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文一
閱讀《童書插畫新世界》的喜悅與感動
資深童書插畫家╱鄭明進
2008年3月底接到積木文化的編輯寄來《童書插畫新世界》原文書給我時,打開一看,「哇!太喜歡啦!」書中網羅了來自歐洲、中南美洲、澳洲、亞洲各地老中青不同風格的36位插畫家,250幅作品,可說幅幅精彩又耐看!在此與讀者分享閱讀這本書的喜悅與感動。
書中介紹了一位榮獲「國際安徒生插畫獎」的大師級插畫家——捷克的柯薇塔.波茲卡(Kveta Pacovska)。她雖已年屆八十高齡,但多年來一直創作力旺盛。值得一提的是,她曾於1994年應邀參加「第4屆台北國際書展」,並舉辦個人插畫展,也在會場表演獨特的繪畫技巧。而2003年的台北國際書展,她則出版了《柯維塔.波茲卡2003作品集》,書中所收錄一篇與我的訪談文章中,暢談她的創作技巧。她說,「我喜歡剪紙或3D立體浮雕,我希望我的作品能讓兒童享受其中的樂趣。我很喜歡使用朱紅色創作,因為它非常鮮豔明亮;我也常用白色,因為白色可以表達深沈的寧靜與鼓動的心靈,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性的開放空間。」至於繪畫素材的使用,她說:「將鉛筆的線條與彩繪混合表現是很令人雀躍的嘗試,就像我們嘗試表達創作的思考途徑,它是創造尊嚴與自由的主體間互為傳達的媒介。」
更讓我感到欣喜的是,本書介紹了一位台灣的年輕插畫家賴孟佳,出生宜蘭的她留學英國皇家藝術學院,並獲得傳播藝術和設計的碩士學位。她的作品極具自我創意,並流露出濃厚的人文氣息。
我記得2005年時,賴孟佳曾與我討論圖畫書創作的各種議題;之後她到英國唸書,也常以電話信件與我保持聯繫,甚且寄上她繪製的卡片,與我交換創作心得;我常提醒她應思考如何在插畫中,表現本土兒童的生活。她曾寄了《Illustration Children’s Books》(Martin Salisbury著,A&C Black Publishes出版,2004年)一書予我,巧合的是,這本書與今次積木文化出版的《童書插畫新世界》是同一作者的著作,這讓我不得不感嘆緣分的奇妙。本書介紹的作品《Oh!》源自於有一次她吃橘子不小心把籽子吞下肚的趣事,這幅運用水墨畫技法,以黑、灰、白為主調,只有橘子部分是彩色的作品,落實了她的生活經驗。
以下便與讀者分享本書在我眼中Best 10的精彩作品:
1.「咒語」(P15圖2):畫中可見到一棵大樹上佈滿造型可愛又富童趣的昆蟲、鳥兒、野獸等,簡直是一幅百獸圖,插畫家筆下色彩豔麗、清新的花朵、樹葉,充分帶給兒童幸福快樂、圓滿的美感。
2.「穆克的旅行」(P16.17):童話般的插圖充分表現了擬人化的各種大小動物,無論臉形、動作、穿著、手腳上的工具都描繪得很出色!整幅畫以白色襯底表現冬天的雪地,更彰顯了各種動物的鮮活、耀眼。
3.「公噸」(P36.37):畫面以低彩度色調、電腦處理塊面的塗法,表現重達10000噸的龐大貨輪,強調出極具重量感的畫面特色。這樣的主題簡單有力,把日常可見的工具外貌完整具體地呈現在兒童眼前,是發揮科學圖畫書的圖像功能之代表作。
4.「獅子的嘴巴」(P59):這幅完全採用紙張拼貼技法的作品,把獅子蓬鬆的毛髮用紅色調紙張剪貼得十分巧妙,大嘴的誇張造型營造得相當成功。以幾何形狀如圓形、梯形、三角形剪出的大鳥,豐富的造型不只表現出作者手之靈巧,也帶給讀者抽象的美感。
5.「蝴蝶的旅程」(P79圖2.3):這位來自伊朗的三十七歲年輕畫家很擅長用Free Handing技法,以靈活的線條描繪主角,然後運用滾筒轉印的版畫,反印塊面效果,表現出純藝術創作的品質和具有深度的作品,可謂很富獨創性的插畫。
6.「頭髮嚇一跳」(P90.91):畫家幽默的筆下出現五十個不同造型的臉蛋,頭上各有不同的造型,有動物、植物、生活器具、文字,五花八門的程度真會使人嚇一跳,而且百看不厭!這種童趣造型可媲美世界級的大畫家畢卡索晚年常畫的許多陶版畫中,各種以臉為主題的傑作啊!
7.「木偶奇遇記」(P115圖2):畫家利用舊筆記本的紙張為襯,很巧面地剪貼出教室裡的老師及正寫字畫圖的11位小朋友。天啊!他們各自的鼻子都變長了,把十九世紀義大利文學家柯洛蒂的作品「木偶奇遇記」搬上圖畫書,真是創意十足啊!
