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高志綱!」
他的一棒擊出,刻畫全台灣人的榮耀記憶
他的一心堅持,只為了讓野球魂持續燃燒
2003年亞錦賽,他揮出再見安打成抗韓英雄;
2024年12強賽,他幕後操盤控局領台灣奪冠。
一代鐵捕並非身懷絕技,有的只是「綱綱好的堅持」。
因為他相信:奇蹟的發生,從來不是偶然!
捕手,棒球場上的「變形金剛」。既是蹲守本壘後方窺伺打者的「忍者」,更是揮動羽扇左右賽局的「軍師」。除了要懂配球阻殺、戰術設計、守備處理,更要化身隊友的「心靈導師」,成為教練與球員間的溝通橋梁。
馳騁球場數十年,高志綱從國家隊菜鳥到「護國神綱」,累積多年且豐沛的國際賽事經驗。為了讓年輕後進有更多發揮的可能性,他於2018年引退,卸下守護「本後」重責轉任教練,期許以「綱綱好的傳承」,為台灣棒球養成新一代的強力捕手,打造Hero Team Taiwan Forever的陣容!
本書從高志綱的獨有「視角」,帶讀者走入他的「視界」:
剖析「又是高志綱」背後,他所付出的努力與堅持
了解他提升知能、強化心志,為比賽做足功課的努力
見證他出謀畫策、凝聚同袍,贏得勝利的每場時刻
肯定他卸下戰袍、傳承世代,縫合捕手斷層的決心
分享他善於溝通、靈活判斷,經營管理球隊之心法
「綱綱好的堅持」,是高志綱結合EQ與IQ的「球商」,也是他拚搏賽事為成功而戰的致勝之道,更是他棒球生涯的心路歷程。為棒球、為台灣奮戰的過程中,正因為他的堅持,讓一球、一棒、一傳、一接,都充滿榮耀!
〈特別收錄〉
5篇人物專訪,聽聽他們眼中那個不一樣的高志綱!
林華韋(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前校長)
莊艷惠(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競技運動學系教授)
葉君璋(味全龍隊總教練)
楊賢銘(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前教授)
謝長亨(統一7-ELEVEn獅隊前總教練)
〈冠名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呂捷(知名主持人)
陳其宏(明基佳世達集團董事長)
曾文誠(知名球評)
蘇泰安(統一7-ELEVEn獅隊總經理)
〈熱血專文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凃忠正(統一7-ELEVEn獅隊董事長)
常富寧(體育主播)
蔡其昌(中華職棒大聯盟會長)
謝文憲(台灣運動好事協會理事長)
作者簡介:
高志綱
Kao Chih-Kang
原為效力於統一7-ELEVEn獅隊背號34號的捕手,現任該隊首席教練。
業餘時期就擁有非常高的評價,更是中華成棒隊常客,多次參加世界盃、亞錦賽、經典賽、12強賽,擁有豐富的國際賽經驗。除具備優異的配球、投捕球技,更有安撫引導投手、溝通協調的強大能力。
最令球迷津津樂道的,就是在2003年亞錦賽對戰韓國的第十局延長賽中所擊出的再見安打,為台灣拿下繼巴塞隆納奧運後,進軍雅典奧運的門票。當時主播喊出的「又是高志綱!」不但成為國人對高志綱的第一印象,更是台灣棒球史上的經典名句。
2018年12月21日正式退休後轉任教練,結束14年的球員生涯。其後多次擔任中華成棒隊首席教練兼捕手教練,更於2024年第三屆世界12強棒球賽中帶領球員奪下冠軍榮耀。
Facebook/高志綱-綱綱好的世界(justright.kang)
Instagram/justright.34
文字整理:
洪紫峯
正職為運動心理諮詢老師、國家運動科學中心運動心理研究人員。長期服務於國家隊與職業隊,也常走訪基層運動隊伍。喜歡和運動員一起從比賽出發,遨遊理性與感性邊際,探尋心事原點。
Facebook/洞心時刻:運動.心理.詩
IG /z.f.hong
章節試閱
3-3同理,是溝通的基礎
俗話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放眼轉任教練至今,已過了六年,我育過的「兒子」們應該也快越過三位數門檻了。場外生活中,實際身為「三寶」爸的我,發現教育小孩和年輕選手時有個共同點,那就是—「同理心」很重要!
