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的死亡與殯葬
死亡是自然定律,然而,大部分人卻會自然地逃避死亡。社會上多數的死亡是出於自然,但病毒使全人類經歷了三年非自然的天災及人道災難。
我們可從傳統及網上媒體中看到很多人在政治、醫學、護理、心理、社福等層面上對疫情作出的分析及批判;但殯儀業在疫情中,同樣面對重大挑戰,卻很少被政府政策及各界關心。所以此書的出版,能彌補外界對殯儀業認知的不足,解開更多誤解及迷思。
回想本港在2022年初,剛爆發第五波疫情的2月尾至3月初期,曾經出現先人遺體在醫院及殮房未有合適地方擺放的情況。當時各前線醫護人員及病人的無力感愈加沉重,先人亦不能好好安息。政府部門及醫管局在準備不足下,使喪親者增加了不少不可彌補的遺憾,殯儀業的內外壓力也百上百斤。
直至3月中,食環署陸續加開冷藏貨櫃及火化爐,但仍追不上飽和危機;前線的殯儀從業員、食環署運送遺體的員工、醫院殮房及衛生署公眾殮房的員工等,亦因染疫影響人手,遺體積存問題對香港公共衛生構成重大風險。從3至5月份「網上預訂火葬服務系統」可見,食環署火化場由往年每天約130至150宗火化宗數,增加至每天約300至350宗。疫情風高浪急,一度出現棺材及各種殯儀物資不足的情況,加上醫療系統出現問題,染疫去世者的遺體得不到應有的處理,公眾殮房爆滿,富山殮房外近50個臨時貨櫃內,遺體「層層疊」及變壞腐化的情況令人慘不忍睹。喪親家屬因疫症遭受二次或三次傷害,焦慮情緒難安。
就在2023年1月農曆新年前,香港社會不幸地再近來了另一波疫情高峰。因為政府在冬季的「死亡旺季」中,突然大幅放寬抗疫政策的管制,老弱人士即時身受其害,死亡率自然再度上升。若以1月28日(年初七)為例,筆者從一位紓緩醫學專科醫生朋友的分享中得知,當日有2,019名新冠確診病人在公立醫院留醫,留醫的確診病人中,有140名新增確診病人,922人需要入住隔離設施,298人要接受氧氣治療,43人需要以呼吸機協助呼吸。當時已累積共有93名危殆及89名嚴重的確診病人留醫,當中28名危殆病人正接受深切治療,新增呈報20名確診病人在公立醫院離世。
三年抗疫時間中,香港感染新冠病毒而死亡的病人,「表面」數字近15,000人,但政界普遍表示不同意仿效2003年「非典型肺炎」(「沙士」)疫情結束後,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的做法,指出無須藉此委員會全面檢討港府抗疫表現。甚至,政府以科學為基礎作出評估為由,決定自2023年1月30日起將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遺體,風險分類由第二類(即代表較高風險的黃色標籤)下調至第一類(即代表較低風險的藍色標籤),殯儀業對此亦只能被動地見招拆招!
筆者在作者成書後受邀執筆寫推薦序時,正值農曆新年前夕殯儀事務及哀傷輔導服務非常忙碌之際,故特別選看了書中第四章「新冠疫情下香港的殯儀業」及第九章「臨終小故事」。我相信,香港的每名死亡服務工作者,一直在疫情中默默耕耘,無論做得好不好、結局好不好,都值得被人有系統地記錄這段歷史,因為所有的生命和基本尊嚴的衡量,不止於一串串的死亡數字,或表面地討論各持份者的處理是否恰當。何況在世紀疫症下的無常和生離死別,仍需要有人作出紀念及一直反思,藉此機會從死亡和黑暗中找到生命的光輝。
伍桂麟
殯儀社企「一切從簡」創辦人
著名遺體防腐師及遺體修復師
香港十大傑出青年(2019年)
香港人道年奬得主(2020年)
