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真的都壯志未酬、遭人妒忌;奸臣真的都無惡不作,罪該萬死嗎?
你可曾停下腳步,傾聽李斯的「廩鼠怨」、李陵的「戰之罪」?
或是設身處地,領悟李後主的「浪淘沙」、光緒帝的「瀛臺泣」?
時勢造英雄,但也會製造出野心分子和奸臣。
在你還沒真正讀懂這些歷史人物,摸透他們的所作所為之前,千萬不要急著幫他們歸類,也不要相信史書上說的一切。
跟著本書諸作者,身歷其境走一趟,給自己一個重新評述這些歷史人物的機會。
‧「蓋棺」就能「論定」歷史人物嗎?
項羽、苻堅、唐玄宗、文天祥、史可法……
一個又一個中國各朝各代備受爭議的歷史人物,
你敢說,你真的了解他們嗎?
王莽食古不化,虛情假意,但他也是個經世濟民,
一心只想解決社會上日益嚴重的貧富差距問題的改革家。
韓侂胄敗壞朝政、禁絕理學,但他也是個擁有雄心壯志,
一心只想帶領南宋北伐的政治家。
吳三桂勾結外敵,為紅顏送掉大明江山,
但他也是明末最能征善戰,唯一能擋下清軍的大將。
【內容簡介】
「千回亥矢猶無誤,二字忠奸奈屢淆,舊史中蓋榕論定多矣,但由現代人的觀點看來,顛倒黑白,混淆是非者實更僕難屬,故「蓋棺」難以「論定」已為史學界共識。
本書諸作者有鑑於此,乃從中國選出若干悲劇故實與悲劇人物,重加評述;並且從研討中華民族興衰盛亡的內在原因和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和價值,探討中國人的民族性、社會性和其應變特點和個人色彩,可謂獨具慧眼,讀史得間。對其悲慎遺憾之重大悲劇和人物,類皆大書特書,而出之以生動、新穎、饒有文學色彩的史論。夾議夾敘,深得太史公一唱三嘆的筆調,真是感激豪蕩、淋漓盡致。
頓挫,是感情的抑揚曲折;也是語氣、音節的跌宕搖曳;更是屬於中國的悲劇。
作者簡介:
【主編介紹】
范炯,一九五七年生,一九八一年畢業於鄭州大學中文系,後任中州古籍出版社助理編輯。
范炯幼喜文史,及長投考,雖捨史向文而史心難泯,一入編輯行,嗜史心態復萌,又深諳史學之玄奧宏博。對編輯事業有獨到的理解,提出「編輯時代」與「時代編輯」的概念,致力於編輯心理學和情緒史學的研究。
於是,為彌補缺憾、融合自己及讀者所好,范炯根據多思多變的時代要求,為自己也為眾人設計、編輯了「文史廣角書系」。在這套書裡,范炯把對先人的思想、感受,以及時代思潮、歷史氛圍、情緒心態等種種問題,區分成有色有味的不同主題。
為了推廣他的編書理念,范炯從一九八六年開始親赴北京,走訪著名學者,在半年多就搜集五十餘萬字的稿子,後又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才推出這套書系。范炯的《文史廣角書系》以全方位的角度,詳細探討和描述了中國數千年來的演進衰亡規律和軌跡,以宏觀的視野和「歷史現場感」的文學表現手法,抓住讀者的心;甫一上市便獲熱烈迴響,在中國加印達兩萬餘冊。
除了《文史廣角書系》外,范炯還策畫、主編、《中國夢》書系、《新翻楊柳枝》書系、《掌上文庫》、《戰爭沉思錄》、《天災啟示錄》、《家思》、《情思》等大型叢書和著作,於各界引起了廣泛影響。
范炯為人正直熱切,天性純真敏銳,富於才情、哲思和想像力,一生為熱望的理想而呼喊奔走,不幸積勞成疾。但即使到生命的最後階段,他仍不忘自己的編輯理念,總拉著好友的手,不停地說:「我停不下來,我現在有一種大徹大悟的感覺,如果能挺過來,我會寫出很多很多東西……」
一九九五年五月,范炯逝世,年僅三十八歲。
《歷史的頓挫--人物卷:古中國的悲劇》作者簡介
萬繩楠
‧ 1923年生,中國江西南昌人,當代著名歷史學家。
‧ 畢業於中國西南聯合大學歷史系,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師從清華四大導師之一陳寅恪,
‧ 先後任教於中國安徽大學、合肥師範學院、安徽師範大學,是安徽大學歷史系創辦者之一。
