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問題的提出
1. 哈姆雷特的問題
To be or not to be. Tnat is the question.
這是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戲劇《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場中哈姆雷特的一句台詞,據說是戲劇史上流傳最廣的台詞之一,也成了許多現代演員最為表現個人實力的表演難點。對這句經典台詞的翻譯有多種,朱生豪先生翻譯的中文可能引用的最多:
「生存或毀滅,這是個必答之問題。」
在劇中,王子哈姆雷特面對多重矛盾:殺父仇人(又是叔父、繼父、國王)、母后、未婚妻、岳父、好友,以及愛情、權力、榮譽、復仇等等,內心痛苦掙扎,遲疑不決。莎翁的這個角色,後來成為心理學上一種特別複雜、重重矛盾、瞻前顧後、遲遲做不出決定的典型人格之一。實際上,幾乎每一個人在他的生命歷程中,都有可能多多少少地碰上類似哈姆雷特的狀況。
妙就妙在莎翁用的文字,To be or not to be 是一個泛指,幾乎可以代表任何是非選擇,所以,可以把這句話用在任何一個兩難擇一的選擇上。在英語世界是這樣,在非英語國度,也由於莎士比亞戲劇的偉大和哈姆雷特的典型性,不但使這句名言成為國際上流傳最為普遍的經典台詞之一,而且也被普遍地應用在兩難選擇的場合。
本書的主題是看中醫還是看西醫,在許多情況下,對大多數人來說也是一個兩難選擇。俄羅斯有句民間俗語:健康的人什麼都想要,不健康的人只想要健康。每一個人都有生病的時候,都能夠體會到健康的重要性,都會有求醫的要求。幾乎每一個人,都有面臨選擇治療的時候。鑑於中國傳統文化和醫療體制的現狀,現代醫學(西醫)與傳統醫學(中醫)並存,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面對這樣一個兩難選擇的時候:看中醫還是看西醫。
在尋求通向健康途徑的重要時刻,這是個必答的問題。因為中醫和西醫的基礎理論、診斷方法和治療手段有相當大的區別。中國還有中西醫結合,目前主要是既用中醫,亦用西醫。如果你想中西醫並用,則你要遇到的問題會是:什麼時候用中醫,什麼時候用西醫,仍然又回到了本書的問題。
2. 歧路亡羊
中國有個成語叫做歧路亡羊,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子》一書中,這個故事是這樣說的:
楊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位著名學者,就是後來被孟子攻擊為自私自利,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的楊朱。有一天,他鄰居家的一隻羊跑丟了。鄰人立刻率領親戚朋友們去追尋,還來邀請楊朱的僕人一同去。
楊子不太情願地說:「嗐!跑丟了一隻羊,何必要這麼多人去追尋呢?」
鄰人解釋說:「你不知道,那裡的岔路太多了!」
不久,鄰居帶人回來了。楊子問道:「羊找到了嗎?」
鄰人說:「跑丟了。」
楊子又問:「這麼多人怎麼會找不到呢?」
鄰人答道:「岔路之中又有岔路,大家站在岔路口,不知道應該選擇哪一條路去找,所以就回來了。」
楊子聽了這話,忽然神情憂愁,變了臉色,好長時間不說話,整天沒有笑容。
他的門徒都感到奇怪,便向他請教說:「羊是不值錢的畜生,況且不是先生家的,您這樣悶悶不樂,究竟是為什麼呢?」
楊子陷在沉思之中,沒有回答。
一般講成語故事的,講到這裡就結束了。用這個故事來形容事情複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人們很容易迷失或偏離正道,找不到真理。但是在《列子》中,這個故事還有下面一段。
楊子的弟子孟孫陽在旁邊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出去向楊子的朋友心都子求教。心都子當時沒有回答。過了幾天和孟孫陽一起來見楊子,說了一個故事:
「過去有兄弟三人,遊學山東一帶,拜同一位老師,學習仁義之道,學成回家。父親問他們:『仁義之道是什麼樣的東西?』
老大說:『仁義使我懂得要愛惜自己的生命,然後可以成名。』
老二說:『仁義使我懂得可以不惜生命代價以求成名。』
老三說:『仁義使我懂得要生命與名聲並全。』
三兄弟拜同一位老師,學同一個本領,卻得出相反的三個結論,到底哪一個是正確的?」
楊子回答說:「有人在河邊居住,習水性,很能游泳,撐船擺渡掙錢,賺的錢可以供養上百口人,帶了學費來求學的人成群結隊,而溺水死的人幾乎有一半。本意是學游泳賺錢而不是要溺水而死,但學習結果產生這樣大的利害差別,你以為誰對誰錯?」
心都子無言地退出去了。孟孫陽責怪他道:「先生您問得怎麼這樣迂腐啊,老師回答得怎麼這樣怪啊?我更加糊塗了。」
心都子說:「大路因為岔道多而丟失羊,學習的人因為層次不一而喪身。學習的目的沒有本質的不同,教授的目標沒有本質的區別,但最後的結果竟然有這樣大的差別。只有通過歸納演繹,返回問題的本質,否則就會像歧路亡羊和學游泳卻淹死那樣。(這句話的原文為:「唯歸同反一,為亡得喪」,應當是本質寓言最重要的核心,也是最難以用白話闡述的一句,可能也是後半部故事經常被刪去的原因之一)您在楊子先生的門下成長,學習先生的理論,卻不能明白先生的本意,悲哀啊!」
健康,或者說治療的方法,就像楊子鄰居丟失的那隻羊,如何去尋找它?
