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霍焱的圖書 |
$ 200 ~ 300 | 業力心理學:教你破譯業力的影響和陰影
作者:瓊·鄧肯·奧利弗 / 譯者:霍焱 出版社:台灣明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2-07-28 語言:繁體/中文 共 4 筆 → 查價格、看圖書介紹 |
|
一本破解業力與因果法則的運作的白話書
你相信有前世今生和來世嗎?過去的業會一直影響你的運程嗎?
確實存在消除業報,擺脫輪迥,累聚福報的方法嗎?
本書教你破譯業力的影響和陰影,進而創造好善緣,積累大福報。業究竟為何物?
它是怎樣影響我們和這個世界乃至後世子孫的?好人定會有好報嗎?爲什麽有些壞人卻沒有遭到現世報應呢?如何消除過往的業報印記?如何為自己和身邊的人積存善因善果?
20個充滿智慧的靈性對話,解開業力與因果法則的運作秘密。
讓人出離焦慮與妄念的漩渦,明白生命輪迥的真實面貌和結構。
業,在今天已經成為命運的代名詞。
人們已然習慣性地把各種災難,甚至日常每天都有可能經歷的沮喪、不幸、成功、好運氣,都歸咎于命運之力,認為這都是冥冥之中註定的。然而,業並非指命運。“
業”源於梵文的“行為”一詞,它包含自由意志對其產生的作用,是人們可主動去創造並選擇的。業作為東方哲學思想的基礎,它是一種遵循因果定律的運作法則,表明人的一言一行會隨之產生相關的業力印記和影響。
《業力心理學》這本書啓發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該怎樣對自身的言行負責,如何聽從自我良知的聲音,進而端正自己的行為以停止業力、累聚福德的途徑。它教我們運用業力法則時刻去檢視日常的每個行為(包括言、思、行),進而作出正確的抉擇,避免造成惡業的行為。
這些實用的方法和技巧包含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巨細靡遺,清楚明瞭。比如,該如何對盜竊劃定界限:是否把辦公文具從辦公室帶回家裡給小孩用就不算偷,而從酒店浴室偷走浴巾才是盜竊?這樣做又會不會帶來惡業,會否給你和小孩帶來報應?如何去解開因果循環,消除因過往錯誤的行為所產生的業障,並且為將來的幸福累積好的善因?本書還討論到最奧妙的業力運用,也就是用業力觀對最為棘手的問題作出智慧的決策。
這些也是最具覺知的自我覺察和自我剖析之法,若能掌握這些因果法則的秘訣,相信每個人都會更加謹言慎行,進而淨化業力,累聚更大的福德。
業為何物?
日常該如何運用因果法則
業這個概念源自古老的東方,然而在所有的文化裡,幾乎都能找到有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句象徵著因果法則的俗語的詮釋。那麼,業究竟起源於何處?業這個詞語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人們習慣於把業理解成一個包羅萬象的術語,它的意義涵蓋了運氣、命運和宇宙的準則。但是,業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呢?
業(Karma)這個詞來源於梵文,意為「行動」。在今天,業通常指的是行動及其帶來的結果。很多人把業等同於牛頓第三定律——「對於每一道作用力,都有一道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就好像它在心理學範疇和道德範疇當中也同樣適用。業指的不是運氣,也不是命運——運氣所展現出的更多是隨緣性;而命運則含有無法掌控的意味。業也並不是神試圖讓我們遵守規矩安於本分的指令。業是對道德規則運行方式的描述,並不是教你怎麼樣做個好人的準則。《東方哲學與宗教百科全書》告訴我們:「業可以刺激現狀,卻不回應現狀。」
壞事也同樣會發生在好人身上。難道說,好人也要受到懲罰嗎?
輪迥二字可以將很多難以想像、難以理解的事情合理化。根據輪迥轉世之說,靈魂或者意識的進化演變,經歷了許多個輪迥,我們所攜帶的業,即是來自於前世的思想、語言和行為的積累。在轉世之時,未被「清償」的業,會被轉入下一個輪迥。《薄伽梵歌》中說到:「人在彌留之時,意識中存著什麼樣的情景,在下一世便必會到達那樣的境況。」今日的受害者,可能只是在償還他昨日的惡業罷了。
惡業可能會糾纏我們很多年甚至數個輪迥,那麼,我們的目標是否就是避免造惡業?
