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網站讀者四顆星推薦,金融類五○大暢銷書
★英國央行總裁、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前聯準會主席聯手推薦
◎榮獲彭博商業週刊2013年選書,選書人為 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傑森.弗曼(Jason Furman)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2013年最佳經濟學選書。
◎《華爾街日報》( 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13年非文學選書。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 吳中書
★台大經濟系教授 林建甫
強力推薦
下一次的金融風暴,不但很快就會來到,而且會更加無法收拾。
即將進入後服貿時代的台灣,更可能因為金融業西進而首當其衝,成為第一批犧牲者!
內容簡介
主要推薦人:
★美國前聯準會主席、前經濟復甦委員會主席保羅.沃爾克(Paul Volcker)
★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前主席邁克爾.波斯金(Michael J. Boskin)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肯尼茲‧阿洛(Kenneth J. Arrow)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湯瑪斯.沙金特(Thomas Sargent)
★英國央行總裁默文.金(Mervyn King)
主要獎項:
★亞馬遜網站讀者四顆星推薦,金融類五○大暢銷書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2013年最佳經濟學選書。
★《華爾街日報》( 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13年非文學選書。
◎下一波金融風暴正要襲來!你還覺得錢擺在銀行裡最安全嗎?
錯了。下一波的金融風暴,還是會從銀行的貪婪與錯誤的投資策略延燒。
阿迪馬特與海威格要告訴你:即使你只存定存,也可能面臨血本無歸。
因為銀行就像是個癟腳的投資人,不但拿你的存款投資,還會向別的銀行借錢。
而當銀行投資失利?拿來「救」銀行的,還是你我的稅金!
◎「天啊,上次金融風暴後,銀行都沒有一點反省、改進嗎?」
嗯,沒有。阿迪馬特與海威格要告訴你:非但沒改進,而且越變越糟。
比起強化銀行體質,銀行肥貓更願意思考:如何遊說政治人物,讓他們能夠擺脫監控。
或許你會想問:萬一又碰到金融風暴呢?
肥貓要告訴你:沒那麼倒楣啦。
◎所以,銀行肥貓到底做了什麼好事?
阿迪馬特與海威格要告訴你:
第一,拒絕從上一次的金融風暴吸收教訓,繼續用借貸來創造利潤。
第二,一般的企業頂多借貸到資產的30~50%,銀行呢?90%!一旦投資失利,其他的銀行也跟著倒楣。
第三,銀行肥貓努力擺脫政府的監督。萬一出問題?再從稅金填補就好啦!
對雷曼兄弟跨台後造成的股市崩盤、國家破產還記憶猶新?
快做好準備,我們可能得再經歷一次。
◎你知道「紓困」代表什麼嗎?不只是政府拿一筆錢,協助銀行渡過難關而已。
「紓困」,代表政府拿你我的稅金來救這家銀行,所以這家銀行不會倒,是一個很棒的借錢標的。
「紓困」,表示銀行不但可以更簡單地借到錢,而且因為政府做保,
所以可以爭取到更好的借貸條件。可以借更多錢。
然後,銀行肥貓告訴你:我們大到不能倒。
否則,連你我都血本無歸!
二○○八年的金融風暴重創全世界的經濟,台灣也不例外。
但如今,比二○○八年時更嚴重、更難收拾的金融風暴正在醞釀當中。
這些銀行非但沒有強化自己的體質,而且借了更多錢,變得更肥。
這些銀行肥貓用借來的錢遊說所有的人相信:
比起紓困所拿出來的稅金,銀行倒閉所引起的後續效應更加無法收拾。
政府若要進行管制、試圖讓銀行變得更健全,則只會傷害經濟成長。
直到風暴來襲,肥貓依然坐擁高薪。而你我的血汗稅金,則再次成為紓困款項裡的一個0,挽救這些自食惡果的掠‧食‧者。
為了要避免落入這樣的窘境,阿迪馬特與海威格不但要告訴你銀行如何透過借貸獲利,他們更要告訴你,除了加強監督、制定更完善的金融法規條例(而且不要再讓銀行肥貓閃避監督!)更要改變銀行用以投資的資金結構,降低借貸的比例。
否則,下一次的金融風暴,不但很快就會來到,而且會更加無法收拾。
即將進入後服貿時代的台灣,更可能因為金融業西進而首當其衝,成為第一批犧牲者!