‧ 著有《魏晉南北朝史論稿》、《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等書。
顏世安
‧ 1956年出生,中國山東曲阜人,生於南京。
‧ 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任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 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史、中國思想史。
‧ 1998~1999年度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
張研
‧ 1948年生。
‧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學士。
‧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碩士。
‧ 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
‧ 中國社會史學會理事。
‧ 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史、清史、經濟史、社會史。
房鑫亮
‧ 1954年11月生。
‧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史學理論及史學史教授,歷史文獻學博士生導師。
‧ 主要從事中國史學史、歷史文獻學、二十世紀中國學術史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崔之清
‧ 1941年生,安徽宣城市人。
‧ 歷史學碩士。
‧ 南京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 主要學術領域:晚清史、太平天國史、國民黨史、當代臺灣史。
孔祥吉
‧ 歷史學家。
‧ 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員、日本東京大學客座教授、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特聘專家。
‧ 曾任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
‧ 著名的清史和近代史專家。
‧ 早年師從著名學者戴逸教授。
‧ 在戊戌維新研究方面頗著聲名,著有:《晚清史探微》、《康有為變法奏議研究》、《戊戌維新運動新探》等。
章節試閱
五月初二日,李自成的大順軍已全部撤出北京。大火剛剛熄滅,古都恢復了生機。崇禎皇帝的牌位立於故宮午門外,百姓置備了素冠素服,預備舉大喪哭祭故皇帝。朝陽門郊外,鑾仗、法駕鹵薄張列陳設,明文武官吏相望於道。市民紛紛奔走相告,盛傳吳三桂即將扈從明太子朱慈烺到京登基。人們翹首觀望,到處彌漫著熱烈的氣氛。午後,一隊人馬浩浩蕩蕩,從東向西緩緩而來。文武官員「望塵伏道左」,跪拜迎駕。忽然,有人吃驚地發現,登輿進城的不是明太子朱慈烺,而是清九王多爾袞,吳三桂也不在行列之中。人們一時駭愕無語,目瞪口呆地看著從未見過的大隊八旗辮子軍徐徐入城。
吳三桂沒有進入北京也許是軍令嚴厲,也許是無顏見京都父老,他率領遼東子弟兵,此時繞過北京,來到京西三十里的盧溝橋。這是一座古老的石造聯拱橋,橋下永定河舊稱盧溝河,上游源出山西北部,有「渾河」之稱,下游自懷來縣流向海河。冬春之際,河流平緩淺直,夏秋之交,上游山洪爆發,泥沙俱下,河道遷徙無定,毀壞田廬,泛濫成災。因其經常改道,令人難以捉摸,故而又稱「無定河」。當吳三桂揚鞭驅馬,叩響盧溝橋面,跨過無定河之時,他或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性格和命運,恰恰同腳下汩汩而流的河水一樣,反覆無常,變化無定。
