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漢帝國往事
第一節 蕭何得善終的祕訣
在「漢初三傑」中,韓信被殺、張良退隱,只有蕭何做了劉邦的副手,與劉邦和平共處幾十年,有始有終、終老天年。不能不說他是一個當副手的高手。
在劉邦當平民時,蕭何已經在沛縣當小吏,在政績考核中,曾名列榜首,是一個很有水準、很有才能的官吏。但蕭何沒有官架子,把劉邦當朋友看待。蕭何為人忠厚、待人誠懇,處處幫助劉邦,對劉邦日後起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後來劉邦起兵造反之後,想到了蕭何,讓他當縣丞,這是蕭何當副手的開始。
蕭何主要負責處理財稅、安撫百姓、頒布政令、為軍隊供應糧草等後勤工作,他做得極為出色。在多次戰役中,當劉邦處於最危急時刻時,蕭何數次前來支援,才使劉邦化險為夷。特別是奪取秦都咸陽後,眾將都在爭搶金銀財寶,只有蕭何保護了秦朝的文書檔案、律令圖書等,所以劉邦才能對全國的軍事要塞、地形地貌、人口多寡、經濟現狀瞭若指掌。
西漢王朝建立之後,蕭何在評功中獲得了第一名。為此劉邦恩賜他上朝時可穿鞋帶劍,不必遵循常禮。但蕭何處處遵守禮儀,把分寸掌握得極為得體,沒有因為細節問題為自己惹是生非。這是蕭何的明智之處。
蕭何能夠平安地當劉邦的副手,最重要的是其性格溫順,凡事聽命於劉邦,有好事全讓給劉邦,能夠委曲求全。所以劉邦平定天下後,對蕭何網開一面。
蕭何做事喜歡請示,制定法令制度以及建宗廟、社稷、宮室、縣邑等,總是儘快向劉邦請示,得到同意後,他才開始實施,從不自作主張。
劉邦對治國之道一竅不通,蕭何想怎麼辦,他一般都會同意。蕭何的這一做法使劉邦極為高興,在論功行賞時,就把首功給了蕭何。
在劉邦看來,蕭何既有才能,又沒有野心,是靠得住的。所以劉邦沒有除掉蕭何,君臣得以相安無事幾十年。
蕭何懂得克制自己就是保護自己。他和呂后一同誅殺了韓信,又得到了封賞,被拜為相國,劉邦還給他配備了由五百名士卒組成的衛隊。蕭何知道這表面上是對他的賞賜,實際上劉邦已經對他產生了懷疑,自己得到的好處太多,劉邦覺得很不舒服。於是蕭何把全部的家產捐出去充當了軍費。這讓劉邦十分高興,沒有任何推辭就收下了。可見,蕭何的家產早就讓劉邦惦記上了。如果蕭何不主動交出來,劉邦就有可能找一個藉口抄了蕭何的家。
蕭何全心全意為劉邦效忠,盡心盡力安撫好百姓,忠於職守。可這樣一來,他會深得民心,得到更多百姓的愛戴,更讓劉邦害怕和擔心。此時,一個門客警告他:「你離滅族不遠了,這樣孜孜不倦地做事,老百姓越來越愛戴你。皇帝多次派人詢問你在幹什麼,其實是害怕你占有關中地區啊。你為何不多買一些田地,用低價賒借,敗壞自己的名聲呢?只有這樣做,皇帝才安心」蕭何聽從了門客的建議。為此,劉邦大為高興,打消了對蕭何的猜疑。
蕭何用盡一生心思,總算站穩了位置,在危機四伏的漢代官場中,成為一個幸運者。
第二節 蕭何的為友之道
西漢開國第一功臣蕭何是那個時代最懂交友之道的人!
秦末天下大亂,各路豪雄紛起,逐鹿中原。蕭何輔佐著他的老鄉劉邦拉起了一支隊伍,與其他諸侯一起滅秦。由於跟楚霸王項羽之間的矛盾,大封諸侯王之時,劉邦被封到了偏遠的漢中做了漢王。雖然心不甘情不願,但勢力尚弱的劉邦只能忍氣吞聲,帶著人馬去了漢中。時間長了,他手下的人又因多是山東人,在漢中待不慣,每天都有很多人逃走。劉邦雖然生氣,但也無可奈何。
有一天,忽然有人來報,蕭何逃走了。蕭何一走,就表示著卸掉了劉邦的左膀右臂,使得劉邦著急上火。但蕭何並沒有逃跑,而是為了追趕一個叫韓信的年輕人。這讓劉邦氣壞了,指著蕭何的鼻子大罵道:「每天都有那麼多人逃跑,也沒見你去追過誰,現在不過是一個誰都不待見的落魄小子,你卻連夜追趕,你搞什麼名堂!」蕭何不慌不忙道:「漢王如果這輩子只想當個諸侯王的話,那韓信對您就沒什麼用,但漢王如果有爭天下的雄心壯志,那就一定要用韓信做大將!」劉邦聽罷,馬上召見了韓信,一番長談後,劉邦才知道韓信確實非同凡響,即刻任命他為大將,讓他統領漢軍。後來,漢軍在韓信的指揮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掃平關中進軍中原,最終垓下一戰,徹底擊敗了西楚霸王項羽,使劉邦成功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韓信的崛起與成功完全要歸功於蕭何不遺餘力的爭取與推薦,正是這位知己成就了韓信的赫赫戰功。