人是無法避免造業的。每一個行動都會帶來相對應的一個結果。但是,我們可以儘量避免做出造成危害的行為,端正自身,用能夠產生正面業力或是能將惡業轉化為善業的方式行事。根據經典教義所言,我們最終的目的並不是不斷積累善業,而是化解一切業報的束縛。據說,已得道的聖人之所以能夠生生世世處於喜樂和寧靜中,就是因為他們從困惑、恐懼和貪欲中解脫出來了。正是這些困惑、恐懼和貪欲,促使人們盲目地追求,日復一日,永不滿足。
當人們說起「我感情上的業力不太好」,他們指的似乎並不是什麼罪行。業在這裡指的是什麼含義呢?
對有些人來說,業是一種心理負擔,是出於對親密關係的一種恐懼,這種心態是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而還有些人認為業屬於倫理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什麼事可能發揮最大的好處,或者造成最小的傷害?這裡的重點體現在意圖上:你的行為是否出於謙遜、同情、智慧這些高尚的動機,還是出自目光短淺、自私自利的陰暗動機呢?業就像一個預警系統,時刻有效地運行著。
我經常在這兩個想法中搖擺不定:一方面我相信我們的現實狀況是由自己造成的,另一方面我又認為一定存在某些外部力量在推波助瀾。人對自己的處境要負多大的責任?在生活中,究竟有多少事是真正處在我們的掌控之中的?
這是個很深廣的問題:是誰在決定命運?如果我們相信有一股強大的力量,或者上帝,或者神力,抑或自然法則,在決定著人生的每一步走向,我們將會時刻受著某種宇宙公正系統的管束:如果我們做好人,我們的人生就會很美滿;如果我們不老實,就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但是,經驗告訴我們,事情並不是這樣的。好人也會倒楣,反之,壞人也會走運。
正是我過往的一切所帶來的業,決定了我未來人生的走向。業就是這樣起作用的嗎?
業並非如此宿命。業力因果法則只是簡單地說明了每個行為都會產生一個對應的結果。過去所發生的事情將我們帶到了此刻的境遇當中。但這並不是說,從此刻開始會發生什麼就已經是注定的事情。我們可以進行選擇。自由意志,這就是產生變化的地方。作為創作我們自身經歷的作者,我們擁有許多自由。在這個程度上,每個人對於自己的人生劇情都負有責任,都在創造屬於自己的天堂或地獄。我們的選擇正影響著日常生活的進程。但是,弄清楚責任和掌控的區別很重要。我們要對自己的反應,也就是我們對自己說什麼做什麼要全權負責。除此之外,我們無法掌控結果。我們可以將某種結果設定為目標,但是,我們無法確保它一定能夠實現。因為,每個境遇當中,都有不計其數的因素和力量在起作用,其中有很多因素是我們甚至根本意識不到的。
對於何時應該伸出援手,何時又該袖手旁觀,我始終沒辦法分清。我們不是各有各的業嗎?
如果房子著火了,對於是否幫助人們尋找出口逃生,你根本不會產生任何猶豫。在緊急情況下,人往往根本無暇思索業的含義就會做出行動。其它時候,一般人都會三思而後行。無論何時,只要我介入了你某方面的生活,我就會影響你的業,也會影響我自身的業。比如說,你是一個金錢白癡,我給了你現金,幫助你脫離債務困境,清償了你的貸款。這是件好事兒。但是,我並沒有幫助你學習到如何進行財務管理並遠離債務。也許靠你自己的力量解決這個問題才是你真正需要的。所以,從這樣的權衡來看,我對你的財務幫助到底是幫了你還是害了你呢?我們也許無法馬上知道結果。業果往往在經年累月後——也許是數個輪迥之後才能顯現。因此,保持清醒自知,以及謹言慎行是我們的責任,不管我們決定做什麼。
我經常有種受制於環境的感覺。為了保住我的工作,我要迎合老闆的種種期望。此外還有家庭的各種需求要去滿足。雖然一直在練習冥想,我仍然會時不時地發脾氣。甚至連我的銀行存款都來支配我該怎麼生活。如此說來,自由究竟在哪里?