近年來,我觀察到年輕選手比我們之前的世代,更願意誠實表達自己的情緒及想法。偶爾,我還會替他們的暢所欲言捏把冷汗,心想:「哇!這麼直接喔!要是我們,以前怎麼敢……」
這應該跟知識傳播與模仿效應有關吧?越來越多跟心理健康有關的教導,都會提倡勇於面對自己的情緒,並在關係中充分表達自身立場。同時,網路上也有越來越多個性鮮明的網紅,總不假辭色地在鏡頭前大方秀自己。
雖然照顧好自己、活出個人魅力都是好事,總是還可以更成熟、體貼地兼顧到自己以外的周遭。
站在對方的位置,再想想
前陣子我和選手們聊到,要有多麼傑出的個人表現才能在談合約時有更多籌碼,或者該怎麼說服公司自己的身價應當落在哪個層級。我們傾聽彼此心聲後,再一起思考:「假如你是老闆,又會怎麼考慮這些事?!」
幾年前,我在《親子天下》的網路專欄看到一篇關於培養同理心的分享。
文中提到,像我引導選手所做的換位思考,還不算是同理心養成的全部,但已至少做到最基礎的:學會覺察個人情緒、對他人情緒感同身受、進入他人立場評估對方會怎麼想。不過作者認為,養成同理心時後續還有:設身處地思考對方需求、為設想付出體貼行動。
用我剛剛舉的例子來說,大概就是想想談薪水的過程時,從老闆的角度思考他希望獲得什麼,以及選手們能如何回應老闆期待。
再更具體一些來說,當球隊母公司為台灣百大企業之一,像領隊這樣的專業經理人,肯定有比「勝負」更需要守護的價值。要是選手們能同理這一點,不光拿出專業表現,還能對內、對外都展現出契合組織文化的精神,為球迷(大眾)帶來良好示範。相信爭取待遇的過程中,一定可以更加順暢。
而這些更深一層的「再想想」,無形中就能擴大個人格局,也會為往後個人經營產生正面影響。
再將同樣的同理議題聚焦到正在投手丘上商議對策的投、捕手,就能知道未來一定要更加精進投捕間的默契與溝通品質。
二〇二四年開始的新賽季,不論投手的退板次數、投球準備時間、牽制次數,以及捕手暫停都有新的規範。春訓期間我已經明顯觀察到不少投手遇到適應問題。對於尚未完全成熟的投手,尤其是壘上有人時,更是明顯影響到他們的投球機制和球威品質。
要是投捕雙方都有足夠的同理能力,短暫停時的對話就不會浪費時間在責任推諉及不合時宜的指教,而是盡可能在「相互成就」上快速凝聚共識與做法。
然後,接下來倒楣的,才會是暫停過後等著被宰割的打者。
只要教練沒有放棄,就不能投降!
幾年前,我曾接受一次廣播專訪,事後主持人還費心地將訪談內容撰寫成一篇文章〈我絕對,不會放棄任何一位球員 〉。如標題所說的,這正是我拾起教練棒後不斷提醒、砥礪自己的一句話。
回憶過往球員時期,不論是接受過昔日教練、學長的恩寵,還是低潮時自己暗暗收拾心事的獨處,我都能感受到「支持」的力量。
嚴厲斥責也好、循循善誘也罷,沒有哪一種教學策略能適用於所有選手。「因材施教」能穿越千年,自然是至聖先師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參透人性的體悟吧!千年不變的教學道理即是—好好陪伴。
在棒球場上打滾的這一、二十年,我不只一次領教「教學相長」的神奇。我想,這也是學長們即便和我是同位競爭關係,仍願意對我傾囊相授的原因吧?
當然,面面俱到的心理學也研究了這類的現象。簡單來說,一旦人類懂得怎麼「做」某件事,還得啟動「後設認知」,確定自己知道怎麼操作、解釋及修正。能不能清楚地、完整地 「教」會下一個完全不懂的人,則是「完全懂了」的重要指標。
所以,當我開始指導選手後,我花了大量時間去學習,也試著整理每項技術背後的原則,以及讓自己能更清楚表達的方式。
對此,我樂在其中!
教練一職確實讓我對棒球有了全新的認識,也大大滿足了我的求知欲!
說到這,能不能妥善放下「包袱」,接受指導,是我想跟學習者提示的心理課題。選手們的那一「包」裡頭,通常裹著自尊維護、天才印象、質疑焦慮等。
尤其是長時間在先發、板凳間徘徊的選手更是如此。與其望著未見其名的先發名單,然後陷入某種被害者情節,不如打開心境、接納當下的自己,好好學習。
我會這麼說,倒不是要引導選手用悲觀的視角承認自己 「不夠好」。而是要帶著還沒成為固定先發的選手主動釐清:自己「現在擁有的」和「有待提升加強的」。前者是自己被派上前線時必須勇敢展現的能力;後者則是回到板凳區待命時應該加緊改善的盲點。
「只要教練沒有放棄,就不能比教練更早投降!」
這是我過去收聽過的箴言。現在,我想轉送給未來每一位有幸合作的夥伴們!
4-4如何輔導挫折球員
三月底,通常是各隊公布開季一軍名單的時機。那段時期,會有新人為自己終於擠進一軍行列而感到振奮,也會有老成員因錯過開季列車而感到失望。最終,如何讓團隊多能帶著正向、歡欣的情緒迎向挑戰?這是教練的必修課題!
世代的挫折差異
「我們以前吼……」這經常是兩代交流時前輩對晚輩指教的起始句。只不過,雙方通常不會就此形成共識。兩代間的經驗落差,反而會在這時使鴻溝越掘越深……
關於「一代不如一代」這類指控,應該很多人都聽過。
但它是事實嗎?
我可不這麼認為!
