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排序:
 
 有 1 項符合

雷‧歐登伯格

的圖書
伯格
伯格伯格是德國下薩克森州的一個市鎮。總面積55.26平方公里,總人口2745人,其中男性1381人,女性1364人,人口密度50人/平方公里。
  維基百科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評分:
圖書名稱:偉大的好所在:家與辦公室以外的第三場所

內容簡介

  全球最大連鎖咖啡星巴克取得全球佔有率的哲學根源:「第三場所」一詞的創始之書。

  日本人離開公司回家之前總會去居酒屋喝一杯;歐洲文化人去咖啡店待一整天;學生下課去的圖書館或者麥當勞,這些都是屬於「非正式社交場所」的「第三場所」。之所以稱「第三」,是因為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多時間(第一)是在家庭,次之(第二)是在辦公室或者學校,在這之外,就是本書所說的「第三場所」。在此書之前,這些第三場所可能被污名化成人們「逃離」、「躲避」、「浪費時間」的地方,此書以精彩的論辯與分析,為這些地方正名為對人類有益甚至是必要的場所,這本書不但成為眾多著名咖啡店的論述起源,也是許多空間設計的參考指標。

  當維也納作家Peter Altenberg說出一再被傳頌的經典句:「我不在咖啡館, 就是在往咖啡館的路上」,有沒有人想過為什麼?為什麼「咖啡館」不能改成「家」或者「辦公室」,除了這樣聽起來真的很不酷以外,其實背後有深層的理由。這就是這本書試圖一層一層釐清的,作者以當時美國都市構成沒有思考社區性為例如此說明:

  「我們在家和工作地點之外,缺少有提供滿足感和社會凝聚力的第三場所,然而對很多人來說,第三場所正是美好生活的要素。人們的往來移動越來越局限在家和工作場所之間,這兩個領域變得絕對優先。社會大眾每天在『子宮般封閉溫暖的家』和『競爭激烈的職場』之間來來回回,如此限縮的日常生活形態,很容易喚起『想徹底逃離』的念頭。」

  不知不覺,家與工作場所都是例行公事,角色明確,遇到的人不會有意外,話題固定黏膩。而在第三場所,沒預期會遇到誰,通常是心血來潮自願前往,有許多無意的對話,結局無法控制卻充滿驚喜,也就成為靈感與創作力的來源。

  作者雷.歐登伯格 (Ray Oldenburg  [April 7, 1932 – November 21, 2022]) 為美國著名都市社會學家,因為本書一戰成名,終身(在酒館?)持續思考相關議題,除本書之外,另外有續作《同慶第三場所》(Celebrating the Third Place)、《品酒的愉悅》(The Joy of Tippling)(附下酒菜食譜)。

  因為意識到身處的美國社會發展缺了許多公共空間的思考,作者因此開是研究全世界非正式社交空間的研究,以此延伸到「社區性」等面向。

  全世界的空間與進程多向美國看齊,例如汽車主導的交通規劃、有效率的工作方式,這些雖然在近年慢慢受到反彈,本書也許是學術上用最慵懶的方式,在小酒館系統地說出另外一個值得採取的世界觀。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雷.歐登伯格 (Ray Oldenburg)


  美國著名都市社會學家、西佛羅里達大學社會人類學系名譽教授,因為《偉大的好所在》(The Great Good Place)一書廣為人知,終身持續思考相關議題,除本書之外,另外有續作《同慶第三場所》(Celebrating the Third Place)、《品酒的愉悅》(The Joy of Tippling)(附下酒菜食譜)。

譯者簡介

賴彥如


  台大外文系、社會系雙學士,台大城鄉所碩士。曾在古蹟、溼地、山林和海島從事社區營造、藝術策展及環境守護工作,與文史、空間、生態有關的事都想了解,相信城市的偉大來自其包容小眾的能力。譯作散見於環境、文化、城鄉領域,譯有《編織聖草》、《三千分之一的森林》、《超額徵收》、《合作住宅指南:用自決、永續、共居開啟生活新提案》、《如何謀殺一座城市:高房價、居民洗牌與爭取居住權的戰鬥》(合譯)等。

