扛了下來。她背著身障的孩子去打工,養活自己和孩子。有幾間公司的老闆同情她的處境,不但給她工作機會,還允許她帶著孩子上班,這也是台灣社會中還能看見一線亮光和希望之處。
也因為有這樣的特別際遇,她很堅定地說:「我那不負責任的先生離棄我,但上帝透過許多有愛心的人接納我。牧師,這樣,我還能說什麼怨言呢?」
從背孩子去工作,到騎機車送孩子給保姆照顧,就這樣一直持續到孩子八歲時,她才送兒子去學校上「特教班」。學校老師知道她的狀況,特別疼惜這位身障的學生,讓這位母親可以安心工作。
她專心照顧孩子的成長,卻忙碌到忘記注意自己的身體。有一天沐浴時,她發現自己左邊乳房有硬塊,卻也未加注意、更沒想過去看醫生。她最在意的是兒子,每天按時送去學校,也按時帶他回家,陪他做功課,講故事給他聽。她每次去學校接孩子回家時,都會順便問一下老師上課的內容。以便回家後協助孩子複習。她幾乎把全部的時間精力都投注在孩子身上,直到孩子國小畢業。
經過了一段時間,她發現身體有些不對勁,於是去看醫生,才發現自己的乳癌已經進入第三期,醫生警告她一定要進行手術和化療。她震驚到差點當場昏倒,就在診間大聲喊叫出來,讓醫護人員都嚇了一跳。
要怎麼辦才好?若不接受醫生的建議和治療,連康復起來的機會都沒有,但若要就醫,誰來替她照顧孩子?
經過一連串心理掙扎與深思熟慮,她終於決定將房子賣掉,除了還貸款,還有一部分的錢可以用來治療,自己也可以在這段期間親自照顧孩子。
在手術的那幾天,她請妹妹來幫忙照顧孩子,一出院就全都自己來。她知道自己要勇敢地活下去,至少要把孩子養育長大,她是多麼希望孩子在她努力教養下,至少可以自理生活。身為母親,她認為自己有責任陪伴發育障礙的孩子走過這趟艱困的生命旅程。
▍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當她知道自己罹患乳癌時,曾痛哭著向上帝祈求:是否可以早一點將孩子收回去,否則自己去世之後,這孩子要怎麼辦?說也奇怪,她這樣祈禱後,有一個聲音在她耳邊說:「上帝會照顧的。」令人驚訝的是,這樣的聲音不只是出現一次,好幾次她在崩潰邊緣祈禱,都聽到這個聲音。她說,好像是天使在對她說話。
手術入院期間,她知道醫院有牧師,非常欣慰,主動表示希望我去探訪。我因此認識了她,也才知道她的一些身世背景。她原本家境不錯,認識先生後,跟著先生投資經商,結果不但虧掉所有積蓄,還將父母給的也都賠了進去。生下身障孩子後,先生離她而去,她想過要自殺,也想過抱著孩子一起結束生命(這種案例在台灣社會中層出不窮),但這樣的念頭一冒出來,她馬上想到基督教信仰給她的教導是「不可殺人」,也不可有「自殺」的念頭。
「神啊,我要怎麼辦才好?」她向上帝哭求,但這次和之前不同,她一直感受不到來自上帝的回應。因此,當我去探望她時,她再也克制不住,向我傾訴了這些積存在心底的問題和痛苦。
我看著眼前這個飽受折磨的母親,難以想像這些年來,她一個人默默吞下了多少淚水。一個忠心可靠的女人,卻遇上一個狡猾又不負責任的男人,生命沒有比這更痛苦的事了。
我從〈約伯記〉開始跟她談生命的際遇,也分享了我在和信醫院裡遇到的許多病人的生命故事。我想讓她知道:上帝知道我們每個人的生命經歷,特別是苦難的生命,上帝必定會垂憐看顧。我跟她說:「我一直是這樣堅信著,也希望妳要有這樣的信心。」
她流著淚說:「牧師,我還是很軟弱。要不是因為放不下這孩子,真的很想就這樣了結生命。」在這種時刻,我真的說不出任何一句安慰的話。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問她:「我們一起來祈禱好嗎?」還好,每次這樣問她,她都會說「好」,這個回答反而安慰了我。
和信醫院的社工師是非常盡責的,每位入院病人都會分配到一位社工師。這位乳癌末期的母親更是社工關心的對象。每次看到她來門診,她都會親手推著坐在輪椅上的兒子,令人忍不住動容,想要伸手幫助她,但她總是堅持要自己來。明明她才是身患絕症的人,她卻一點也沒想到自己,一心照顧孩子。
她的妹妹事業有成,在東部開飯店,曾要她帶著兒子一起去住,姊妹可以互相照看。她去了,但沒有多久就回台北,因為她的孩子到陌生的環境會害怕不安,她不忍看到孩子每天情緒緊繃,只好作罷。
這位認命的母親繼續辛苦工作。無論生活再怎麼難熬,她還是親自照顧孩子,天天送孩子去特教班上課,然後去工作,賺取母子兩人的生活費。她希望自己能有足夠多的時間,好好養育孩子長大,即使知道孩子會成為自己的生命重擔,她還是努力陪著孩子。