作者簡介:
艾娜特.阿迪瑪特(Anat Admati)
史丹佛大學商學院的金融與經濟學頂級教授(George G. C. Parker professor)、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系統性解決方案諮詢委員會(FDIC Systemic Resolution Advisory Committee)的諮詢委員,曾獲全球頂尖的金融學術刊物《金融研究評論》(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所頒發的年度大獎邁克爾.布倫南獎( Michael Brennan Award),並入選《TIME》百大人物。文章經常見於《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彭博新聞》(Bloomberg News)、與《紐約時報》(New Youk Times)等刊物,活躍於金融監管議題的政策辯論。
阿迪瑪特教授在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Hebrew University)獲得數學與統計學位,並在耶魯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她曾獲多項學術肯定,包括史隆獎學金( 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Batterymarch Fellowship獎金等。艾德瑪蒂教授是計量經濟學會,(Econometric Society)的成員,同時擔任多種學術刊物的編輯。
馬丁.海威格(Martin Hellwig)
德國首屈一指的科學研究機構普朗克研究院(Max Planck institute)集體商品所(Collective Goods)所長,也是歐洲系統性風險委員會的科學顧問委員會(Advisory Scientific Committee of European Systemic Risk Board)第一任主席,並因研究金融監管而榮獲2012年的普朗克研究獎。
海威格在德國海德堡大學取得經濟學學士文憑,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之後陸續在史丹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德國波昂大學、瑞士的巴賽爾大學(Basle,譯按:巴賽爾是瑞士金融重鎮,由五十多個國家央行所組成的國際結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BIS〕,總部就設在這裡)、魯汶天主教大學(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希伯來大學與哈佛大學擔任經濟學的客座教授。
海威格教授現為歐盟執委會經濟顧問團(Economic Advisory Group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與德國經濟部顧問委員會的成員,美國經濟學會榮譽會員,並曾任德國經濟學會會長、德國獨賣事業(German Monopolies Commission)主席。他的研究領域包括公共經濟學、網路產業、金融市場與機構、貨幣理論與宏觀經濟學。
譯者簡介:
周詩婷
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因為想做出連中文系都能看懂的商業書,輾轉成為商業書編輯,現為商業書譯者,此為第一本譯作。連絡信箱:amilly1979@gmail.com
作者序
前言
從二○○八年秋天發生的事件來看,金融產業需要進行徹底的改革,當時超過一年以上的時間,銀行與金融市場都處在危及關頭。然後,到了九月,整個金融系統幾近崩潰,金融機構一個接著一個破產或瀕臨破產。為了阻止經濟大恐慌,各國政府與央行進行大規模干預,儘管如此,經濟還是陷入「一九二九年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譯按:當時美國失業率飆升到二五%,有的國家甚至高達三三%)以來最嚴重的衰退。
我們希望嚴謹地調查與討論金融產業出了什麼差錯,以及該怎麼做才能避免危機重演,從這場金融危機中真正學到教訓;但結果令人失望,對於金融系統該如何降低風險,至今沒有任何嚴謹的分析。
許多人聲稱他們「知道」金融危機的肇因,也「知道」為了避免危機再度發生,該做些什麼、或不該做什麼,但這些解決方案的眼光不夠深遠。銀行家與他們的支持者主張,金融系統沒什麼大問題,他們再三表示,金融大改革會干擾現在的金融產業務,傷害經濟,他們要我們相信,如果我們希望銀行可以持續借款以支持經濟成長,就得接受金融系統是這副德行。
這種說法一點也不合理,大部分的討論似乎都對過去發生的危機視而不見,許多主張聽起來都錯得離譜。身為學者,我們一輩子都在研究金融系統——艾娜特.阿迪瑪特是美國史丹佛大學的經濟學教授,馬丁.海威格則是德國波昂大學的經濟學教授,以及普朗克研究院集體商品所所長——我們對市面上的研究報告與政策建議,使用誤導人的語彙、對基本原則的錯誤理解以及謬誤的主張深感震驚。金融專家們,包括許多學者在內,似乎都認為金融產業不同於其他產業,不適用一般的經濟基本原則。
