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生命的最終邀請,上一堂人生最重要的必修課。
長春藤名校最受歡迎的三大公開課程之一,全球上億人次點閱!
最犀利風趣的生死學!顛覆你對於生命與死亡的想像與理解。
長春藤名校有三大最受歡迎的公開課程:哈佛桑德爾的《正義》、班夏哈的《更快樂》,以及耶魯雪萊‧卡根的《令人著迷的生與死》。猶如老頑童的卡根教授,留著落腮鬍,穿著牛仔褲與帆布鞋,盤腿坐在講台上,幽默熱情且手舞足蹈的與學生探討死亡的本質,讓哲學課一點也不枯燥,大師風采令人著迷。
卡根教授挑戰一般人對於死亡的普遍觀點,例如真的有靈魂嗎?死後還能繼續存在?永生是好事?自殺是不道德的?我們應該對死亡感到恐懼嗎?他在書中援引古今哲學,並以日常生活事件為例,透過反覆辯證,以清晰的脈絡探討死亡的意義,進而帶領我們探索生命的價值,該以何種態度面對人生這趟旅程:思考死亡,才能了解生命的美好;當我們正視生與死的本質,才能擁有好好活著的勇氣,並且懷抱感激。
台大哲學系教授苑舉正、精神科醫師王浩威 推薦
讀者評論:
意料之外!閱讀本書前,從沒想過可以用這種方式思考死亡。
很羨慕耶魯大學上課的氛圍,透過本書間接吸收這類型課程的精髓,感到很滿足。
閱讀本書時,我跟著作者在無邊際的思考之旅中翱翔,再三咀嚼本書所探討的論點。如何能過好人生?希望我們每個人最終都能找到自己的方法。
本書並不是提出大道理來解釋死亡,而是將死亡視為增添生命價值的終點。死亡於人類而言,是對生命有幫助的句點。
作者簡介:
雪萊‧卡根
耶魯大學教授,1982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匹茲堡大學與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1995年起在耶魯大學任教,著有《規範倫理學》《道德的極限》等書。
卡根教授從1995年開始,在耶魯大學開設名為「死亡」(Death)的通識課程。猶如老頑童的他,留著落腮鬍,穿著牛仔褲與帆布鞋,盤腿坐在講台上,幽默熱情地與學生談論生命和死亡的本質,讓哲學課一點也不枯燥,大師風采令人著迷。
2007年,耶魯大學將這一門課製作成公開課程,在世界各地引起廣大迴響,破億人次點閱,其後也與哈佛桑德爾的《正義》、班夏哈的《更快樂》並列為長春藤名校最受歡迎的三大公開課程。2010年,中國網易引進這門課程,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他也成為最具知名度的外國講者之一。
本書是卡根教授根據公開課程重新整理撰寫而成。2012年在韓國出版後,至今已經突破15萬本,成為最暢銷的哲學書籍之一。2014年獲選中國《新京報》年度最佳思辨書籍。他在書中挑戰一般人對死亡的認知,透過如抽絲剝繭般的哲學辯證,打破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幻想,以及憤怒,對於我們能夠活著而懷抱感激。
在本書中,卡根教授想談的主題不只是死亡,而是藉由死亡來省視我們活著的日子。正因為人生有限,更應該重視活著的現在,重新思考自己是否正在浪費人生,現在的生活缺少了什麼?而你的答案就是你對於「活得精彩的人生」的回答。
譯者簡介:
陳信宏
專職譯者,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翻譯獎項,並以《好思辯的印度人》(先覺出版)入圍第33屆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譯作包括《我愛身分地位》《宗教的慰藉》《新聞的騷動》(先覺出版)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台大哲學系教授苑舉正、精神科醫師王浩威 推薦
讀者評論:
意料之外!閱讀本書前,從沒想過可以用這種方式思考死亡。
很羨慕耶魯大學上課的氛圍,透過本書間接吸收這類型課程的精髓,感到很滿足。
閱讀本書時,我跟著作者在無邊際的思考之旅中翱翔,再三咀嚼本書所探討的論點。如何能過好人生?希望我們每個人最終都能找到自己的方法。
本書並不是提出大道理來解釋死亡,而是將死亡視為增添生命價值的終點。死亡於人類而言,是對生命有幫助的句點。
名人推薦:台大哲學系教授苑舉正、精神科醫師王浩威 推薦
讀者評論:
意料之外!閱讀本書前,從沒想過可以用這種方式思考死亡。
很羨慕耶魯大學上課的氛圍,透過本書間接吸收這類型課程的精髓,感到很滿足。
閱讀本書時,我跟著作者在無邊際的思考之旅中翱翔,再三咀嚼本書所探討的論點。如何能過好人生?希望我們每個人最終都能找到自己的方法。