這樣一來,她甚少有時間好好休息,抵抗力很自然就降低下來。她知道自己越來越容易疲倦,但看到孩子喜樂的表情和動作,她說:「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母親的眼淚
有一天,她按預定時間回醫院看診,出來的報告讓醫生驚訝,因為結果並不好。更進一步檢查後,才發現癌細胞已經轉移到骨頭。這次她驚嚇到不知所措,醫護人員都知道她的情況,也想盡辦法要幫忙她。
她入院的頻率越來越高,孩子也越來越大,也漸漸聽懂了媽媽教他的事。她向上帝祈禱,求主幫助她的孩子—雖然不能像一般孩童那樣身體齊全安好,但至少可以擁有平安的心靈。
有一次母親在等領藥,孩子看見我,就向我打招呼,然後主動跟我說:「牧師,你要替我媽媽禱告,求上帝讓她趕快好起來。」
母親沒有告訴孩子,她的情況已經是人為能力的極限了,她剩下的時日也已經不多。她很清楚,若這樣告訴孩子,孩子一定會崩潰,她不知道該怎麼說才好。
為了減輕她的負擔,和信醫院的社工師們替她的孩子找到市政府辦的「陽明教養院」,告訴她盡快準備好資料,他們會替她辦理。她知道這不是說要送就能送過去的,她必須提前準備許多事情,並且將情況告訴孩子。她用了很多時間跟孩子說這件事,才讓孩子點頭,母子倆在擁抱痛哭之後,孩子才讓媽媽親自將他帶到教養院,交給院方的老師。
在這段治療期間,只要身體狀況還可以,她就會去教養院探望孩子。每次要離開時,孩子哭,她也跟著哭。她知道自己不可能照顧孩子一輩子,卻又不知道該怎樣面對這種不得不分離的矛盾。每次我到病房探望她,她總會問我這樣的問題;身為傳道者的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軟弱無力。
這位母親的經歷,讓我想起我剛開始牧會時所發生的一件事。一九七四年,我剛從神學院畢業,被派到台東關山教會牧會,隔年(一九七五年)教會歡慶母親節,有主日學的學生唱祝賀的詩歌,也送禮物給所有母親。禮拜結束後,有一位姊妹留下來,紅著眼圈跟我說:「牧師,請你替我向上帝禱告。」我問她:「妳要我替妳向上帝禱告什麼?」她說:「看是讓我的孩子先走,要不就讓我活得比孩子還要久。」原來這位母親生了一個智能障礙的孩子。
我到關山教會牧會時,這孩子已經十一歲了,但智商卻只有四至五歲而已。除了自己會吃飯以外,其他生活大小事都需要父母或家人的協助。他也沒有辦法上學讀書,因為那時候政府還沒有設立「特教班」的制度。
後來,我幫忙這位姊妹帶孩子到彰化基督教醫院給「細漢蘭醫生」看診,那次門診,細漢蘭醫生教會了這個孩子怎樣處理自己的大小便,讓這位姊妹感動到流淚。也因為那次的經歷,以後每年母親節,我都提醒自己要小心注意講道的內容和舉辦的活動。
當我講出這段故事和這位母親分享時,她一直哭,哭了很久。
我一句話都沒有說,就只是坐在她病床邊的椅子上。直到她哭停了,她才慢慢地把一句話分成好幾段說出來:「牧師,那位媽媽對你說的,其實也是我心裡想說的話,但我不敢說出來。我怕上帝不高興,也怕你會罵我。」
我跟她說:「妳的痛苦上帝非常清楚。妳不用講出來,上帝也知道妳心中所想的。上帝也知道妳非常用心地在扶養這孩子。其實,醫院包括社工、醫護人員等,都是因為看見妳展現的母愛,受到很大的感動,才會主動想盡辦法幫忙妳。我也在妳身上看見上帝賞賜給妳特別的母愛而深受感動。上帝愛妳,我們大家都愛妳。我怎麼可能會罵妳呢?妳的母愛,比任何不用替孩子的發育成長而煩惱的母親都更偉大啊!」
聽我這樣說,她回應說:「牧師,你每次都會用許多鼓勵的話來安慰我,但我真的很痛苦啊!」這時,我也不知道該怎樣接下去。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帶她一起向上帝禱告。
當社工師替她將孩子安頓好之後,過了些日子,上帝便將她帶回天家,享年五十二歲。每年母親節一到,我的腦海中就會浮現這對母子的影像。這麼多年過去,她擔憂孩子、痛哭流淚的模樣,始終是那麼清晰鮮明。
兩條餅乾和兩顆梨子的醫病關係
她是從鄉下來的「阿嬤」(護士是這樣稱呼她的),這一天抵達候診室時,還上氣不接下氣地一直在喘著。她將健保卡插入報到,馬上就聽到護士叫了她的名字,她跟著護士走進醫生的診間時,還不停地大口喘氣。
阿嬤年約七十八歲,記得這一天要回診,大清早就準備要到醫院。兒子告訴年老的母親不用那麼緊張,是下午的診。他先去公司上班,下午回來載她去搭客運。
鄉下公車的車班少,一小時才有一班,且時間不是很準,有時會誤點,有時也會提早到站就開走。也因此,每次回診的日子,阿嬤都會很緊張,因為她很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