另一個人在吳三桂之前急急渡無定河西去,只有他知道吳三桂不可告人的祕密。這個人就是李自成。他不幸過早地殞落在湖北的九宮山,無法告知後人一個驚人的事實:吳三桂在降清之前曾一度歸附大順政權。明末清初的正史、野史、文人筆記、碑刻、墓誌銘等材料浩如煙海,其中有信史,有傳聞,有記史實錄,有杜撰流言,以上材料的真實性值得懷疑。不過,我們從另外一些側面可以看出吳三桂可能曾降附李自成。第一,甲申之變意味著大順軍取得與明朝作戰的決定性勝利。崇禎帝死後,南方消息不通,北方諸鎮紛紛開關降闖,北京城裏除少數人殉身死節外,文武官員大多低首稱臣。吳三桂孤懸關外,不能持久。第二,吳襄一家扣押北京,生死存亡,繫於吳三桂的抉擇。骨肉大情,當有所瞻顧。第三,李自成進京後即放心大膽地籌備登基大典,而不急於出兵遼東,可能撫吳之事已有著落。第四,吳三桂遷寧遠兵民五十萬入京救駕,表明對身後的清軍有所戒備,可見他本無意降清。第五,吳三桂行至大順軍的轄區豐潤(一說為永平),曾盤桓多日,可能雙方在此已達成了協議。如果吳三桂並不改變初衷,北京城的新主人就可能不再是順治福臨。
四月十五日,多爾袞南下的部隊至翁後,兩名軍官帶著吳三桂的親筆信來到軍營。多爾袞大喜過望,立即命全軍向山海關進發。二十日,李自成的軍隊先行抵達山海關,吳三桂派人飛報多爾袞,清軍兼程急進,一晝夜疾馳二百里。第二天趕到山海關歡喜嶺。吳三桂偕將士披髮掛孝,登威遠臺拜見多爾袞。當即以白馬祭天,烏牛祭地,歃血斬衣,折箭為盟。「痛哭六軍皆素縞」,場面悲壯、肅穆、隆重。吳三桂三事其主,兩易新朝,僅僅用了短短三十二天。
歷史上有人為吳三桂降清開脫辯解,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降清的其中曲折。應當承認,吳三桂最初是打算借兵復仇。從他給多爾袞的信中可以看出:「我朝之報北朝者,將裂地以酬,不敢食言。」他是用明朝官員的口氣在和多爾袞說話。據《諛聞續筆》記載,吳三桂在山海關向多爾袞提出條件,「毋傷百姓,毋犯陵寢,訪東宮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黃河為界。」多爾袞允諾,並「攥刀說誓」,雙方達成協議。多爾袞到達威遠砲臺之後,吳三桂頻繁往覆,遣使八次,可能雙方討價還價,進行了一番複雜的談判。後來吳三桂三藩舉兵時也翻出當年的舊帳,公開指責多爾袞「頓背前盟」,「貪得無厭,驅兵南入」。另外,山海關戰後,李自成曾派人向吳三桂求和,吳答覆說:「請歸太子二王,速離京城,奉太子即位後罷兵。」他還先行傳火牌到京,命官員備法駕,著公服集郊外,迎太子即位。這些跡象表明。吳三桂和多爾袞可能有約在先。當清軍以優勢兵力直搗北京之時,多爾袞憑藉軍事實力負約,吳三桂失其所據,只好忍氣吞聲,服從清廷調遣,驅兵西行,去追趕大順軍殘部。吳三桂與多爾袞在山海關達成了哪些協議,或許將永遠成為解不開的謎。復仇意味著冒險,冒險需要付出代價,這一切吳三桂沒有來得及認真考慮。當報仇雪恨的喜悅剛剛掠過,他猛然發現,歷史像是和自己在開玩笑,本來想走進復仇的房間,卻走進了降清的房間。
十月,清廷封他為平西王,吳三桂會同英親王阿濟格出北京,經宣府、大同,入陝西,追剿大順軍。第二年,渡黃河,克延安、鄜州,下西安,迫使李自成撤至湖北,走死九宮山。吳三桂征西八戰皆捷,攻撫四十二城,穩定西北,使清軍得以從容南下江淮,他選擇了這樣一條效命清廷的坦途後,再次渡過無定河,凱旋回京。
也許,從多爾袞毀約食言那天開始,吳三桂即已萌動反清復明的願望,但他對大順軍懷有深仇大恨,必先除之而後快,於是對清廷便虛與委蛇,等待時機。
機會來了,左懋第出使北京,帶來弘光帝的詔書,封吳三桂為薊國公,吳三桂沒有啟封就將策命轉呈多爾袞,不敢出見這位南明使臣。