本書並不是提出大道理來解釋死亡,而是將死亡視為增添生命價值的終點。死亡於人類而言,是對生命有幫助的句點。
作者序
推薦序 探索死亡,更能理解生命的價值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苑舉正
二○一二年,我在參加北京大學哲學系所召開的「世界大學哲學系系主任學術研討會」中,遇到了當時擔任耶魯大學哲學系系主任的雪萊‧卡根教授。在與他互動的過程中,我注意到他在談論哲學問題的時候,具有四項特質:言談隨和、論證犀利、立場堅定、口才極佳。在閱讀卡根教授這本書的時候,這四項人格特點又浮現在我的腦海中。
有一點卡根教授可能不會同意,就是我對他人格的欣賞,竟然可以與他的肉體分離。人格與肉體不能分離的觀點,是本書的重點。作者以非常流利的文字,提出極具說服力的論證,讓讀者深深體會死亡這個問題本質的同時,赫然發現卡根教授以至為堅定的口吻告訴我們,絕大多數的人對於死亡這件大事的看法是錯誤的。
這是作者在本書的前言中所表達的立場。這個立場支持物理論,反對一般人對於死後還有生命的看法,排斥靈魂不滅的觀點,甚至認為所有人珍惜的感覺、意識、情感、創意與愛情都不能夠在脫離身體的情況下而獨立存在。我必須很坦白地說,這樣的立場是極不討好的。主要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哲學史中,如柏拉圖與笛卡兒這種等級的哲學家,都認為靈魂與身體是人的本質中兩項不同的要素。作者稱這種傳統觀點為二元論,並在全書中不斷地論證二元論的荒謬與不合邏輯的結果。在排斥傳統哲學觀點的過程中,作者一再強調,值得討論的事物,並不代表該事物必然存在;靈魂就是一個例子。
第二,卡根教授的觀點在其家鄉,那個以基督教文明為主的社會中,也會讓人產生突兀的感覺。這本書裡,完全不談宗教的神聖性,而是以物理論的觀點看待為什麼人會有超越死亡的需求。基督徒不會喜歡這本書的,因為那個死後的永恆世界是道德生命的基礎,並且更是社會得以運作的保障。本書從物理論的角度,否定了宗教傳統,必然會讓許多人感到從溫馨的舊世界被剝離的感覺。
第三,本書極大方地觸碰了所有有關死亡的題目。例如,死亡的本質不外乎就是肉體的終結,我們從「偷渡」的角度看待自己死亡的同時,殊不知肉體終結後的我們是沒有能力以「觀眾」身分來看待死亡的。作者還認為,死亡沒有什麼不好,至少這是必然會發生的事實,也因此認為生命的價值應當珍惜身體能夠正常運作的時間,把握健康生命的每一刻。這些觀點,與一般人對於死亡的理解,大異其趣。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發覺作者挑戰哲學家、宗教文明以及一般常識的基礎,就是毫不保留地擁抱物理論。作者的論證雖然犀利,但是仍然非常坦承地告訴讀者,物理論就是他的信念。作者以形上學的途徑,討論與捍衛他的信念。本書一開始就提出物理論與二元論的對立,並且依照信念做出選擇,重申以物理論為主的科學在現代世界中的價值。作者大膽地敘述死後世界根本不存在的邏輯基礎,並不是「靈魂不存在」的證據,而是我們在生活中已經接受現代世界的科學物理論。
本書最後,作者無可避免地面對自殺的問題。如果死亡僅是肉體的終結,而且所有人的行為都是肉體運作下的結果,那麼個人做出終結生命的選擇是可能的。問題是,做出這個決定是合理的嗎?是符合道德的嗎?傳統的道德哲學,尤其是康德的義務論倫理學,都毫不保留地譴責自殺是一件不符合道德的行為。卡根教授很巧妙地直接面對這個問題,認為自殺可以是合理的行為,甚至是擁有道德性的行為。他的觀點是,只要肉體所展現的功能遠低於終止肉體存在的決定,那麼自殺是在權衡下的合理行為,也是在追求避免極端的功利主義之下能夠做出的道德行為。
最後,我必須坦承,這一本書包含了許多乍看之下無法接受的觀點,但我毫不保留地推薦此書。讀者閱讀本書,在卡根教授的犀利論證與生活例證中,會對這個人生的終極問題產生更深刻的理解。探索死亡的理解過程,不但是人生的重要課題,也是閱讀本書的最大回饋。
推薦序 探索死亡,更能理解生命的價值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苑舉正
二○一二年,我在參加北京大學哲學系所召開的「世界大學哲學系系主任學術研討會」中,遇到了當時擔任耶魯大學哲學系系主任的雪萊‧卡根教授。在與他互動的過程中,我注意到他在談論哲學問題的時候,具有四項特質:言談隨和、論證犀利、立場堅定、口才極佳。在閱讀卡根教授這本書的時候,這四項人格特點又浮現在我的腦海中。
有一點卡根教授可能不會同意,就是我對他人格的欣賞,竟然可以與他的肉體分離。人格與肉體不能分離的觀點,是本書的重點。作者以非常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