我們並不意外,銀行家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與需求而向國會遊說,當時他們的薪資與紅利就快不保,而維持現狀對他們有利。我們氣餒、也越來越警覺的是,那些漏洞百出的說法與主張沒有受到質疑,反而在大西洋兩岸的辯論中都獲得勝利。改革的努力因此熄火,各種計畫走錯方向,錯失了許多改善金融系統的機會。
本書要探討的,是提出我們需要金融改革的理由,並揭露那些反對金融改革的主張為何無效。然而,最重要的政策討論,往往在密室中進行,即便是尋求政策意見的監管單位,其意見來源也大多來自金融產業與它們的支持者,同時又要面對利益遊說團體對國會所施加的壓力。
我們發現,上述相關團體,沒有興趣參與金融改革的討論,不是因為他們早就知道或不知道改革的重要性,而是他們「不想」知道。政治人物與監管單位寧可避免對金融產業提出質疑,他們偏愛省事的說詞,何況這些說法還能掩蓋他們政策失敗的責任。學者們則是陷在各種經濟理論當中,他們納悶,那些應該有效的理論怎麼都失靈了。因為這樣,那些錯誤的主張,才會在政策辯論上勝出。
我們也發現有許多人,包括參與政策討論的人,並未充分了解是什麼樣的潛在概念在左右他們的意見,或影響他們如何評估別人的意見。金融專家們故意使用別人聽不懂的行話,來混淆大眾與政策制定者,把金融改革的辯論變成一本糊塗帳。
我們非常擔心這種情況,因為金融系統既危險又被曲解,所以才想寫下這本書,向廣大民眾好好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更多人了解這件事,好讓他們形成自己的意見,以擴大參與的規模,提升辯論的等級。
政策制定者若忽視風險,最終所有的人都會遭殃。有個血淋淋的例子就是日本,在那裡,腐敗的監管單位與政治人物,與東京電力公司串通,一起忽視核能安全。當二○一一年發生三一一大地震,這種忽視終於引發了本來可以避免的核災。
軟弱怕事的監管法規與無效率的執行力,也助長了金融系統的風險程度,導致美國房地產衰退、進而引發金融海嘯。但儘管這些災難為改革金融法規的努力奠下基礎,卻還是因為利益團體對國會施壓與誤導改革方向,讓這些努力化為泡影。
金融產業其實不難了解,許多相關議題都很簡單易懂,只要學會某些術語的精確定義,例如「資本」(capital,譯按:也可指資方、資本家),就能幫忙戳破一些謬論。你不需要具備經濟學。金融學或定量學領域的背景,就能看懂這本書再說什麼。
在本書,我們會探討許多陳述與觀點,有時我們會使用某些名詞來泛指某一類人,如「銀行家」、「監管單位」或「政治人物」,來指涉與金融產業、公共政策相關的許多人,但不代表所有的銀行家、監管人員與政治人物。這當中有許多人為公共福利的改革辯護與努力,但我們所要探討的觀點,在每一種團體中都普遍盛行,對政策的討論有強大的影響力,使得我們覺得有必要壟統地概括這些團體,來為我們的觀點辯護。
如果有人告訴你現在的情況已經比二○○七至二○○九年的金融危機改善許多,金融系統也已經變得比較安全了,千萬不要相信。現在的金融系統,儘管有人建議過該如何改革,但還是跟金融危機時期一樣危險與脆弱。
但這種情況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我們聚焦於正確的問題,給予適當的診斷,並馬上採取有益的行動。
想要實現更完善的金融系統,需要有效的監管法規與執行力,更重要的是,還需要政治上願意改採適當的衡量方式。我們寫這本書,是希望更多人了解這個議題,讓政治人物與監管單位向大眾負責。「銀行家的新衣」——那些漏洞百出又危險的主張,不應該獲勝。
二○一二年,十月
前言
從二○○八年秋天發生的事件來看,金融產業需要進行徹底的改革,當時超過一年以上的時間,銀行與金融市場都處在危及關頭。然後,到了九月,整個金融系統幾近崩潰,金融機構一個接著一個破產或瀕臨破產。為了阻止經濟大恐慌,各國政府與央行進行大規模干預,儘管如此,經濟還是陷入「一九二九年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譯按:當時美國失業率飆升到二五%,有的國家甚至高達三三%)以來最嚴重的衰退。
我們希望嚴謹地調查與討論金融產業出了什麼差錯,以及該怎麼做才能避免危機重演,從這場金融危機中真正學到教訓;但結...
目錄
前言
謝詞
第一章 銀行家國王們沒穿衣服
第一部 借貸、金融產業與風險
第二章 借貸業務為什麼會增加風險?
第三章 放款業務的黑暗面
第四章 「美好生活」是真的嗎?
第五章 借貸的骨牌遊戲
第二部 我們的提議:提高銀行權益資本
第六章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第七章 提高權益資本是否代價過高?
第八章 輸光的代價
第九章 甜美的衰退
第十章 銀行一定得放貸這麼多款項嗎?
第三部 向前走
第十一章 如果不是現在,那是何時?
第十二章 關於金融政策
第十三章 他人錢財
前言
謝詞
第一章 銀行家國王們沒穿衣服
第一部 借貸、金融產業與風險
第二章 借貸業務為什麼會增加風險?
第三章 放款業務的黑暗面
第四章 「美好生活」是真的嗎?
第五章 借貸的骨牌遊戲
第二部 我們的提議:提高銀行權益資本
第六章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第七章 提高權益資本是否代價過高?
第八章 輸光的代價
第九章 甜美的衰退
第十章 銀行一定得放貸這麼多款項嗎?
第三部 向前走
第十一章 如果不是現在,那是何時?
第十二章 關於金融政策
第十三章 他人錢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