寫於2023年2月出版目的
本書出版目的在於讓大眾一窺神秘的殯儀業,和了解一些鮮為外行人知道的業界操作和潛規則。不少業界新進躊躇滿志,胸懷大計,有人飛黃騰達,盤滿缽滿;也有人鬱鬱不得志,努力拚了幾個月仍然一事無成。有人毫不嫌棄每天跟厭惡噁心的遺體同室工作,非常順利;同時亦有人入行不久便面青唇白,甚至出現焦慮抑鬱,最終放棄最初的掘金夢想,黯然退出。在構思本書之初,最常被提及的問題,就是「你有沒有遇過任何靈異事件?」「你有沒有見過鬼?」若有此目的的讀者,恐怕閱讀本書會令其失望。本書不會談及任何靈異事件,卻會滿滿記載著靈堂及殯儀業奇人異事。只因本書一切經驗分享及所言所述,除學術部分,均以筆者二十多年實際業內操作經驗而著,憑空杜撰、穿鑿附會、人云亦云等並不是本書寫作方針。要以殯儀為題,無可避免涉及宗教、其儀式和背景剖析,但為免陷於宗教爭議,文章對於宗教討論和批判問題將會避重就輕,可免則免。最重要的一點是,本書所述的個案經驗分享只圍繞香港地區,因筆者從未在香港以外從事殯儀業,一切所述宗教儀式、運作、墓園及殯葬使用資料僅限於筆者在香港真實處理過的個案分享。
本書寫作的最大特色,是絕大部分內容均是作者親身的工作經驗,而非以傳媒人的角度引述其他人的經驗,或拼湊不同的專訪、真實故事等。如果不甘心任由他人擺佈、坐地起價,本書給你一個絕好的機會認識這個行業,以避免付出高昂費用而使用低質服務。
關於「被遺忘的專業」
專業有三個條件:第一,必須要受過訓練,並不是一般未經訓練過的人就可以手到拿來;第二,必須有系統及受監管;第三,必須要有專業的判斷和專業的道德操守。
根據字典,「專業」可解作「與需要特殊培訓或教育的工作有關的學業、職業或知識」。
專業人士如飛機工程師、土木工程師、牙醫及建築物料測量師等,必須對其行業有深入的認識,更加要對其專業的範疇有研究和經驗。例如牙醫,在香港,牙醫本來就是醫生,除了一般醫生職務,更要鑽研對牙科的醫務知識,同時透過實踐和不斷進修,才稱得上專業。
再以牙醫作為例子,牙醫要接受嚴格監管和系統培訓。至於在專業操守和道德品格上,必定有比常人更嚴格的要求,牙醫的專業意見,可以令病人更快痊癒,如果在道德操守上發生問題,那位牙醫或可成為當中得益者,但會導致病人無謂的損失和病情的拖延。這樣說來,作為一名專業人員,道德操守絕對是非常重要的。
從來沒有存在過的東西,不是被遺忘,而是被創造。那為什麼會被遺忘呢?認真仔細地說,那不是被遺忘,而是被忽略。每當談到殯儀,大家的焦點都放在靈異、恐怖、不吉利、死亡等,一些細節上的事情被完全忽略,例如基本上沒有人提及這個專業有「空運遺體」,甚至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有「空運遺體」這回事。
被遺忘的另一個意思,是我們默默耕耘,在這個行業打拚幾十年,一般社會大眾,甚至乎殯儀業界的從業員,卻從來沒有聽過「空運遺體」這回事。筆者希望透過本書的敘述,令社會知道這個非常冷門而又專業的行業,被遺忘了。
「殯葬物流」——跨學界專業議題
在出版此書之前,最重要而又令筆者頭痛的事,就是如何起一個令人一望而知,又可以引起讀者興趣的書名。思索了好一段時間,不斷開會商量、探討,我們終於找到了一個賣點:將物流專業合併殯儀專業中的一個專業,成為跨學界專業議題。筆者之一的梁偉強在物流界及殯儀界兩範疇,已經累積了二十多年的經驗,並且在物流及商業管理學術上擁有相當經驗;另一位作者劉銳業在物流學術界擁有非常豐富的教學經驗,以及經常參與物流業界國際性研究工作,出席多次重要大型國際會議及作專題討論;馬淑茵則在社會工作者專業上有顯著成就,在情緒輔導上尤為著重。