光從運動表現的水準來看,當今競技運動員不斷刷新各種世界紀錄。過往被視為牢不可破的人體極限,都在新穎的訓練輔助下變成新紀元的起點。
然而,一代不如一代的觀點之所以會受到一部分人認同,大概與不同世代面對「挫折」的態度有關。
有人說,「家庭教育」是上下世代差異的關鍵。支持這派說法的人,通常都以「少子化」帶來的教養風格變化為基礎。認為生得少,就愛得多,普遍都以愛的教育取代過往鐵的紀律,似乎也間接造成新世代的孩子們心理素質薄如瓷器,一碰就碎。
也有人說,「社會風氣」才是主因。現代社會從過往欣賞「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團結、無私美德,轉向鼓勵實現自我、拒絕關係勒索的自主發展。無形中,使得「忍耐」的意義與閾值也變得不同以往。
不過我覺得—打棒球的「起點」不同—是另一項隱形因素。
和過去相比,國內的「升學主義」大概是跨世代不變的共同點。但當前社區球隊的蓬勃發展、輿論對於體育班設置的批判,以及手機遊戲等休閒娛樂的選項與便利性增加,皆使得孩子們實現棒球夢與興趣的首要選項不再是「加入校隊」。
許多傳統校隊為了經營,開始仰賴教練四處招生。面對各種誘因拉力的現實,球員繼續打球的動機、教練為留下球員的教育方式,都正面臨改變。
「投入動機」一直是大家在面對問題時的態度依據。動機強的人,相對願意面對困難、想辦法;動機弱的人,便容易傾向放棄、逃避。
再者。教練為了使球隊有足夠人數可以運作、比賽,就需要有更大的「包容」來指導天賦、特質和動機程度不一的選手。有時候連實力未達平均競爭水準,也需要為湊滿人數而帶入參賽名單。
當然,站在教育的角度,廣納百川、公平分配出賽的做法,有助於讓每位隊上球員都充分獲得比賽及學習機會。可在此同時,同一團隊內的成員性格特徵將比過往更為多元,內部實力差距及參與熱忱的落差也會更大(不像過去團隊是需要層層汰選)。而這一點一點的不同,累積下來就足以形成今非昔比的差距。
讓棒球成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說了這麼多,總歸一句就是:
當球員認為「 打棒球」只是一件剛好在做、剛好會做的事,而不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對挫折的表現,自然就會和「 視棒球如命」的人截然不同。
所以,我認為身為現代教練,大概都要懂一點心理學。至少要能理解不同時空背景、社會環境可能養成的球員特徵,就可以減少出於個人經驗投射所產生的脾氣,也能增加一些知道怎麼協助球員的方法。
例如,輔導受挫球員的做法,就可以參考一下運動心理學的建議:
一、 同理球員的心情來源,降低情緒方面的自責與壓力。
二、 假如是技術方面需要提升、修正,可在球員狀態穩定、可以接他人意見後,再提供技術與經驗的見解,從訓練端給予協助。
三、 透過放大選手嘗試與進步的「過程」,持續提升他們面對問題的動機、相信自己的自信。
另外,像是我在讀心理學書籍時所學到的:「人,傾向喜歡剛好也喜歡自己的人。」轉換到教學現場應用,大概就是:
如果教練希望球員們能好好接受、信任自己的指導,可先試著好好接納、欣賞不同於自己的球員們。
對我來說,為了讓自己「真的能協助選手排解困難,而非只會糾錯」,這些學習與靠近並不為難。相信,也唯有彼此能互信、互重、互相成就,雙方才有機會一起享受在球場的日子—讓棒球成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隅。
4-7從訓練端看「 心理素質」
常常覺得,和不同領域的人聊棒球是件很有趣的事!
有時候不只是獲得不同立場的觀點,更好玩的是還能獲得不同專業的背書!一些原本不是那麼確定的做法,一下又能帶著滿滿信心去執行了。
與壓力和平共處
我發現,現階段的教學一定要有範本、實例,最好還有影片搭配數據,而且剛好選手正在經歷相關的情境,溝通與教學的內容才比較能有所共識。過去的我們,大概只能從教練幾句還算客氣的表達自行融會貫通。
可能是習慣,可能是沒有其他方法。以前選手面對嚴厲的指導,並不至於一下就手腳發軟,偶爾還會出現有點不服氣的想法,特別想證明自己做得到。
遇到和藹可親的教練、學長,當然就是知識大進補的時候!大家總是希望趁著比較沒有學習壓力的情況下,盡可能問懂那些藏在心裡的矛盾。要不然,大概只能緊盯著學長怎麼處理類似情況,再去揣摩做法與想法。
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我,淬鍊出了自主性與堅韌性。可是,我不會說這就是最好的球員成長模式,也不認為現在具備走復古教學的條件。
紫峯提到,「過往球員心理素質比較強悍」這類感受,很可能是這些熬過層層關卡、躍上球迷視線的「老球員」們剛好把握了一項關鍵技巧—
與情緒壓力和平共處。
他進一步分享,就是有那麼一群人,天生比一般人更能面對情緒壓力。這一點,可從個性和腦質說起。
「個性」應該是多數人比較熟悉的解釋。比方說,天性樂觀的人好像天塌下來也不怕。更別說有「人來瘋」特質的人,遇到越多人關注、場面越大,也會因此更有熱情、更勇於表現。不過這部分其實教不來也難以模仿。
如果沒有相當的準備就強迫自己去「享受壓力」,只會讓自己暴露在更多手足無措的恐慌中。一旦發生新的負面事件,未來面對壓力的心理負擔可能還會加倍。
而「腦質」不算正式的專有名詞,只是參考「體質」這類用來形容一個人生理健康狀態的描述。一般認為,「體質好」是指一個人在未加強保護及鍛鍊下,天生就不容易感冒或罹患重大疾病。這背後的原因,通會歸於基因良好、器官健康、免疫系統強……
由於大腦跟其他人體臟器一樣都是「器官」,也與其他組織器官構成「系統」。不論是單體功能或聯合運作狀況,同樣會受到基因等先天條件而產生個別差異。所以在神經科學與大腦造影的研究上,也確實發現有些人的大腦天生對壓力刺激反應就不像一般人大。雖然大腦有先天條件,但科學證據仍支持大腦具備後天「可塑性」!
