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顧孟潮的圖書 |
$ 396 | 建築的故事—世界建築發展史
作者:科技圖書 / 譯者:顧孟潮 出版社:科技圖書 出版日期:1998-08-01 語言:繁體/中文 iRead灰熊愛讀書 - 應用科學 - 來源網頁   看圖書介紹 |
|
這是一本充滿生活知識的書、建築歷史實際上是生活文化史,是建築知識積累的歷史,是生活力式包括生產、生活、宗教、文化、政治、社交等各方面活動發展變化的歷史,因此它與每個人都有著密切的關係。作者力圖回答我們有關建築的各類問題,如柱、樑、拱等種種結構形式是怎麼創造出來的?建築物的組合,城市的規劃,建築設備、設施何以能有今天的完善程度?當今的建築科學和藝術達到了什麼水平?…‥吸引著我們在看到諸多現象的同時能了解到一些「為什麼」。
翻譯是一件苦差事。特別是翻譯歷史學術著作更是苦上加苦。我們之所以堅持譯完此書,軌因為它值得向尊敬的讀者推荐。因為是譯者,也不怕有賣瓜者誇瓜之嫌。
這是一本充滿生活知識的書、建築歷史實際上是生活文化史,是建築知識積累的歷史,是生活力式包括生產、生活、宗教、文化、政治、社交等各方面活動發展變化的歷史,因此它與每個人都有著密切的關係。作者力圖回答我們有關建築的各類問題,如柱、樑、拱等種種結構形式是怎麼創造出來的?建築物的組合,城市的規劃,建築設備、設施何以能有今天的完善程度?當今的建築科學和藝術達到了什麼水平?…‥吸引著我們在看到諸多現象的同時能了解到一些「為什麼」。
這是一本明人心智的書。作者在把中國建築放到世界範圍內進行縱橫比較後指出:「相對而言,想找到把中國近3500年的社會歷史串起來的線索是比較容易的,因為中國在與外界隔離的情況下,促成了中國文化的早熟,而且後來只是選擇那些適合自己民族氣質的技術加以發展,以致於到本世紀尚有許多領域處於相對靜止的狀態。」他在同一章的另一處又指出:「到19世紀 ,中國沿用木材的頑固習慣已經成為威脅到熱帶雨林,致使許多景觀喪失、土地裸露,而這樣做並非是由於中國人不善於運用磚 。公元前3世紀,中國就已開始在陵墓上運用磚拱和穹頂。... 」作為一個中國人,在讀到這些章節時怎能不引起深刻的反思呢?!歷史歷來是公正無私的,誰無視它均存在,不重新審視歷史的結論,誰就要繼續受到懲罰。
這是一本能啟發理論思維的書。理論水平的高低、觀點的正誤是一個民族成熟與否的標誌。歷史是生長理論的沃土,是理論的寶庫和基礎。要研究理論不能不首先重視歷史的研究,而且特別需要用新的觀點、新的方法為未來研究歷史,而不是就歷史講歷史。這本建築史概括地介紹了從巴比倫、埃及、希臘、羅馬到世界各地的建築文化碩果,毫無疑問有助於我們認識水平和理論水平的提高。特別是當我們看到千變萬化的歷史現象,以及歷史上許多類似現象的重複時,必然會思考「為什麼」、「我們應作何選擇」這類問題。
讀這本書將是一種藝術享受。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它是幾千年來世界建築傑作的畫廊。隨著作者的指引,我們可以縱觀古今幾千年,馳騁全世界,追尋建築發展的歷程,體驗歷代建築藝術大師成敗的悲喜與艱辛。更為難能可貴之處在於,作者的建築設計修養有素,30年來足跡遍天涯,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建築理論功底。他並不滿足於歷史事實的羅列和描述,進而追求歷史背景的廣度、哲學的深度和文學的生動性。文中既有幾百年上千年的大跨度的概述,又有剖析入微、點睛傳神之筆,讓人讀之如身臨其境。目睹歷史活劇。這種集歷史價值、學術價值和文學價值於一身的著作,相信會引起讀者的濃厚興趣。
這又是一本很可能引起爭議的書。因為作者深入現場實地考察,潛心研究多年,有不少與習慣說法不同的獨特見解。如作者對巴洛克和羅可可建築風格的評價,他認為,巴洛克和羅可可是一種「拋棄了古風,而置身於破除一切舊有條律和習俗的藝術」;又如,他認為「異國之間文化上的影響是相互的。南美洲與西班牙、葡萄牙之間的早期接觸,導致1500年以後美洲印第安人文化滲入歐洲,對歐洲建築藝術有值得注意的影響。」再如,他反對貶低羅馬的建築藝術成就,他認為14、15世紀的「羅馬帝國時期,由於新技術的發展,建築藝術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歐洲有些地方後來直到17、18甚至到19世紀才達到這一水平。」還有他提到「斗拱是從波斯傳入中國的」、「宗教是建築發展的重要動力」等觀點,都值得學術界、文化界進一步探討。
此外,我們深深感到,國內目前對世界建築總圖象的認識是模糊的、局部的、表面的,猶如一幅「馬賽克鑲嵌圖」,還看還可以,但經不起細看和推敲。由於對總的建築文化背景了解不清楚,無論是對中國近代建築的得失,或是國外的現代建築、後現代主義建築中的許多問題的判斷以及我國建築今後去向的選擇都會發生困難。目前,我國正迫切需要一本給人以世界建築全貌的「世界建築史」,由於歷史和社會的原因,國內一時尚難編好。帕瑞克.鈕金斯這本書可以暫時填補這個空白。這就是我們動筆翻譯該書的緣由。
在此,特別感謝作者為中文版作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