機會來了。揚州城破,十天內清軍屠殺軍民八十餘萬。接著,又三次血洗嘉定。隨後,清統治者下令在全國薙髮,強迫漢族改換風俗,激起江南人民掀起反抗民族壓迫的一股巨大洪流。這時,吳三桂卻遠遠避開了燃燒著的江南土地。
機會又來了。順治五年(一六四八年),山西大同總兵姜瓖反戈抗清,震動全國。姜瓖與吳三桂相似,原為明大同總兵,後來歸附李自成,清入關後投降,坐鎮大同。他的反戈引起一連串響應,大批明降將舉兵反清。吳三桂竟不為所動,反而出兵攻延安,克復延綏、榆林等地,為清廷平叛再建大功。
機會失之彈指間,吳三桂似乎並不感到遺憾,他好像忘卻了為「復明」而六軍掛孝、泣血山海關的悲壯一幕。轉而將兵刃加在了真正的復明勢力之上。
順治九年(一六五二年),大西軍餘部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聯明抗清,擁戴永曆帝朱由榔至貴州安隆,在西南地區掀起大規模反清運動。清廷命吳三桂入川征剿,把他推上了與南明政權作戰的第一線。
從遼東到中原,縱橫山陝,越渡黃河,吳三桂一路斬關奪隘,所向披靡。在西南卻遇到了真正強勁的對手。最初,他西撫松潘,東拔重慶,攻成都,進展順利。不久,大西軍劉文秀率六萬步騎入川迎戰。吳三桂失利,退至保寧,被劉文秀團團圍困。形勢十分險惡。與吳三桂共同領兵的滿族將領李國翰等已要求撤兵,吳三桂卻非常頑強。他親自登城觀陣,尋找大西軍的薄弱點。大西軍連營十五里,兵力過於分散。吳三桂窺準機會,苦戰突圍,轉敗為勝。此時,大西軍在桂林、衡州連獲大捷,「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清廷甚至準備放棄西南七省。而吳三桂保寧之後的戰果,則對清軍向西南的推進,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順治十四年(一六五七年),孫可望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內戰,攻李定國部,兵敗後叛明降清,並奉獻滇、黔省地圖與軍事機密,嚴重削弱了大西軍的力量。洪承疇、吳三桂立即上疏奏請大舉進兵。清廷命吳三桂任平西大將軍,出師貴州,分三路經保寧、順慶,下遵義、開州,間道攻天生橋,抄襲大西軍後路。白文選、李定國所率大西軍先後在七星關、涼水井兵敗,大西軍精銳損失過半,兵民死難三十餘萬人,永曆帝西走永昌、騰越。
永昌至騰越之間,橫臥著一座磨盤山,徑隘苔深,形勢險峻,有些山路只能單騎通過。李定國在這裏設下三道埋伏,集中了大西軍全部精銳,準備與吳三桂殊死決戰,全殲追兵。南明的最後命運繫於磨盤山一戰,吳三桂揮師長驅數百里,驕而無備。本來,磨盤山應該是他的墳墓。
也是一種偶然,當吳三桂的先頭部隊一萬多人進入磨盤山時,南明的一位叛臣跪倒在吳三桂馬前,洩露了磨盤山中隱藏的祕密。一道命令立即傳至前軍:捨騎步行,迅速撤退,清軍用大砲轟擊伏兵陣地,且戰且退,僥倖脫險。山林深處的李定國惋惜地搖了搖頭,領兵退走雲緬邊界。永曆帝一行遂逃入緬甸。
西南的軍事勝利使吳三桂具有任何一個漢族將領不能企及的特權。用人不受吏、兵二部掣肘;用財戶部不得稽核;鎮守雲南,總管軍民一切事務;吳三桂推舉的官員分派各省,有「西選之官遍天下」之稱;征戰十餘年,歷經數百戰,他終於獲得了清統治者特別的恩遇,手握大權,不可一世。
無定河水東流不捨,看起來已經恢復了平靜。
五月初二日,李自成的大順軍已全部撤出北京。大火剛剛熄滅,古都恢復了生機。崇禎皇帝的牌位立於故宮午門外,百姓置備了素冠素服,預備舉大喪哭祭故皇帝。朝陽門郊外,鑾仗、法駕鹵薄張列陳設,明文武官吏相望於道。市民紛紛奔走相告,盛傳吳三桂即將扈從明太子朱慈烺到京登基。人們翹首觀望,到處彌漫著熱烈的氣氛。午後,一隊人馬浩浩蕩蕩,從東向西緩緩而來。文武官員「望塵伏道左」,跪拜迎駕。忽然,有人吃驚地發現,登輿進城的不是明太子朱慈烺,而是清九王多爾袞,吳三桂也不在行列之中。人們一時駭愕無語,目瞪口呆地看著從未見過...
