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臣奏議》於乾隆四十六年十月奉敕編輯,乾隆四十七年四月編成,並奉諭寫入《四庫全書》,及交付聚珍版處排印。但該年十月清高宗閱後認為書內編次不按年代、體例乖舛,而且校核疏失,排印也不如式。於是令重新修正、排印,主要責任者也分別受到議處。目前人們所見即為修正後的定本。
《明臣奏議》主要從《明史》本傳內和收入《四庫全書》的諸人文集中選錄,還包括紀昀等四庫館臣此前選編的《明季奏疏》的內容。本書以“資治經世”“忠君體國”為核心,搜采明代慷慨建議、剴切敷陳的臣工疏議,以言見人,以言見政,旨在總結明代教訓,為現實服務。
書中所選奏疏在明代的奏議總集或經濟文編中也多有出現,如本書卷一各篇多是自問世就廣為流傳的名篇,很具有代表性。明中期以後很注重對本朝奏議的彙編,專門的奏議總集、各階段的奏議集編有多種,而經濟文編類的總集中也以奏議為主。但這些書籍一是主題、體例較駁雜,內容選擇上隨機性大,二是在時段上缺乏有明一代的專集。《明臣奏議》在這些方面彌補了不足。《明臣奏議》於乾隆四十七年成書後,排印入《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又抄入《四庫全書》。其後有閩刻本、廣雅書局刻本,皆據《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翻刻。民國間《叢書集成初編》本又據《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排印。
本次校點,以清乾隆間排印《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禦選明臣奏議》為底本,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校本,並參校明諸人文集、《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校印本)及其他文獻。書中對明代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名、地名進行了重新翻譯,皆于首次出現處出校說明明代譯名。本書此前尚無校點整理本,《儒藏》本《禦選明臣奏議》的出版,為學術界及明史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可靠又便於閱讀利用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