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不少有關香港社會福利發展史的研究及書籍,很多時候都是以政府作為主角,令人認為社會福利制度是建基於香港政府很科學化及理性地掌握經濟及社會趨勢,但其實香港的非政府組織提供了超過八成的福利服務,它們的服務層面比政府提供的廣闊得多,甚至動員社會不同力量去糾正政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實用主義。
本書是從民間出發、以「社會主導」的視角,述說香港整體民生福利政策的歷史源流以及近六十年來的主要變化,既有介紹宏觀的政治、經濟情況變化對民生福利政策的影響,亦有從社會保障、老人服務、家庭及兒童服務、青少年服務、康復服務和社區服務等專題出發,找出民間(包括非政府組織、輿論及人物)在福利發展過程中的角色,設法掌握它們如何超越及衝破政府所訂下的框框,改變着極為傳統的福利觀念及服務,使社會福利更能展現其現代化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