就跟身體訓練一樣,肌力與體能訓練師的工作,是歸納出專項運動中的身體功能、能量代謝系統,再透過周期化概念執行專項訓練,藉此提升選手的運動表現。心理訓練也採用相同邏輯,由運動心理專業人員依照專項運動所需的心理能力、心理狀態,協助運動員調整至勝任水準。
我和紫峯都認為所謂的「心理素質」,就是「個人長期展現的心理狀態」。但是大家常常只放大比賽當下的心理表現,卻忽略日常生活、日常訓練的心理要求。
自從我在大學接觸運動心理學後,才深刻明白心理學不是魔法、不是神學。「自主性」、「要求度」和「持續性」這些過程堅持,遠比賽前才想告解受用。也就是說:
日常要求須大於比賽強度;日常堅持要有超人般的耐力。
並不是說訓練過程對自己嚴厲,比賽就一定會有好表現。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平常對自己所做的事都有縝密計畫,也知道為何而做,面對關鍵時刻一定還能保有清楚的思緒,也不會有瀕臨失控的情緒負擔。
練習再練習
聚焦到具體方法上,我認為幾年前甚為流行的「刻意練習」,就是很好的訓練設計。
實作上,可以先回想一件自己近期最困擾的事,再進一步解析若要讓此事有所改善,可以有哪些經營步驟。
經營步驟最好可以再細分為由易漸難,而且每個階段都要有明確的練習方法、明確的檢核評估,也最好要有能給予意見回饋的「專家」,幫助自己確認方向。
每個人在過程中都要學會看見自己的進步,哪怕是一點點,也都能化為繼續前進的動力。只要覺得整體有所進展,就可以適度拉高自己的任務難度,實踐—日常要求須大於比賽強度(比賽水準);日常堅持要有超人般的耐力。
相信願意這麼做的人,一定會讓自己的「運動表現」及「心理素質」一起提升至更高檔次!
3-3同理,是溝通的基礎
俗話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放眼轉任教練至今,已過了六年,我育過的「兒子」們應該也快越過三位數門檻了。場外生活中,實際身為「三寶」爸的我,發現教育小孩和年輕選手時有個共同點,那就是—「同理心」很重要!
近年來,我觀察到年輕選手比我們之前的世代,更願意誠實表達自己的情緒及想法。偶爾,我還會替他們的暢所欲言捏把冷汗,心想:「哇!這麼直接喔!要是我們,以前怎麼敢……」
這應該跟知識傳播與模仿效應有關吧?越來越多跟心理健康有關的教導,都會提倡勇於面對自己的情緒,並在關係中充分表達...
推薦序
推薦序:比贏球更重要的意義/凃忠正
還記得二〇二四年春天,在統一7-ELEVEn獅隊的開訓儀式上,我分享了「生存、成長、享受、留下傳奇」年度四項目標。身為專業運動員,本就該投入熱情(Passion)、保持專注(Concentration)並堅持不懈(Persistence);但身為職業運動員,如果不懂得在「職場」裡求生存,很快就會被「市場」所淘汰。而專業,是衡量「職場價值」的標準;不斷提升、精進成長,則是維持自我價值的不二法門。
不只會玩球,更懂玩好球!