  譯稿賜教:yenju.translator@gmail.com
 

目錄

初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緒論
謝辭

第1部
第1章    美國面臨的場所問題
第2章    第三場所的特徵
第3章    對個人的益處
第4章    對整體的益處

第2部
第5章    德美混合的拉格啤酒花園
第6章    主街道
第7章    英式酒吧
第8章    法式咖啡館
第9章    美式小酒館
第10章    古典咖啡館

第3部
第11章    充滿敵意的棲地
第12章    性別與第三場所
第13章    被拒之門外的年輕人
第14章    邁向更好的時代……和場所

註釋
參考文獻


 
 

緒論

  全世界的第三場所,都具有共同的本質特徵。仔細探究不同地域的時期與文化,如阿拉伯咖啡館、德國鄉村餐廳(bierstube)、義大利酒館(taberna)、美國西部拓荒時代的鄉村餐廳、貧民區的酒吧,彼此之間的關係就顯露出來了。越研究各個案例、越想單獨描述它,就越會發現其相似之處。第三場所有一些不變的特質,其外觀變化相形之下不那麼重要,即便不同文化對於非正式公共生活的典型聚會場所有不同看法,似乎也無傷大雅。啤酒酒吧就算不被中產階級美國人放在眼裡,也可以跟維也納人引以為傲的咖啡館一樣,屬於同樣等級的第三場所。幸好,第三場所滿足人群交流需求的能力,跟該國是否理解其優點不太相關。

  奇怪的是,很少人留意到第三場所的好處。在當今這個如此迫切需要第三場所的時代,況且其他幾種次要替代方案都已經被大書特書,細節到令人厭煩的地步,第三場所的特徵和運作機制的描述,竟還付之闕如,實在令人匪夷所思。有很多書在談敏感度和心理治療小組、談冥想和充滿異國情調的儀式如何有助放鬆或心靈昇華,也談慢跑和按摩。但第三場所作為壓力、寂寞、疏離感的療法,卻似乎很容易被忽略。

  不過,除了少數的例外,現實幾乎總是如此。史家很少公平描述那些社區生機勃勃、人們休閒自在的聚會場所,甚至還反其道而行,不是輕描淡寫,就是徹底忽略。知名作家約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針對他那個年代的第三場所,給了一些非常平淡無味的評價,而且似乎也立下一個榜樣。倫敦18世紀的咖啡館為艾迪生提供了舞台和議論的場合,對英國史上最偉大的文人時代提出抨擊。而且這些場所的意義,遠超過艾迪生所言:「當人們在此相互連結,動機是出於對社會的愛(Love of Society),而非派系情結(Spirit of Faction),會面的目的不在指責或打擾那些不在場的人,而在享受彼此的陪伴:他們是為了自己的成長或他人的幸福而集結,或至少讓自己從一日奔忙中復原,並透過單純又愉快的對話來實現之,這些小團體和機構也許非常有用。」

  一般人說得出來的「有用」,大概不外乎逃離現況,或暫時從日常職責和單調煩悶的工作中解放一下,都是第三場所標榜的功能。比方說,約瑟夫.韋克斯伯格(Joseph Wechsberg)認為維也納的咖啡館讓一般人也能得到「一方清靜地,一個屬於自己的閱讀空間和賭場,一群參謀軍師和嚼舌根的對象。至少在那裡,他們可以避開碎碎唸的老婆、管不住的小孩、無聊的廣播節目、吠個不停的狗、難搞的老闆和催逼的債主。」孟肯(H. L. Mencken)對這些地方的看法,跟我們這些生活在大西洋岸的人一樣差不多,他形容當時享譽盛名的巴爾的摩小酒館是「安靜的避風港」和「免於俗世煩憂的療養院」。

  但經常去第三場所,可不只有逃脫現實或減輕壓力的功能。第三場所不僅讓人免於日復一日的單調平凡,或讓人得以在激烈競爭中抽身暫歇,其真正的優點不需要靠我們日日忙得焦頭爛額、飽受壓力折磨、必須從經濟活動裡抽離一會才能彰顯。逃脫(escape)這種中心思想,在內涵上並沒有什麼錯,但過度強調它就不太對了,這種說法太過聚焦在第三場所的外在狀態,太少論及那些地方帶給人們獨一無二的經驗和關係。