作者序
我津津有味地讀完了《歷史的頓挫》,其中包含著一系列歷史上相繼發生但並非連接的故事,猶如觀賞了一齣又一齣的獨幕劇,五光十色的事件,曲折具體的細節、悲歡離合的感情,叱吒風雲的人物,在歷史舞台上表演得有聲有色,淋漓盡致,使人憤悱感慨、徘徊歎息。兩千多年的歷史,從眼底匆匆而過,留下了悲劇性的韻味和哲理式的反思。書中描寫的事件和人物雖是熟知的,但作者努力以新的思路、新的視角、新的表現方式,形象而生動地再現一幕又一幕的歷史,使用自己的語言,講出自己的感受,融歷史、哲理、文學於一爐,給人以面貌一新之感。
我國自古以來,文史哲不分家。歷史學家應該具備哲學家的頭腦和文學家的氣質。人們學習歷史,最重要的是增進智慧,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這就需要有像哲學家那樣深邃敏銳的思辨能力,才能從重重的迷霧中認清歷史的真諦。而歷史作品又應該是生動豐富,引人入勝,百讀不厭,如同才華橫溢的文學作品一樣。歷史學家通過客觀歷史過程的精心描述去啟迪人們思考、激發人們熱情,使人賞心悅目,給人以真善美的享受。歷史的陳述既是真實的,即忠於客觀事實,又是思辯的,即富於哲理性探討,還應該是藝術的,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歷史的頓挫》是沿著這一方向所進行的成功的嘗試。書中的每一主題,前人都談過了無數次,但讀起來仍新鮮有趣而發人深思。因為作者對各個歷史問題各有獨立的見解,並非因襲舊說,同時,在內容、體裁、結構、標題、行文等方面,力求推陳出新,注意了曲折過程的描繪、具體情節的摹寫,人物心態的刻劃,避免了史料堆砌和空洞說教。這本書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並不是偶然的,而是編著者們艱苦鑽研,刻意創新的結果。
目前出版的歷史著作,艱澀枯燥者多,一般讀者望而生畏。當然有些專業性強的歷史作品,讀者是不會很多的,我們仍然需要這類作品,因為這對學術的發展是必須的、不可缺少的。但歷史書籍總不能變成只是同行專家之間交流對話的工具。歷史科學走出書齋,深入民間,成為普遍老百姓的精神食糧,就需要有一大批觀點正確,材料豐富,思想健康,形式生動,文字流暢的作品,就需要新一代的歷史學家們,運用其智慧和才華,發揮創造力,把科學性和可讀性緊密地結合起來。我預祝中國歷史科學的盛大花圃中出現更多這類優秀之作,這是大多數讀者十分需要和十分歡迎的。﹝戴 逸﹞
我津津有味地讀完了《歷史的頓挫》,其中包含著一系列歷史上相繼發生但並非連接的故事,猶如觀賞了一齣又一齣的獨幕劇,五光十色的事件,曲折具體的細節、悲歡離合的感情,叱吒風雲的人物,在歷史舞台上表演得有聲有色,淋漓盡致,使人憤悱感慨、徘徊歎息。兩千多年的歷史,從眼底匆匆而過,留下了悲劇性的韻味和哲理式的反思。書中描寫的事件和人物雖是熟知的,但作者努力以新的思路、新的視角、新的表現方式,形象而生動地再現一幕又一幕的歷史,使用自己的語言,講出自己的感受,融歷史、哲理、文學於一爐,給人以面貌一新之感。
...
目錄
廩鼠怨:李 斯…………………………………‧陳效鴻
霸王劍:項 羽…………………………………‧顏世安
削藩策:晁 錯…………………………………‧鄒旭光
戰之罪:李 陵…………………………………‧范振國
平均夢:王 莽…………………………………‧孫燕京
淝水歎:苻 堅…………………………………‧汪福寶
雨霖鈴:唐玄宗…………………………………‧王界雲
書生志:張 巡…………………………………‧房鑫亮
敗亡者:唐莊宗………………………‧李景屏‧羅保平
浪淘沙:李後主…………………………………‧徐 楓
忠繆侯:韓侂冑…………………………………‧劉永翔
生死路:文天祥…………………………………‧萬繩楠
秋風祭:袁崇煥…………………………………‧劉子安
男兒淚:史可法…………………………………‧張 研
少年魂:夏完淳…………………………………‧陳 萍
觀音面:錢謙益…………………………………‧張曉虎
無定河:吳三桂…………………………………‧戴 琛
歧路恨:石達開…………………………………‧崔之清
一念誤:李秀成…………………………………‧崔之清
瀛臺泣:光緒帝…………………………………‧孔祥吉
廩鼠怨:李 斯…………………………………‧陳效鴻
霸王劍:項 羽…………………………………‧顏世安
削藩策:晁 錯…………………………………‧鄒旭光
戰之罪:李 陵…………………………………‧范振國
平均夢:王 莽…………………………………‧孫燕京
淝水歎:苻 堅…………………………………‧汪福寶
雨霖鈴:唐玄宗…………………………………‧王界雲
書生志:張 巡…………………………………‧房鑫亮
敗亡者:唐莊宗………………………‧李景屏‧羅保平
浪淘沙:李後主…………………………………‧徐 楓
忠繆侯:韓侂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