上述這四項特質,其實我很早就從志綱身上驚喜發現。即便業餘時期的他,已是中華隊的「初代抗韓英雄」,但轉入職棒球團後,他並沒有被「又是高志綱!」這句魔咒給困住,反而深知保有競爭力才能不被淘汰,所以努力照顧好健康、練好技術、養成好的觀念,甚至自覺所學用盡,又回到校園重拾書本,攻讀研究所。
尤其每每看著場上的他,哪怕護具緊裹、面罩遮臉,你都能感受那股樂在其中的飛揚神情。林華韋教練在這本《綱綱好的堅持》中形容:「高志綱很會玩球!」玩球?我心想:「每個球員都會玩,也都在玩啊⋯⋯」但當你仔細回想比賽中的志綱就會發現:每個神情代表大腦正快速運算,每個動作都有他縝密模擬的邏輯,而他身上那看不到、摸不著的安定與堅毅,更時時撫慰、鼓勵著隊友,還有整顆心揪在場邊緊張不已的你。的確,玩球人人都行,但懂玩,卻不是誰都能及。
傳承的絕佳人選
二〇一八年球季,球團詢問志綱轉任教練的意願。這突如其來的調動雖然打亂了已著手備戰新球季的訓練計畫,他卻在多日思考後點頭答應,因為志綱找到比贏球更重要的意義—傳承。無論統一獅或中華隊,他多年的征戰經歷如果能以身教、用言教,輔以境教、制教搭配心教,那麼過去的努力將會留下,台灣捕手的斷代也有機會縫合。
就像書中葉君璋教練分享,過去捕手的養成多是經由觀察、模仿與不斷練習,然而這些僅能精進阻殺、傳接等技術,許多臨場的判斷與決策,都是昔日經驗的累積,甚至無法「複製貼上」。而志綱就是能將自己的所知所學,用具條理的方式記錄、以邏輯的概念思考,再透過善於表達、溝通的能力,將這些獨門心法毫不保留的傳授,所以論資歷、談傳承,非他莫屬。
我常說:「專業讓你稱職,熱情使你傑出!」《綱綱好的堅持》中,看見的就是剛剛好的志綱,也正因為有這樣的他帶領後進,相信台灣的棒球絕對有更卓越的精采!(本文作者為中華職棒統一7-ELEVEn獅隊董事長)
推薦序:看完「綱綱好」,心情「好歸綱」/常富寧
時間,是二〇一五年的夏天。
那一年, 我結束了在新加坡ESPN工作的時光後,回到了自己的家,同時也展開了我和中華職棒的第一次接觸,正式地成為了中華職棒的主播。
腦袋裡裝著文誠給我在轉播上的建議和提醒,我再次踏進統一7-ELEVEn獅隊的主場,台南棒球場。迎面而來的是南台灣的驕陽,是府城的氛圍,還有獅迷的交談,讓我對接下來將要發生的一切堆砌起許多的期待感。
我自認不是個容易緊張的人,但是第一次到現場轉播中職,除了期待之外,竟然也有些忐忑的心情悄悄地在心中萌芽⋯⋯我想,可能是我即將要展開的「跨界演出」讓自己感受到了一點壓力吧?(雖然,當時已經不是第一次直播中職賽事了)
從三樓走到一樓的樓梯不算寬敞,大概正好足以讓兩個人會車。當我踩上了屬於台南球場的紅土和草皮,心中也有了一點踏實的感覺。正當我站在本壘附近想仔細看看球場時,一壘側的休息室前面,有一張帥氣的臉孔和我四目相接。在灑滿了陽光的球場上,他臉上的笑容比陽光還來得燦爛!
他就是高志綱。
簡單寒暄幾句之後,他正式成為我在中華職棒第一位接觸到的選手。通常在主播、選手的關係之中,我常會是提出問題的一方。但意外的是:當時是由他先發動攻擊,問了我這個問題。
「你覺得轉播美國職棒和轉播中華職棒有什麼不同?」
我記不得當時的自己大放厥詞、侃侃而談了些什麼⋯⋯但我記得在志綱的帶領之下,我們的交談讓我原本有點緊張的情緒又輕鬆了不少。
這是我和志綱的初次見面。後來,我們常在公益活動或是私下餐敍中碰面聊天。漸漸地,我發現他常給我一種「有你在真好」的感覺。對我來說,這不算是一種常常出現的感受。
直到我有機會看了他的新書《綱綱好的堅持》之後,我才了解到他會帶給對方安心感一點也不令人意外。
以捕手之道,闖蕩滿是人的江湖
身為住在海邊、管得很寬的捕手,給所有人安心感可能是他的 Job Description(工作內容)其中一行小字吧!而在本書當中,他並非直接了當地把「我就是能夠讓人放心」這個結論告訴你,而是從他自己的經驗和角度出發,和讀者分享他是怎麼慢慢地讓自己有淬鍊、升華及成長,最終走向這個目標的過程。我覺得這非常難得,原因在於:我們常常記得一位選手的光鮮亮麗和灰頭土臉,卻鮮少有人了解在走向天秤的兩端之前,他曾經投入多少努力和訓練的過程,才能換來那個「剎那間的永恆」!
有人給魚吃當然很好。然而,當身邊的魚都吃完了,才發覺自己原來該學的其實是捕魚,那也稍嫌晚了一點!
