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是什麼?
風險評估能準確呈現真實的情形嗎?
風險又該如何管理?
全球暖化、地震、核災、環境污染、食安等問題,一直是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未爆彈;小至個人,大至氣候變遷的全球性災難,存在許多未知與挑戰。因此生存於隱患之下的我們,更應居安思危,在公共政策上尋求適當的思維與決策流程,這就是所謂的「風險評估」。雖然風險評估並不是一個形同數學解答的精確數值,然而,若想找出影響的因果關係、發展有效的管理手段,那麼稱風險評估為在管理與決策時值得參考的手段,絕不為過。
本書特色
本書由產官學研各界等多位專家學者共同參與撰寫而成,從土壤與地下水污染、相關法規、風險評估工具等基礎知識,進而延伸至風險評估之程序、危害物鑑定、劑量反應關係評估、暴露途徑、風險管理等,敘述風險評估各階段之原理、模式,以及易產生之錯誤觀念及錯誤用法。其中更列舉國內外實例,讓讀者得以在執行風險評估時,因應不同階段所遭遇之問題進行參考與分析,深入淺出,極具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專書編寫作者
江舟峰
中國醫藥大學健康風險管理系/風險分析中心 教授/主任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環境工程所博士
吳焜裕
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 教授
美國北卡蘿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環境工程科學博士
施秀靜
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博士後研究員
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博士
陳尊賢
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 特聘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研究所農學博士
陳怡君
國立台灣大學碳循環永續技術及評估研究中心 研究員
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博士
許惠悰
中國醫藥大學健康風險管理系風險管理碩士班 副教授/主任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
黃璟勝
國立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 博士後研究員
國立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博士
Ralph G. Stahl
DuPont Corporate Remediation Group
Technical Fellow
PhD degree,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oxicology, University of Texas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技術閱評專家
王根樹
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教授
李公哲
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名譽及兼任教授
黃智
創聚環境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蔡鴻德
行政院環保署環境監測及資訊處 處長
Yinghong He, Ph.D.
CH2M Inc. Houston, Texas
Sr. Civil & Environmental Engineer
Pei-Fung Hurst, Ph.D.
AECOM, Chicago, Illinois
Principal Toxicologist, Environment
特別貢獻者
王春燕
美國杜邦公司環境修復部 亞太區負責人
李淑娟
美國杜邦公司環境修復部 亞太工作協調支援
李佩珊
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研究助理
李培群
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博士
林彥勳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研究員
貢家宥
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研究助理
陳必晟
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博士後研究員
陳慎德
瑞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執行副總
郭怡伶
台塑公司安全衛生處土壤及地下水管理組 工程師
斯克誠
永清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IST亞太區首席專家
葉弘德
國立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 教授兼環安中心主任
楊朝隆
台塑公司安全衛生處土壤及地下水管理組 工程師
蔡穎杰
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研究助理
賴允傑
瑞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專案經理
蕭彤恩
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研究助理
Bingman, T.S
