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Re: My Story 我選擇的路
■ 想以自己真實的大小活下去
恐怕有很多翻開這本書的人,都不知道我、高坂勝是誰吧?這裡就容我談談關於自己的經歷,順便當作自我介紹。
老實說,我不太想談關於自己的事,因為早在上一本著作《辭職就好了!減速生活,給窮忙族的樂活提案》中,就已巨細靡遺地描述過一遍。而十分感激的是到現在仍有許多媒體提起該書。
關於個人的生存之道,已說得夠多。大約三十五歲以後,我開始有一種想法:「希望從現在起,用一生的時間,讓心中的自我一點一滴地消失。」此想法日益茁壯,這也是不想談自己的一大原因。
雖然將自己的想法與實踐方式傳遞給更多人、為社會帶來幫助,都是我想細水長流、持續做下去的事,但值此同時,也想盡力讓自己一點一滴地消失。我的智慧與知識沒什麼大不了也不是能做大事的人,當我愈逞強、愈打腫臉充胖子,就愈令自己感到羞愧。一邊維持著不多不少的傳播力,一邊過著符合自己真實大小的生活,即是我的夙願。
出版本書之際,我對編輯佐佐木典士先生坦白說出這樣的想法。所以我既不想以第一人稱書寫也不想提及自己,可以的話,我想改名換姓出版。聽畢,佐佐木先生帶著不為所動的表情,悠悠地說:「如果不寫出您的實踐方式和身邊有志一同者的具體實例,這本書就很難引人入勝,也沒有說服力。不只如此,我還想請您用一章的篇幅來寫關於您的經歷!」我的計畫瞬間破滅,還落得非寫自傳不可的下場,但也只能遵從名編輯佐佐木先生的指示。因此,接下來的篇幅,我將會以第一人稱書寫下去。
■ 半農半「有機酒吧」
我現年四十六歲,在距離東京都心某車站有段距離的住宅區裡,默默地經營著一間小小的「有機酒吧」,如今(二〇一六)已邁入第十三個年頭。這是我主要維持現金收入的謀生之業。
酒吧一週僅營業四天,為了錢我只做適度的工作。休假日時,我會在千葉縣匝瑳市種植無農藥、無化肥的稻米、大豆,自給自足,也就是過著「半農半酒吧」的生活。而這種生活方式絕不會跟「喝西北風」沾上邊。不管收入再少、酒吧如何,即使天搖地動都還是能透過農作自給,所以不會「喝西北風」。
無論謀生之業或食物自給,都沒有該退休的一天。每天吃著安心、新鮮又美味的食物,保持恰好的自由時間,過著身心健康的日子。只要身體還能動,便會一直適度地工作下去,直到喪失食慾、再也動不了並撒手人寰的時候。若能這樣精神奕奕地工作到人生的最後一刻,再完美不過了;而且我也期待一窺死後會是前往什麼樣的世界。就算孤獨終老,能壽終正寢、無病無痛地自然離世就好。我可不打算把管子插進鼻子、接到胃裡,挨痛受罪地延長生命、苟延殘喘下去。
對於現在和未來有如此展望後,雖然比起十六年前辭去上班族工作時,我的收入減少一半,但卻遠比當時無憂無慮。此刻的我,正過著愜意、樂天、等身的日子,而且不是無憑無據。
謀生之業的酒吧一貫以「不成長、不擴大」為經營方針;換言之,「不賺超出必要的錢」「一旦超過了一定額度,就降低營收」。這是只要有少少的客人上門就能維持下去的謀生之業設計。因此,收支從來不曾出現赤字也不可能倒閉。這樣的「Re Design」和社會上普遍以成長導向的商業設計明顯不同。沒有過度的欲望因而能知足常樂,也可以長久經營謀生之業。
舉例來說,營收或客人比預期多時,我就停賣受歡迎的雞肉串燒,讓菜單少了肉類料理,採買和洗碗工作便會變得輕鬆。即使名為酒吧,但還是停賣了琴酒、伏特加、蘭姆酒、威士忌,於是少了庫存負擔。原本是可吸菸,但不知不覺改成禁菸。菸味沒了,攜家帶眷或過敏體質的客人也能上門。只有在營收大幅下滑時才會宣傳,即使如此,也不過是在部落格上低調的宣傳。諸如「Tabelog 」、「GURUNAVI 」等日本美食網站的採訪則一概謝絕。