歸同反一可能是最為重要的。本書將就此盡力為讀者們分析討論看中醫還是看西醫都有些什麼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3. 莊生曉夢迷蝴蝶
唐朝著名詩人李商隱的無題詩,幾千年來一直是文人騷客競相吟詠的,也是深受現代青年人喜愛的矇矓詩。「莊生曉夢迷蝴蝶」可能是最常被引用的句子之一。喜愛隱晦、含蓄和婉約的人甚至認他是唐代第一詩人,而內有「莊生曉夢迷蝴蝶」的這首詩也被捧成唐詩中第一位。
在《莊子.齊物論》的最後,莊子說:我曾經夢見自己是蝴蝶,栩栩然在天空飛舞,逍遙自在,毫不感覺自己是個叫做莊周的人。一會兒醒來,則仍是蘧蘧然的莊周本人。莊子由此懷疑到底是莊周夢到蝴蝶,還是蝴蝶夢到莊周。
莊子的懷疑是中國哲學史上最為著名的猜想之一。
莊子和蝴蝶之間的物我兩忘可能是莊子天人合一理論的一種闡述,但是莊子在此特別強調了物化的問題:「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就是事物的分類與區別,莊周和蝴蝶仍然存在著不同的性質。
在我們討論看中醫還是看西醫的時候,千萬要注意到事物存在的本質的區別。中醫和西醫都是醫學,都是治病救人,都在尋找一個宇宙之下的延年益壽的規律,在某一種層面上,他們可以被看作是同一回事,但是物化到具體的細節時,卻可以區分出許多不同。如何既看到他們的相同之處,又看到他們的不同之處,正是本書努力試圖討論的問題。
4. 科學史上的四大偉人
長久以來,人類就想用一個理論來歸納宇宙的規律,中國的哲學家試圖用陰陽和五行理論來表達這個規律,古希臘羅馬的哲學家看到了以太的運動與和諧,印度哲學家提出四大與五蘊理論,這些理論到了近代科學誕生後,以科學的方法,幾乎都無法被證明,他們都被歸納為自然哲學的範疇。
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的方法不僅使人類掙脫地球引力的束縛,飛向太空,而且在各個領域實現人們的各種夢想,科學的觀點日益被人們接受。但是,科學家也始終沒有放棄用一個統一的理論來概括宇宙規律。
歷史學家把十六世紀至十七世紀稱作科學革命之世紀,伽利略(Galilei Galileo 1564~1642)被稱作現代科學之父。1632年3月,伽利略發表了《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對地球中心說發起第一輪重要攻擊。8月,教會下令禁書。次年3月12日在羅馬受到宗教審判。據說老人遭到嚴刑拷打,不得不簽字拋棄哥白尼學說。6月22日,法庭判他終生監禁。據說這位七十歲的老人聽了宣判後喃喃自語:「可是地球仍在轉動!」1980年,羅馬教廷正式宣布當年對伽利略的審判是錯誤的,這時地球又繞太陽轉動了三百四十七圈。
中世紀的科學與現代科學大相逕庭,是基於理性與信仰之上,其主要目的是要去理解事物的內涵與意義,而非預示和控制。中世紀的科學家探求不同自然現象背後的目的,考慮與上帝、人類靈魂及最高意義上的語言對他發現的自然規律以公式化,並與科學實驗相結合。他寫道:「哲學,就被寫在我們眼前這本巨大的書本上,但是如果我們不先學會書寫它的語言及符號,我們就無法理解它。這個語言就是數學,符號就是三角、圓和其他的幾何圖形。」在經驗主義方法和用數學描述自然這兩個方面,伽利略起到重要的開創工作,成為十七世紀科學的開路先鋒,至今仍是現代科學理論的重要奠基人。
值得一提的是,伽利略在此提及的哲學,英文單詞是philosophy,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哲學,尤其是在大陸接受教育的人,一般都把哲學理解為政治的一部分,因為在學校的教育中,一般都是與政治思想歸在一起學習的,以至於不能理解為什麼美國教育出來的科學博士學位是Philosophy Doctor(Ph D),往往都被翻譯成理學博士。在哲學領域經常把伽利略所說的哲學翻譯作自然哲學,以區別於當今的哲學概念。
伽利略要用數學和幾何來表達自然規律,開創了現代科學。他去世的那年,正是科學史上第二位重要人物伊薩克.牛頓(Issac Newton,1642~1727)的誕生之年。
在數學上,牛頓發明了微積分;在天文學上,他發現萬有引力定律,開闢了天文學新紀元;在物理學上,他系統總結三大運動定律,創造了完整的新物理學體系;在光學中,他發現太陽光光譜,發明了反射式望遠鏡。他一個人做出這些工作,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僅僅讀牛頓的科學著作是無法了解牛頓的,牛頓的個性遠比他的科學著作要複雜得多。他不僅僅是科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物理學家,還曾經是一個律師、歷史學家和神學家。他深深地埋頭於玄學和神秘學的知識。他把世界看成一個謎,相信不僅可能通過科學實驗而且也可通過神秘的、傳統的隱含揭示來提示謎底的線索。牛頓自信他的有力的思想能夠解開宇宙的所有秘密,他以同樣的熱情研究自然科學與神秘學。在他任劍橋三一學院院長的時間直到他生命結束的二十年裡,積累了大量關於煉金術、基督教啟示錄、非正統的神學理論以及不同的神秘物質的筆記。那些神秘學著作的大部分從來沒有發表。