DuPont Corporate Remediation Group
Grimsted, B.A
Pioneer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Hamilton, F.
Ramboll Environ
Menoud, P.
DuPont Corporate Remediation Group
主編簡介
馬鴻文
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教授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學士
國立台灣大學化學系學士
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碩士
美國北卡羅來納教堂山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博士
經歷
美國研究三角研究院環境科學家
國立台灣大學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環工所所長
環境工程學會秘書長
土木水利工程學會環境工程委員會主任委員
吳先琪
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教授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碩士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
經歷
臺北市衛生下水道工程處工程員
國立台灣大學環安衛中心副主任
教育部環保小組執行秘書
國立台灣大學環工所所長
審核者簡介
錢致慶
美國杜邦公司 高級科技顧問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學士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碩士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土木與環境工程學博士
經歷
美國杜邦公司「杜邦院士」
美國國家環保署科學諮詢委員會(SAB)資聘委員
美國環保署國家環境科技成就獎委員會(STAA)評審委員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資深客座研究員
美國杜邦公司兼任高級科技顧問
作者序
風險是什麼?風險評估能準確計算真實的情形嗎?風險怎麼管理?等等這些跟風險有關的問題,常被反覆拋出,各種答案也應聲而出,而結果卻像山洞裡彼此呼喊的回音,所有聲音混攪之後,往往使問者聽不清楚答案,就連答者也聽不清楚問題了。大家經歷一場內心的掙扎混戰,各自拾了隻字片語,化為自己的解讀。政府政策制定者、企業經營者、一般大眾,各自運用不同的解讀,於是容易造成政策推行的不易與溝通協調上的困難。
我們的社會面臨種種威脅,從政治、經濟,到食安、環境污染;小至個人,大至如氣候變遷的全球尺度,存在許多未知與挑戰。社會就像佈了各式各樣的地雷,何時何地爆發、爆發的結果如何,充滿未知、不確定,沒有人說得準。風險的存在,叫人傷腦筋,卻不應喪膽;我們應更受到惕勵,在公共政策上尋求適當的思維與決策過程,知道我們的每個作為或不作為都有其後果。風險評估便是這樣的思維過程,取得並整理適當的資訊,利用盡量合理的方法來估計、預測風險如何產生。這樣的思維過程是嚴謹的,卻非精確的,因為估計和預測中所用的方法和資訊都是不完美不完全的。而且,風險的意涵還有其心理、認知、文化上等難以量化的面向;風險更非進行決策與管理的唯一考量因素。但是依循科學的邏輯與方法和經過嚴格檢驗和權衡的資訊,使我們了解所付出的代價和相應面臨的風險,風險管理在決策中的價值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從風險評估到風險管理,處處遇到科學與個人認知的衝突,很難說評估的結果對不對,可是風險管理得好不好,就看處理這些衝突所需要的判斷是否合理。
有人會問,評估結果若無法精確,為何還要使用這項工具? 這就看我們賦予它的使命為何? 若要風險評估像數學一樣,給出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結果,這是過於沉重的要求了;然而,若想找出影響的因果關係,發展有效的管理手段,那麼說風險評估是管理與決策值得參考的思維過程,絕不為過。
國際上持續發展風險評估與管理,台灣也同樣越來越重視風險評估這項工具,尤其在土壤與地下水的調查、整治及管理工作上,正積極努力建置健全的風險評估系統,要將風險融入管理體系之中。世界各國在過去三,四十年累積的經驗,認識到土壤與地下水的課題,除了許多技術上的局限以外,成本是一個重大的問題,即使最為發達和富裕的國家也開始正視這項課題對整個社會成本造成的負擔。因此開始有了從污染對健康與環境的風險來考慮合適的整治目標和方法。也就是如何以有限的社會總體資源和可接受的風險來考慮,以有限的資源發揮最高的效益。土壤與地下水的調查、整治及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與時間,如何能做得有效果有效率,是管理機關戮力精進的目標,同時也是給面臨類似挑戰的國家或區域可參考的經驗。我們盼望這本書能在這個精進的旅程中點一盞燈,盡一點力。