不做提不起興趣的、多此一舉的、出賣靈魂的事,只專注在想做的事情上;專注於想讓人品嚐的食物、飲品以及想傳達的訊息。不幸的是……不,是拜其所賜,顧客數量還是透過口耳相傳而增加。起初是週休一日,但每當營收增加一定額度時,我就會減少營業日,所以現在是週休三日。雖然每月營收比剛開業時少,但盈利能力是上升的,所以這十三年來的收入幾乎沒變動過。不過再繼續休下去的話,可真的要赤字了。
■ 酒吧魅力就在小而少
自開幕後,都由我獨自經營酒吧。不知是我沒有升官發財命,還是經營方針緣故,至今仍是一人經營。座位有吧檯六席、兩張桌子共八席,總計十四席。就算客滿,一個人也勉強忙得過來(只不過常常因為忘記客人點了什麼菜而被罵)。
正因店面小,才看得見所有顧客的狀態,並以不同方式製造出與對方認識、交流的契機。像是:我刻意將菜單份數減少,迫使顧客間必須互遞菜單,進而讓顧客透過遞菜單來展開對話。客滿時,我也會將桌區顧客所點的料理或酒,交給吧檯區的顧客,請他們接力傳給對方;待顧客用完餐後,再請他們接力傳送桌上的杯盤給我。連這種偷懶行為也能製造出顧客間對話、交流的契機。
基本上,從打掃、烹飪、服務、洗碗,到會計全由我獨力完成。因為不假他人之手,所以省下了人事費用。營收不佳時,對經營者造成最大重創的就是人事支出了,因此我才選擇了一個人也能忙得過來的小店面,並建立起一個人就辦得到的運作機制。不僅如此,室內和外觀裝潢也都由我自行施工,完全沒委託任何業者,所以壞損時自己就能修復。申報所得稅也是自己來,因此利潤效率高,比全球知名的豐田汽車還要好。
一切由自己來,一切責任由自己扛。現代社會裡,無論政治上、行政機關或經濟界,都因結構太過龐大,使得責任歸屬變得曖昧不明。像酒吧這樣,將規模縮小至最低限度,選擇一切自己做、一切責任自己扛的感覺,還真不賴!
■ 一人酒吧是十分單純的商業
一人謀生之業,沒有主管也沒有下屬,因此沒有報告、連絡、商量的必要。不必疲於上下關係應對,無須作戰會議、對策會議,也不需要企劃書、檢討書、銷售計畫,更不必和去年營收做比較、訂業績目標。從營收中減去經費支出,剩下來的錢就是我自己的收入,只要過著在收入內的生活就好。是極其原始而單純的商業模式。
營業時間從下午六點到凌晨十二點。打烊後,收拾一下再回家,大約凌晨一點多就寢。因為是體力活兒,伴隨而來的是「剛剛好的」疲勞,鑽進被窩後,三分鐘內便入睡。每天早上七點左右起床,午後隨性地睡個覺,下午五點再去採買,就能趕上營業時間。日子能這麼悠閒,多虧我不斷將菜色減少的關係。
顧客人數平均為七至八人,客單價 大概在三千五百至四千日圓上下。近來因為多數人的收入逐漸吃緊,所以愈來愈多顧客雖上酒吧、卻只點一杯果汁和一道料理。開業十三年來,客單價逐年下降,但其實也無所謂;大家會更常在家裡自己煮來吃,下班後連喝好幾攤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只要讓口袋不深的人也能在這裡適度地品嚐到有機料理和飲品,過程中有所收穫、最後帶著愉快的心情回家,這樣就夠了。因此,每月營業額約四十五至五十五萬日圓上下,扣除所有經費支出後,我的月收入大概是十七至二十二萬日圓左右。
■ 以「食物自給」為主題的NPO SOSA PROJECTT
一方面,我有在經營NPO ,組織名稱是「NPO SOSA PROJECTT」,因為是以千葉縣匝瑳市為活動據點,所以取匝瑳的日文讀音「SOSA」為名。位置大約在成田機場與銚子市 之間。從酒吧坐落的東京中心地帶開車過去,車程約兩小時。NPO SOSA Project的工作主要是教導生活在都市的人,如何耕種稻米與大豆以達到食物自給的生活。
大家往往以為種稻很難,實際上意外簡單且樂趣無窮。一年只要二十個勞動日,就能種出自給自足的稻米量;貪多的話,耕種起來就很辛苦了。畢竟專職的農家也很辛苦。由於只耕種自己、家人吃的量,因此能在恰好的小水田裡適度地勞動,並透過充滿感動、感謝與樂趣的過程中,達成食物自給的生活。