  第三場所被當成逃離家庭和工作的避風港,這種說法雖不太恰當,卻也有好處——可以產生比較。逃脫的中心思想,顯現出街角酒館和一條街以外的家庭公寓是如何天差地別,在平房裡喝早晨咖啡,跟在附近麵包店跟一群朋友喝咖啡就是不一樣。兩者所形成鮮明的對比,很容易看出來。第三場所存在的理由(raison d’etre),來自於它跟日常生活中其他環境的差異,而且透過比較最能彰顯。在檢視這些差異的過程中,我不會為了要美化社交聚會場所,刻意扭曲家、商店或辦公室的意義。但要是我有時不夠客觀,想想美國的民意以及各種普遍的迷思與成見,對第三場所、還有對這類跟我們的自在滿足高度相關的結社行為,從來都不曾做出公正的評價,我心裡也會平衡一些。

初版序言

  幾乎打從出生起,我就對歡樂的聚會場所很感興趣。這些場所可能出現在社區裡,是人們的「另一個家」,或是「彼此毫無關係的人建立關係的地方」。我猜,小孩子天生就能敏銳察覺周遭人際關係的氛圍,並感受到內在的喜悅和平靜,只要身邊的大人因為彼此的陪伴而放鬆歡笑,他們就會感覺一切安好。至少我是這麼覺得。或許是五年級的那個冬天夜晚,表哥表姊們帶我到鎮上的溜冰場,然後把我留在暖身室,跟一小群愉快活潑的人待在一起。那是我第一次體會到群聚的時光是多麼歡喜,從此我就樂此不疲。

  後來的社會學訓練幫助我理解到,當社區裡的眾多公民不是為了什麼特定或明顯的意圖,只是想找地方跟其他人一起共度快樂的時光,這種連結本身就是有意義的。況且,非正式的社交聚會場所最重要的目的或功能,是社會上其他機構無法滿足的。所有偉大的文化都少不了活躍的非正式公共生活,也必定會逐漸發展出適合的場所,讓這些公共生活得以發生。

  想要瞭解當代社會中非正式公共生活的重要性,就必須關心它的未來。以目前來說,美國的都市成長發展方向,對於非正式公共生活相當不利,而且已經持續了一陣子。我們無法提供適合聚集的場所,即便有,數量也不夠。我們的民主因而比從前削弱,個人生活也不如過往豐富。因此,我一直亟欲書寫這個主題。

  約莫十年前起,我開始從專業角度鑽研這個題目。1977年一個區域社會學的會議上,我首次對此發表看法;1980年我和同事合寫了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後來至少轉載在九份期刊和書籍裡。1983年我們在專業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更長的學術版本。得到讀者的回饋很令人開心,但要在有限的文章字數內闡明一切,也讓我很頭痛。過去六年,我很努力要產出足以成書的篇幅,因為這個主題絕對值得。經歷多次失敗的開端之後,我清楚地意識到自己不願為其他社會學家作嫁,也不想只是給出一段描述,如此才能成就好的社會學。

  我想要闡述非正式公共生活為什麼重要,以及對非正式公共生活來說不可或缺的「偉大的好所在」(Great Good Place)為何存在。這類空間在美國正遭到大肆破壞,情勢迫在眉睫,而我們甚至沒有足夠能力來為其理念辯護。非正式聚會空間的重要性並沒有根植在年輕人的文化裡,一般市民對這類空間的認識也不夠,說不出什麼令人信服的論證;甚至有些人光憑直覺就理解且贊同我說的話(這樣的人還挺多的),相關的語言資料庫卻依然貧乏。世界越來越崇尚理性,期盼一切井井有條,就必須要有適當的詞彙和完整的理念,讓值得流傳下去的事物繼續發揚光大。我只希望能夠幫助大家體認到,活躍的非正式公共生活是多麼不可缺少。

  我拒絕使用科學報告的姿態和語言,而是打算要來宣傳社會上有哪些「偉大的好所在」,同時也一邊分析它們。此刻我就像個執業律師,用陪審團能懂的語言,為最值得的委託人辯護。該委託人似乎正在被遺忘。陪審團是受過教育的中產階級,有能力選擇要住在哪裡跟如何生活。他們會針對眼前這件事做出判斷,也會根據判斷的結果行事。我跟詭計多端的律師一樣,試著剪裁手上的趣聞軼事和實例,好引起這批陪審團的共鳴。

