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香港浸會大學前身為香港浸會書院,成立於1956年,一直秉承「卓越、創新、培育全人」的辦學理念,孕育領袖人材。2016年對我來說是一個別具意義的年份,除了是我剛上任成為浸大第五任校長的第一年,更重要是可以跟所有師生和校友一起慶祝創校六十週年這個大日子。《分甘同味》一書的誕生,正正能讓我們向各界分享創校六十週年主題——「育全人 惠全民」,除令所有人更認識浸大的學生、老師和校友彼此之間的凝聚力外,亦能將大學裏寶貴的專業知識和研究回饋社會,為關懷社會出一分力。
在赴任前,我曾聽聞浸大傳理學院的學生都是很有個性和敢於接受挑戰的年青人。《分甘同味》裏的每一個故事,由尋找癌症患者及其家人,到採訪和編寫人物專訪,都是由這群修讀公關寫作課程的三年級生一手包辦。而透過學習寫作和接觸癌症家庭的過程,讓這群學生能全面提升個人在知性、體能、專業、心理、社群和靈性範疇上的能量,充份發揮了浸大「全人教育」的精神。
這本書的策劃人麥嘉盈博士(Angela)亦是「浸大出品」,在本校取得傳理學院一級榮譽學士和研究碩士,於2001年遠赴美國修讀博士課程,畢業後更在美國、新加坡和澳洲等地著名學府任教十多年,今年她將這份國際視野和教學研究經驗帶回母校,和學生們一一分享。而中醫藥學院党毅博士亦把她多年研究中醫食療及養生的成果,為書中二十道家常菜的食療價值以中醫角度作有力分析,讓讀者明白中醫如何舒緩各種癌症治療上所產生的副作用,同時把一些中醫癌症治療的謬誤和訛傳,一一拆解。
在早前一個青年領袖教室演說中,我曾說過現今的優秀高等教育學府,必須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創意思維和教導他們如何運用學會的知識為社會解決問題。學習不一定只在課室中單向地傾聽教授講學,更應該走出班房,看看不同的事物環境,將感受帶回課堂上作小組討論。《分甘同味》便是一個怎樣把「課室反轉」(The flipped classroom)的最佳示範,令學生們把這些在書本上難以學到的質素一一實踐。
最後,我非常感謝是次知識轉移計劃合作伙伴香港癌症基金會專業團體的全力支持,而浸大「駐場名廚」張錦祥先生(Ricky)的精湛廚藝,定能使癌症病人都可食得滋味。我亦衷心希望各位從這本身、心、靈抗癌書籍中,和學生們一樣,在生命的意義上有更多的領會。
(香港浸會大學校長 錢大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