大豆只要種在水田的田埂上即可。秋天可當成毛豆食用,剩下的留到冬天採收,也剛好足夠自製成味噌、醬油、納豆。每年約有三十組人來參加NPO SOSA Project的「MY田圃」計畫。另外,目前向我們租借水田、預計明年(二○一七)開始自給自足的,共四十五組。未來將有七十五組人帶著家庭、親朋好友往來於首都圈和匝瑳之間,與泥巴、綠意、生物嬉戲,並透過食物自給蓄積真正的生存能力,找回現代人幾乎遺忘的事物。
■東京都心所沒有的匝瑳魅力
NPO SOSA Project中,除了原本的工作外,也會順便幫住都市的人接洽移居匝瑳市的相關事宜;在匝瑳當地人士的幫助下,將空屋提供給希望移居來此的人。NPO SOSA Project成立至今(二○一六)五年間,陸續有二十五組人遷居匝瑳,其中有多組又進一步移居其他地區。目前共有十二組人定居匝瑳。
NPO SOSA Project給我的酬勞是每月三萬日圓。相較於勞動量,雖然三萬是頗廉價的金額,但快樂就好。只要能看到大家因為獲得活下去的不同選擇,而露出了歡喜的模樣與滿面的笑容,對我而言就是心靈上最昂貴的酬勞了。
匝瑳市有近四萬人口。東京有的東西,這裡的幹線道路兩旁幾乎也都能看到,老街巷或較偏僻的地方也還存在一些小商店。高樓建築少,所以天空寬闊,無論在哪裡都看得到日出、日落。所以在這裡,自然而然地會把目光投向天空:浮雲無限自由地變換著形狀與色彩,夜晚是皎潔明月和滿天星斗好似向人眨眼微笑。生活配合著大自然的律動,既沒有知名景點也沒有高山、深壑或大湖,但有綠意盎然的丘陵、矮山,也有海平線上波瀾壯闊的汪洋;在淺山中,更隨處可見自然湧泉……必要東西的一應俱全。
對我而言,東京都心只剩「交通便利」而已,不再具有魅力。到了東京都心,也看不到想要的東西,除了為酒吧採買外,我幾乎不購物。何況在匝瑳市就有自給自足的稻米和大豆,能自己釀造味噌、醬油。且內人負責種菜,和我們交情好、過著「小農生活」的朋友們會經常送來新鮮的蔬菜。也因為臨海,所以魚類既便宜又新鮮美味。外食時,在匝瑳的餐廳能以同樣價格買到比東京幾乎多出一倍的份量,所以吃得更飽足。人活著最基本的樂趣就是吃美味食物,住在鄉間的人只要懂得如何生活,美味食物就手到擒來,沒必要陷入常見的消費桎梏。
人走在街上不會只購買食物等必需品,還會不自覺地開始購買一些為享受而享受的飲食、奢侈品。為了活著,除不停消費外,別無選擇。於是,就算有工作、收入,荷包也像穿孔似的錢一進來又散出去;一旦沒錢了,便苦不堪言。被不斷激起欲望又被拿來跟他人比較,還得不時設法紓解壓力,如此一來,澈底掉入「活著=消費者」陷阱之中。
人只能以「The消費者」的身分活下去嗎?只能為了消費而賣命工作嗎?天空促狹,只能透過建築物的縫隙窺見日月,星星也寥寥無幾,若要觀賞滿天星斗,還必須花錢到天文館買門票、看星空劇場。
Re: My distress 上班族時期的苦惱與找尋到的希望
■ 直覺感受到的「格格不入」
我之所以會走上「Re Life, Re Work」這條路是有原因的,請容我往前回溯。
學生時代的我一直困惑著該如何活下去;那時,無知的我直覺地認為這個世界有其極限──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及拜金主義,總令人感到哪裡不對勁。而高中時期,有一次我遠望著那些為了買名牌而擠滿百貨公司的消費者,老實說,突然覺得噁心。過多物質文明了。當時也有種預感:這樣的文明遲早會破滅。雖說如此,我也思考不出任何中心思想當成自己的生存之道並實踐,結果還是按照社會價值觀、以進入好公司就職為目標,走在預設好的道路上。
大學時代的我,用打工和各種聚會填滿每一天。我是個不愛讀書的文組笨學生,一九九三年畢業時恰逢泡沫經濟破滅,而我在大學四年期間什麼也沒學到,因此認定自己大概只能當業務;再加上個性使然,恐怕一坐辦公桌會馬上睡著,於是以「站著工作的零售業」為目標,於一九九四年進入大型零售企業工作。諷刺的是,工作崗位上賣的正是名牌和大量生產的商品。
