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古到現在,我們求神拜佛、狩獵、把寵物當家人、愛上二次元人物、給人工智能做圖靈測試——從動物、機器到神靈,我們身邊圍繞着非人,而我們又一再把它們當“人”,與之相處、依賴、責備,甚至為它們做打算。所以,我們為什麼反覆愛上非人類?或者更進一步地說,什麼是人?什麼是非人?
在這本書中,人類學家韋布·基恩犀利地指出,人與動物的關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定義,人機關係這樣的現代問題也會被納入歷史和信仰的考量,僅存于想象中的神在今天越來越像不具有解釋性的人工智能模型。這些圍繞在人身邊的事物一直被人投射情感、灌注思想,甚至被要求做出判斷、承擔責任,直到它們擁有與人類相似的倫理地位。而人類也在這樣的反饋循環中不斷反思和定義“人”。韋布·基恩遍訪加拿大育空地區的獵人、熱帶雨林中的知翁人、北阿肯德邦的村民、內華達農場工人、泰國的癌症病患、印度的社會活動家、美國的人工智能程序員、日本的機器人愛好者、玩戀愛遊戲的都市女性......在田野故事中發掘人的道德觀念與價值,他提出:道德不僅由思想、宗教或社會文化來定義,還更多地取決於人與周圍的互動。我們如何看待周圍的事物,周圍的事物就怎樣呈現人格的特質,受到人類倫理的約束。
他的寫作充滿了魅力、智慧和洞察,詳細闡釋了人類與非人類間持續數千年的對話如何影響到了我們作為人類的道德觀。他讓我們在這個技術狂奔的時代,更清晰地看到人類身上的道德邊界,也帶領我們思考應該帶着怎樣的道德觀念去接觸人工智能以及未來,更重要的是,如何看待我們自己。
[美]韋布·基恩(Webb Keane),密歇根大學人類學系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曾任美國古根海姆研究員、斯坦福大學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研究員,兩次擔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成員,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客座研究員,並曾在康奈爾大學批評與理論學院任教。他的著作涉及社會和文化理論,研究興趣涉及宗教與倫理、符號學與語言、物質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