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會了!好朋友
文:許博惠(雨樵媽媽)
這是一個在愛裡的故事,短短31天,我們帶著孩子體驗了生之喜悅、離之難捨,最後,用祝福與微笑告別。幾年後的今天,提起我們那一窩好朋友,仍然充滿懷念與感恩。
2012年春天,一對白頭翁來到我們家陽台的樹上築巢,我們在那年還是七歲、小學一年級的雨樵眼中看見了閃爍的光,於是有了引導他寫下觀察日記的念頭。其實是有挑戰性的,七歲孩子的專注力和持續力有限,我們不知道他的熱情可以維持多久?然而,如此活生生的生命故事,偶然降臨,可遇而不可求,它必然會在孩子小小的心中播下溫暖的種子,於是,熱血的爸爸、媽媽帶著雀躍的孩子,開始寫下「白頭翁日記」。
每天一早,白頭翁在陽台上唱著歌忙進忙出,孩子帶著愉快又期待的心情去上學;中午雨樵放學後,我們翻書、上網搜尋資料,接著攤開筆記本,寫下觀察記錄,搭配簡單的插畫;晚上臨睡前,陽台恢復了安靜,我們跟鳥兒們道晚安。白頭翁的觀察已經融入了家裡的作息,雨樵的持續力比我們預期好很多,他畫筆下黑白兩色的白頭翁,純稚又可愛;而他獨創細密的鳥巢畫法,更令人驚豔。
那年春天雨下得多,小小的鳥兒得克服許多天候和環境上的困難,狂風、雨打、樹搖......我們一件件調整,找來繩子把樹固定在欄杆上以抵抗強風;放棄了陽台的清理工作以營造自然無干擾的環境;更將過盛的熱情壓抑下來,細聲說話,躲起來觀察。一切的改變那麼微妙而美好,也感動了身邊的朋友,忽然間,海內外的親友們、雨樵的同班同學,都與我們一起熱切地期待鳥寶寶誕生。
生命,總因曲折而動人吧。還記得幼鳥離巢那個早上,孩子們和爸爸都出門了,我獨自望著空空的鳥巢,回想一個月來的總總,像一個欣慰又失落的母親,欣慰的是小鳥們終於健康長大,卻又為了牠們的匆匆離開和不告而別感到失落。一個小時後,恍然聽到細細的、熟悉的鳥叫聲,才又驚喜地發現,有一隻幼鳥還沒飛走。這最後一隻幼鳥,整整陪伴了我們兩天,不怕生地凝望著孩子,乖巧又討喜,但最後,牠還是因為太虛弱而離世了。我們讓雨樵輕輕地撫摸了牠,把它葬在陽台的花盆裡,帶著祝福,告別了小白頭翁。
與最愛的小白頭翁永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我們發現牠時,牠已經很虛弱了,但親鳥仍然會來餵食,如果此時介入人工飼養,親鳥反而會因為察覺到人為的干擾而離開,我們雖然擔心,卻不願意違背大自然的法則,一直關注到親鳥不再回來,才開始照料牠,沒想到已經來不及了,自然界的機制,向來如此,順應接受,也是一項重要的生命課題。
大自然給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讓我們陪著孩子見證了白頭翁築巢育雛時,不辭辛勞的付出;參與了生命誕生的喜悅;教會我們愛要耐心等待、遠遠關懷而不打擾是一種尊重;它也讓我們體會了離別的悵然,隨即又帶來失而復得的驚喜,因而懂得了珍惜。最後,它還要我們學習,以一顆溫柔祝福的心,面對死別。不知道是巧合還是奇蹟,一年以後,有一對白頭翁又來到陽台築巢,而這一次,一窩四隻健健康康的幼鳥,全部展翅飛翔了。在我們心中,彷彿有某個憂傷的缺憾,被悄悄地撫平了。
幾年過去了,上旗文化出版社覺得這個故事題材很有趣且深具意義,因此決定以兒童繪本的方式出版成書,這時雨樵已經讀小學六年級了。於是,我們協助雨樵把一年級時那31天的觀察記錄改寫成故事,也將當年的隨手塗鴉重新畫了一次,原本以為只是整理舊作的工作,竟勾起了孩子們的回憶,總是有許多聊不完的愉快話題;而雨樵的用心與投入,熱忱不但不減當年,在構圖、用色的呈現上,展現出力求完美的態度,儼然是個小小藝術家。
經過一家四口熱熱鬧鬧地一再討論,雨樵決定維持七歲時的繪圖架構,延伸出更豐富的細節,並加入虛與實交替的想像氛圍,大量運用粉彩的層次感來上背景色。他也仔細地研究起白頭翁的特徵及各種姿態,嘗試以不同的視角來作畫。雨樵沒有正式學過畫畫,一筆一劃都是經過觀察、思考及一再試驗而來,作品離專業程度尚遠,但有難得的真摯樸拙,尤其一系列的黑白小圖,令人愛不釋手。
感謝蒲公英閱讀推廣協會,在雨樵三年級時為他辦了一場個人畫展,也才能在偶然的機會裡,讓上旗文化出版社的陳社長看到雨樵的作品,這段期間,出版社的專業建議、包容及鼓勵,更是促成《白頭翁與我》這本書完成的一大推手。與白頭翁相遇的機緣,因為愛與珍惜,我們得到的,遠遠比想像的,還要多更多。
幸會了!我們的白頭翁好朋友!
雨樵媽媽寫於2016年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