願意分享自身成功的經驗,並且帶領你走向成功的人真的不多。如果你正在考慮買他的這一本書,卻因為瀏覽目錄時覺得「它是一本指導捕手的參考書籍」,那麼我希望你接下來再花五到十分鐘看看大家的推薦序,也許會讓你的第一印象有點改變。
原因是:在我看來,志綱的書中除了我們很好奇的投捕搭配眉角之外,也分享了不少待人處事的經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群體社會和團隊運動之間有著許多相似之處,怎麼讓自己在不喪失自我的情況之下,以大我(團隊)的目標作為最大考量;又該如何在同理的基礎上學習換位思考,從對方的角度切入主題,盡可能尋求彼此之間的最大公約數。這些或許都需要在某種程度上先犧牲(讓出自我),然後才能朝向利他(追求共同利益)的方向前進。這一切,都仰賴著良好的溝通技巧和能力作為基礎,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窺究竟,進階人生九宮格
曾經,在我還是天真的小學生時,對棒球的夢想就是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捕手。原因很簡單:捕手是全場比賽中唯二可以面對所有選手的人(另外一位是主審裁判)。
這個夢想當然從來沒有實現過⋯⋯說不定沒有成為事實反而是件好事。看著志綱在書中的字字句句,都提到要成為一位出色捕手,考慮要面面俱到, 平時的訓練有多辛苦、又有多麼困難,我就知道這個「場上指揮官」的工作,絕不是像我這樣的平庸之才可以勝任的。
想要身為一位頂尖的選手,除了在技術上要比其他人投入更多時間、更用心的扎實訓練之外,強大的心理素質更是在迎敵交鋒、準備輸贏的時候絕對不能少的利器!這些平時我們不見得能接觸到的內容,在《綱綱好的堅持》這本書中也多有著墨。書中的內容相信可以滿足許多熱愛棒球運動的我們一窺究竟的好奇心,或成為心中懷抱著捕手夢想的你們值得借鏡的寶貴經驗。
志綱的新書《綱綱好的堅持》不僅僅幫讀者挑好了釣竿、選好了魚鉤,甚至還帶著大家一起到魚群亂舞的海邊,準備迎接得來不易的漁獲。
不管他是你心中的「千秋王子」還是「護國神捕」,在我看來,他有著一種足以讓人安心的特質,這絕非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能夠培養出的特點。我所認識的志綱, 不管是身為選手或是成為教練, 他對自我精進的堅持與過程,更是值得學習和欣賞的地方。
書中還有許多「賢拜」的不同觀點,都指向了同一個事實:「有了高志綱,不只是綱綱好,而是好得很有福!」讓我們一起從這本書的妙語如珠和實戰智慧中, 一起學習他堅持的精神, 在你我的生命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進階人生九宮格!(本文作者為體育主播)
推薦序:結合經歷與智慧的精采傳承/蔡其昌
二〇二四年的世界棒球十二強賽(WBSC Premier 12),想必至今仍讓許多人回味再三。無論你是不是棒球迷,都會因為中華隊每一場拚搏奮戰中,那股耀眼迸發的Team Taiwan精神而熱血沸騰。尤其這次的中華成棒隊,已非過往僅能將勝利冀盼於幾位「重點英雄」,而是每位球員專注已責、發揮所長、完美協作,打造出令人驕傲的「英雄聯盟」。
事實上這次的十二強賽,不但讓更多人認識這些場上英雄,對於他們各自肩負的任務,也有更深入的了解:包括鮮爲人所注意的捕手。熟稔棒球的人想必都知道,捕手是比賽場上的指揮官,也像交響樂團的指揮,他們的任務包羅萬象,舉凡配球阻殺、戰術設計、守備安排,甚至投手的「心靈導師」,都是他們的負責範疇。
一名好捕手,須扮演教練與球員間訊息傳遞與溝通的橋梁,也要下足功夫、做足功課,才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然而,台灣的捕手養成大不易,從基層教練到職棒總教頭,無不感嘆能守可攻的優秀捕手難尋。加上昔日棒球場上的光環多聚焦強投、重砲,也讓捕手出現世代交接的斷層。即便十二強賽後林家正、戴培峰的優異表現讓大家看見希望,但暮然回首卻未見奔流湧至的後浪。
捕手傳承大補帖
聽聞志綱出書,替他開心是一定的,亦覺一切理所當然。因為「又是高志綱!」至今仍是台灣棒球史上的經典名句,而且從他身披中華隊、統一7-ELEVEn獅隊戰袍長年征戰,到引退後成為首席教練的經歷,無不值得紀錄分享。不過他卻說:「這不是我的個人自傳,而是一本捕手心得的傳承!」的確,收到書稿詳讀後,你會發現內容並非他從小到大如何成為棒球員云云,而是他長年捕手生涯的所思所學,更能從中窺見身為專業運動員須具備的IQ與EQ。
曾與葉君璋、陳峰民並列「台灣三大鐵捕」,更以優異打擊能力見長的志綱,在書裡清楚描繪捕手所扮演的角色、須發揮的功能,並將那些無法用數據量化的心法,以故事情境帶出概論,讓更多人知悉捕手的臨場反應與靈活判斷,得經過多年歲月和經驗的累積,輔以持續自我提升與技術精進,才有機會領著團隊贏得勝利。不僅如此,細膩的觀察、縝密的分析和徹底的執行,同樣是捕手不可或缺的能力,尤其強大的心理素質與極高的抗壓性,更是比賽勝負與否的重要關鍵。然而上述種種,卻少有人提及,更別說能如此有邏輯的剖析。也因此,無論是誰讀完此書,相信都能知有所獲、心有所得,尤其對於台灣的捕手傳承,相信將有很大的助益。