自由意志只是意味著選擇,它不會使你能夠掌控境遇。比如說,你無法預見你的鄰居會開車碾過你前院的草坪,或者你的侄子會背著行囊突然出現在你家門口。你甚至不能夠全然控制你的內在體驗:你的思想和你的情緒隨時都會不請自來。
再說一次,你的選擇處於你的反應當中。你可以揮著拆輪胎用的棒子去找你的鄰居算賬,也可以邀請他過來幫你把草坪重新鋪好;你的侄子不請自來的時候,你可以悶悶不樂,也可以驅車陪他前往最近的青年旅社中,幫他安頓下來。
怎麼解釋那句古老的諺語「好心辦壞事」呢?這句話似乎表明,動機的好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結果如何。
如果業是有絕對性的, 我們就不會多考慮動機這個問題了。因為,不管是做好事還是做壞事,都會得到相應的回報。可是業並非如此運作。業是非線性的,它並不會像一片農田一樣按照時間表的計劃收割果實。我們沒辦法說:「如果我今天做了X,那麼明天我就會得到Y的結果。
湯瑪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①在他的詩集《四重奏》中的《燃燒的諾頓》中,以非常優美的筆觸指出:「從業的角度來說,我們同時生活在三個時間區域之中——即過去、當下和未來。」雖然,我們總是忍不住將過去的事情,即便是那些可能會發生但實際上並沒有發生的事情的印記帶到當下來,但是我們仍然對從現在開始即將發生的事情擁有選擇權。換句話說,很大程度上,我們就是在創造未來,這就是為什麼動機如此重要的緣由。我們無法對生活會如何演變言之鑿鑿, 但如果我們的動機誠懇,還是能夠爭取到幸福快樂的結局的。
只承諾你能做到的。做到多於你承諾的。
如果我的動機無可非議,並且也採取了正確的行動,但還是會得到不好的結果呢?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們無法預料到業會在何時以何種方式回報在我們身上。對此,你知道我是怎麼評論的嗎?當下的一個負面結果很可能來自過去某一次不甚明智的決定。伊斯蘭學者賽義德•侯賽因•納斯爾①說:「快樂就是一個人的業與他的達摩合一。」他的達摩,就是指他的路途。業帶給我們需要汲取的教訓,讓我們有機會理清生活的頭緒。它要求我們重新擺正我們的動機,並且做出竭盡所能的最好的行動。
人能夠壓抑住諸如憤怒或嫉妒這種痛苦的情緒嗎?
壓抑情緒是徒勞無用的。將任何揮發性的物質放置到高壓環境下,最後該物質必然會產生爆炸。瞭解負面情緒的最直接方法是事後的自我反思:你表達出這種情緒了嗎,還是練習如何去約束它?結果如何?你怎樣保證達到一個更好的結果?隨著對情緒的認知不斷細化,你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在情緒出現時將它們抓住。然後,你就可以先權衡一下後果再作出行動。誠然,處在劇烈的情緒之中,人要保持深思熟慮是很困難的。但是如果你堅持這麼做,你會看到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以憤怒為例,如果你能夠放下對事件本身的偏執,不僅僅會瞭解到是什麼東西激怒了你,而且還會發現憤怒本身也開始煙消雲散了。
正如藏傳佛教僧人馬修•理查(Matthieu Richard)所言:「你越是仔細觀察憤怒,憤怒就消失得越快,如同冰霜消融于晨光之下。」
在一段關係當中,我們應如何區分業力是屬於誰的?他的業力,我的業力,我們的業力——它們是分開的嗎?
你和你的伴侶都帶著各自的業力包袱進入這段關係之中——這個包袱中有你的需求,你的欲望,你的情緒習慣,還有來自過去未消解的創傷和怨恨。你們共同創造了第三種存在——你們的關係——它又有自身的特點和業力。
性和業力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它們存在著什麼聯繫嗎?
成人之間的性行為是生活中眾多的愉悅體驗之一。如果能夠使感情關係變得更為親密,或者會讓一個孩子在愛和渴望中降臨人世,性甚至能產生善業。不管你們所進行的性行為有多麼不尋常,如果夫妻雙方認可,並且以相互尊重和不傷害對方的方式進行,就不太會產生負面的後果(當然了,除非你用來固定情趣鎖鏈的架子從石膏牆上脫落下來)。
有時真的很難判斷,是應該說實話還是隨便地敷衍兩句。
只要記住馬克•吐溫說的話就好了:
「如果你感到猶豫,那麼就說實話吧⋯⋯如果你說實話,就不用非得記下你說過什麼了。」
如果婆婆送給我一件我不喜歡的禮物。這令我很苦惱。我應該假裝喜歡嗎?還是告訴她這並不合我的品味,或者我應該悄悄地去換成別的?如果我的丈夫送給我一件非常昂貴,但是並不適合我的禮物呢?我應該實話實說嗎?
你真的值得為了一件外套和你的婆婆成為敵人嗎?笑一笑,穿上它,然後把它藏進抽屜裡,直到下次她探訪時再穿出來。如果你的丈夫執意要送給你一件你不喜歡的貴重禮物,你只需記得他只是想要討你歡心。為什麼不好好感謝他,然後建議他,以後你可以和他一同前往挑選東西?往往問題並不在於我們是否應該誠實,而是在於我們表達感情的方式。試著在你開口之前,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一下問題吧。
有一天晚上我看到一個朋友的丈夫在和另一個女人共進晚餐。我應該將這件事告訴我朋友嗎?