先談談殯儀專業。讀者不難明白殯儀是需要一定的技術和膽量的,同時必須要有同理心、良好的組織能力及溝通技巧,自我情緒控制和投入感必須恰到好處、不慍不火,既要投入又要抽離,絕對不容易做到。殯儀不難令人聯想到死亡和恐懼、鬼怪和驚嚇,試問每天都在一片哀愁聲中工作,豈能令人身心舒順?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出錯,可能造成不可挽救的後果,筆者曾見過業界同事遺失先人證件,結果在殮房苦等三小時,餘下程序都被逼延後,結果令殯儀公司需要額外調配人手,更被客人當面指罵。
至於物流,普遍被誤會為搬運配以陸路運輸、海空運輸。事實上,物流並非那麼簡單,否則就沒有專業可言。在學術而言,物流涵蓋運輸、倉庫、庫存管理、包裝、組織及協調不同部門、客戶與分銷商的採購策略,配合營銷及生產程序。簡單而言,物流可被稱為專業,並非膚淺知識可以駕馭,在大學的商業管理課程中,甚至有專攻物流的學士、碩士以及博士課程。
既然殯儀是專業,物流也是專業,能夠找到一個由兩種專業交匯而成的行業,「殯葬物流」堪稱當之無愧。
「珍惜眼前人」
「珍惜眼前人」經常只淪為一個口號,現實中到底有誰能真正做到呢?心平氣和時可能還可以勉強做到,一旦火遮眼、氣沖沖,又或者涉及利害衝突時,各持己見、各自有所謂原則,可以六親不認,老死不相往來。從事殯葬物流專業二十多年,眼見不少人在至親過世後才後悔不已,又或怪責自己當日的執著,凡此事例重蹈覆轍,不斷發生,在靈堂上懊惱後悔,卻又於事無補。
所謂「死而無憾」可能就是不枉此生,記得一本非常暢銷的英文書For One More Day的作者Mitch Albom寫到,假如在完壽前給你多一天,你會做些什麼去補救一生中的遺憾?這令人猛然思考人生應該做些什麼才能令自己死而無憾;再想深一層,以一天作為極限,只徒生傷悲。在此,筆者聯想到的就只有「讀書該是少年時」這句話,人生苦短,早一日定下目標,早一日策劃人生,這可能就是筆者二十多年殯葬工作的總體體驗。
電影《激戰》中,主角程輝(張家輝飾)的一句對白可能是整齣電影的核心主題:「我唔想熄燈嗰一刻連一件自己值得想回憶嘅事都無。」意思是不想在死前一刻連一件值得回憶的(驕傲的)行為或作為也沒有,對人生意義的追尋可謂一語道破。
每當提及殯葬,一般人只聯想到厭惡、不吉利、靈異、賺大錢等,又有多少人從殯葬中能夠覺悟人生,積極人生,令自己「熄燈」前不帶半點遺憾?這可能就是筆者從事殯葬物流,除了金錢之外最大的回報,甚至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觀,從對每事非常著緊,變成處事認真但寬容,誠懇但又懂得抽離。自序一
記得筆者人生中第一次參加葬禮—與其說是葬禮,倒不如說是一個儀式吧—就是三歲那一年。當時年幼無知,根本就不懂得什麼是生離死別,更不懂得失去母愛以後的人生將會是吾身之處。那年超級颱風侵襲香港,市面一片凌亂,母親在風雨飄搖中離世,連父親都趕不到醫院送別其最後一程。當時香港的交通網絡在十號風球下完全停頓,而且我們家徒四壁,在得悉母親被鼻咽癌帶走後,父親使勁抑壓心中起伏的哀愁,用有限的資源為亡妻在醫院殮房門口辦葬禮,帶著四名少不更事的孩子向其亡母作最後致敬。這是個極簡單的葬禮,雖然當時的我不知死去的母親如何心懷不捨,如何拚命哀求死神再給她一次機會,但憑當日的零碎片段依稀記得,無知的我麻木地披上孝衣,戴上用白紙摺成的孝服帽子,覺得掛在白色紙條上的一點一點很有趣,更跟姐姐們玩耍。記得在那喪禮中唯一哭出來的一幕,就是被飭令跪在靈前差不多一小時,好不辛苦呢!