從當年球隊裡的「定心丸」,到今日的首席教練,《綱綱好的堅持》一書能看見志綱對棒球的熱情與信念,以及對台灣棒球美好未來的期待。他付出許多心力「把球守住」、「把球打強」,雖未知日後是否還會有像他一樣被譽為「護國神綱」的鐵捕,但他用經驗累積的經歷,用智謀打球的智慧,都將不藏私地說給更多想知道的人聽。(本文作者為中華職棒大聯盟會長)
推薦序:綱綱好的首席/謝文憲
「高志綱!」我大叫著三次。
志綱從繞場的隊友群走向了我們,我在一壘側第九排。就在朱育賢雙殺守備的三十分鐘後,他示意賽後攝影,走到了牆邊跟一壘側的球迷合影,雙手張開。合影前,他特別跟我比了一個右手握拳,虎口敲擊左胸口,指向我的動作。那時,我的臉上還有沒擦乾的奪冠淚水。
隔壁陌生的台灣球迷問我:「你是志綱的誰?」
「跟你一樣,熱血的台灣球迷,兼獅迷、綱迷。」
這是二〇二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東京巨蛋的畫面,我在現場,我到死前都不會忘。
我收到志綱邀請撰寫推薦序時,當下我告訴他:「台灣靠您們,推薦就靠我。」隔天凌晨,我就看完全書稿。我的思緒就像水龍頭的強勁水流,根本關不住。我可以寫五千字,但我會忍住。
我的問題是:「一位台灣英雄兼神捕,大腦裡都裝什麼?為什麼可以有如此高精密的內容產出,還能看這麼多書?為何能將棒球哲理融合人生智慧,寫出這麼一本有料、有畫面、有感動,又有學習點的好書?」
他的大腦有AI運算的CPU,能處理場上每個複雜PLAY,還能融合古今哲理,如此恰到好處的「綱綱好」。
綱綱好的為人,值得學習
我跟一般獅迷一樣,對獅隊有種說不出的感情。我跟志綱的緣分是在球員工會的活動上開啟的,直到二〇一七年我用九萬元標下他在經典賽的實戰球衣,我就幻想:「我希望能成為跟他一樣指揮全場、調度資源、激勵隊友、凝聚團隊的好球員、好教練。」雖然我的個性上還是比較接近能夠制霸全場、宰制四方的投手。
志綱的為人——綱綱好的為人——讓我在本書中找到四個向他學習之處。在讀者還沒開始閱讀本書前,我的視角或許能給大家一些指引。
一、綱綱好的引退:他的戰功,絕對值得一系列完美的引退儀式。但是他沒有選擇這樣的轉身,取而代之的是一次次支援國家隊,一次次站在總教練旁邊。不搶功勞,不搶鎂光燈,綱綱好的身影,只留「又是高志綱」就好。
二、綱綱好的首席:十二強賽我都在現場,回家我都會看重播,統一的季賽、挑戰賽、冠軍賽我也都如此,我會看鏡頭帶到志綱的表情。首席教練同時還要負責投捕訓練、溝通,成為教練群與總教練間的橋梁。然而教練群內的王牌人物眾多,陣中也都是中華職棒一流的人才,雖然他說贏球不可能只靠一個人,但捕手價值往往都被低估。志綱身為首席教練,無論選手成績、為人處事、運籌帷幄、扮演忍者,都是恰到好處的綱綱好。
三、綱綱好的堅持:我特別喜歡書中第二章「強者之道」,裡頭述說的跟我在指導學生上台演講、簡報、教學的心法如出一轍。尤其對於身為球員與教練的角色差別,以及敵我意識切換、正向心態建立等內容都有許多收穫。他的專業素養,從他的文章就能略窺一二,無論本質球迷或是一日球迷,都會對棒球運動背後的運作邏輯,有更深刻的認識。
四、綱綱好的傳承:無論世界盃、亞錦賽、經典賽、十二強賽、季賽、總冠軍賽,志綱一路走來已經到了傳承的年歲,但忍者需要的腦袋大過於體能,我是覺得他可以繼續執教三十年,以他在台灣棒球的地位,一定有許多地方需要他。在此,我特別想推薦第四章「世代傳承」,尤其是〈蝸牛思辨〉這一篇,如果您是企業主管、各級上司,或許從棒球場上學習領導智慧,會比盲目追尋國外成功法則更為有效。
綱綱好的體悟,永存心中
我住桃園,只要統一來樂天或北部比賽,我有空就會去現場,但不想每次都打擾他。有一回在新莊,散場時下起雨,我跟朋友在獅巴前等候球員,看到志綱走出來,我大喊他的名字,他特別過來跟我合影(一般球員僅會揮手致意),我很感動。無論您是哪一隊的球迷,或是中毒多深的球迷,最後,我想說三件事:
一、「只有對人的目的有意義,比賽才真正存在,此人才擁有專屬自己的賽事經驗。」志綱就是我看棒球的意義。
二、「單局驚悚劇,九局都喜劇。」棒球即人生,無論高峰與低谷,享受其中,必有收穫。
三、「無論球速多快的球,都要進到好球帶,才是好球。」棒球教會我面對恐懼、迎戰恐懼,而且對手可能比我更恐懼。帶著這樣的正向心態,我才能面對人生中的所有挑戰。
引用書中一句話作為結尾:「當興趣變成夢魘,信念成為夜裡唯一的光。」
我在志綱書中,看見綱綱好的溫暖,抒發己見,卻不矯情。
誠摯推薦本書。(本文作者為台灣運動好事協會理事長)
【前言】
我不是一個喜歡把紀錄掛嘴邊炫耀的人,但那一年的那一刻,真的—永生難忘。
二十多年了。
雖然當年的比賽畫面因過往影像技術限制而顯得模糊,可我依然清楚記得那一擊,以及所有前後發生的事。畢竟,自此之後我幾乎成了這段集體記憶的索引,自己也花了許多時間梳理開始被關注的壓力。
二〇〇三年的亞錦賽,當時中華隊在延長賽十局下半正以四比四和南韓隊戰成平手。
這場比賽的膠著程度不單單只是兩國棒球實力相近,或是多年來在紅土綠茵戰場的恩怨情仇,更有藏在技術之下的,關於精神力及心理素質的較勁。
因為這場比賽結果,關係著誰離開球場以後,還能繼續笑著迎向隔年的雅典奧運—
這本書,不是回憶錄。
反而比較像是透過我第一人稱的眼光橫跨時空,回顧「 過去 」如何成就「 現在 」、勾勒「 現在 」如何堆砌「 未來 」、描述「 未來 」如何引領所有當下與過往。
我很幸運!也很幸福!