漢朝建立後,韓信受封楚王,但是劉邦對他並不放心,後來以「有人告發他謀反」為由,將韓信降為淮陰侯,留在了自己身邊。被降了級的韓信一直有很大的抵觸情緒,甚至在陳豨叛亂時,劉邦想讓他跟自己一起平叛,都被他託病回絕了。原來韓信那時已經動了跟陳豨聯合、推翻劉邦的心思。這一情況讓呂后知道了,他就找蕭何商量,蕭何遂讓她假意宣稱劉邦已經平定了叛亂,讓在京的諸侯一起進宮慶賀,趁機擒殺韓信。沒有防備的韓信果然中計,被呂后誅殺,韓信就這樣死在了自己的好朋友手裡。
蕭何與曹參是沛縣老鄉,而且還是縣衙裡的同僚,早年關係非常好。秦末大亂,兩人共同輔佐亭長劉邦打天下,在漢朝建立的過程中,他們一個坐鎮後方,為戰爭源源不斷地提供人馬錢糧;一個衝鋒在前,為劉邦打下了七十多座城池。但由於地位的變化,兩人在很多問題上意見不同,最終翻臉交惡。
漢朝建立以後,功臣們排座次,大家一致認為曹參的功勞最大,應該排第一。但劉邦卻把蕭何排在第一,任命他為丞相,而將曹參派到齊國出任國相。曹參相齊九年,齊國大治,人皆稱其賢德。
曹參相齊期間,漢高祖劉邦和蕭何相繼去世。漢惠帝在蕭何死前,向他徵詢是否由曹參接替他,蕭何掙扎著叩頭道:「如果是曹參任相,那臣就死而無憾了!」
這一對老朋友之間,並沒有因為意見不合,而真正喪失了交情。表面上兩人多有抵牾,可其實在內心深處兩人都把對方當作世上最了解自己的人,也互相認可對方的才能。他們詮釋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意義。
常人在交友時,常看重情義,而容易在原則上打折扣,而蕭何的交友之道,卻首重原則,一切都以國家大局為重。唯其如此,他才會一手成就了韓信,又毀滅了韓信,並在死前推薦與自己多有不合的曹參。
第三節 奇人婁敬奇事
每一次亂世都會造就大量英雄。漢高祖五年(西元前二○二年),有人能抓住亂世的尾巴奮力成為英雄,終至封侯,此人就是婁敬。
婁敬是齊國人,漢高祖五年,他被徵發到隴西戍守邊塞,途經洛陽之時,聽說高祖劉邦正住在那裡,當下決定碰碰運氣。當時他穿著破爛的羊皮短襖,身分是戍卒車夫。進城之後,他突然扔掉拉車用的橫木,大聲喊道:「我要求覲見皇帝!」有人好心地送給他一身漂亮的衣服,勸他不能這麼衣衫襤褸地前去見皇帝。婁敬昂然答道:「我穿著絲綢衣服來,就穿著絲綢衣服去拜見;穿著粗布短衣來,就穿著粗布短衣去拜見。我向皇帝貢獻的是思想而不是形象,我為何要從外表上修飾自己呢?」劉邦向來對有個性的人青睞有加,當他聽說從齊地來了一個奇人,馬上接見。劉邦還破例賞了他一頓飯吃。
婁敬吃飽喝足之後,他一開口就向劉邦發問:「聽說陛下要建都洛陽,難道是為了跟偉大的周朝比較嗎?」皇帝心中暗暗稱奇,因為這個人一開口就抓住了他的心。當時劉邦正為建都之事徵求文臣武將的意見,因為他的大臣大都來自山東,他們強烈建議劉邦定都洛陽。他們引經據典地說,周朝建都洛陽稱王天下幾百年,秦朝建都關內只傳了二世便迅速滅亡了,因此洛陽應該是首選。劉邦為此正猶疑不決,所以很想聽聽這個剛吃飽了飯的奇人會有怎樣的高見。
婁敬滔滔不絕地分析了周朝的先祖取得天下的原因、途徑和經過,論證了周天子治理天下的手段、方法和特點,然後對比了劉邦和周朝取得天下的不同之處,最後詳細論證了建都關中的重要意義。婁敬的這些觀點不僅和張良的觀點接近,也和劉邦的觀點不謀而合。於是劉邦不再猶豫,當日就乘車西行到關中建都。
建都地點確定之後,劉邦賜婁敬國姓,從此之後,婁敬變成了劉敬,並且留在了劉邦的身邊。
在建都問題上,劉敬露了一小手,但更多的機會還在後面。
漢高祖七年(西元前二○○年),韓王信與匈奴勾結,準備聯手進攻漢朝。劉邦震怒,為了摸清虛實,就派使臣出使匈奴。為了迷惑漢朝的使者,匈奴故意隱匿壯士肥馬,只把老弱病殘拿出來展示。派去的使臣有十多批,回來都說可以出擊匈奴。出於對劉敬的賞識,劉邦決定派劉敬出使匈奴打探底細。劉敬一眼就看出了問題的所在,回來之後他這樣對劉邦分析:「兩國交兵,正常的情況下應該炫耀顯示自己的長處以此來威懾對方。可是匈奴卻不這樣,其中一定有詐,估計他們準備出奇兵來爭取勝利。我以為此時攻打匈奴凶多吉少。」
劉邦聽了劉敬的話之後非常惱怒,罵劉敬道:「你這齊國雜種!憑著兩片臭嘴撈得官做你就翹尾巴,今天竟敢胡言亂語阻礙我的大軍。你知不知道,我的二十萬大軍已經出征了!」於是劉邦先拘禁劉敬,然後御駕親征,他要用輝煌的勝利來打劉敬的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