謹以此書獻給天上的母親。
梁偉強
自序二
畢身首次完成書寫中文書籍,回想起從組成研究成員、書籍內容、訂定主題及訪談過程,極具挑戰性,增加了本人對求取新知識的渴求。在學術研究方面,本人可以將自己既有的物流知識,應用到殯儀業層面上,創造一個新的跨學術領域的研究,為研究人員、學生及業界帶來新的知識及寶貴的經驗。在編寫書籍過程中,發覺人生的旅途上十分短暫,好像是一粒微塵。殯葬物流業正好助逝者離開塵世時保有尊嚴,為死者家屬減輕煩惱及傷痛。本人向殯儀從業員致以衷心感激。本人再次感謝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聖雅各福群會、毋忘愛、我的妻子、家人、朋友、同事、學生的無限支持及協助。
劉銳業
自序三
小時候很怕去靈堂,除了感覺氣溫很冷、氣氛肅穆,更加害怕見到紙紮公仔,覺得很恐怖。靈堂上有很多禁忌,不可以提問題,雖然滿腦子都是疑問。就算是長大後,我對參加喪禮也有著一種莫明的恐懼,盡可能不想出席。不過上天總有其安排,似乎在跟我開玩笑。
我愈是害怕,卻偏有一段日子,我的工作愈是要接觸臨終及殯儀服務。例如,我須協助家屬處理亡者的遺容化妝及點算陪葬物品。如果當時我是剛大學畢業,遇上這類工作,必定匆匆辭職離開此工作崗位。不過,隨著歲月的洗禮,人長大了,思想成熟了,心態亦有所改變,覺得必須要克服恐懼。生、老、病、死乃是人生必經階段,要抱平常心。
亡者家屬在此艱難時期真的很需要協助,無論心靈抑或處理實質的事務:如揀什麼款式的棺木、壽衣,以至用什麼宗教儀式舉行喪禮、遺產承辦安排等。由起初對臨終及殯儀服務充滿恐懼,到後來陪伴病患者走完其人生最後一段路,協助其家屬處理相關後事,能夠給予他們協助,自己亦覺得安慰,這是非筆墨所能形容的事。
願我們學會珍惜當下,珍惜健康,珍惜眼前人!
馬淑茵
導讀
前言
出版目的
本書出版目的在於讓大眾一窺神秘的殯儀業,和了解一些鮮為外行人知道的業界操作和潛規則。不少業界新進躊躇滿志,胸懷大計,有人飛黃騰達,盤滿缽滿;也有人鬱鬱不得志,努力拚了幾個月仍然一事無成。有人毫不嫌棄每天跟厭惡噁心的遺體同室工作,非常順利;同時亦有人入行不久便面青唇白,甚至出現焦慮抑鬱,最終放棄最初的掘金夢想,黯然退出。在構思本書之初,最常被提及的問題,就是「你有沒有遇過任何靈異事件?」「你有沒有見過鬼?」若有此目的的讀者,恐怕閱讀本書會令其失望。本書不會談及任何靈異事件,卻會滿滿記載著靈堂及殯儀業奇人異事。只因本書一切經驗分享及所言所述,除學術部分,均以筆者二十多年實際業內操作經驗而著,憑空杜撰、穿鑿附會、人云亦云等並不是本書寫作方針。要以殯儀為題,無可避免涉及宗教、其儀式和背景剖析,但為免陷於宗教爭議,文章對於宗教討論和批判問題將會避重就輕,可免則免。最重要的一點是,本書所述的個案經驗分享只圍繞香港地區,因筆者從未在香港以外從事殯儀業,一切所述宗教儀式、運作、墓園及殯葬使用資料僅限於筆者在香港真實處理過的個案分享。
本書寫作的最大特色,是絕大部分內容均是作者親身的工作經驗,而非以傳媒人的角度引述其他人的經驗,或拼湊不同的專訪、真實故事等。如果不甘心任由他人擺佈、坐地起價,本書給你一個絕好的機會認識這個行業,以避免付出高昂費用而使用低質服務。
關於「被遺忘的專業」
專業有三個條件:第一,必須要受過訓練,並不是一般未經訓練過的人就可以手到拿來;第二,必須有系統及受監管;第三,必須要有專業的判斷和專業的道德操守。
根據字典,「專業」可解作「與需要特殊培訓或教育的工作有關的學業、職業或知識」。
專業人士如飛機工程師、土木工程師、牙醫及建築物料測量師等,必須對其行業有深入的認識,更加要對其專業的範疇有研究和經驗。例如牙醫,在香港,牙醫本來就是醫生,除了一般醫生職務,更要鑽研對牙科的醫務知識,同時透過實踐和不斷進修,才稱得上專業。
再以牙醫作為例子,牙醫要接受嚴格監管和系統培訓。至於在專業操守和道德品格上,必定有比常人更嚴格的要求,牙醫的專業意見,可以令病人更快痊癒,如果在道德操守上發生問題,那位牙醫或可成為當中得益者,但會導致病人無謂的損失和病情的拖延。這樣說來,作為一名專業人員,道德操守絕對是非常重要的。
