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
年輕是什麼?有人說「年輕就是本錢」,更有人說「青春無敵」,但在現實生活中,年輕有時往往不是資產,反而是負債。
發明癌症試紙的男孩傑克.安卓卡,在十三歲出櫃時被全校師生霸凌,一度嘗試尋短;十五歲時為了做癌症試紙的實驗,被一百九十九位科學家拒絕出借實驗室。直到他在十五歲贏得科展界的諾貝爾獎——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ISEF)後,大人們才開始視傑克為同儕,聽他說話,而不是把他當另一個浪費時間的「小屁孩」。
和所有青春期的男孩一樣,傑克害羞且不擅言詞,但為了實現更大的理想,他勇敢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滔滔不絕地向陌生人介紹他的實驗。雖然他沒錢訂閱學術期刊或購買論文,但為了取得關鍵的專業知識,他花更多的時間在開放資料庫上搜尋,直到找到他要的資訊為止。
其實,年輕最大的好處就是「一無所有」;沒有刻板印象限制其視野,沒有過去經驗限制其想像,沒有經費預算限制其規模,沒有社會地位限制其失敗。年輕的傑克就是在這四大皆空的環境下,才能想出並做出癌症試紙這種大人們都認為是浪費時間的瘋狂實驗。
教育部在一○三年訂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計畫自一○七學年度,依照不同教育階段(國民小學、國民中學及高級中等學校一年級起)逐年實施。新課綱最主要的特色,是以增加選修時數來代替必修課程,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學習自己想學的科目和內容。其實,老師和家長大可不必擔心孩子會因此而荒廢了學業,因為能選擇自己有興趣的科目和內容,是讓孩子努力學習的最大誘因。孩子們更應該好好地把握機會,選課時不要只聽老師或家長老生常談;請記得,一生至少要拚一次自己在乎的事,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
陳怡光(自學教父、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總召集人)
注:「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一詞出自《聖經》提摩太前書第四章第十二節。
推薦序
找到自己的「才能」和「興趣」
「在你心目中,在地球度過完美一週的方式是什麼?」這是我看《發明癌症試紙的男孩》一書,最敲擊我心的一句話。
近來我到許多地方演講,分享奇點大學的學習經驗和體會。我常在思考,除了指數型發展的科技發人警醒外,究竟人們該如何在科技以指數型高速起飛的年代,找到自己的定位及自我存在的價值?
我總和年輕人(包括自己的學生)說,在大學四年或整個求學階段,唯一要做的事,應該是找到自己的「才能」和「興趣」。
什麼是「才能」?什麼是「興趣」?兩者的分別又是什麼?我們很少討論這些。教育總是教我們回答問題、要我們讀書,讀書就是我們年輕時的唯一方向。事實上,在這個時代,弄清楚這兩者的意義和價值,某種程度上來說,比埋首苦讀要重要的多。
「才能」是你花一小時隨便做,不知怎的,就做得比別人努力做十小時還要好的事;「興趣」則是你很努力做了十小時,也許只等於別人隨便做一小時的成果,但你樂在其中(可能也不計較得失)。
人生當中,能找到「才能」是非常幸運的事——可以因此擁有一份工作與不錯的薪水,日子肯定過得去。若能找到「興趣」,也非常幸運——就算餓著了,也還是很快樂;而且,拼命做、拼命練習,就算不能做得比有才能的人更好,也總能做得不比他們差太多,日子久了,或許也能過不錯的生活。
若能找到一件事,是「興趣」和「才能」兼具的——做得比別人好,又比別人快樂——我的天,那簡直是抽中了人生的樂透,就算不是飛黃騰達,也應該會有一定的成就。很可惜,能夠成為這種人的,少之又少。許多人找了一輩子,這兩項可能一項也沒找到;有些人,僅是找到一樣,就足以謝天謝地、開開心心過一輩子了。
本書作者是個非常幸運的少年,在十五歲前就發現了「才能」與「興趣」兼備的方向。當然,這或許是從許多大大小小的事件和機緣堆疊而成,諸如親人的離世、受過良好教育的家庭、循循善誘又充滿智慧的父母、師長的刺激、自身認同問題的追求等等。但不可諱言,他非常清楚,也抓準機會,掌握並自我發掘了這樣的興趣、才能和方向。
作者在書裡的第七章提到:
「長久以來,我一直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參加這項比賽。這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高中科學展覽研究競賽,對我來說,它的地位就像是把超級盃、美國職棒世界大賽、美國職籃總冠軍賽、冰球史丹利盃以及奧林匹克競賽加總起來再乘以三倍那樣崇高!ISEF不只是一項大型科展競賽,也是長達六天的科學、數學和科技盛會。所有青少年科學家聚集在一起,談論、分享他們的點子、想法與經驗。基本上,這就是我心目中在地球度過完美一週的方式,簡直就是人間天堂。」
在ISEF的科展競賽中度過完整的七天,便是他心目中在地球度過完美一週的方式;這個歷程對他來說,甚至可用人間天堂來形容。我不禁想著,我心目中,在地球度過完美一週的方式是什麼?是把自己關在某間飯店裡寫一本書嗎?還是埋首電腦桌前寫程式?或是和一夥好友四處玩樂閒聊?也可能是在最酷的學院裡和最棒的學生一起教學相長?我的人間天堂——像超級盃、美國職棒世界大賽、美國職籃總冠軍賽、冰球史丹利盃以及奧林匹克競賽加總起來再乘以三倍的地方——又在何處?