  唯有呈現事實,才能符合我的委託人的利益,放棄科學報告並不代表我會輕率地對待這些事實。我用了一些方法來描述我們正在討論的現象,這些現象同時也出現在真實世界。我嘗試釐清非正式聚會場所的基本特徵,以及它們對個人與社會的影響,所有推論都來自大量的田野經驗,每一則推論都曾經被觀察和報導過,也都曾在演講廳內遭受批評。此外,我決定加上六章「現實生活」的實例(第5章到第10章),來確認前面幾章所談的基本架構。最後,時間也幫了我一把。早年研究這個主題的時候,很多細節似乎跟我對第三場所(third places)浮現的印象搭不太上。人總是傾向摒棄、詆毀或乾脆「忘記」不愉快的事實。不過,它們其實是面惡心善的朋友,能夠幫助研究者從問題中找到線索,以理解得更深刻,但要把那些難搞的碎片拼成完整的拼圖,確實需要時間。以目前學術生產的標準來說,我已經在這個主題花了太多時間。但是這個主題本就必須如此,所花費的額外時間最後成為我最出色的方法技術。

  選擇參考這本書的社會科學家,可能會從它簡單易懂的英文跟特殊的訴求當中,看出一個熟悉的架構。本書第一部分談如何創造一種非正式公共生活理想典型的關鍵環境,能夠和具體例子相對照。第二部分提出各式各樣文化和(真實)歷史上的案例,是我們手上最好、有時甚至是唯一的敘述,因為經得起必要的考驗和測試,才夠格成為理想型。最後一部分探討跟非正式公共生活有關的各種課題,就算同僚有可能反對我的立場或我認定的事實,應該也不會對這些課題的相關性有什麼異議。

  這個研究需要大量的田野工作,以進行比較分析或發展紮根理論。按照這種方法,我會盡可能運用各種補充資料。

  若想閱讀其他作者對第三場所的詮釋,可以參考菲利浦.阿利埃斯(Phillipe Aries)1977年發表在《代達羅斯》(Daedalus)春季號的論文〈家庭與城市〉(The Family and the City)。讀那篇文章時,只需要以一般意義來解讀法國人阿利埃斯所談的咖啡館即可。我在研究尾聲的時候偶然讀到阿利埃斯的文章,這個時間點讓我有一些反思。雖說早一點讀到他的文章,可能會幫助我更快發展出更寬廣的視角,但我也因此沒有受到他分析裡的悲觀態度影響。

  大部分探討非正式聚會場所的社會科學寫作,都是由民族誌描述構成,準備整合成更抽象、更分析性的研究成果,來論述社會上各種非正式公共生活的中心場域及其功能。社會學家可能會自問,齊美爾(Georg Simmel)發表「社交性」(sociability)概念的短文已經半個多世紀,為什麼社會學領域的相關研究還是這麼少?

  最後,我要建議同僚,要是能夠針對非正式公共生活的特質做跨文化研究,似乎很值得期待。最實用且最相關的資料在公共領域都有,實在不必特地飛到國外去看。無論這本書是否能夠指引後續的研究,還是只發揮了鼓勵的效果,其實都不要緊。重要的是研究已經做了,但願能夠幫助我國重新建立起民主世界裡,絕不可少的人與人的連結。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730872
  • 規格:軟精裝 / 392頁 / 17 x 23 x 1.9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阿若優的星盤詮釋指南(二版)
作者:史蒂芬.阿若優
出版社: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10-21
66折: $ 238 
金石堂 - 今日66折
玫瑰聖經圖譜解讀
66折: $ 581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懂生,才懂死
作者:佩瑪.丘卓
出版社: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6-07
$ 300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童話裡的心理學
作者:鐘穎
出版社:楓樹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11-01
$ 331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四季姊妹 無修正
作者:あきのそら
出版社:未來數位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0-30
$ 253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獲利軌道:只要沿著規畫的軌道前進,期權翻倍獲利易如反掌
作者:軌道鞅
出版社:玩股網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01
$ 316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庫洛魔法使 透明牌篇 16完 (首刷限定版)
作者:CLAMP
出版社:東立
出版日期:2025-03-15
$ 675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小美老師如是說 5 (首刷限定版)
作者:鹿成徳策
出版社:東立
出版日期:2024-11-18
$ 219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出軌的肉體
作者:荒井啟
出版社:暮想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14
$ 320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