■ 成長至上主義的企業
剛進入公司前幾年,我累積了卓越的個人成績,比他人早一步獲得升遷。然而因泡沫經濟已經崩壞,無論是業界、公司或賣場,都無法達到比「去年」更高的目標,甚至節節衰退中。但我的職責加重,除個人業績外,還必須看顧整個賣場、督導每一名下屬,於是自己愈來愈交不出漂亮成績,這令我十分苦惱。
賣場的第一線人員減少,會議增加、文件增加、雜務增加了,但就是業績不增加。我一邊感到矛盾糾結一邊做出更多無謂的裝忙舉動給上層看。當時我還不知道「憂鬱症」為何物,僅私下一直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精神官能症,好幾次在電車駛入月台時,想著:「跳下去的話,說不定就能解脫了!」
區區一個自己責任範圍內的銷售數字,就能讓我產生連命都不要的想法。再看身邊同事、主管的情形,也是感到前途茫茫。大家都一樣,眼中失去光采,抱怨、嘆氣、精疲力盡……再繼續待下去,我肯定會瘋掉。大概煩惱了兩年左右,不禁開始尋找辭職的理由。
我從以前就很喜歡也很嚮往酒吧。但不是那種泡沫經濟年代裡,格調高雅、美輪美奐的酒吧。我喜歡的,是店長不修邊幅地穿著牛仔褲、T恤,並隨性地經營著;而且顧客稀稀疏疏,但不知為何不會倒閉、既神奇又有點隨便的酒吧。因此,我提出的辭職理由是「想開酒吧」。這不是騙人,是真心嚮往。然而表面包裝成為了夢想而離職,但說穿了,就是煩惱到最後終究選擇「逃避」。不過還是遞出了辭呈,那是二○○○年,我三十歲的時候。
■ 增加自己會做的事
辭去工作的那一年,我踏上了旅途。三十歲前都是過著只懂得領薪水的生活。在旅行中,我接觸到土壤、魚類,在森林裡獨力搭帳篷等等,目的就是要學會一樣又一樣活下去的基本能力。慚愧的是自己都活到一個歲數了,想到土壤、魚類、樹木上有細菌或蟲子,居然還會噁心得不敢觸摸。
當時,我既不會洗米也不知道炒菜時要先起油鍋,生活中充滿了「不會做」「不知道」與「難堪」。為了一件一件的慢慢學會,就必須把以往人生中所積存的物品一樣一樣的放手。就是因為「便利」「舒適」「快速」的物品環繞在我們的生活中,人們才變得什麼也不做。不,應該說,什麼也不會做。
更進一步來說,我們反而陷入了「因為物品而必須過度工作」的窘境。擁有愈多東西,我們離輕鬆自在愈遠。當我試著讓自己變成兩手空空時,「不會做」「不知道」「難堪」就會慢慢變成「會做」「知道」「總有辦法解決」。
■ 自己的苦惱與世界產生關聯
我亦到海外旅行。曾稍稍踏入長期動亂的地帶也去過第三世界,因此開始對貧富差距、動亂與戰爭、環境危機問題等等產生興趣。學生時代質疑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拜金主義;上班族時期煩惱的向上成長目標、迎面撞上卻無法突破的極限,使得內在分崩離析……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環環相扣,原因就在於「經濟成長至上主義」。
我發現,在公司上班之所以痛苦,並不只是因為自己軟弱,而是源自於經濟成長至上主義的「圈套」。在經濟成長神話洗腦下,自己也成了對人類造成危害的重大問題之幫凶。只要繼續甘於當一名「The消費者」,那麼到死為止,我都會是被害人同時也是加害人。若不讓自己慢慢從這種圈套中脫身,就不可能得到自由、獨立、幸福或安全感。
所以我下定決心從此不再追求「更大」「更多」「更快」,改為追求「更小」「更少」「更慢」。這是我給自己的答案,也給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社會。旅行一年的收穫,成為「Re Life, Re Work」的原動力;「開酒吧」這件事,也從原本的逃避心情終於變成真正的「夢想」。