按照牛頓的物質運動定律,可以測定並觀察物質世界的所有改變。牛頓認為,上帝創造最初的物質粒子,他們之間的引力,以及運動的基本定律。整個宇宙就像一台機器,按照無數的定律,始終不停地運動。
但是,由於科學史上第三位重要的人物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的出現,動搖了牛頓的理論。愛因斯坦把時間概念引進了物理學,使物理學從三維的空間變成四維的時空,牛頓力學的背景變化了,牛頓的物理學定律自然也就被更新的理論替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被稱作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成就之一,對人類的思想產生了不但是深遠而且是深刻的影響。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Special Relativity)。1915年,愛因斯坦結合狹義相對論和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提出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將引力描述成因時空中的物質與能量而彎曲的時空,以取代傳統對於引力是一種力的看法。1919年,在非洲趁日蝕的時候量測到星光因太陽的重力場所產生的偏析,和廣義相對論所預測的一模一樣。
愛因斯坦因相對論一舉成名,奠定了他在科學界的泰斗地位之後,長期以來力求尋找「一個偉大的適用於世間萬物的理論─統一場論」而無法自拔。他用三年時間建立「狹義相對論」,用八年時間建立「廣義相對論」,用三十年時間而未能建立「統一場論」。
在伽利略逝世三百周年的那一天,英國牛津誕生了科學史上第四位偉大的科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這就是當今仍然健在、身殘志堅地坐在輪椅上的科學巨人,以《時間簡史》一書聞名於全世界的著名科學家。1985年,霍金被最古老的學術組織英國皇家學會吸納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院士;他在劍橋大學擔任牛頓曾經擔任多年的重要教職,被世界公認為是繼愛因斯坦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是對二十世紀人類觀念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
在我們所受的科學教育的理念之中,一般認為時間沒有開端,宇宙沒有界限。但是宇宙中的空洞,卻與當時的科學原理不相符合,研究空洞或許是尋找宇宙萬物規律的一種較為直接的方法。1970年代初,霍金與彭羅斯合作發表論文,指出如果廣義相對論正確,宇宙大爆炸前必然有奇點存在。這個奇點或許就可以認為是時間的開端。1974年3月,霍金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提出黑洞發出一種能量,最終導致黑洞蒸發,該能量被命名為霍金輻射,引起全球物理學家重視。霍金的新發現,被認為是多年來理論物理學最重要的進展。該論文被稱為「物理學史上最深刻的論文之一」。在此基礎上,霍金出版了《時間簡史》。據說這部書被翻譯成四十多種文字,銷售量超過一千多萬冊,比世界上任何一部暢銷書的銷量還要大。但是,2004年7月,霍金向學術界宣布了他對黑洞研究的最新成果。他認為,黑洞不會將進入其邊界的物體的信息淹沒,反而會將這些信息「撕碎」後釋放出去,推翻了二十九年前他自己提出的「黑洞悖論」。
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和霍金,科學史上最偉大的四位大師,都想利用科學的方法,尋求可以解釋自然界規律的數學公式、定理或是定律,但是,很顯然,目前都沒有成功,可能還有相當長的路程要走。我們讀了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的貢獻後,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充分理解在選擇看中醫還是看西醫時,我們將面臨的是怎樣一個背景。
我們面臨的是一種複雜的背景,健康尤其是不能用三言兩語來說得明白。在本書中,我們將盡力通過各種實例和現象,來表述中醫與西醫各自的優勢與不足,或者說是現狀,以供讀者參考選擇,畢竟人命關天,要慎重,慎重,再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