從來沒有存在過的東西,不是被遺忘,而是被創造。那為什麼會被遺忘呢?認真仔細地說,那不是被遺忘,而是被忽略。每當談到殯儀,大家的焦點都放在靈異、恐怖、不吉利、死亡等,一些細節上的事情被完全忽略,例如基本上沒有人提及這個專業有「空運遺體」,甚至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有「空運遺體」這回事。
被遺忘的另一個意思,是我們默默耕耘,在這個行業打拚幾十年,一般社會大眾,甚至乎殯儀業界的從業員,卻從來沒有聽過「空運遺體」這回事。筆者希望透過本書的敘述,令社會知道這個非常冷門而又專業的行業,被遺忘了。
「殯葬物流」——跨學界專業議題
在出版此書之前,最重要而又令筆者頭痛的事,就是如何起一個令人一望而知,又可以引起讀者興趣的書名。思索了好一段時間,不斷開會商量、探討,我們終於找到了一個賣點:將物流專業合併殯儀專業中的一個專業,成為跨學界專業議題。筆者之一的梁偉強在物流界及殯儀界兩範疇,已經累積了二十多年的經驗,並且在物流及商業管理學術上擁有相當經驗;另一位作者劉銳業在物流學術界擁有非常豐富的教學經驗,以及經常參與物流業界國際性研究工作,出席多次重要大型國際會議及作專題討論;馬淑茵則在社會工作者專業上有顯著成就,在情緒輔導上尤為著重。
先談談殯儀專業。讀者不難明白殯儀是需要一定的技術和膽量的,同時必須要有同理心、良好的組織能力及溝通技巧,自我情緒控制和投入感必須恰到好處、不慍不火,既要投入又要抽離,絕對不容易做到。殯儀不難令人聯想到死亡和恐懼、鬼怪和驚嚇,試問每天都在一片哀愁聲中工作,豈能令人身心舒順?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出錯,可能造成不可挽救的後果,筆者曾見過業界同事遺失先人證件,結果在殮房苦等三小時,餘下程序都被逼延後,結果令殯儀公司需要額外調配人手,更被客人當面指罵。
至於物流,普遍被誤會為搬運配以陸路運輸、海空運輸。事實上,物流並非那麼簡單,否則就沒有專業可言。在學術而言,物流涵蓋運輸、倉庫、庫存管理、包裝、組織及協調不同部門、客戶與分銷商的採購策略,配合營銷及生產程序。簡單而言,物流可被稱為專業,並非膚淺知識可以駕馭,在大學的商業管理課程中,甚至有專攻物流的學士、碩士以及博士課程。
既然殯儀是專業,物流也是專業,能夠找到一個由兩種專業交匯而成的行業,「殯葬物流」堪稱當之無愧。
「珍惜眼前人」
「珍惜眼前人」經常只淪為一個口號,現實中到底有誰能真正做到呢?心平氣和時可能還可以勉強做到,一旦火遮眼、氣沖沖,又或者涉及利害衝突時,各持己見、各自有所謂原則,可以六親不認,老死不相往來。從事殯葬物流專業二十多年,眼見不少人在至親過世後才後悔不已,又或怪責自己當日的執著,凡此事例重蹈覆轍,不斷發生,在靈堂上懊惱後悔,卻又於事無補。
所謂「死而無憾」可能就是不枉此生,記得一本非常暢銷的英文書For One More Day的作者Mitch Albom寫到,假如在完壽前給你多一天,你會做些什麼去補救一生中的遺憾?這令人猛然思考人生應該做些什麼才能令自己死而無憾;再想深一層,以一天作為極限,只徒生傷悲。在此,筆者聯想到的就只有「讀書該是少年時」這句話,人生苦短,早一日定下目標,早一日策劃人生,這可能就是筆者二十多年殯葬工作的總體體驗。
電影《激戰》中,主角程輝(張家輝飾)的一句對白可能是整齣電影的核心主題:「我唔想熄燈嗰一刻連一件自己值得想回憶嘅事都無。」意思是不想在死前一刻連一件值得回憶的(驕傲的)行為或作為也沒有,對人生意義的追尋可謂一語道破。
每當提及殯葬,一般人只聯想到厭惡、不吉利、靈異、賺大錢等,又有多少人從殯葬中能夠覺悟人生,積極人生,令自己「熄燈」前不帶半點遺憾?這可能就是筆者從事殯葬物流,除了金錢之外最大的回報,甚至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觀,從對每事非常著緊,變成處事認真但寬容,誠懇但又懂得抽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