我想在酒吧裡將這些想法宣揚出去。但光是做到理解、告知他人,只不過是在炫耀自己的博學多聞、沉溺在當評論家的快感中罷了。要宣揚就要親身實踐「Re Life, Re Work」,讓人看到一個可以追隨的背影!於是我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所在。
而我在烹飪的基礎,是一邊打工領錢一邊學來的。先刻意到一個沒有朋友的鄉間,以目的為導向,每隔數月就換一個打工地點,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學習。在數間餐飲店打工的過程中,還了解到食物與農作的黑暗面,包括:農藥、化學肥料、基因改造、添加物、種子等風險與危機;與之抗衡的概念則有:長壽飲食 、自然飲食、發酵、慢食 、地產地消等等。因此我自然而然地將目標訂為「有機酒吧」。
■ 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的自由
二○○三年,伊拉克戰爭一觸即發。這場美國主導的戰爭,一切源於「石油」。美國和英國捏造謊言,將發動戰爭的理由正當化,但實際上是為了掠奪埋藏在伊拉克地底下的石油資源。英、美二國的陰謀昭然若揭。為了經濟成長,居然不惜殺人、戰爭。
我從小聽著祖父母和母親壯烈的戰爭經驗成長,因此很想阻止伊拉克人民受到不合理的攻擊。對於日本竟要派遣自衛隊、成為戰爭幫凶的決策,我實在無法忍受!畢竟在戰爭與動亂中傷亡的都是一般老百姓。於是我參加了人生第一場抗議活動,此後也開始參與計劃各式各樣的社會運動及公益活動。在這之前,我對於社會上的重大議題總是表現出一副什麼都知道的樣子,然後拋出一句「無可奈何啊」「雖然很遺憾,不過事實就是這樣」,當作睜一眼、閉一眼的藉口。
但我不想再那樣自我搪塞下去了。我不隸屬於任何企業、沒有必要在意社會或他人的眼光 ;我決定面對錯誤的事並大聲說出「那是不對的!」這才是自由。
■自己種自己吃的意義
為了阻止戰爭,我參與計劃了各式各樣的社會運動,因而邂逅了許許多多來自各界、胸懷志向又令人欽佩的人士。他們打開了我的視野,為我提供了更多選擇。於是,我和這些人建立起超越地區、年齡、職業,真誠而無壓力的資訊交流關係,也成了我的龐大資料庫。大概就是從那時開始認為:面對各種人類措手不及的全球問題,我所能採取的微小而又根本的行動,就是「食物自給」。
以卡路里來計算,日本的糧食自給率不到四成,其餘六成都要依靠海外進口。與其說是進口,更像是「仗著金錢壓低價格,掠奪他國食物」。我們不時掠奪著開發中國家的農地、水資源、勞動力,結果那些開發中國家失去了糧食上的安全保障。他們賴以維生的森林、河川、海洋、農地被已開發國家奪走,使得他們的區域經濟、地產地消都無法維持下去。自給自足的土地和謀生之業都遭人奪去,土地、生計被企業廉價買下,當地人只能接受企業的僱用。將糧食輸出至已開發國家的同時,他們卻得忍受飢餓、另外用錢購買糧食才能活下去,也被迫成為「The消費者」。當中一部分人恐怕必須住在貧民窟裡,有人因此成為恐怖分子。因果輪迴,現在日本人因為政治上接二連三的愚蠢行為而淪為恐怖分子攻擊的目標。短短十幾年的光陰,就讓原本實踐和平主義,受到世界各國尊敬、從未被恐怖分子盯上的日本淪落至此。有鑑於此,我開始覺得:想要跳脫這樣的惡性循環,就應該藉由自給自足、減少對進口的依賴,才能脫離加害人的行列。
■ 依賴貧富差距的經濟成長
不只是糧食而已。已開發國家利用未開發國家的廉價勞動力生產物品、銷售全球,透過賺來的利潤享受富裕生活;說這是「對發展中國家的財富掠奪」也不為過。現下只剩一部分的非洲還有剩餘市場,而日本既沒有反省能力也沒有智慧,為坐享其成而不斷增加對非洲的投資。全球市場愈來愈接近它的成長極限,所以無論是未開發國家或已開發國家,如今都只能靠擴大國內的貧富差距來偽裝成經濟成長。經濟運作既已走到這步田地,未來就不可能突然富庶,也不可能再創經濟成長。反而正是因為我們將經濟成長當成目標,才會讓問題愈來愈嚴重。以經濟不會成長為前提的「Re Design」,才是聰明而富足的選擇。