直至今日,任憑生活中有多少故事發生、多少高峰低谷、多少錯綜挑戰,
我,仍走在我最嚮往的—「綱綱好的世界」。
推薦序:比贏球更重要的意義/凃忠正
還記得二〇二四年春天,在統一7-ELEVEn獅隊的開訓儀式上,我分享了「生存、成長、享受、留下傳奇」年度四項目標。身為專業運動員,本就該投入熱情(Passion)、保持專注(Concentration)並堅持不懈(Persistence);但身為職業運動員,如果不懂得在「職場」裡求生存,很快就會被「市場」所淘汰。而專業,是衡量「職場價值」的標準;不斷提升、精進成長,則是維持自我價值的不二法門。
不只會玩球,更懂玩好球!
上述這四項特質,其實我很早就從志綱身上驚喜發現。即便業餘時期的他,已是中華隊的「初代...
目錄
推薦序:比贏球更重要的意義/凃忠正
推薦序:看完「綱綱好」,心情好「歸綱」/常富寧
推薦序:結合經歷與智慧的精采傳承/蔡其昌
推薦序:綱綱好的首席/謝文憲
第零章:起點,奇點
0-1 飛逝的時光
0-2 當興趣變成了夢魘,信念成為夜裡唯一的光
0-3 「怕」或「不怕」都是要面對的
第一章:走過的路
1-1 奇蹟之前的事
1-2 讓「口號」成真的心法
1-3 蓄能—循序漸進打造硬實力
1-4 表現—學習心理技能,穩定秀出自己
1-5 要有夠強壯的身體,才能撐起你的野心
1-6 儀式感
【名家觀點】為成功而戰/莊豔惠
第二章:強者之道
2-1 這是捕手
2-2 場上的忍者
2-3 蝴蝶效應
2-4 數據棒球的利與弊
2-5 如何準備比賽—引導投手篇
2-6 如何準備比賽—迎戰對手篇
2-7 如何準備比賽—分析環境篇
2-8 如何準備比賽—強化自我篇
2-9 怎麼看待配球主導權
【名家觀點】多元培育,現代好捕手的養成之路/楊賢銘
【名家觀點】用腦打球,多元學習球技更突出/林華韋
第三章:和衷共濟
3-1 贏球,不可能只靠一個人
3-2 為團結創造良好的環境
3-3 同理,是溝通的基礎
3-4 兩大文化下求生
3-5 等不起,就不要給承諾
【名家觀點】以軟實力脫穎而出的場上指揮家/謝長亨
第四章:世代傳承
4-1 本壘後的斯文狙擊手
4-2 加勒比海小巨人
4-3 職業運動員
4-4 如何輔導挫折球員
4-5 無所不在的新世代壓力
4-6 蝸牛思辨
4-7 從訓練端看「心理素質」
4-8 致,未來的你們—我最愛的捕手群
【名家觀點】一起期待眼光更遠、格局更大的台灣捕手們/葉君璋
後記:讓我們不斷刷新台灣的棒球故事!
推薦序:比贏球更重要的意義/凃忠正
推薦序:看完「綱綱好」,心情好「歸綱」/常富寧
推薦序:結合經歷與智慧的精采傳承/蔡其昌
推薦序:綱綱好的首席/謝文憲
第零章:起點,奇點
0-1 飛逝的時光
0-2 當興趣變成了夢魘,信念成為夜裡唯一的光
0-3 「怕」或「不怕」都是要面對的
第一章:走過的路
1-1 奇蹟之前的事
1-2 讓「口號」成真的心法
1-3 蓄能—循序漸進打造硬實力
1-4 表現—學習心理技能,穩定秀出自己
1-5 要有夠強壯的身體,才能撐起你的野心
1-6 儀式感
【名家觀點】為成功而戰/莊豔惠
第二章:強者之道
2-1 這是捕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