這本書的完成除了多位作者的努力之外,首先要感謝長年任職美國杜邦公司環境整治部的「杜邦院士」錢致慶博士。他心繫國內在環境整治方面的發展,經常繞著地球奔波北美、台灣、大陸等地,並於2012年邀集產官學研各界的18位專家學者成立台灣土水污染防治技術合作平台,也催生了這本書。書籍撰寫期間,錢博士風塵僕僕來台多次,聯絡人事、傳輸經驗,令人感佩。其次,以下幾位學者和專家無私的提供材料甚至協助撰寫部分內容,我們致上深深謝意: 葉弘德教授(交通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教授)、斯克誠(WSP大中國區環境及能源總監)、林彥勳(工研院綠能所副研究員)、賴允傑(瑞昶科技研究員)、蔡穎杰、陳必晟、李培群 (以上三位為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研究員),以及Timothy Bingman (Technical Fellow, DuPont)、Bradley Grimsted (Principal, Pioneer Technologies)、Frederick Hamilton (Managing Principal, Ramboll-Environ)、Philippe Menoud (Senior Project Director, DuPont) 。而以下六位外審專家,不辭辛勞從頭到尾審閱本書並提供許多建議與幫助,讓本書得以從更擴大的角度獲得改善(當然本書所有不當之處的責任都在於作者): 台灣環保署蔡鴻德處長、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王根樹教授、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李公哲教授、InnoFusi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公司黃智博士、美國AECOM公司 Pei-Fung Hurst 博士、美國 CH2M HILL公司 Yinghong He 博士。最後,從台塑公司借將而來的郭怡伶小姐,自平台成立之初到書籍編輯過程中協助解決各種煩雜的事務,串連整個過程,實為本書不可或缺的推手。台大兩位助理李佩珊、貢家宥協助整理文稿,於此一併申謝。
本書的編排方式係以第一章介紹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問題,第二章回顧相關法規、風險評估應用之演進及國內外風險評估工具應用於污染場址管理之狀況、第三章提綱挈領敘述風險評估之基本概念。第四章開始,循著風險評估之程序,從第四章的危害性鑑定,第五章劑量反應關係評估,第六章污染物傳輸與宿命預測,第七章暴露途徑,到第八章風險管理,敘述風險評估各階段之原理、模式、易產生之錯誤觀念及錯誤用法。讀者若已經對於風險評估的背景有相當瞭解,可依據個人執行風險評估不同階段時遭遇之問題,直接參閱第四至第八章中相關之章節。第九章陳述五個國內外風險評估的實際例子,內容包含了評估範圍界定的理由、所用的方法及其優缺點,甚至各模式中所用的參數值,以及最後討論評估過程面臨的困難與未來的挑戰,極具參考價值
本書雖經反覆校閱,但是仍難免疏漏,希望讀者提供寶貴意見,讓我們在再版時得以不斷改進。
風險是什麼?風險評估能準確計算真實的情形嗎?風險怎麼管理?等等這些跟風險有關的問題,常被反覆拋出,各種答案也應聲而出,而結果卻像山洞裡彼此呼喊的回音,所有聲音混攪之後,往往使問者聽不清楚答案,就連答者也聽不清楚問題了。大家經歷一場內心的掙扎混戰,各自拾了隻字片語,化為自己的解讀。政府政策制定者、企業經營者、一般大眾,各自運用不同的解讀,於是容易造成政策推行的不易與溝通協調上的困難。
我們的社會面臨種種威脅,從政治、經濟,到食安、環境污染;小至個人,大至如氣候變遷的全球尺度,存在許多未知與挑戰。社會就...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1.1 土壤地下水污染的的情況嚴重嗎?
1.2 污染場址管理的基本原則
1.3 本書目的與各章介紹
第二章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規中風險評估之應用
2.1 美國法規中納入風險之觀念及應用
2.2 「風險評估」在台灣管理污染場址工作上之角色
2.3 歐洲國家法規架構及風險評估之應用
2.4「風險評估」在中國土壤修復工作上之角色
第三章 風險評估的基本概念
3.1 何謂風險?
3.2 為什麼需要透過風險評估來處理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問題?
3.3 風險評估的架構與步驟
3.4 執行風險評估要注意哪些事項?
第四章 界定風險評估系統範疇的挑戰
4.1 風險評估方法與應用的發展
4.2 風險評估系統邊界之設定階段
第五章 健康影響評估的挑戰
5.1 有害物質鑑定
5.2 劑量反應關係評估
5.3 累積評估
5.4 結論
第六章 污染物傳輸與宿命
6.1. 地下水層中污染物的傳輸與宿命
6.2. 污染傳輸模式的參數決定
第七章 暴露情境與暴露途徑
7.1 污染場址傳輸及暴露情境概念模式之建立
7.2 飲用污染的地下水之暴露及暴露量的評估
7.3 直接接觸(皮膚暴露)污染的土壤之暴露量的評估
7.4 使用污染的地下水做為日常生活用途之暴露量評估
7.5 誤食污染的土壤或透過吸入揚塵之暴露及暴露量評估
7.6 吸入從土壤及地下水揮發而來之揮發性的有機物質的暴露及暴露量評估
7.7 估計攝食農產品所得到的暴露量
第八章 風險管理的挑戰
8.1 不確定性分析
8.2 風險特性描述
8.3 風險溝通與管理的挑戰
8.4 風險管理目標的建立
第九章 污染場址風險評估案例
9.1 台灣彰化和美重金屬污染場址之風險評估案例
9.2 台金公司廢棄煉銅廠控制計畫情境下之風險評估
9.3 法國東部農藥工廠地下水及地面水風險評估案例
9.4 人體與生態風險評估應用於重金屬污染土壤之案例
9.5 基於風險整治Newport超級基金場址受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及底泥的決策
參考文獻
索引
第一章 導論
1.1 土壤地下水污染的的情況嚴重嗎?
1.2 污染場址管理的基本原則
1.3 本書目的與各章介紹
第二章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規中風險評估之應用
2.1 美國法規中納入風險之觀念及應用
2.2 「風險評估」在台灣管理污染場址工作上之角色
2.3 歐洲國家法規架構及風險評估之應用
2.4「風險評估」在中國土壤修復工作上之角色
第三章 風險評估的基本概念
3.1 何謂風險?
3.2 為什麼需要透過風險評估來處理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問題?
3.3 風險評估的架構與步驟
3.4 執行風險評估要注意哪些事項?
第四章 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