這是一個指數成長的時代,意味著所有事物和社會的變化和之前相比,都呈現等比級數的成長;三十個週期的改變,可以帶來十億七千萬里的差異。該如何跟上這樣的時代?找到「興趣」與「才能」兼具一體的事物,就是答案。科技和知識因網路的發達所造成的民主化現象——八○年代的國家最高機密和頂尖實驗室裡才能有的研究器材和設備,現在隨手上網訂購就買得到;筆記型電腦一打開(或是口袋裡的智慧型手機一解鎖),就能取用自亞里斯多德時代以來的所有知識,並操作雲端裡的超高速運算電腦——可以供人取用的資源比比皆是。找到對你來說是「人間天堂」的場域,在腦海裡、生活中、上課下課裡、上班下班中,積極尋找並建構心目中「在地球度過完美一週的方式」,全心投入,並以指數速度累積、成長、進步,任何人都能改變世界。這是指數時代給人最大的啟發,也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基礎思維。瞭解這些,無論你現在幾歲、位處什麼領域、進度如何,都有機會像作者傑克.安卓卡一樣,登上舞台,讓世界因你而變得更好。
葛如鈞(台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寶博士)
推薦序
台灣可能出現第二位傑克嗎?
實驗科學的先驅者伽利略曾說:「科學的唯一目的,是減輕人類生存的苦難,科學家應為大多數人著想。」本書作者傑克.安卓卡從小熱愛科學,認為科學能帶他一窺全然不同的世界,解決問題,造福人類。
傑克的叔叔因罹患胰臟癌而去世,激發了傑克為更多人設想的心願;他從論文及科普雜誌上獲致靈感,鍥而不捨的堅定研究,終獲突破,造福人群。他在成長過程裡的教育環境,尤其是學校教育,在書中有許多饒富趣味的描述。究竟這是孩子成長的助力還是阻力?有許多值得我們反思!
從事三十年教育工作者的我,聯想到國內整體的教育,有沒有可能出現第二位傑克.安卓卡?
每三年評比一次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 於一九九七年開始籌畫的一項大型國際性學生能力評量計畫。台灣在最近的測驗中,閱讀素養排名第八,數學素養第四;而科學素養則排行第十三,遠遠落後上海、香港、新加坡、日本甚至愛沙尼亞、越南等國。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在數學、閱讀、科學三種能力都位居第一。
學生在科學上的優異表現,一向是台灣競爭力的基石。台灣的科技產業以代工業為主,主要源自於七○年代全球半導體產業的興起。然而,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之下,學校教育所教授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足以應付未來的產業競爭嗎?
許多研究發現: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成效與教師教學方法之間有密切關聯。近來歐美國家的學習型態已經改變,學校教育早已走向鼓勵同學間形成對話、討論、探究、合作、表達與分享的合作共學方式。其推動教育改革的焦點放在「以學生學習為中心」,除鼓勵教師追求專業發展,更希冀作到「翻轉教學,以學定教」。
目前在我國教育現場中持續發酵的教學革新策略,如源自美國的「合作學習」「翻轉教室」與日本的「學習共同體」等。此外,也有本土自創的教學模式與實踐架構,如:「學思達教學法」「MAPS 翻轉教學法」等。
教學革新方案多元、多樣,但仍有共通特性,主要都立基於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理念,調整課堂教學中的師生角色,透過小組運作,引導學生合作共學,以提升學生學習成就、增進學生學習動機、發展合作及溝通技巧、增進學生自尊及有助學生適性發展,為兼具多項功效的教學策略。
時值全球引爆學習革命的今天,無論是參採可汗學院放在YouTube的美語版教學影片,或適合台灣學生運用的「均一教育平台」,或是使用臺大教授葉丙成發起、以數位科技進行「翻轉學習」模式的後繼者們,許多人透過不同的教學策略,達成科學方法的訓練、實作技能的培養以及科學本質的理解。若能得到更多家長及社會的關心和支持,有更多的教育者投入,我相信,我們可以營造比本書作者成長環境更多元、豐富、開明、自由的成長養分。唯有如此,我們也才有可能產出台灣的傑克.安卓卡。教育環境的改善,是對下一代最好的照顧;對於資源貧乏的台灣,也是最重要且唯一的出路。
劉正鳴(前士林高商校長、均一中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