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英國現代畫家班.尼柯遜(Ben Nicholson, 1894-1982),1894年出生英國白金漢郡德納姆鎮,父親是名畫家威廉.尼柯遜(Sir William Nicholson, 1872-1949),母親梅貝爾.普萊德(Mabel Pryde)也是畫家。1911年他進入斯萊德美術學院,後來中途輟學,到法國、義大利、美國等地旅行。1918年回到英國。當時對塞尚的畫風極為傾慕,並曾與英國「旋渦派」繪畫的倡導者魯易士交往。1922年他舉行第一次個展後,又到法國旅行,受畢卡索與勃拉克的立體派影響甚深,開始以半抽象的手法畫靜物。1933年他與瓦滋華士、亨利.摩爾等人共組一個名為「統一」(Unit One)的藝術集團。1934年他認識了蒙德利安,並受其影響,逐漸確立幾合學形態的畫風,成為英國抽象主義的第一位代表畫家。1944年,英國里茲市立美術館舉行尼柯遜的個展。1950年至1960年代尼柯遜先後在巴黎、威尼斯、布魯塞爾、阿姆斯特丹、紐約、羅馬等地,舉行多次個展,獲得很高的評價。1968年他榮獲英國女王頒發英國功績勳章。
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可舉出:1933年的油畫〈1933(繪畫─朱槿)〉,尼柯遜原是從寫實入手的,1920年代受立體派的影響,激起他對抽象繪畫的興趣。這件作品,是尼柯遜完全以抽象的手法嘗試,暗棕色的背景上,描繪紅、黃、白的不規則塊面與連貫性的纖細線條,整個色調是沈靜的,異於法蘭西的那種華麗灑酒的感覺,表現了英國的風土性。同時在此畫裡,他使用了獨特的細線條,在二次大戰後,他即以這種纖細的線條,畫出富有韻律的構成。
〈彩色浮雕〉1939年作。從1930年後半期至四十年代初期,尼柯遜曾製作浮雕。這件浮雕,施以茶褐色系統的彩色,以大小不同的矩形與圓形石膏板,構成一塊變化簡單的凹凸面,表面則塗以油彩。尼柯遜這時期創作的重心就是追求純粹抽象的造形,運用矩形與圓等基本要素,表現清新的現代感覺。
〈靜物─奧德塞1〉1947作,受蒙德利安的富有秩序的幾何形畫面所影響而在創作上經歷完全抽象時代的尼柯遜,並未根本捨棄自然的對象,他在畫面上揉入了具象的形態。這件作品,桌上的陶器等之形體,採取近似立體派的手法處理,是尼柯遜從立體派轉向抽象化表現的一例。
〈對位〉1953年作。尼柯遜的色彩大部分帶有冷靜感。但在此畫中,他加上青、黃、紅、橙、灰色等色彩,形成多彩的畫面,也增加一層裝飾的效果。此外,色彩與形態的高度有機的統一,仍然表現了尼柯遜的清澄畫風。
透明感的薄彩與清澄的抒情主義是尼柯遜畫面的一大特徵。他在抽象畫壇的地位之確立,不同於蒙德利安,其藝術特色與英國的風土、生活感帶有密切的關連。追溯其創作足跡,最值得注目的是他在1923年接受抽象藝術的洗禮,從事抽象繪畫的創作之後,到了1940年代的後半期,又重新揉入了具象性。換句話說,在抽象傾向之外,他同時採取自然主義的再現態度,兩方面平行發展。對於這種重複,英國藝術評論家赫伯特.里德雖然曾經評其為「觀念固執」的畫家,但里德在其所著《現代藝術哲學》一書中,曾寫出:「尼柯遜決不是僅僅以記錄大自然瞬間光景為滿足的印象主義者。他追求的是可視的世界之窮極正確而明晰的造形。此一性質,可以說是要求對立的兩極(寫實與抽象)作一種複合性的結合。」
因此,尼柯遜的再現態度,決非印象主義的觀賞自然,而是偏重於形體本身的造形意味,所以有人稱他是一位「造形詩人」。這也是塞尚與抽象作品之間的關係。尼柯遜是由塞尚理論出發,通過立體派而進入抽象繪畫的正統系抽象畫家。與畢卡索同樣的,他反對抽象繪畫的公式,屬於塞尚影響的一方面。他追求材料的發現,來豐富肌理的創造。不過,尼柯遜的繪畫意念,則與畢卡索的形態觀念不同,尼柯遜是屬於「美學派」的現代畫家。
尼柯遜在自己的畫集曾提到:「我認為基里訶的初期作品的美,不在於文學性的內容,而是在形與色上面表現出詩的理念。」又說:「一個矩形或圓形的本身,並沒有什麼意義,但通過藝術家直覺靈感的活用,則立即產生詩的理念。」他認為抽象藝術的本質並不是不可思議的,他說「很多人支持一個種類的繪畫,而排斥他種傾向。我認為各種形式可以同時存在。」從這些話裡也體會出尼柯遜本身的創作態度。
尼柯遜這位英國抽象畫的開拓者,後來的作品發展至生活美術與裝飾設計,對整個現代性造形的開拓,佔了極重要地位。在藝術風格上,尼柯遜往往被英國年輕一代的畫家視為古典,其實這正是他本身藝術的獨特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