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代週刊》(Time)為慶祝千禧年的來臨,曾舉辦一個「百人榜」選(TIME 100),選出當代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人物(2004 年之後每年續辦)。1999 年首屆入選的一百人當中,只有三名華人,其一是無名氏,其二是李小龍,其三是疑似是李小龍影迷的毛澤東!李小龍在美國出生,在香港長大,然後返美求學、工作,再回流香港,創一番事業,成為全球知名度最高的華人、武術家、影視明星。他在香港終結其短暫、只有卅二歲的一生。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香港人,是香港歷史、文化的一部分。
老一輩的歷史學者,多認為五十年內之事不應撰史(這亦是一般政府檔案的最低保密期,因資料不足,治史便有難度),但現代大眾傳媒和影音科技改變了這思維,國家機器已不復擁有獨享資料的專利,特別在今天互聯網絡、手機公民記者、資訊爆炸的年代,就算幾個月前發生的事,都有可能從各方資料,整理出一個可靠和已有一定歷史縱深的敍述。即使仍用那漸已過時的標準,李小龍逝世距今亦已四十多年,絕對合格成為歷史人物。本書企圖從歷史、文化角度,去敘述李氏精彩的一生,和他死後的各種發展。
李小龍臨終前在香港生活的兩年,是他的事業巔峰期,筆者正值少年十五二十時,頑皮兼反叛,但決不是「龍迷」,頂多只能加個「校友」的身份,因為筆者1970 年代就讀的中學聖芳濟書院,便是李氏1959 年返美前唸過書的地方。李氏臨終前五個月,曾到訪母校,筆者與他亦有一面之緣,因此對李小龍的研究,或許會多一份校友的情誼。
李小龍的文化意義,實難要求時下坊間琳琅滿目、熱賣炒作的「龍商品」書作和影音作品能兼顧。真實的李小龍,趣味性遠遠超過他的各式「傳奇」,而他的故事,正面和負面的,對年輕一代來講,實是一個極佳的學習素材。
有關李小龍的書,坊間約共有二百多種,中英文各半,但好書不多,質素以個別作者的背景而異,例如,大多數英文書的作者對中華文化認識不深,中國內地的作者則對香港文化指鹿為馬,有時確令人捧腹。
網上資料多如牛毛,但質量亦如牛毛!同一事物,可能有五六個版本,有些錯漏百出、荒誕不經,有些似是而非、穿鑿附會,有些版本層出不窮,與時俱進,此一時、彼一時。故此,將網上資料去蕪存菁的工作,實比處理一般的傳統印刷文獻艱鉅。
筆者對孫中山亦有研究,而李小龍的資料,絕不比孫氏少,加上不少與李氏有直接交往的人仍健在,日後他們仍有可能公開一些前所未聞的資料。所以,現時未能反覆交叉對照求證的,最好暫且不下定論。幸好尚有不少一手材料,在李小龍造神年代之前已經發表,亦已有不少相關人物,在當年留下第一時間的專訪記錄,加上媒體的原始資料,要整理出一個較準確的李小龍年譜傳記,絕對不是難事。
以筆者淺見,可從四大角度去理解李小龍:其一是影視藝術,他一生都與演戲有關,這可說是他的「正業」,而且他橫跨中外影壇(香港和荷李活);其二是他的武術,更具跨國性;其三是他的香港人身份,他大半生在香港生活,由經濟起飛前的1950 年代,到經濟剛起飛的1970 年代;其四是他的海外華人身份,他在美國生活十多年,擇西婦為妻、洋人為友,1970 年代返港時,絕對有一個典型美國人的思維。
這本小書,望能在浩瀚且雜亂的李小龍資料中,為讀者整理出一個全面、可靠、易讀和有趣味性的年譜。筆者深信孟軻名言「盡信書不如無書」,面對任何書本,我認為一個獨立思考的態度是必須的。本書不足之處,文責全歸筆者,冀望拋磚引玉,多多賜教。筆者才疏學淺,本書的面世,實賴各方幫助─學長、學友、文獻前輩、出版社同仁,謹此鳴謝。
馮應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