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馮國安建築師成立間外建築工作室十五年後的建築作品集。書中以四個章節(無方/無形/無相/無住)重新梳理工作室建成/未建成作品, 從作品中理解建築師如何利用設計連結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無造章節介紹設計教育的成果, 如何在設計師與教師身分之間實現建築理想。
無念章節為三篇關於作者的文章, 以客觀的評論去認識建築師的創作理念。
作者簡介:
馮國安,出生於香港,2001年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碩士畢業,曾工作於北京非常建築與瑞士Herzog & de Meuron,2007年成立間外建築工作室。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特許註冊會員、香港設計師協會會員與香港室內設計協會會員。現為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工作室作品曾在國內外獲得多個設計獎項與媒體報導,包括2011、2016和2018年香港環球設計大賽空間類優秀作品獎、2013年中國建築傳媒獎青年建築師入圍獎、2016年《Perspective》雜誌40 under 40建築師獎、2017年廣州國際設計週最佳設計酒店獎、2017年艾特獎公共建築與文化空間金獎、2018年台北設計獎公共空間獎、2018年中國設計權力榜社會創新服務獎、2019年深圳環球設計大獎室內設計銀獎、2019年第6屆香港青年夢想實踐家獎和2020年日本Central Glass國際建築概念競賽第二名等。
曾受邀客座任教於南京大學建築學院、四川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和深圳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2010–2016年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兼任助理教授與2020年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築學院訪問學者。
工作室作品重要展覽包括2007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重慶分展場、2012–2013年不自然2設計展(廣州、深圳、北京)、2013–2016年建築之外北京、上海、廣州、蘭州、西安和成都展、2014和2018年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等。
章節試閱
如果不是一個陌生的邀請,工作室可能沒有設計民宿的機會,我更不會知道原來廣西有潿洲島這個地方。在2015年,收到兩位陌生業主的邀請,一個在安吉希望為她母親設計一個養老的房子,另一對是80後的夫妻因為旅行關係喜歡上潿洲島,計劃在這裡做一個民宿。儘管兩個業主的出發點不一樣,但是他們同樣喜歡美好的生活,同樣希望有一個不一樣的建築,所以工作室就接下了這兩個項目。
潿洲島位於北海北部灣海域中部,北臨廣西北海市、南與海南島隔海相望,西面面向越南。潿洲島面積約24.74平方公里,是火山噴發堆凝而成的島嶼,有海蝕、海積及溶岩等景觀,有「蓬萊島」之稱,是中國地質年齡最年輕的火山島,也是廣西最大的海島。我們的項目位於島上的滴水村,是海景最好的位置之一。
業主在這裡租了一個四層樓的房子,總面積約四百平方米,這是當地村民自己蓋的房子,談不上設計和美感。島上由於近年旅遊業開始起步,多了許多自建的民宿,但是由於缺乏管理和低廉的投入,所以島上的建築質量一般,在道路和公共服務建設上,也是有待改善。除了這些,我們還要面對交通不便利、材料缺乏和人工成本高的挑戰。
項目的基地為長方形地塊,朝西的位置看海、朝東為主要道路,村民的建築平面約為9m×12m,共四層樓。
在空間上,我們重點在於如何處理人和自然的關係,如何在這個原始樸素的村裡為遊人帶來寧靜的住宿體驗?在功能分區上,一樓整層是公共空間:接待、餐廳和酒吧,這層樓我們設計成一個開放的空間,入口是落地玻璃門,在天氣好或聚會活動時可以完全打開,使庭院和室內空間連為一體。一樓主要材料為自流平的地面和木製的家具,吊頂的十字光帶強調空間的分割使用。
從二到四樓是客房區域,我們總共設計了13間客房,包括有大床房、標準間、親子間和榻榻米房間,每一房型對應不同的人群。在空間處理上,我們偏向於有家感覺的設計酒店,以純色牆身和木質家具為主,衛生間材料為黑和白色方形馬賽克。在平面佈局上,也考慮到和海景的關係,例如朝海的房間衛生間變成狹長型的佈局,在使用時也可以看到室外風景;建築側面的房間我們加建了三角形的窗台,可以有更好的視野看海景;四樓的朝海房間設計了露天浴缸,可以享受獨一無二的星空。外牆設計為白的石頭噴漆,安靜無爭地站立於藍色天空和海洋之間。
我們希望青驪不只是一個民宿,更是一個重新認識人與自然關係的場所。
如果不是一個陌生的邀請,工作室可能沒有設計民宿的機會,我更不會知道原來廣西有潿洲島這個地方。在2015年,收到兩位陌生業主的邀請,一個在安吉希望為她母親設計一個養老的房子,另一對是80後的夫妻因為旅行關係喜歡上潿洲島,計劃在這裡做一個民宿。儘管兩個業主的出發點不一樣,但是他們同樣喜歡美好的生活,同樣希望有一個不一樣的建築,所以工作室就接下了這兩個項目。
潿洲島位於北海北部灣海域中部,北臨廣西北海市、南與海南島隔海相望,西面面向越南。潿洲島面積約24.74平方公里,是火山噴發堆凝而成的島嶼,有海蝕、海積及溶...