這個時代正處於從舊有價值觀朝變革邁進的過渡期,人們開始邁向各種「Re」,建立起通往新型態富庶的道路,而「食物自給」正是十分有力的選擇。「食物自給」不僅是為了未開發國家,更為日本找回富裕生活──減少對未開發國家的迫害、增進日本國內的富庶條件。它能形成巨大的連鎖反應,並將其影響向外擴散。例如:「食物自給」讓這個國家中已化為「The消費者」的居民,過著有尊嚴的生活之第一步,因為大家不必隸屬於任何企業也能存活下去。
謀生之業與半農半_的選擇,能讓都市的人口減少,讓凋敝的鄉村地方恢復活力。「食物自給」能保留住原本逐漸荒蕪的農地,讓「里山、里海 」得以復甦。像是:水田具有攔水功能,能蓄水、促進水循環,許多生物將因此再次蓬勃發展;以地方上固有的種子播種,提升日本糧食自給率……這些將成為國家最大的保障。
■ 逐步接近目標的倒序推演法
在三十歲脫離上班族身分後,我建立起大略的目標。設定目標時,我所使用的是「倒序推演法(Backcasting)」。這原本即是一種用來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把未來的某個時點訂定為最終目標,從屆時的理想狀態前溯回推至現在,並設定過程每個階段的小目標、到何時為止需要達成哪些小目標。
當時,我以「三十五歲開酒吧」為最終目標。然後將時間加以分割,找出達成目標之前必須做的事,並按步驟設定出較小的目標、一一完成。所以決定第一年要透過旅行增廣見聞、學識,以及增加自己能辦到的事;接著用之後的三年學會烹飪技巧,並在三十五歲開店。而透過旅行、烹飪與社會運動也讓我決定了開業後的倒序推演目標:我想在四十歲寫書。
於是開業後花三年時間,透過酒吧的經營確立「不成長的商業理論」,再用接下來的兩年驗證、確認這個商業理論。三十八歲前開始實踐稻米的自給,四十歲時將這些經驗寫成一本書,告訴那些受生存之道、工作方式所苦的人「我們還有另一個選擇」──就是藉著謀生之業與食物自給來生活。在書中,我的實例向大眾證明:不追求經濟成長也能「Re Design」出一個富庶的社會;告訴大家「這種安心而幸福的生存之道,將為這個紛亂時代指引出變革的方向,帶領社會全體通過這段過渡期」,帶給大家希望的火苗。
脫離上班族身分後,我不躁進,反而悠哉又自由自在地一步一步往前進,然而倒序推演的目標幾乎都照著計畫實現了。三十四歲開業,三十九歲開始實行稻米自給,四十歲寫下《辭職就好了!減速生活,給窮忙族的樂活提案》 。接下來,我持續經營酒吧與NPO SOSA PROJECTT的同時,又接下了環境NGO 「樹懶俱樂部」 總幹事一職及新政黨「綠黨Greens Japan」 的共同負責人。曾有段時期我忙得天旋地轉,但任務一達成,我就將這兩項頭銜一一卸下。後來,我為了以「經濟不必成長」的觀點進行研究,成立了名為「脫成長MTG」 研究會、擔任發起人,但實際在做的事沒有頭銜聽起來那麼厲害。現在我也卸下NPO SOSA PROJECTT的負責人職位,更加專注在NPO SOSA Project的營運。現在又回到了單純而悠哉的「半農半酒吧」生活,這樣才是剛剛好的生活。
我預定在二○一八年的春季來臨前收掉酒吧,完全移居匝瑳。想到要辭去這愉快的謀生之業,感到十分不捨。但對我而言,都市裡沒有我需要的東西了。而我已幫助許多人成功移居,自己也該走向下一步。我現在有水田、有NPO SOSA Project,還想另外再創立幾個小小的謀生之業,透過這樣的生活生存下去。
這就是我「Re Life, Re Work, Re Design」後的「Re My Story」。