紐約時報的道德規範專欄作家蘭迪•科恩(Randy Cohen)說過,他被問到過最多的就是這個問題。每個人對此似乎都持有不同的觀點。但是大多數人都同意,在你採取任何行動之前,你應該先對實情有切實的瞭解。也許她的丈夫正在款待的是生意上的合夥人或者是一個工作上的老搭檔。而且多數人認為,只有當你百分百肯定你的朋友也想要知道實情的時候,你才該告訴她。畢竟有些夫妻對於婚外情這種事心照不宣,只要面子上過得去就行,他們是不歡迎有人把蓋子掀開的。如果你真的決定要說出點什麼,也要謹慎行事。而且如果你的朋友需要一個肩膀靠著哭,你一定要拿得出時間來陪伴她。
給予不是應該包含自我犧牲的嗎——要把別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前面?
傷害自己的福祉是不對的,但是大多數的宗教傳統都認為慷慨的舉動至少包含了某些自我犧牲。自我犧牲是對抗貪婪的最好方法。佛教的教義認為,只給出你不想要的東西——而且只在被人請求時才給出——這種形式的慷慨是最為低端的。
難道強制性的給予,或者是完成規定數額的奉獻,不會有損於慷慨的精神麼?這難道不就是在「購買」善報嗎?這不會帶來負面效果嗎?
帶有需求或要求的給予可能不會得到與無私奉獻所帶來的同等益處。但是仍舊會對施者與受者雙方帶來一些好處。別忘了慷慨之心是會在施者身上逐步成長的。給予會讓我們感覺良好,這會促使我們進一步去給予更多。我們永遠不應該拒絕能夠給予的機會。我們永遠不知道給予會將我們帶去何處,或者會引發什麼結果。
飲食對業有什麼樣的影響?比如說,吃素的人一定會獲得善報嗎?
有的人是因為健康因素才變成素食者的。有很多研究表明,高脂肪、高蛋白質的西方飲食會增加患心臟病的機率。還有人選擇吃素或選擇純素主義者(不吃也不使用任何動物產品)的生活方式,這是要表明他們的道德立場,他們認為,多數肉食動物都是以不人道的方式被養殖和屠殺的。鑒於飲食和不傷害原則二者之間的關聯,選擇素食主義不僅是一種避免惡業產生的方式,也是取得正面業力的方法,因為它能鮮明地表明人類對所有生物的同情之心。
如果我們抱著純潔的目的做善事,能夠抵消掉在其他領域追逐私利所產生的後果嗎?
這是很多傳統宗教的觀點。吠檀多①和佛教都教導人們,「積累功德」是一個增加善業,抵消惡業的方法,可以讓人重獲新生。基督教則相信,行善可以為人們在天堂取得一席之地。但我們並不是非要等到晚年或者來世才能嘗到關懷他人所得到的報償,才能看到做善事為我們也為他人帶來的改變。日常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幫助他人的機會。虔誠的猶太教徒認為,行善是最神聖的天職。對於那些超級富豪來說,最好的方式是把多年積累的巨額財富投入到對醫療、教育和社會福利的支援上。
我坐在冥想墊子上的時候,似乎很容易做到讓業力自行消除,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該怎麼做呢?有沒有什麼具體的方法能夠促進這個過程?
你可以採取的一個方法是補償那些你曾經激怒或者煩擾過的人。那可能意味著償還一筆債務,修復或者換掉你曾經毀壞的財物,歸還你拿走的東西,或者停止傷害他人的行為。我們經常聽到「糾正錯誤」這句話。有意識地努力清除過往、實現承諾,是恢復生活平衡的開始。做好事也會消減惡業。樂善好施有助於抵消掉因追逐私利與貪婪而生的惡業。根據新世紀的教義說,業力被儲存在身體的能量場之中。聲光冥想據說能夠釋放這些儲存的業力。
聽起來清除業力是一件持續不斷的工作。我該從哪里開始入手呢?
首先,要誠實地觀察你的生活以及你思考的方式。任何能夠增加自我覺察的過程都會有所幫助——諮詢,正念練習,自我評估等等,都可以。一旦你養成了自我覺察的習慣,就能更快地認出那些能清除負面業力的機會,並且能更好地從一開始就繞開行為和思考上有可能產生負面業力的陷阱。
作者簡介:
瓊·奧利弗·鄧肯(Joan Duncan Oliver)是屢獲多項殊榮的記者和作家,已出版了包括《樂觀》(Happniess)以及最近出版的新書《善良的意義》( The Meaning of Nice)等六部著作。她還是《佛教評論》的總編輯,《新時代》期刊的主編、《人物》《我們》《悅己》雜誌的創刊編輯以及《紐約時報》的編輯。她的文章常見於《時代週刊》《奧普拉》以及《健康》等刊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