作者序
序
難以用文字或圖紙就能理解清楚建築想講的事情,因為只能通過身體的感知我們才可以透視空間的內涵。
從學校畢業了20多年後,可以有機會回顧自己的創作,心情是非常複雜的,一是覺得工作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同時也感恩得到不少實踐的機會。這本書的目的,是為自己的旅程中留下一個紀錄,與朋友或讀者們分享建築的看法。
建築對於我來講,是用直接的答案對應複雜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建築不是單一滿足設計問題,也是同時考慮使用者、基地限制或地域文化等事情。在這樣複雜的價值裡,我們建築師的核心工作在哪?
很多時候,我覺得與業主討論設計是誤區,可能關注設計的業主只有20%,其他可能只關心經濟效益或使用而已。建築師的訓練就是以設計為本的專業,我們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說服業主信任自己的創意。
談到設計哲學,我對於風格只是不太感興趣,很多建築師刻意保持某種簽名式的建築。在不同條件與文脈裡,建築的呈現該不一樣。
如何結合地域材料/建構與內部功能是我最關心的事情,在每個項目開始前,我會花很多時間在基地現場,觀察基地的條件與可以利用的材料,因為在城市或偏遠地區的資源都不一樣。同時當地的施工團隊或材料會給我很多的設計啟發,地域建築就是此時此地的實踐。
當代建築該以無境或少即是多,無的意思不是空蕩蕩的盒子,而是空間的留白去給未來複雜的生活狀態填充,我們以最克制的元素去構建空間。同時,景觀也是建築不能割裂的部分,植物不單只提供觀賞,也是虛空間的構成。
在此非常感謝曾經合作的業主、施工單位、建築攝影師與同事們,建築的本質是群體協力的結果。
建築為無境,無我為建築。
序
難以用文字或圖紙就能理解清楚建築想講的事情,因為只能通過身體的感知我們才可以透視空間的內涵。
從學校畢業了20多年後,可以有機會回顧自己的創作,心情是非常複雜的,一是覺得工作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同時也感恩得到不少實踐的機會。這本書的目的,是為自己的旅程中留下一個紀錄,與朋友或讀者們分享建築的看法。
建築對於我來講,是用直接的答案對應複雜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建築不是單一滿足設計問題,也是同時考慮使用者、基地限制或地域文化等事情。在這樣複雜的價值裡,我們建築師的核心工作在哪?
很多時候...
目錄
前言:無境的建築
第一章:無方 Duality
1-1 裡外桌
1-2 北京設計週好在展覽
第二章:無形 Formless
2-1 So-fa-so-good
2-2 家亭
2-3 甦屋計劃
2-4 點維文化
2-5 青驪南院
2-6 青驪拂曉
2-7 青驪北院
第三章:無相 Complexity
3-1 浮林
3-2 東山湖溫泉酒店
3-3 貓樹里咖啡廳
3-4 橙果傳媒集裝箱辦公室
3-5 遊園鏡夢
3-6 萬科博物館
第四章:無住 Livelihood
4-1 動物有其屋
4-2 垂直運動場
4-3 城市廣告房
第五章:無造 Ideology
5-1 建築教育
第六章:無念 Reflection
6-1 建築師在做什麼?
6-2 印象中的馮國安
6-3 現實、現代與遠方
前言:無境的建築
第一章:無方 Duality
1-1 裡外桌
1-2 北京設計週好在展覽
第二章:無形 Formless
2-1 So-fa-so-good
2-2 家亭
2-3 甦屋計劃
2-4 點維文化
2-5 青驪南院
2-6 青驪拂曉
2-7 青驪北院
第三章:無相 Complexity
3-1 浮林
3-2 東山湖溫泉酒店
3-3 貓樹里咖啡廳
3-4 橙果傳媒集裝箱辦公室
3-5 遊園鏡夢
3-6 萬科博物館
第四章:無住 Livelihood
4-1 動物有其屋
4-2 垂直運動場
4-3 城市廣告房
第五章:無造 Ideology
5-1 建築教育
第六章:無念 Reflection
6-1 建築師在做什麼?
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