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個傳奇
她的家族與身世是一部更大的傳奇
在台灣,研究張愛玲的著作甚多,但多半都是在受到近代各種文學理論影響後的議論式著作,著重她文本問題的討論。這類著作虛多於實,觀點多過實證。相對而言,《百年家族──張愛玲》這本傳記,它的豐富樸實,反而顯得更為異軍突出,有更大的參考價值。
傳記,尤其是一個文學人物的傳記,不可能只停留在傳主的作品及他的簡單生平這個層次。當人們疏忽了更大的家族及時代背景,這種懶惰的結果,就很容易造成「過度閱讀」、「不足閱讀」,甚或「錯讀」。我自己幾乎讀遍所有有關「張學」的著作,即深深體會到「張學」裡的這種危險。關鍵的原因,即在於我們會很容易去用西方理論套在張愛玲頭上,卻懶惰得不願多花一點心思從近代史料中去爬梳她的家族及時代容顏。當治學態度即有了倚輕倚重的失衡,張愛玲的影像自然就被扭曲。舉例而言,研究張愛玲必不可廢她的祖父張佩綸,而張氏後代曾以私房書的方式將其著作、詩文、奏議、日記等付梓,國內外各大圖書館皆有典藏,有些部份甚至被輾轉重印上市,並不只一個版本,但這些卻都被我們的「張學」研究者忽略,這是多麼的不應該,也可見我們的學風是如何的尚虛而不尚實。
《百年家族──張愛玲》其作者馮祖貽並非現代文學專業,而是讀歷史出身。由於沒有了文學理論的條框,反而能從史料以及口述歷史的材料入手,一則尋訪其家族背景,並由此而以背景來證張愛玲的作品。這是繁瑣的治學方式,但正因繁瑣,反而實在。當我們對整個張氏家族有了宛然在目的清晰印象,在閱讀張愛玲時,始可能有更真切的參考空間。
作家有許多類型。有一種非常有時代性,這種作家一人就等於是家族及時代的現身。當研究這樣的作者,實證式的爬梳史料,探尋相關因素,遂變得格外重要,這需要去做一些「硬學問」,而不能只在套理論這種「軟學問」上著力。「硬學問」可長可久。「軟學問」則易隨風潮而變。而《百年家族──張愛玲》則無疑的可算是研究張愛玲,由軟轉硬的著作。它抓住了張氏家族,老上海,清末民初政治社會這幾個主要的切入點,一一探索張愛玲的根源,有許多都是我們的「張迷」所不知道的。
不過,《百年家族──張愛玲》雖是「張學」由軟轉硬的重要著作,但它終究只是開始,而非結束。我一向認為張氏家族凝聚著晚清民初的時代精神和時代變化,在相關史料與私家著述日益增加的此刻,「張學」在實證研究上,其實還有更大的空間可以發揮並引伸。因此,願此書能啟發出更多人對「張學」去做更深刻而實證的研究。
- 文◎南方朔,原載《聯合文學》2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