8.「木偶奇遇記」(P116圖5):哇!一隻昆蟲、一隻狐狸、一隻鳥兒、一隻小狗狗,他們的鼻子也都變長了!這位插畫家常活用各式各樣的色紙、布、舊筆記本紙張、照片等元素,剪貼出一幅幅可愛有趣的插畫,的確有獨特的魅力。
9.「冷貓熱狗」(P120圖1.2.3):這位插畫家被視為插畫界的「頑童」,他巧妙地運用釘子來創作,畫紙上的貓狗不只有剪紙造型,更在腳、尾巴、頭部等處用釘子來連接身體,在畫面上呈現出靈活的動感,極富創意。
10.「敵軍」(P142):雖是簡單的素描,但以漫畫式線條畫出一位將軍,他的衣服上掛滿了大小各式勳章,還掛上了皇冠,可見藝術家真是位善於表現、具有諷刺性、幽默透頂的插畫家。
推薦文二
童書插畫新世界推薦序
插畫藝術工作者╱張又然
和許多人的童年經驗一樣,瞞著大人們偷偷啃漫畫,是我對圖像迷戀最早的經驗。直至今日,那些美好的養份還持續影響著我的創作生命。高中時期的美術學習經驗是充滿苦悶的,不但過程辛苦而且壓力大,連創作題材也流行「苦」。唯一讓我精神一振的是校門口外的日文書店。
一個偷閒的午後,我在家書店隨意地翻書尋寶,發現一本很特別的日文雜誌——《MOE》,裡面有大量的繪圖,包含西方與東方的創作,而這些畫風各異的圖像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圖像語言都充滿了夢想、希望與想像力。那時我非常震撼,原來繪畫也可以這麼有趣好玩,不只是表現那些官方美展喜歡的題材而已。直到多年後我才恍然大悟,《MOE》其實是本童書出版與創作者的情報誌。在那苦悶的美術學習生活中,它為我的美術視野開啟了另一扇窗。
在童書出版社工作期間,我得到了很好的學習與成長機會。除了建立起我對市場與圖像風格關係的認知外,也增強了筆下的功夫。那時整個童書出版市場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轉變,除了誠品書店的興起;格林出版社也開始引進一些西方重量級的插畫大師如:英諾桑提(Roberto Innocenti,義大利插畫家)、杜桑凱利(Dusan Kallay,斯洛伐克插畫家)、彼得席斯(Peter Sis,捷克插畫家)等人的作品,讓我眼界大開。
在工作四、五年後,想獨立創作的慾望愈來愈強烈。爾後,我的第一本創作繪本,終於在2003年誕生。本書作者馬汀.沙利斯伯利(Martin Salisbury)在序文曾提及「近年來童書插畫界陸續加入許多充滿創造力的圖像藝術家,運用豐富的媒材創作,……讓這個領域產生了更多新作品」。在我還在出版社工作時,就很喜歡嘗試新媒材,並實驗它,如同本書很多優秀藝術家,努力嘗試開發不同媒材,常帶給我們新的能量與意外的驚喜。本書提到的藝術家,柯薇塔.波茲卡(Kveta Pacovska),就為我的早期創作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力。我發現,原來插畫也可以摒棄繁複,只運用幾何圖形、大膽的色彩、不同質材的複合性與獨具魅力的設計感,成為充滿藝術性的兒童繪本。
近年來,數位科技日新月異,讓更多藝術家願意嘗試應用新的創作媒材。本書介紹的插畫家中,有許多案例都是運用電腦創作,但他們似乎都有個特色,就是不過度濫用工具,反而希望利用數位科技做出早期印刷還不是很進步時的效果,呈現一種特殊的懷舊基調或類似手工版畫的味道;甚至在手工畫作上無法呈現的色感與色彩飽和度,也可以透過科技來達成。例如書中介紹的藝術家馬克.布塔方(Marc Boutavant)、寶拉.麥克寶夫(Paula Metcalf)及瑪麗娜.莎葛納(Marina Sagona),都做了很好的示範。
然而,我不禁自問,技巧與美學風格就主宰一切嗎?大約十幾年前我離開了工作五年的出版社,在因緣際會下參與了一個自然教育推廣團體,我從中裡學習、認知到許多關於台灣這片土地的生態意識,無形中創作靈魂開始生成,就此展開了我的創作之路。
誠如馬汀所言,「在藝術家個人視野主宰作品的前提下,工具將會變得越來越不重要。」藝術家沙基.布勒奇(Serge Bloch)說:「沒有想法,就沒有繪畫。」我認為一件好作品是要有人文思維的,不只是故事文本,圖畫本身更應具備此項特質,繪圖風格只是呼應圖畫中的思維自然生成的,就像天使散發光芒,但不會因為把光打在某人身上,那人就會變成天使。
本書介紹的澳籍藝術家陳志勇也是我很欣賞的創作者。書中提及他的作品《緋紅樹》,應用直覺與神秘想法的掌控力,將曖昧的圖像語言與超現實圖像並置,成功賦予這部作品某種語意的詮釋,也折射出「憂鬱與希望」這個主題的多重寓意,可說是個很有深度的畫家。二00八年二月,他的另一新作《抵岸》在台灣出版,書中的插畫創造出令人驚奇的世界,展現了他對上代移民所經歷艱辛歷程的關懷,也表達了對自身歸屬感的思考,是本企圖呈現宏大世界觀的作品。
接觸這個領域越深,越覺得一部好作品,常常都能打動人心。本書精選的畫作雖定調為兒書插畫,但不一定就是為兒童而畫,反而更多是創作者為了自己內在的小孩而創作,其中所投注的心力,常使得作品呈現極高的藝術性。馬汀也提到,歐美有許多畫廊開始專營買賣插畫家的原始畫作,我期待不久的將來,台灣有更多優秀的插畫作品,能得到等同於藝術品般的重視與對待。因為,他們就是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